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

第8节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8节

小说: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不可收拾,彻底溃败。这里,袁绍判断失误,被敌人所调遣,迅速失败已在所难免。 
  第四,是非不分,逼反部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是军事战役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但袁绍却在两军决战的关键时刻轻信挑拨,猜忌部下,把自己的部下逼到敌人一边去,削弱自己,壮大敌人。许攸向袁绍献计未被采纳,这时去后方催粮的审配来信反映许攸过去在冀州的“经济问题”,并汇报许攸之子侄已被收监。袁绍见信后大骂许: “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第三十回)许攸觉得自己子侄被害,无颜复回冀州,准备拔剑自杀,被身边人劝住,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了乌巢断粮之计,后又献了决漳河灌冀州之计,均获成功。张郃、高览二将曾被袁绍派去劫曹军营寨,因为对方早有准备而失败。出兵前与张郃有意见分歧的郭图怕张郃回军后追究是非,就在袁绍面前诬陷说: 张郃、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原因是“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第三十回)。袁绍即派人召二人回来问罪,而郭图却先让人告知二将说,回来将被袁绍杀头。二人只好去投曹操。袁绍兵败回冀州途中,对他出兵时未听田丰之谏表示后悔,而前来接应袁绍的谋士逢纪却诬陷说: “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 ‘果不出吾之料!’”(第三十一回)袁绍竟信以为真,派人持剑先往冀州狱中杀掉田丰。 
  袁绍作为最高领导人,在这些事情上的直接失误,一是没有调查研究,听信一面之词,甚至不给被诬陷者以申辩的机会,二是对部下追究责任不选择适当的时机,因为即使是许攸果有经济问题,张郃卖阵为真,也应在战役结束后再作处理,绝不该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自己不能控制张郃的时候就要给予处理。袁绍对这些事件的间接责任,一是他平时不能用明确的奋斗目标统一部下的思想,致使他们各怀私心,互相拆台和诬陷,二是他对部下没有基本的信任。 
  官渡之战集中暴露了袁绍低劣的领导水平。然而,袁绍一生的重大失误并非到此为止。他败退冀州后,准备选定接班人,由于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错综复杂,几个谋士各为其主,因而他对此事一直踌躇不决,下不了决心。他既不愿按照传统的接班方法立长子袁谭为接班人,又不能在对三子袁尚有所心许的情况下逐步收缴袁谭的兵权,保证袁尚地位的稳固性,结果在他死后,两个儿子鏖兵相争,先前的派系斗争公开化,袁谭甚至勾结曹操为外援。这种内部纷争被曹操所利用,导致袁绍集团彻底覆灭。 
  袁绍性格的一个最大弱点是对什么事情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有时候似乎是下了决心,但行动起来又摇摆不定,这实际上还是信心不足,决心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当年在朝廷为司隶校尉,在何进手下干事时,却是表现得非常果断。灵帝死后,宦官准备作乱,他挺身而出,点御林兵五千斩关入宫,引大臣入内,扶立少帝。他曾向何进建议对宦官斩草除根,一再劝告何进乘军权在手时下手,认为“此天赞之时,不可失也”。(第二回)他为诛宦官也曾提出过召外兵入京的错误建议,但并未显出动摇不定的性格。当谋杀宦官的事情败露后,他劝何进不要冒险入宫,何进不听劝阻,决意入宫,他与曹操带剑护送。何进被杀后,他即时诛杀宦官,平定叛乱。董卓谋废少帝,大臣无人敢于反对,惟袁绍挺身抗争,拔剑相对。此时的袁绍英勇果断,敢做敢为,也许是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尚具有青年人的勃勃朝气,但人们各年龄段的性格变化不至于产生如此天壤差别。也许是有些人一当上主要领导,负起全面责任就顾虑重重,动摇不定,而袁绍就属于这类人物。 
  袁绍曾经组织和领导了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但在袁绍手下,谋士间勾心斗角,文官对武将相陷害,上下级之间互相猜忌,身后妻妾间相互残杀,子辈兄弟相互攻伐。这个集团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引发和包含了多种矛盾。这是一个病态的政治集团,它越是膨胀,越是虚弱,探讨它的致病之因一定不无意义。            
无德安得天下——董卓     
  董卓,字仲颖,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曾为河东太守。镇压黄巾起义时屡吃败仗,朝廷欲追究其罪,他贿赂宦官得免,后在朝贵中拉拢关系,任鳌乡侯,西凉刺史,拥兵20万。何进欲诛灭朝廷宦官,发诏召外兵入京,董卓遂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公开打起诛灭宦官的旗号进军洛阳。朝中宦官叛乱,何进被杀,董卓以保驾为名驻军洛阳城外。并招诱何进手下之兵。不久,他违背群臣意愿,废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封相国。他的行为曾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丁原、袁绍等公开抗争,无济于事,曹操谋刺未遂。十八路诸侯讨伐时,他接连受挫,出军不利,于是焚烧洛阳宫阙,迁都于长安。在长安他专横跋扈,枉杀无辜,司徒王允施连环计,暗中联络董卓心腹大将吕布刺杀董卓。 
  董卓作为一名领导人,不乏爱才之心,但他办事专横,愚鲁残暴,甘与天下为敌,最后自取灭亡。 
  董卓进京不久,就两次召群臣商议废立之事,第一次,他大摆宴席,带剑而入,勒令停酒止乐,提出自己的废立主张。遭到荆州刺史丁原的反对后,他大喝道: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第三回)就要拔剑斩掉丁原,因丁原有吕布的保护而作罢。董卓招降吕布后二次设宴会集公卿,让吕布带千余侍卫,又提出废立之事,并宣称: “有不从者斩!”对大臣公然以武力相威胁。袁绍挺身反对,董卓怒喝道: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第三回)二人在酒席上拔剑相对,被劝免。袁绍弃官外出后,卓对众人讲: “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第四回)在大臣的一片惶恐中,他实现了自己的废立主张。 
  董卓决定迁都长安时,许多高级官员,如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均曾劝谏,司徒荀爽提出: “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卓闻言大怒,说: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第六回)当即罢免三人官职,下令迁都,限第二天起行。对于迁都大事,高级官员尚没有提意见的权利,而且,事前不作任何有效的宣传动员,决定作出后几乎没有准备的时间,完全按自己一个人的主观意图办事。 
  先前,董卓在与黄巾起义军作战时,兵败身危,刘备带兵救了他的性命,当他知道刘备尚无官职时,就对其傲慢无礼。可见他心中没有别人,甚至连救命恩人也不放在眼里。 
  董卓废掉少帝后,闻说少帝写的一首诗中有“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之句,遂派手下李儒鸩杀之。在城外某处迎神赛会上,他引兵围住村民,抢杀烧淫。到长安后,他为自己在那郿坞大兴土木,对自家宗族之人封官封侯。一次,他对北方几百降兵有的砍断手足,有的凿其眼睛,有的以大锅煮之。哀号震天,百官战栗,而他却谈笑自若。总之,他残暴成性,无恶不作。 
  袁绍领盟军讨伐董卓后,董卓将以前保荐袁绍的部下斩首,又将袁绍在京城为太傅的叔叔袁隗之家派兵包围,不分老幼,尽行诛戮。 
  总之,董卓自入京都后,坏事做绝,天下共愤。董卓不灭,天理不容! 
  董卓的爱妾貂蝉进相府前被王允有意介绍于吕布,进相府后吕布又多次追求,李儒一再建议董卓将貂蝉赐予吕布,以买其心。董卓后来变脸反问李儒: “汝之妻肯与吕布否?”(第九回)这种迂腐的态度恐怕只会董卓才有。 
  董卓是三国前期最拙劣的领导人,但不能否认他所具有的爱才之心。少帝一行被宦官劫持城外,被众官相救后,董卓带兵前往,少帝吓得战栗无言,而陈留王在弄清董卓是为保驾而来后以言抚慰,不曾失语,董卓暗暗称奇,于是产生废立的想法,他在大臣面前提出废立主张,就是以“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为理由的(第三回)。如果真有这方面的原因,那就不能认为他的废立是全无道理的。 
  董卓为废立之事与丁原闹翻后,丁原出城带兵向董卓挑战,丁原手下猛将吕布战败董卓军队。董卓退兵后聚众商议说: “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第三回)后派中郎将李肃送金银珠宝并赤兔马收买了吕布,吕布遂归顺董卓。董卓一见吕布英才,就有相爱之心,后以厚礼相聘,也是难得的行为。 
  董卓完成废立之事,自任相国后,接受李儒的建议,擢用名流,侍中蔡邕被人推荐,卓即下令相召,邕拒不接受相令,卓让人给蔡邕传话说: “如不来,当灭汝族。”(第四回)邕只好应命而至,卓见邕后非常高兴,一月内三升其官,相待甚厚,这还是因为他看中了蔡邕的旷世逸才。 
  曹操在朝廷为校尉时,曾是很有才华的青年将官,当时董卓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几乎与吕布同样看待,在相府出入不禁。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而逃至中牟县,县令陈宫对操说: “我闻丞相待汝不薄”(第四回),可见,董卓对曹操的亲密关系已是人所共知。董卓器重曹操,除欣赏操的才略过人外,再没有其他的原因。 
  然而,董卓的爱才之心无法补偿他领导作风上专横、残暴的重大缺陷。根据“方今天下,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双向选择原则,有政治远见的人才是绝不肯为他所用的,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董卓那种“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思想作风,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良好的领导方式,他身为丞相,乃是一时的偶然,而他身败名裂,乃是一种必然。            
骁将·叛徒·小人——吕布     
  吕布,字奉先,三国前期第一猛将,先父早亡,曾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董卓为相国时,以厚礼收买,遂杀掉丁原归顺董卓,并拜卓为义父,被封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为卓屡建战功,深得信任。后来,吕布贪恋董卓爱妾貂蝉之色,多次与之密会,被卓发觉,掷戟相刺,遂怨恨于卓,经司徒王允用计挑拨,吕布刺杀董卓,率兵抄斩董卓全家。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兵犯长安。吕布出战不利,长安落陷,布弃却家小,奔投袁术,术嫌其反复不定,拒不接纳,又投袁绍,立下战功后傲慢袁绍手下将士,绍欲杀之,布又投靠上党太守张杨,此时匿藏于长安中的妻小被庞舒送还,李傕、郭汜遂斩庞舒,并联络张杨诛杀吕布,布又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在陈宫的说服下,张邈令吕布攻取曹操的兖州、濮阳等地,操从徐州回师相救,布大败曹军。操等到战机后,用计一举攻破兖州、濮阳等地,布兵败欲复投袁绍。知绍已出兵助操,乃与陈宫引兵至徐州投刘备,备让屯兵小沛,在此期间,吕布常与刘备集团的人发生摩擦。刘备奉诏外出截击袁术时,吕布与徐州城中曹豹勾结,偷袭了徐州;并受袁术利诱,夹攻刘备。吕布与袁术发生分歧后,又邀刘备驻军小沛,遂与袁术、刘备保持等距离关系。袁术曾约吕布结亲,他犹豫不定,反复多次,后来,他因曹操的联络,击败过袁术,又因利益纠纷,打败过刘备。曹操在消灭袁术主力后,乘袁绍北征公孙瓒之机,联合刘备等集中兵力围歼吕布,徐州名士陈登设计向曹操献了徐州,吕布坐守下邳,曹操决水灌城,因吕布不听部下良言,又滥施淫威,城中发生兵变,布被部将俘获献操,操令缢死。 
  吕布先曾追随别人,后独立地组织了一支强悍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存在时间不长即被联合剿灭,其迅速覆灭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吕布做人上的重大缺陷。 
  吕布是一个毫无理想与抱负的战将,他在追随别人期间,抱着有奶便认娘的处世方式,使他在诸侯中的政治声誉低劣。吕布先为丁原的义子,在丁原与董卓军队对阵时,董卓以珠宝和赤兔马收买他,他竟杀掉丁原,将其首级献于董卓,复拜董卓为义父。后来,他为了得到董卓的爱妾貂蝉,又受王允挑拨杀掉董卓。吕布爱财贪色,杀掉自己两个义父,这使他本人威信扫地。诚然,刺杀董卓在当时是顺应人心的行为,但吕布做此事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且娶卓妾为妻,又有社会伦理观念所不允许的一面。正因为这些原因,他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杨等,均不能得到信任,诸侯中无人敢与他深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