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黄花赋 >

第79节

黄花赋-第79节

小说: 黄花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困顿无所措其手,而资本财富,悉数归于拥地而无所作为的地主,如此,国家怎能富强!”

    孙文演讲了一个多钟头,声震屋瓦,理直气壮。众人于是无人再有异议。

    当下进行选举程序。同盟会在总理之下,仿三权分立之制,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经选举,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汪精卫为评议部评议长,邓家彦为司法部判事长。章程规定总理不在时,执行部庶务主持全盘会务,这样,黄兴就成了会中仅次于孙文的第二号人物。

    选举完毕,众人亲笔签名入会,然后集体宣誓。孙文领大家宣誓,各人齐举右手,慷慨激昂的朗读誓词。

    却不料别墅久不住人,年久失修,遮篷已经朽坏将塌。大家宣誓完毕,激动不已,纵声狂呼万岁,说:“此后与满清便是死敌,拼却一腔热血,不灭满清誓不罢休!”话音刚落,“呼啦啦”一声响起,灰尘飞扬弥漫,客堂后半部的遮篷从天而降,掉了下来。幸好大家集中宣誓,都站在前边。但灰尘乱飞,扑面迷眼,众人各个狼狈,心下惊慌,均想:“会刚成立,遮篷便塌,兆头如此不好,难道我会刚立就要瓦解?”

    此时孙文放声大笑起来,神情振奋激昂、状极欢乐。众人奇怪。孙文说:“好兆头啊好兆头,我会刚立,便有摧枯拉朽之威!满清的统治就是这年久失修的遮篷,在我同盟会众志士的吼声里,行将坍塌倒伏,再也不能虚悬空中作威作福了!”

    众人一楞,随即顿悟,于是群相拍手欢呼。

正文 第三十六章 争辩声声里,举国忽狂欢

    同盟会成立不久,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游历了东西洋各国后,便乘船回国了,抵京之日,将杨度、梁启超写好的考察报告呈给慈禧,报告中自然对各国的立宪情况说得头头是道,对立宪可促使大清自立自强也给于了充分的论证。接着,五大臣中的镇国公载泽向慈禧上密折奏道:立宪有三大好处,一皇图永固,二外患渐轻,三内乱可弥。慈禧于是召各王公大臣于储秀宫会商立宪之事,将北洋大臣袁世凯也特地从天津找来参加会议。

    慈禧端坐于宝椅之内,光绪垂首坐于慈禧之侧,众臣跪于宫中地下。先由载泽、端方介绍考察列国的情况。两人就分别叙述在东西洋各国的所见所闻,极言立宪的好处。慈禧听着,不动声色,却叫众臣各抒己见。

    庆亲王奕劻这时得慈禧重用,又做了军机处的领班,他首先表态说:“奴才以为立宪于国有利无弊,应仿效东西两洋列强的办法,行宪政,三权分立,地方自治,使国家早日富强,以与列强分庭抗礼。”

    慈禧点了点头。

    铁良忙直起身子奏道:“太后,行宪政有利国家富强,臣也是赞成的。但说到三权分立,地方自治,则为时过早。我国民智未开,何能自治?一般善良民众视权利义务为苦役,可权利若落入悍恶之徒手中,则足可为国家之害,以臣愚见,立宪虽好,此刻却言之过早,请皇上太后圣裁。”

    载泽、端方忙向铁良解释说立宪虽给庶民许多权利,但皇帝为国家元首,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立宪绝不会危害到国家的根本大计,况且三权分立,各有职责,惩凶除恶自有司法上的人管。

    御史刘汝冀是坚决反对立宪的,听了载泽、端方的解释,怒道:“皇上太后,立宪之事万万不可行!百官众民都按宪法有了权利、有了职责,那谁还会听命于吾皇?三权分立之后,内阁总理位高权重,就会率天下众官,背朝廷而自立,那时皇上无权,形同傀儡,任人摆布,大清将名存而实亡!”

    他这么一说,御史张瑞荫,翰林侍读柯绍芯、吏部主事胡思敬等人,同声赞同,说:“内阁权重,必出权臣!君权至神至圣,绝不可分给臣僚执掌。不然,架空了皇帝,大清就等于亡了。”

    殿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载泽、端方正欲反驳刘汝冀等人的言辞,慈禧之侧忽传来笑声。众臣诧异,急抬头看,发笑者却是皇帝光绪。

    光绪皇帝闭着眼睛,似乎想到了什么可笑之事,情不自禁就笑了出来。慈禧怒了起来,瞪眼问:“皇上为何发笑?”

    光绪一愣。原来光绪刚才听刘汝冀他们言辞咄咄,说立宪使皇帝成了傀儡,所以绝不可行,心中就想:“难道我此刻还不是个傀儡吗?”因此就笑了出来。

    慈禧瞪着他斥道:“众臣会商立宪,为国献策,皇上怎可毫不关心!”

    光绪忙垂下头,说:“儿臣失态。”慈禧回过头来,又瞪了刘汝冀一眼。刘汝冀老脸一红,也忙垂下了头。

    慈禧以眼扫视群臣,温颜说道:“众臣还有何道理,不要忌讳,都请奏来。”等了一会,就有三五个臣僚以国民素质偏低对立宪表示担忧,希望皇上太后审慎而行。

    端方忙直起身子奏道:“臣以为国民程度的高低全在于政府的引导,如坐等提高,便永远也难以提高,只有先行预备立宪,诱导提高国民的程度,如此,则循序渐进,以立宪促国民提高程度,以国民程度的提高来保证立宪的顺利进行。为今之计,也不可过分强调君权,不然国将不保,君权何在,更遑论其他!请皇上太后早下决心。”

    慈禧微微点头,表示称许。

    载泽也忙奏道:“皇上太后,立宪之举,本意在于维系民心,示民以朝廷革新自强的愿望,向国民证明我朝绝非一意守旧、不思进取,以取信于民。至于国民的素质,完全可借立宪之机劝诱引导,加以提高,百官的才干识见,也可以立宪为锲机,举荐知识渊博懂宪政擅法治的高明之士,加以培训提高,在百官百姓逐步提高程度的这段时间,朝廷以‘预备立宪’号召人心,再从改革官制入手,为立宪扫清障碍。这样一来,热心立宪的人士不致失望,喊着打倒专制的革命党失去了借口,而列强洋人见我们力图振作,一意维新,也必定对朝廷刮目相看,一举数得,实是挽救大清危亡的良药,请皇上太后早下决心。”

    慈禧点头微笑,说:“载泽的大道理说了这么多,我也听得心痒了。可是立宪对朝廷还有何妨碍?宪法若定,大家都依法办事,是不是就会对皇上、对哀家不恭不敬,我们说一句话,大家也可以不理不睬了?”

    载泽、端方、戴鸿慈、奕劻、徐世昌等人相互看了一眼,忙说:“那怎么会,太后请勿担心。日本是立宪之国,可天皇的地位尊崇无比,国人无不钦敬;德国也是立宪之国,可德皇高居于三权之上,超然如神,凡皇族之人,都受国民的爱戴;英国也是立宪之国,但重大国事,必由臣僚向女王详奏之后方可施行。我大清立国数百年,向有忠君爱主的传统,朝廷立宪、强国富民,只会让万民百官对太后皇上更增敬仰!”

    慈禧点点头,一脸笑意。

    此时忽有数人同时大声说:“太后皇上,立宪之事万不可行,宪政一行,国必大乱!”

    慈禧忙看着几个说话的人,却是内阁中书王保田、户部笔帖式忠文,户部郎中李经野、兵部侍郎马毓桢、内阁学士文海等人。慈禧脸色凝重,忙问:“你们说说,为什么国会大乱?”

    内阁中书王保田义愤满脸,先扒在地上“咚咚咚”的向慈禧叩了三个头,然后挺直身子,大声说道:“皇上太后,立宪有大谬者四端,可虑者六弊,不可不防者四患!”

    慈禧吓了一跳,说:“有这么严重?你快仔细说来。”

    王保田便激昂愤慨,一条一条说立宪“削夺君主之权”,“以夷变夏,乱国法而害人心”;“内阁专政,权臣横行”;“民气日嚣,不可复制”等等,还未说完,慈禧脸上就变了色。

    这时在前几排中间传来怒喝,说:“陈词滥调,蛊惑人心!王保田想用妄言谬论阻我大清中兴,臣万万不能答应,宁愿乌纱不要,也要冒死进言。”

    众人齐惊,扭头看时,说话之人乃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只见袁世凯怒目大张,两眼冒火,一脸凛然。载泽、端方等大喜。袁世凯在直隶行新政功劳卓著,深得太后信任,如今他在朝的兼职多达十几个,手中又握有北洋六镇雄兵,兵强马壮,是个实力派人物。慈禧将之视为心腹,宠爱有加,多所笼络。载泽、端方互看一眼,均想:“袁世凯出面了,立宪之事必成。”

    王保田、李经野等向袁世凯怒目而视。袁世凯看也不看他们,摆出一副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样子。慈禧忙说:“袁世凯有话可慢慢说来,不要这么剑拔弩张。”

    袁世凯挺直上身,纵目四顾,神态恨切,然后对着慈禧咬牙说道:“太后皇上,臣心中愤恨无比。谁反对立宪,谁就是刺客吴樾!”

    此言一出,殿内猛然间鸦雀无声。原来五大臣出洋时,党人吴樾携炸弹怒炸五大臣,阻其出洋考察。袁世凯以他来比喻反对立宪的大臣,比得奇怪又大胆之极。众大臣震惊之余,脸露怪相,接着就交头接耳。但王保田,李经野、文海等人立刻鼓噪起来,齐向慈禧告状,说:“太后,北洋大臣出言无状,污蔑臣等,应予申斥!”

    袁世凯高扬着头,说:“太后,臣说他们是吴樾,有理有据,不是污蔑,臣有这样说的道理。”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奏折来。

    李莲英忙上前接了奏折,递给慈禧。慈禧却不看奏折,只说:“讲你的道理,让众臣工都听听。”

    袁世凯应了声是,然后大着嗓门说道:“吴樾炸五大臣,生怕立宪有望,断了革命党的后路;反对立宪的大臣,名为太后与皇上着想,怕朝廷失权,实际上他们怕我大清中兴,人心归附。立宪之后,大清依法治国,万民拥戴,那时候,懂新学有才干之人大受重用,守旧愚顽之辈要丢饭碗,这些人怕丢了自己的饭碗,就阻扰国家大计,反对立宪,其用心和吴樾能差多少!”

    袁世凯话声刚落,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人就欢呼起来,说袁世凯的话“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王保田、李经野等却大声抗议,说袁世凯“危言耸听,欺辱大臣”,坚决要求慈禧太后为他们主持公道。

    慈禧说:“袁世凯,你怎么把我大清的朝官说得如此不堪,大家反对立宪,也不光是为一己之私吧?”

    袁世凯大声说:“太后明鉴,立宪利于国,利于民,却最不利于官。为何?有宪法约束,官不可以昏庸胡行;有舆论监督,官不可以无所事事;而开民智,兴教育,又使官不能因循守旧,所以才有大臣拼命的反对。但立宪之后,我大清皇图永固,国富民强,朝廷与百姓享利无穷,日本能打败俄罗斯,便是明证。不立宪而国弱民穷,外侮不断,朝廷人民都受其害,可大臣们只要官位不丢,照样可以优哉游哉、安享清福,这一点,还请太后详察。”

    袁世凯一通话,气得王保田李经野他们脸红耳赤。李经野怒冲冲反驳说:“太后,大清的积弱不在于专制,相反,其病在于君权不振,各地大员拥疆自重,不服朝廷诏令,这才使得国家不能合力对外,因而积弱俞甚。为今之计,须得振兴君权,维护皇统,将军、政、工商、学、财等各权收归朝廷。”

    李经野话刚落,载泽便笑道:“李大人,你对宪政一无所知,所以才这样说话。立宪的第一步,便是改官制,将百官之权重新厘定,而所有军政大权统于中央,三权并立,互为制约,这难道不是振君权除积弱的好办法吗?我从海外回来,带了一些宪政资料,等翻译出来,可以送李大人好好看看,这样大人看后就不会反对立宪了。”

    端方、戴鸿慈等人都笑了起来。李经野脸上一红,不再说话。

    载泽就又对立宪说明了一番,解释说立宪并不妨碍君权,朝廷对重大问题仍有最后决定权,只将庶政交出,由舆论监督,官民共治。众大臣又嗡嗡的议论了一番,本来还有许多反对立宪的人,但自己不太懂宪政,又见袁世凯将反对立宪的人比作吴樾,而太后也并不反感他的话,这些人审视度势,也就不敢说了,于是支持立宪的意见大占上风。

    慈禧说道:“你们大家既然都说立宪好,我也不反对,但我与你们约定:不管你们怎样立宪,君权不可削损,服制不可改变,辫子不能剃掉,祭祀典礼不能废了,除过这四条,你们便商量着准备立宪吧。”

    一九零六年九月一日,清廷颁布“预备立宪”的上谕,昭示天下。上谕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及时仿行立宪,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百年有道之本;

    第二。因目前百废待兴,民智未开,故须改革官制以除积弊,振兴教育以启民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