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褚人获与隋唐演义 >

第19节

褚人获与隋唐演义-第19节

小说: 褚人获与隋唐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些天,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给了李白一个转机。原来有一个小番
国,名叫渤海国,派遣特使来唐朝,带来一封国书。玄宗皇帝命少监贺知章
到馆驿陪伴来使,问其来意。那番使说:“国王致书,使臣也不得知,等中
朝天子启书观看,便知分晓。”到了朝期,贺知章领着番使上朝面圣,呈上
一封国书。玄宗命番使回馆驿候旨。然后命那日的值日宣奏官打开番书。那
日的宣奏官是侍郎萧炅。萧炅拆开番书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番书上写的字
非草非隶,字形奇异,一字不识。萧炅只好叩头奏道:“番书上的字迹,都
像蝌蚪一样,臣一字也不辨识。”于是李林甫、杨国忠二人走上前来,也是
有目如盲,一字也看不懂。玄宗再让专管翻译外国文字的官来看,又让满朝
文武大臣官僚来看,竟然没有一人认得。玄宗发怒说:“堂堂天朝,为何一
纸番书,竟无人能认一字。如不知信书是什么,怎样批签?难道不被小邦耻
笑!限三日内,若没人认得,满朝官员,无论大小,一概罢免!”说完退朝,
满朝官员也各自散去。

贺知章到晚回家,闷闷不乐。正好李白还暂居贺家,便问他发生了什么
事。贺知章就把满朝文武不识番书的事说了一遍。李白听后微微笑道:“番
字有什么难认的?可惜我不是一朝之臣,不能一见此书。”贺知章忙问:“太
白真能认识番字,我马上上奏。”李白笑而不答。

第二天早朝,贺知章奏道:“臣家有一位布衣朋友,姓李名白,博学多
才,能辨识番书。请陛下召来一试。”玄宗准奏,派内侍到贺家,召李白见
贺。李白对内侍说:“臣乃远方贱士,学识浅陋,岂能面对天子,不敢奉诏
前往。”内侍回奏。贺知章说:“臣知道此人文章盖世,学问惊人,诸子百
家,无不精通。只因前日应试,被外场官抹了卷子。今以布衣上朝,心中惭
愧。请陛下赐以冠带,再派一朝官去召。”玄宗准奏,便传旨赐李白以五品
冠带朝见,就让贺知章去召他入殿。


不多时,李白穿着御赐的冠带,随着贺知章来到朝中。玄宗一看李白一
表人才,器度非凡,满心欢喜,就命侍臣将番书给李白。李白展开一看,对
玄宗说:“番字有很多种,这是渤海国之字。过去番国上书,都按中国字体
书写,后附上本国之字。如今渤海国竟以本国文字直接上书,属非礼之极,
况且书中语言傲慢,实为可笑。”

玄宗说:“他书中所写什么事,卿可明白地读来。”李白遵旨,便手持
番书,立在御座之前,用中国唐音——读道:

“渤海大可毒,书致唐朝官家:自你占领高丽,与我国逼近,边兵屡次
侵犯疆界。俺今不可耐,差官致书来说,可将高丽一百六十七城让与我国,
我有好物相送:太白山之兔、南海之昆布、栅城之鼓、扶余之鹿、郊颉之豕、
率宾之马、汪野之绵、河沱之鲫,你家都有份,一年一进贡。若还不肯,俺
国即起兵来厮杀,且看谁胜谁败。”

众文武官员,见李白看着番书,宣诵如流,无不感到惊异。玄宗听了书
中之言说:“番邦要占高丽,我们该怎么办?”众大臣们有说要起兵征讨的,
有说要派人求和的,议论不一。李白奏道:“此事无须陛下烦恼。臣料想番
王来此书信,只不过是试探我朝的动静。明日可召来使上朝。命臣当场答诏,
也用他国文字,恩威并重,定可使可毒拱手降顺。”玄宗一听大喜,问道:
“可毒是他国王之名吗?”李白说:“渤海国称其王可毒,就如同回纥称王
为可汗、吐蕃称赞普、南蛮称诏一样。”玄宗一见李白应答如流,十分欢喜,
即封为翰林学士,并赐宴于金华殿中。众大臣见李白受到这般隆遇,都无不
赞叹。只有杨国忠、高力士二人心中不乐,却也无可奈何。

第二天升殿,贺知章领番使上朝。李白纱帽紫袍,金鱼象笏,立于殿中,
对番使说:“小邦上书,词语傲慢,实为无礼,本当加兵诛讨。今我皇上暂
不计较,有诏批答,你静候恭听。”

番使战战兢兢,立在殿上。玄宗命人搬来七宝文几,放在御座旁边,上
面铺好文房四宝,赐李白坐锦绣墩写诏。李白奏道:“臣所穿的靴子,恐怕
不干净,请陛下宽恩,容臣换靴。”玄宗便传旨,让小内侍将御用的吴绫巧
祥云头朱履给李白换上。李白叩头说:“臣还有一言,请陛下恕臣狂妄大胆,
才敢奏闻圣上。”玄宗答应。李白说:“臣前些天应试,遭到右相杨国忠、
太尉高力士的斥逐。如今见他二人列班于此,臣精神不旺。今日奉命草诏手
代天言,不同寻常,请传旨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才能使别人不敢轻
视诏书,自然会诚心归降。”玄宗此时正在用人之时,心中又十分喜爱李白,
就答应了。杨、高二人暗想:“前日在科场中得罪了他,今日他乘此机会来
报复,只怨倒楣,不敢违旨。”只好一个给李白脱靴,一个磨墨。李白欣然
就坐,举起兔毫笔,手不停挥,一会儿功夫,写成诏书一道。另外又在一张
纸上写了副诏。然后一块呈给玄宗。

玄宗看完,大喜说道:“诏语堂皇有力,足可夺人心魄。”取出副诏一
看,不禁称奇。原来副诏上的字迹与渤海国的来书一样。当下传给众臣看过,
无不惊奇。玄宗说:“学士可宣读让那番使来听,然后用上大印入封。”李
白听旨下殿,将诏书大声朗读。那诏书写道:

“大唐皇帝诏谕渤海可毒:李朝应命开天,抚有四海,恩威并用,中外
悉知。。”

李白宣读诏书,声音洪亮。番国使官低头而听,不敢仰视。听后领诏退
朝。贺知章送出都门。番使问:“那个学士什么官,还让右相磨墨、太尉脱


靴?”贺知章说:“右相太尉不过是人间贵官,那个学士却是上界谪仙,来
到人世赞助天朝。”番使回到本国,见了国王,讲了一遍。那国王看了沼书
也大惊,与本国的大臣们说:“天朝有神仙帮助,我们还说什么?”于是写
了降表,又派使者入朝请罪,情愿每年纳贡。

安禄山造反

安禄山自从到边关做了三大镇的节度使以后,训练士卒,屯积粮草,声
势日益强盛。朝中大臣都曾提醒玄宗,要提防安禄山心怀异志,玄宗却一直
不以为然。有一次安禄山上疏奏称,边关险要,只有身体强健的人才能防御,
汉人身体柔弱,不如番人骁勇,所以要用几十名番将,把汉将都替换下来。
大臣们奏说:“安禄山早就怀有异心。如今上疏足可证明。”玄宗听了不高
兴说:“这是安禄山为国家着想,卿等何必动不动就言其反。”然后批旨,
准许三镇边关险要,都用番将戍守。

其实朝臣们的猜疑没错,安禄山早就想着夺国篡位,日夜都想提兵造
兵,只是觉得时机还未成熟。又过了一段时间,安禄山又生出一个事端。他
又给朝廷上疏,要贡献一批好马,疏上说:“臣安禄山所属地方,多产良马。
臣选了上等骏马三千匹,愿意贡献朝廷。臣派番将二十四员护送,又派六千
执鞍军人,每两人护送一匹,望各州官吏,沿途预备粮草。”

安禄山这个主意,明明是假称献马,乘机动干戈,而且看朝廷怎样对付
他。玄宗知道后也沉吟说:“安禄山要献马,也是好事,为何要这么多军将
遣送?”因此便召集大臣们商议。杨国忠早就对玄宗说安禄山心怀不轨、几
次寻事激他造反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因而便说:“他是名为献马,实要叛逆,
一定要严词训斥,说破他的阴谋。”玄宗说:“事情还不那么急,还应当用
好言制止他。”于是,玄宗就写了一道手诏:

“卿要献马于朝廷,足见忠诚,朕很喜悦。但马行须冬天为好。如今正
是秋初,农务稻田还有,不宜行动。等到冬日,联自派人去接,无须劳师动
众跋涉之苦。”写完,便派冯神威前去范阳。

冯神威来到范阳,见到安禄山。安禄山一见诏书,大不高兴,对冯神威
说:“你回去吧,诏书说敝马要等到冬季,到十月间我即使不献马,也要去
京师一趟。你回去说吧。”冯神威不敢多言,日夜兼程,回到京城,将安禄
山的傲慢无礼,回奏给玄宗。玄宗这才明白了安禄山的反叛之心。杨贵妃解
劝说:“安禄山原是番人,不知礼数,又因为陛下平日对他恩爱极宠,未免
养成骄傲惰慢,一时狂肆。他愿献马,也许本无反意。现今他有儿子在京师,
他要图谋造反,难道不顾自家儿子吗?”玄宗一听,沉吟半天说:“前些日
子他儿子安庆宗成婚时,朕曾传他来京,他以边关事务不能脱身而不曾来。
如今可让安庆宗给他写信,要他入朝谢罪,看他来不来,就可知他的心了。”
说完便命高力士传旨给安庆宗快写书信,送往范阳。

安庆宗领旨,便写下一信,准备派人送去。谁知杨国忠心想:安禄山真
要是看了儿子的信来到了京城,朝廷必定要留住他,以后还会和我争宠夺权。
不如早早激他造反,既可以证明我的猜测,又可以断绝这个争权的人。于是
派了许多心腹之人,星夜赶到范阳一带,散布流言说:“天子发怒,查出安
禄山在宫中的丑事,已将安庆宗囚禁起来,勒令写信,诱他父亲回京,然后
把他父子杀掉。”安禄山听到这些流言,也是很吃惊。过了一天,果然又收
到儿子的来信。安禄山看了来信,无非是要他回京谢罪。安禄山问送信人说:
“我儿没出什么事吧?”来人说:“奴才出京时,他还安然无事。但走到半


路上,听人说宫里发现了什么事情,他已被朝廷拘禁了起来。不知是真是
假?”安禄山又问:“你来时,贵妃娘娘可有什么密旨要你带来?”来人说
没有。安禄山一听更加惊疑。原来每次京城来信,贵妃娘娘都要夹带密信。
这次事情紧急,杨贵妃有信也不敢让带。而安禄山不见密信,便认为是宫中
私情果然暴露,心想:“今日之势,不得不反了!”于是第二天,召集部下
大小将士,安禄山戎服带剑说:“昨日我儿安庆宗派人来,传送皇帝密旨,
让我安禄山率兵入朝,诛讨奸相杨国忠。众人要努力同心,助我一臂之力。
功成之后,各有爵赏!”众将一听,都大惊失色,谁也不敢说话。安禄山的
亲信严庄等人按剑而起,对着众人厉声说:“天子既有密旨,自该按旨行事,
谁敢不遵?”安禄山也拔剑说:“有不遵者,治以军法!”众将平时就害怕
安禄山的凶威,如今无一人敢不从。安禄山便率十五万兵卒,自范阳造反南
下。这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十一月的事。

安禄山引兵南下,声势浩大,步骑精锐。当时已经许多年没有战事,百
姓们听说范阳兵变,大军杀来,都非常惊恐。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地方官
员们有开门投降的,有弃城逃走的,有被擒杀的,没有一处能够抵挡得住。
太原留守杨光翙还未知道反叛消息,等大军来到城下,以为是范阳有什么军
务路过此地,便开城迎接,不料被绑起来解送军前杀了。

玄宗在宫中听说安禄山造反,还不十分相信,等从太原传来杨光翙被杀
的消息,才惊得目瞪口呆。玄宗急忙召集众臣商议。杨国忠得意洋洋地说:
“安禄山早有反意,臣早就看了出来,陛下今日才知道臣说得不错吧。”玄
宗说:“番奴负恩背叛,罪不容诛。如今应当怎么办?”杨国忠说:“陛下
不要担忧,如今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人而已,其余将士都不想反,是让他逼
的。朝廷只须派一旅之师,不过几日,定会传回捷报。”玄宗听了,也就坦
然不再担心。杨国忠又奏说:“安庆宗是叛人之子,不能在京中留此后患。”
玄宗准奏,传旨将安庆宗处死。

消息传到安禄山耳中,安禄山大怒,哭着说:“我儿有何罪,竟遭此惨
杀!”便命大兵随意杀人,以泄胸中之恨。

安禄山造反以后,挥师南下,强兵锐将,攻城克镇,先后攻陷河北、河
南。不到半年便已打到潼关。玄宗皇帝先后派了许多大将带兵征讨,都被安
禄山打得大败而逃。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催逼大将哥舒翰出战,也全军覆
灭,主帅投降,潼关失陷,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处,守将都弃城而走。
消息传到京师,玄宗大惊,立即召集廷臣商议。杨国忠中班奏说:“潼关既
已失陷,长安就已危在旦夕。以臣愚见,不如车驾暂避西蜀,先使圣上安稳。
然后再等外兵而至。”玄宗还未开口,秦国桢、郭子仪、颜真卿等一班大臣
都开口反对。

为何杨国忠忽然生出避蜀之说?原来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