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历史的镜子 >

第14节

历史的镜子-第14节

小说: 历史的镜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朝康熙帝也是反对抽烟的。俞正燮引:〃康熙到德州,传旨:朕生平不好酒,亦能饮一斤,止是不用。最可恶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终日侍,朕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在巡抚帐房中吃烟,真可厌恶。况烟为最耗气之物,不惟朕不用,列圣俱不用也。〃清宫制度,不禁烟,也不把烟列入茶酒一类,作为待客的物品,由此可见康熙帝之反对吃烟,是从卫生观点出发,和清太宗的禁烟从经济观点出发,是有所不同的。 
  
  烟草作为药用材料,朝鲜很注意,张璐《本经逢原》说:〃烟草之火,方书不录,惟朝鲜志见之。始自闽人吸以祛瘴,而后北方借以避寒,今则遍行寰宇。〃有人卷烟叶塞笔管中,可使笔不蛀。《醒世奇观》以为烟油杀蛇,以注蚂蝗,立僵。 
  
  清人入关后,如上所说,多尔衮酷嗜烟草,其他贵族大臣也有吃烟的习惯,渐渐地吃烟成为社会风气了,甚至妇女也抽上了。董潮《东臯杂钞》卷二:〃烟草本夷种,嗜之者始于明季。近日士大夫习以为常,大廷广众中以此为待客之具,至闺阁亦然。〃 
  
  以上说的都指的是抽旱烟水烟。至于纸烟,那是较后的事了,也希望有人能把纸烟的历史谈一谈。   
  我想,谈一点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事情,了解它的发生和发展,以至对人民生活、国家经济的影响,也不是不值得的。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日   
  (原载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后收入《灯下集》)         
 
第54节:古人读书不易         
  古人读书不易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所以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的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第二,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要交学费(束脩),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第三,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都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更不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很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贵族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还是很困难。例如十四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地印出来了,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讲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老先生名气大,学生子挤满一屋子,很讲派头。我站在旁边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以此,我虽然不很聪明,到底还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情况之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选自《灯下集》)         

第55节:古人的坐、跪、拜         
  古人的坐、跪、拜   
  年轻时候看旧戏,老百姓见官得跪着,小官见大官得跪着,大官见皇帝也得跪着,跪之不足,有时还得拜上几拜,心里好生纳罕,好像人们长着膝盖就是为着跪、拜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礼节呢? 
  
  后来读了些书,证明戏台上的跪、拜,确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礼节。例如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上,就记载着清朝的宰相们和皇帝、皇太后谈话的时候,都一溜子跪在地上,他们大多数人都年纪大了,听觉不好,跪在后边的听不清楚皇帝说的什么,就只好推推前边跪的人,问到底说的是什么。有的笔记还记着这些年老的大官,怕跪久了支持不住,特地在裤子中间加衬一些东西,名为护膝。而且,不止是宫廷、官府如此,民间也是这样的,如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后汉书·梁鸿传》说,孟光嫁给梁鸿,带了许多嫁妆,过门七天,梁鸿不跟她说话,孟光就跪在床下请罪。《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答,伏维启阿母。〃可见妇女对男子、儿子对母亲也是有长跪的礼节的。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那时候没有椅子、桌子之类的家具,不管人们在社会上地位的高低,都只能在地上铺一条席子,坐在地上。例如汉文帝和贾谊谈话,谈到夜半,谈得很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靠近贾谊一些,听取他的意见。至于三国时代管宁和华歆因为志趣不同,割席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不必细说了。正因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也罢,工作也罢,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跪、拜就成为表示礼节的方式了。宋朝朱熹对坐、跪、拜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说明。他说: 
  
  古人坐着的时候,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子坐在脚掌上,就像现在的胡跪。要和人打招呼肃拜,就拱两手到地;顿首呢,是把头顿于手上;稽首则不用手,而以头着地,像现在的礼拜,这些礼节都是因为跪坐着而表示恭敬的。至于跪和坐又有小小不同处:跪是膝着地,伸腰及股,坐呢?膝着地,以臀着脚掌,跪有危义,坐则稍安。 
    
  从朱子这篇文章看来,宋朝人已经弄不清跪、坐、拜的由来了,所以朱熹得做这番考证。   
  有人不免提出疑问,人们都坐在地上,又怎么能工作和吃饭呢?这也不必担心,古人想出了办法,制造了一种小案,放在席上,可用以写字、吃饭。梁鸿和孟光夫妻相敬如宾,吃饭的时候,孟光一切准备好了,举案齐眉。把案举高到齐眉毛,这个案是很小很轻的,要不然,像今天一般桌子那样大小,孟光就非是个大力士不可。 
  
  因为古代人们都是坐在地上的,所以就得讲清洁卫生,要不然,一地的灰尘,成天坐着,弄得很脏,成何体统?   
  到了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家具胡床,传进来了,行军时使用非常方便,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后来从胡床一变而为家庭使用的椅子,椅子高了,就得有较高的桌子,从此人们就离开了席子,不再席地坐,改为坐椅子、凳子了。家庭也罢,机关也罢,内部的陈设也随之而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根据席地而坐孳生的礼节,跪和拜却仍旧习惯地继承下来,坐和跪、拜分了家,以此,跪和拜也就失去了原来生活上的意义,单纯地成为表示敬意和等级差别的礼节了。 
  
  由此看来,不是我们的祖先喜爱跪、拜,而是由生活方式、物质条件决定的。辛亥革命以后,不止革了皇帝的命,也革了跪、拜的命,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原载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人民日报》,后收入《学习集》)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59txt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