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泱泱大唐 >

第61节

泱泱大唐-第61节

小说: 泱泱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刺史,在下觉得,在西湖周边这些水田里,应该广泛种植水稻,水稻产量高,收割后还可以种植一季冬麦,西湖周边这些田地因为肥饶的淤泥充田,再加上可以用西湖水灌溉,种植水稻收成一定很是不错的,如今西湖之水已经积蓄一定深度,已经可以供,灌溉之用,梅雨季节也将来临,西湖之水将会越来越多,足可以提供灌溉之用!”王易也马上把他所想的讲了出来。

    “为何推荐种植水稻呢?”李弘节脸上有些疑惑。

    “水稻产量比粟麦都要高上很多,相同田里产出的数量要多上很多,只是水稻需要年夜量的水灌溉,待西湖集满水后,灌溉不成问题,如此有利的条件,不种植水稻太可惜了!”在疏浚西湖时候,配套的灌溉设施也都已经修缮过,只是如今西湖水位尚浅,还无法年夜规模提供灌溉,不过梅雨季节即将来临,有了充分的降雨后,西湖一定能积满水的,只要不是空梅就行了。

    王易接着又细细地把种植水稻的优势讲了一遍,并挑选了自己名下一个庄内的情况作典范讲述种植水稻的好处,并且花了很多话讲述一年种两季的好处,稻麦复种不但能合理利用田地,并且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年夜幅增产。究竟是多一季种植,随便什么人都能想的出来,多种一季自然田间的产出会更多,王易到现在也有点想不明白,为何如今连一年两熟作物都没完全推广开来。

    王易以年夜量数据及事例引用的讲述,直把李弘节和李道素父子的瞠目结舌。

    王易庄中试种的占城稻已经长的很高了,因为肥料用的合理,再加上管理到位,稻子长势很是好,据那几名从林邑请来的占城稻“专家”的法,这一季稻子一定会有好收成的。因此王易话间很是自信,他只希望今年梅雨季节不要太长,且降雨能集中在梅季的前半部,否则的话,稻子正是抽穗开花的时候,遭遇年夜雨,结果一定不良的,很可能呈现年夜量空壳的现象,那辛苦就要白搭了。

    除楚云庄这个庄子外,其他庄内所属田地能种植水稻的田里,全都种了水稻,所有庄子加起来,有好几万亩,王易希望今年会是个好收成,他为了服李弘节,还想请这位杭州刺史到田间去看看,“李刺史,若您有闲,可以到在下庄子中的田间去看看,如今水稻长势正是很是好的时候,想必再过十个月到二十几天左右,就开花结穗了,一个月余,就可以收割了!今年天气虽然不太好,但因为耕种精细,管理到位,相信到时会有好收成的!”

    这是占城稻的年夜概收割时间,其他水稻时间会更晚一些,但无论是占城稻,还是普通水稻,收割后都不影响种植冬麦,王易是还希望早稻收割后,能再种植一季晚稻的占城稻,晚稻收割后,再种植冬麦,一年三熟作物折腾出来,让所有人惊讶一番。

    “唔!”李弘节抚着胡须惊异地看着王易,再看看站在边上神情复杂的儿子李道素,呵呵笑了两声,“既然晨阳这般,那待日某也同一道去看看,细察一下属下的田间水稻种植情况!”

    “那好,待日李刺史有闲了,使人传晚生一声即可!那晚生先告辞了!”知道李弘节有送客的意思,王易也马上告退了。

    “父亲,您真的又准备听从王易的主意了?”目送王易离去后,李道素声地问李弘节道。

    “觉得此子所有理吗?”

    “的挺在理!”李道素虽然有点不服气,但也不克不及不认可王易的在理!

    “既然是关乎民生之事,的又挺在理,为父为何不采取呢?待日到他属下庄子的田里去看看,也是好事,和他比试武功后,也同样无法最终查出他的秘闻吗?到他名下的庄子里,不但可以看看他们种植的水稻长势如何,为父也相信能查探到其他一些情况的!”

    “是,父亲,那到时孩儿陪您一道去!”

第五十九章 又是天灾之年

    (十二点左右还有一更!推荐票少的可怜,兄弟姐妹们,有票票的砸几张过来吧,黄昏拜谢了!)

    “终于梅雨了,江南的雨季来了!”王易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密集的雨在不断地下,带着喜悦对很文静站在身边的苏燕道。

    “公子,为何这雨就这样一直下个不断呢?”苏燕有些不解地问道,也奇怪王易为何这么高兴。

    “梅雨季节就是这样,若有几天不下雨了,那可能就是出梅,就会很长时间不下雨了!”王易笑笑道。连绵的细雨已经下了三天,后世时候经历过数十个梅雨季节的王易,自然知道梅雨来临时候的情况。梅季时候,即使有时会暂时雨停,但也停不了多久,又会接着下,连续的下雨使得空气温度很年夜,衣服家具等放在屋内的工具,常因为湿度年夜而长霉,因此又被称作“霉季”。

    而苏燕原本一直生活在北方,流落到南方来也没多久时候,上一年梅雨季时候,这一带几乎是空梅,没落过什么雨,她也没见到过夏天时分连续几天的绵绵阴雨,如今看到,还是挺觉奇怪的。

    天色阴暗,再加上苏燕心里也有一些郁闷,特别不喜欢这样的天气,这阴雨天越加的让人沉闷。

    自上次王易将那首《玉楼春》赠给苏燕,这美人儿当面向王易表述了一番情意后,接下来这段时间,她都没什么特别暗示,只是很用心地教王昙课业,间或到王易房中来,聊一些王昙的事,也聊一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事,尽量每天都在王易面前露下脸,并且每天都经过精心服装,都是王易很是喜欢看的清新、自然的形象,从不浓妆艳抹。

    王易也隐隐地猜到这美人儿这样举动的目的,不过他也是希望每天都能看到这美人儿一会,和她话,苏燕长的美,还是那种很纯情的美,很是的养颜,特别是天气慢慢转热后,身上衣服穿的少了,更把她美好的身段显露出来,身体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王易,自然喜欢能时常看到相貌和身段都很是不错的苏燕,但因为心中还横着一根刺,心态很矛盾,一些敏感的事却不肯意。

    这段时间苏燕也一直没再提那方面的事,甚至连她很是想知道的身契问题都没再问王易,不过王易也能从苏燕那故作的淡然中,看出了一些异样,这美人儿眼睛中有掩饰不住的落寂,王易自然知道苏燕落寂的原因,但因为自己心理也矛盾,不知道该如何,也就不。

    归正苏燕现在人在府上,要走也没体例走的,王易也就不去多考虑。

    “多希望能早一天转晴,可以到外面走走,整天呆在屋里,人都很闷!”苏燕闷闷地道。

    王易转过身,看着苏燕,笑着道:“雨还没下够呢,怎么可以停?”

    “公子为何这么?”苏燕很是喜欢看王易面露笑容的样子,那光辉的眼神让她有些迷醉,刚刚王易话间就露出那样的笑容,让她心又是一颤一颤的,只是不敢一直盯着看。

    “现在就停,西湖的水都积不满了,水积不满,新开始的两万余亩稻田就没充沛的水灌溉,如何能有收成?还有,杭州城内也无几多水可引,苍生依然还要喝带咸味的井水,那多欠好!”

    “原来公子是考虑到这些!”苏燕恍然明白过来,眼中有崇拜之色露出来,“真想不到,公子这般年少,对民生之事就这么关心,也了解这么多,听王周等人,如今杭州城内处处都在传诵公子的诗,公子的事迹也被人口口相传,若是没见过的人,一定想不到才十六岁!”

    “可惜,不在其位,难谋其政!许多时候都要借人手做这些事!唉…”王易叹了口气,很想对苏燕他已经有一种强烈去长安的念头,杭州处所太了,离京师长安也太远,他不知道皇帝李世民是否知道他的事迹,很可能,他在这边折腾了几年,李世民还不知道有他这个人。

    王易知道,贞观初时候,李世民一再要求百官荐举人才,若他能面见皇帝,将他所了解,诸多后世总结的治世经验面呈李世民这个皇帝,很可能李世民会对他刮目相看的,研究历史的人,自然知道很是多的历史经全总结,王易自信他所的一定能感动李世民。

    更何况如今他的哥哥王昂已经承了父亲王雄诞的爵位,还入宫当值,王易相信,只要他去长安,凭在杭州做出的更事迹,还有王雄诞后人的身份,一定能够获得李世民的赏识,并得以重用的。

    以王易所了解的历史知识,他能确信,李世民不会再追究他父亲的责,但为了属下这些人的平安着想,还是要再观察一番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王易是筹算,在收到年夜哥送来确认一切平安后,他马上带王昙和一部分手下去长安。

    如今长安是京师,是天下所有人都向往的处所,王易也一样,很是想去,杭州只是处所,不成能一直呆在这里的,那样永远不成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来,除非造反。

    “公子是想去长安了?”苏燕颤抖着声音问道,她何等伶俐,从王易这句感觉中,已经明白了意思,原本郁闷的心情,更是沉到水里了。

    “长安谁不想去,只是现在不克不及去,”王易笑笑,他知道苏燕的心思,所以也一直不敢去长安的事,也怕这美人儿多想,马上换了话题,“希望这几天的年夜雨,不要把田里的庄稼打坏了就好!”

    听王易这样,苏燕稍稍的安心,顺着王易的话道:“想一定不会让公子失望,不会有事的!公子,燕儿先过去了,一会该燕儿给昙儿课了,要准备一下!”

    王昙这丫头很是喜欢问,常拿一些王易所教的问题问苏燕,苏燕时常答不上来,弄得她有时候挺尴尬,也很是惊异王易所授的竟然是她历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教授王昙课业时候,丝毫不敢马虎。

    苏燕走后,王易站在窗前,继续想着前些天的事。

    在王易造访李弘节的第三天,李弘节也派人来告诉王易,想去王易属下的庄上看看水稻种植情况,王易也马上依照事先放置好的,与王复一道陪着李弘节、李道素、周端等人前往杭州城北的一个最普通的庄子内,巡查水稻种植情况。

    看到那连片的水稻田似一道美丽风景一样横亘在面前,水稻长势又很是喜人,李弘节在感慨的同时,也问询了王易很多的事,在得知这都是因为王易要求广种水稻之故,这位早就对王易刮目相看的杭州刺史,再次极力奖饰了王易一番,并就地决定,要在西湖那新开垦的那两万余亩水田间,都种植水稻,并计划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冬麦。

    这是很是好的事,若这样的种植计划能取得好的收成,并通过官府得以推广,加上西湖已经疏浚,可以提供灌溉,那杭州一带,将会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

    -------------

    梅雨季延续了十多天,这十几天内下的雨足够的多,西湖已经完全蓄满了水,还有源源不竭的水通过溪河流进湖中,过剩的水经提供泄洪灌溉之用的渠道排出湖去,进出水已经基本规画平衡。

    在西湖疏浚完成后,依王易的建议,湖内种植了年夜量的莲藕,原本水位浅的时候,莲藕已经有的叶子抽上来,满湖都能看到荷叶,但水位一满,新抽的这些荷叶年夜部都被漫到水中,只有少数长的较年夜的荷叶冒出水,王易有点担忧,他原本期望的盛夏时候,满湖都是荷花荷叶的美景不知能不克不及看到。

    西湖蓄满水了,几条在疏浚时候挖就的引水管道,将西湖水引入到杭州城里,通过特意铺就的沙石过滤后,汇集到新挖的几口井内,杭州一带的苍生,从此可以喝上不带咸味的饮用水了。

    这是西湖疏浚后给杭州苍生带来最直观的一个改变,也是苍生交口称道的事。

    西湖的灌溉功能需要在以后慢慢体现,但解决城内居民饮用水的问题,却是立竿见影的。

    但这次梅季集中性的降水给杭州各地造成了不的灾害,杭州城内起了内涝,不过因为没有西湖水侵袭,内涝情况比上一年少了很多,但其他一些湖塘地带,因为年夜水来不及排出,许多良田被淹,很多作物被毁,在苍生眼里,春旱加夏涝,两个极端,又将是个灾年。

    听到各地情况述说的的李弘节忧心忡忡,上一年因为灾害给杭州带来的不服和平静还让他记忆犹新,他不知道连续几年的遭灾后,会不会民心浮动,呈现骚乱,他也只能寄希望于新开始的那两万余亩官田种植的水稻能有个好收成,那样可以暂时解决因灾呈现苍生衣食无着的情况,究竟结果两万余亩新增田地产出的粮食不是个数目。

    这些官田里在梅雨结束后,也准备播种,李弘节也是听从了王易的建议,没有采取以往使用的稻种直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