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历史的镜子 >

第11节

历史的镜子-第11节

小说: 历史的镜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这些例子分析,其一,这些人都是平常百姓;其二,地区包括现在的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湖北等地;其三,称呼都以排行数字计算。因此,下的结论是〃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 
  
  其实,宋代平民姓名见于《清明集》户婚门的很多,如沈亿六秀,徐宗五秀,金百二秀,黎六九秀之类。明太祖的父亲叫五四,名世珍,二哥重六名兴盛,三哥重七名兴祖,明太祖原来也叫重八,名兴宗,见潘柽章《国史考异》引《承休端惠王统宗绳蛰录》,可见明太祖一家原来都以数字命名的。至于世珍、兴宗这一类学名、官名性质的名字,大概都是明太祖爬上统治阶级以后所追起的。 
  
  元代安徽地区的平民如此,江苏也是如此。例如张士诚原名九四,黄溥《闲中今古录》说:〃有人告诉朱元璋,张士诚一辈子宠待文人,却上了文人的当。他原名九四,作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替他起名士诚。朱元璋说:〃好啊,这名字不错。〃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士,诚小人也。〃这句话也可以读作〃士诚,小人也。〃骂张士诚是小人,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还不明白,真是可怜。〃可见张士诚的名字也是后来起的。 
  
  不只是宋、元、明初以及清朝后期的绍兴,甚至到清朝末年以至民国初年,绍兴地方还残留着这个阶级烙印的传统,不信吗?有鲁迅先生的著作为证。他在《社戏》一文中所列举的人名就有八公公,六一公公之类,在另一篇中还有九斤老太呢。 
  
  上面讲到宋朝的人名下面有带着秀字的,秀也是宋、元以来的民间称呼,是表示身份地位的。明初南京有沈万三秀,是个大财主,让明太祖看中了,被没收家财,还充军到云南。秀之外又有郎,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说:〃江阴汤廷尉《公余日录》云:明初闾里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则故家右族,颖出之人,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称秀则曰某儿秀,称郎则曰某儿郎,人自分定,不相逾越。〃可见从宋到明,官僚贵族子弟称秀,市井平民则只能称郎,是不能乱叫的。沈万三称秀是因为有钱。另一个例子,送坟地给朱元璋的那个刘大秀则是官僚子弟,光绪《凤阳县志》卷十二:〃刘继祖父学老,仕元为总管。〃继祖排行第一,所以叫做大秀。 
  
  这样,也就懂得戏文里演的民间故事,男人叫做什么郎的道理了。也就难怪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故事,秦小官卖油,就叫做卖油郎的来由了。还有,明清两代社会上有一句话〃不郎不秀〃,是骂人不成材,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一直到现代,还有些地区保留这句话,却很少人懂得原来的含意了。 
  
  从以上一些杂书,可以看出,宋、元、明以来的平民称呼情况,这类称呼算不算名字呢,不算。也有书可证。明太祖出家时得到过汪、刘两家人的帮助。做了皇帝后他封这两家人做官,还送给这两家青年时代的朋友两个名字,《明太祖文集》卷五赐汪文、刘英敕:〃今汪姓、刘姓者见勤农于乡里,其人尚未立名,特赐之以名曰文,曰英。〃汪文、刘英的年龄假定和明太祖相去不远,公元一三四四年约年十七八岁,那末,到洪武初年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名字。其道理是做了一辈子农民。可见他们原来的无论行辈或者合计父母年龄的数字符号都不能算名字,没有上过学,没有做过官,也就一辈子做个无名之人。这两个人因为和皇帝有交情,做了署令的官,做官应该有官名,像个官样子,圣旨赐名,才破例有了名字。 
  
  这也就难怪正史上从来不讲这个事情的道理了。不但〃《元史》无征〃,什么史也是无征的道理了。   
  (原载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后收入《灯下集》)         

第43节:阵图和宋辽战争(1)         
  阵图和宋辽战争   
  在古代,打仗要排阵,要讲究、演习阵法。所谓阵法就是野战的战斗队形和宿营的防御部署;把队形、部署用符号标识,制成作战方案,叫做阵图。   
  根据阵图在前线指挥作战或防御的带兵官,叫做排阵使。   
  从历史文献看,如郑庄公用鱼丽阵和周王作战,到清代的太平军的百鸟阵,无论对外对内,无论是野战,或防御,都要有阵法。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几千人几万人一哄而上,是打不了仗的,要打也非败不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诗句,一直为后人所传诵。正因为如此,小说戏剧把阵图神秘化了,如宋辽战争中辽方的天门阵,杨六郎父子虽然勇敢,但还得穆柯寨的降龙木才能破得了。 
  
  穆柯寨这出戏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就打仗要排阵说,也反映了一点历史的真实性。从公元九七六年到一○八五年左右,这一百一十年中,北宋历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阵图(无论是在这时期以前或以后,关于阵图的讨论、研究、演习、运用,对前线指挥官的控制,和阵图在战争中的作用,都比不上这个时期)。从这一时期的史料分析,北宋的统治者是用阵图直接指挥前线部队作战的,用主观决定的战斗队形和防御部署,指挥远在几百里以至千里外的前线部队。敌人的兵力部署、遭遇的地点、战场的地形、气候等等,都凭主观的假设决定作战方案,即使作战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前线指挥官也无权改变。照阵图排阵打了败仗,主帅责任不大;反之,不按阵图排阵而打了败仗,那责任就完全在主帅了;败军辱国,罪名极大。甚至在个别场合,机智一点而又有担当的将领,看出客观情况不利,不按阵图排阵,临机改变队形,打了胜仗,还得向皇帝请罪。 
  
  宋辽战争的形势,两方的优势和劣势,九八九年熟悉北方情况的宋琪曾作具体分析,并提出建议。他说:〃每蕃部南侵,其众不啻十万。契丹入界之时,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大帐前及东西面差大首领三人各率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亦交相侦逻,谓之栏子马。……未逢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我师,即竞乘之,所以新羁战蹄,有余力也。且用军之术,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土风曳柴,馈饷自赍。退败无耻,散而复聚,寒而益坚,此其所长也。中原所长,秋夏霖霪,天时也。山林河津,地利也。枪突剑弩,兵胜也。败丰士众,力强也。〃契丹以骑兵冲锋为主,宋方则只能凭气候地利取守势。以此,他建议〃秋冬时河朔州军,缘边砦栅,但专守境。〃到戎马肥时,也〃守陴坐甲,以逸待劳,……坚壁固守,勿令出战。〃到春天新草未生,陈草已朽时,〃蕃马无力,疲寇思归,逼而逐之,必自奔北。〃最后,还提出前军行阵之法,特别指出,要〃临事分布,所贵有权〃。 
宋太宗采纳了他一部分意见,沿边取守势,作好防御守备,但要集中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至于授权诸将,临事分布,则坚决拒绝了。         

第44节:阵图和宋辽战争(2)         
  由于宋辽的军事形势不同,采取防御战术,阻遏骑兵冲击的阵法便成为宋代统治者所特别关心的问题了。在平时,和大臣研究、讨论阵图,如九八七年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入朝,宋太宗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召美、重进及崔翰等,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 
九九七年又告诉马步军都虞侯傅潜说:〃布阵乃兵家大法,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我自作阵图给王超,叫他不要给别人看。王超回来时,你可以看看〃。 
一○○○年,宋真宗拿出阵图三十二部给宰相研究,第二年又和宰相讨论,并说:〃北戎寇边,常遣精悍为前锋,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今盛选骁将,别为一队,遏其奔冲。又好遣骑兵出阵后断粮道,可别选将领数万骑殿后以备之〃。 
由此可见这些阵图也是以防御敌骑奔冲和保卫后方给养线为中心思想的。一○○三年契丹入侵,又和宰相研究阵图,指出:〃今敌势未辑,尤须阻遏,屯兵虽多,必择精锐,先据要害以制之。凡镇、定、高阳三路兵,悉会定州,夹唐河为大阵。量寇远近,出军树栅,寇来坚守勿逐,俟信宿寇疲,则鸣鼓挑战,勿离队伍,令先锋、策先锋诱逼大阵,则以骑卒居中,步卒环之,短兵接战,亦勿令离队伍,贵持重而敌骑无以驰突也〃。 
连远在河北前线部队和敌人会战的地点以及步外骑内的战斗部署都给早日规定了。一○○四年八月出阵图示辅臣,十一月又出阵图,一行一止,付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等。 
一○四五年宋仁宗读《三朝经武圣略》,出阵图数本以示讲读官。 又赐辅臣及管军臣僚临机抵胜图。 一○五四年赐近臣御制攻守图。 
一○七二年宋神宗赐王韶御制攻守图、行军环株、战守约束各一部,仍令秦凤路经略司钞录。 
一○七四年又和大臣讨论结队法,并令五路安抚使各具可用阵队法,及访求知阵队法者,陈所见以闻, 出攻守图二十五部赐河北。 
一○七五年讨论营阵法,郭固、沈括都提出意见,宋神宗批评当时臣僚所献阵图,以为皆妄相惑,无一可取;并说:〃果如此辈之说,则两敌相遇,须遣使预约战日,择一宽平之地,仍夷阜塞壑,诛草伐木,如射圃教场,方可尽其法耳。以理推之,知其不可用也决矣。〃否定当时人所信从的唐李筌《太白阴经》中所载阵图,以为李筌的阵图止是营法,是防御部署,不是阵法。而采用唐李靖的六花阵法,营阵结合,止则为营,行则为阵,以奇正言之,则营为正,阵为奇,定下新的营阵法。沈括以为〃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马四步,军中容军,队中容队,则十万人之队,占地方十余里,天下岂有方十里之地,无丘阜沟涧林木之碍者!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可复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靡军也〃。 
可见宋神宗的论断,是采取了沈括的意见的。宋代统治者并以阵法令诸军演习,如宋仁宗即位后,便留心武备,令捧日、天武、神卫、虎翼四军肄习战阵法。 
一○四四年韩琦、范仲淹请于鄜延、环庆、泾原路各选三军,训以新定阵法;于陕西四路抽取曾押战队使臣十数人,更授以新议八阵之法,遣往河北阅习诸军。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一○四五年遣内侍押班任守信往河北路教习阵法。 
到命将出征,就以阵图约束诸将,如九七九年契丹入侵,命李继隆、崔翰、赵延进等将兵八万防御,宋太宗亲授阵图,分为八阵,要不是诸将临时改变阵法,几乎打大败仗。 
一○七○年李复圭守庆州,以阵图授诸将,遇敌战败,复圭急收回阵图,推卸责任,诸将以战败被诛。           
   
第45节:阵图和宋辽战争(3)         
  在宋代统治者讲求阵法的鼓励下,诸将纷纷创制阵图,如一○○一年王超援灵州,上二图,其一遇敌即变而为防阵,其一置资粮在军营之外,分列游兵持劲弩,敌至则易聚而并力。 
一○三六年洛苑使赵振献阵图。一○四一年知并州杨偕献龙虎八阵图。青州人赵宇献大衍阵图。一○四五年右领军卫大将军高志宁上阵图。一○五一年泾原经略使夏安期上弓箭手阵图,一○五五年并代钤辖苏安静上八阵图,一○七四年定州路副都总管、马步军都虞侯杨文广献阵图及取幽燕之策。这个杨文广就是宋代名将杨六郎的儿子,也就是为人所熟知的穆柯寨里被俘的青年将领杨宗保。 
    
  在作战时,选拔骁将作排阵使。如九七六年攻幽州,命田钦祚与郭守文为排阵使,钦祚正生病,得到命令,喜极而死。一○○二年周莹领高阳关都部署,为三路排阵使。一○○四年澶渊之役,石保吉、李继隆分为驾前东西都排阵使等等。 
    
  由于皇帝事先所制阵图不可能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统军将帅又不敢违背节制,只好机械执行,结果是非打败仗不可。一○七五年宋神宗和朝廷大臣研究对辽的和战问题,张方平问宋神宗,宋和契丹打了多少次仗,其中打了多少次胜仗,多少次败仗,宋神宗和其他大臣都答不出来。神宗反问张方平,张说:〃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 
八十一仗败了八十次,虽然失于夸大,但是,大体上败多胜少是没有疑问的。打败仗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主观主义的皇帝所制阵图的罪过。   
  相反,不凭阵图,违背皇帝命令的倒可以不打败仗。道理是临机应变,适应客观实际情况。著例如九七九年满城之战,李继隆、赵延进、崔翰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