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 >

第22节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第22节

小说: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我们不是常看到失恋的人,或追求所爱迫不到的人,把自己折磨得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的么?就是这痴、嗔两个字大作其怪?把他赶入死角,进入深坑,诱他不
知不觉做个牢固、黑暗,密封不透气的死茧,将心灵禁锢其中,堵死逃遁之路,造
成情困。
    

    陷入情困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尤三姐听柳湘莲要索回鸳鸯剑,不肯与她结婚,
就用那剑结束了青春正盛的生命。读到此处我们不禁要扼腕浩叹,替她不值,为了
一个绰号“冷郎君”的男人,竟自寻毁灭,岂不太傻?不过后来证明柳湘莲并非真
冷,他只是犯了三毒之外的另一毒——疑。尤三姐香消玉殒后才看出这爱情何等坚
贞,于是自叹福簿,堪破红尘,出家做和尚去了。
    相比之下,尤三姐的为爱牺牲还有那么一点点理由:所爱的人对她还是有情的。
不像阿森巴赫教授,直到咽气,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为了什么?那个叫达秋的美少
年,除了瞅过几眼这个古怪的老头子外,根本无视于他的存在。
    假若我们多注意些报上的新闻和周遭的人,就会看出人陷于情困,是多么普遍
的现象。社会新闻栏里那些因失恋自尽,或因情人移情别恋行凶杀人的,皆因感情
被困入死角,理性丧失,缺乏智慧寻求出路,而“嗔”性大发,以毁灭自己或毁灭
别人的手段来做为解脱。唯这类人究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红尘碧海,为情所困的男
男女女如恒河之沙,并不都这么暴烈的。
    其实越是细致敏感的人越易情困。理由是这类型的人感情丰富,触觉锐利,对
精神的层次要求偏高,别人觉察不到的他竟“春寒水暖鸭先知”,爱情中的“沙子”
就别想逃过他的视线,偏偏“爱情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于是,一个大大的疙瘩
便硬生生的堵上心头。
    这个疙瘩在局外人看来也许可笑,说不定只因情人的哪句话刺了你的心,使你
觉得你在他心中不最重要,或不是唯一的。也许他的那个行动,譬如在你软弱无助,
需要爱人的温存体贴时,他竟装傻躲避,支吾其词。于是你的心和情都受伤了,虽
然你对他的爱并没有减退。如果已减退就简单了:慧剑斩情丝,一刀两段,岂不干
净俐落。问题乃在于人是情的动物,缠缠绵绵,越深的情越斩不断。
    斩不断,理更乱,怎样处理已有瑕疵的爱情?玉碎,瓦全?前进有山阻,后退
是绝地,踯踯躇躇,矛盾如海潮起伏,挣扎了又挣扎,结果仍是孙猴子逃不出如来
佛的手心,为情所困,郁郁寡欢的活得有气无力,不单令旁边的人看了着急,自己
也会跟自己生气,责备自己愚蠢、没出息、不值得、不成熟等等。糟的是无论别人
或你本人说什么?也难把你从那个死胡同里拉出来。而且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平
日对不相干的人都能宽容大度,唯有对这个深爱着的人,哪怕他伤损你之处只是小
小的一点,也会令你耿耿于怀,甚至感到痛楚和难以原谅。
    其实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当你对一个人付出真正的爱时,必企盼收回同等量的
爱,若觉察出不足或诚意不够时,定会有受伤之感。如果你不爱那个人,对他亦不
会有苛求和嗜望,他的所做所为也没有伤害你的份量。这一点正是为什么爱情里容
不下沙子的最佳诠释。
    陷入情困的原因各有其异,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是爱上不该爱的人。譬如爱
上有夫之妇、抑有妇之夫,婚外情,或已有固定对象却对第三者动了情,乃至男婚
女嫁多年后,老情人重逢旧情难忘死灰复燃等等,例子举不胜举。但是不管因为哪
种情况被困,都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困突围出来,任何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通常的情形是:某男士或女士的情侣、夫妻,变了心,移情别恋或要求分手,
或苦恋某异性却不获青睐,更可能是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女之间的纠纠葛
葛的问题,把当事人折磨得意志消沉,生趣全无,弄得寝食难安,工作失去常轨,
仿佛不知怎样继续活下去似的。这时他的亲人好友就来开导了:“想想看,值得吗?
你如此痛苦,也许人家过得蛮好。为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你犯上毁掉自己吗?你
要振作,要努力……”
    他们说了很多这类的话,其实都是你早就懂得的,而且也用这些话十次百次的
告诫过自己,苦恼的是做不到。如果人的感情像电灯开关或自来水龙头,打开就来
关上就停的话,该多好啊!人世间不是可以减少许多痛苦,痴男怨女们也无须因情
演出许多悲剧了吗?
    然而话又说回来,人生的可贵处也就在此。人间是有情、柔软、感性,并非事
事有理可讲的。倘若连人的感情也能用计算机算出赔赚,或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僵
硬的话,我们做人一场,又有什么意思呢?悲欢离合,生死聚散,乃人世最原始、
最自然的状态。连我佛也改变不了,何况我辈乎!
    认清人世的无常,把多变看成正常,承认缘份,是解除情困的途径。若能把胸
怀放得浪漫些,想想有过总比没有好,有机会为情吃苦受难正表示生命内容的丰富,
说不定苦和难反而减轻了。
    但是,我们执意不放,痴痴恋地那个情,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当然,两情相悦
天长地久是有的,可原本只有一、两、三分情,被我们用自己的幻想,加以美化渲
染膨胀成十分的情形也是有的。阿森巴赫教授的情困,就是被他心中的幻象所欺骗。
    事实上,情困多半是被自造的幻象所愚弄。是否能从情困中解脱出来,则要看
那情有多深,及你陷入有多深,更要看你有多少定力和智慧,能挣脱情困的人是炼
狱之魂,等于经过了苦难的洗礼,以后对处理自己的人生,会趋于善用宏观并成熟。



 
                           赵淑侠小说创作论

                                陈贤茂

                                   
                                  一

    在海外华文作家中,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扎根的一代,例如新马的中
青年作家。他们多数是移民的第二、三代,已完全排除了侨民意识,以新国家主人
翁的身份活跃在文坛上。第二类是第一代移民作家,例如欧美的华文作家,大多数
都是五、六十年代才从台湾移居海外的。他们虽然早已取得外国国籍,但在他们的
心中,在他们的笔下,仍然保留着强烈的中国意识。他们写海外华人,但他们的读
者对象却是包括海峡两岸的中国人。
    瑞士著名华文女作家赵淑侠, 属于第二类作家。 她的作品既不同于于梨华的
“留学生文学”,也不同于白先勇的“无根一代”的浪子悲歌。强烈的认同感和对
故国家园的根深蒂固的怀恋,使她作品中的中国意识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深挚。
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生活,培养了她的忧患意识;近代中国的积
弱、贫穷和落后,更使她感受到了时代加在她身上的责任。因此她要以她的作品,
唤起中国人的自尊自信;她要以她的作品,掀起振兴中国的热潮,使中国能骄傲地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她的作品的字里行间,跳跃着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1972年2月,赵淑侠第一次从瑞士回台湾探亲。这次回台湾,给她很大的震撼,
离开台湾十三、四年,台湾完全变了,变得几乎不能辨认,变得几乎连原来的自己
也找不到了。感触之深,震撼之大,引起了她的深沉的思考:“那么多炎黄子孙寄
身异域,到底是基于何种因素?付的是什么代价?他们对故国故园的感情是怎样的?”
回到瑞士之后, 她开始拿起笔写作。 随着短篇小说《王博士的巴黎假期》在台湾
《中华日报》上发表,于是一连串的短篇小说陆续在台湾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后来
又结集为《西窗一夜雨》和《当我们年轻时》出版。这些小说多是反映海外华人的
生活,写他们的孤独、苦闷、挣扎、奋斗和希望。
    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之后,赵淑侠又着手创作长篇小说《我们的歌》,这本
小说在台湾报纸上连载和出版后,引起了轰动,在台湾和欧美的华人中刮起了一股
“赵淑侠旋风”。不久,《我们的歌》荣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小说创作奖,
终于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1982年,赵淑侠列名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世界妇女
名人录》。1990年,赵淑侠的长篇小说《赛金花》又获台湾中山文艺创作奖。到目
前为止,赵淑侠已出版了17部作品。
    赵淑侠在《西窗一夜雨》的自序中说:“在外国的十七八个年头,我走过不少
地方,看过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深知他们的悲喜遭遇和求生奋斗之艰难。更看清了
一些表面安定舒适,内里动荡彷徨的生活。我觉得在今天的世界上,做个中国人并
不轻松;我也不相信有哪个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在感情上和精神上全无负担,
‘漂泊感’似乎是我们这一代在海外中国人共有的感觉。”正因为她了解在海外的
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她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烛照人物内心深处的幽微隐曲,
创造血肉丰满而又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
    《王博士的巴黎假期》是赵淑侠描写海外中国人系列小说的第一篇。小说中的
王博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科学家,事业成功,生活富裕,然而他活得并不轻松。
青年时代曾爱过一位漂亮的女孩子,但那女孩子却倒进了一位年近六十的比利时伯
爵的怀抱。他既下不了决心回国,又不甘心娶一个外国女人,蹉跎岁月,至今五十
多岁,仍是形单影只。王博士的巴黎假期过得并不愉快,时代加诸这一代海外中国
人的沉重心理负担,凝结而为浓重的心灵暗影。无根的漂泊感,无边的文化乡愁,
造成了他的孤独、苦闷和彷徨。这篇小说并未超越以往留学生文学的格局,也远未
形成赵淑侠自己的风格。
    《西窗一夜雨》中的陈志翱,是另一种类型的活得不轻松的海外中国人。作者
以陈志翱的遭遇,揭示了在国外求生的艰难,把被许多人羡慕的留学——移居的人
生道路,由大家所想象的铺满鲜花的玫瑰色,还原为阴雨绵绵的灰颜色,颇有警醒
的作用。小说情节比较单纯,却荡漾着一种诗的意境。旧日的回忆与现实的困窘交
替叠现;老友期许中的得意与实际境遇中的失意互相映照,既化用了“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同时又对原诗意境有了新的开拓。
    

    《塞纳河之王》代表了赵淑侠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
族精神,使作品闪耀着艺术的美艳和光华,而作品的艺术功力,又反过来烘托了作
品的精神美。小说一开始,作者采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把一个外号“塞纳河之王”
的画家王南强,写成一个人人讨厌的活宝。他到巴黎17年,每天画画,却连一张画
也卖不出去,整天闹穷;身上一件黑长袍,头上剃个大平头,更被大家看成是怪物。
他成了众人欺侮和嘲笑的对象。作者就在这种众人鄙厌的氛围中,着力表现他的伟
大人格和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一生唯一的崇高理想,就是要为中国画开拓一条
新路,“把中国的艺术精神介绍给世界,让中国画的美,揉进西方艺术里,为全世
界人接受,不光局限在中国一个地方”。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宁可一张画也卖
不出去,也不愿意接受顾客的要求,在他的画上稍作改动。最后,他成功了。他的
突现中国精神的画作,终于为西方艺术界所接受,一位画商打算买下他全部的画,
开一个画展。他的一部介绍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著,也将在出版社出版。然而,就在
他走向成功的时候,却被心脏病夺去了生命。作者用虔诚和崇敬的心情,完成了对
一位为艺术和理想而献身的艺术家形象的塑造。
    赵淑侠在她的反映海外生活的系列小说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海外中国人,王
南强无疑代表了最高境界。他的宽厚、谦和、仁爱、操宁,以及埋头苦干的精神,
都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他希望创造能体现中国精神的艺术,希望中国艺术能
走向世界,则更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极致。王南强当然不是代表赵淑侠的理想的
唯一形象,《我们的歌》中的江啸风,也是属于与王南强同一类型的人物,而他的
行动则更加积极,更加果敢,可以看作是王南强形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