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

第14节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14节

小说: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他对关羽的缺点及失败的可能性是有所觉察的。他离开荆州时,虽曾告诫关羽守荆州的大计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离开荆州后,在明知关羽缺点的情况下,既不对荆州换防,另派适当人选,又不对关羽的防守派人监督协助,似乎以为靠八字留言就万事大吉了。第三,孔明入川时带走了荆州的许多精兵强将,使荆州防守单薄。夺取两川后,闻说曹兵攻取荆州,他让关羽主动出击,这时,他既不为之增兵添将,又不从汉中方面出兵配合,致使关羽独力难支,兵败身亡。可见,荆州失守,孔明是负有领导责任的。            
功亏一篑失在用人(2)     
  孔明不是全智全能的神人,自然不必忌讳他在人事等问题上的一些失误,然而,上述失误绝不抵消他作为一名领导人的精明强干,即使在人事问题上,他的安排也有许多成功之处,下面拟举孔明两次人事安排进行心理分析。 
  第一次人事安排: 让刘琦驻守江夏,是实现自己战略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明初出茅庐时,刘备投靠刘表,屯兵新野小县,当时刘表将不久人世,手下两个派别互相倾轧,一派是长子刘琦,琦为刘表前妻所生,为人懦弱,为刘表后妻蔡夫人及蔡氏家族所忌;另一派以蔡夫人及其弟弟蔡瑁等为首,他们欲拥立刘表次子刘琮继位,掌握兵权,势力强大,处处陷害刘琦。刘备作为外来势力,亦为蔡瑁等嫉恨,几次受到陷害。刘备集团欲夺荆州,一是兵力不济,二怕舆论压力,三恐内部纷争,为曹兵所乘,只好寄人篱下,忍气吞声,他们在感情上与刘琦接近。有一次,刘琦来见刘备,哭着说道: “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第三十九回)刘备对蔡氏集团不敢稍有得罪,只好推托说: “此贤侄家事奈何问我?”这时孔明在一旁微笑,刘备看到孔明这样,就求计于他,孔明回答说: “此家事,亮不敢与闻。”于是刘备送刘琦出去时对刘琦安排了向孔明求救之计。第二天,刘备推说腹痛,让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刘琦邀孔明于后堂,几次问计求救,孔明再三推托,并说: “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泄漏,为害不浅。”孔明告别时,刘琦说家藏一本古书,领孔明登小楼观看,二人一上楼,楼梯即被仆人搬走,刘琦又向孔明求计,并以自刎相威胁,孔明脱身不得,加之刘琦再三作出了绝不泄密的保证,他才以春秋时晋国“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历史为依据,劝刘琦向父亲乞兵屯守江夏。 后来,刘备说服刘表,让他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帮助刘备占有荆襄,是孔明三足鼎立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刘备若伺机夺取刘表的荆州,刘琦是否会倾向刘备,这是很难断定的。即使他想帮助刘备,但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也无补于事。但若让刘琦镇守江夏,就使他掌握了一部分军队,这时候,如果刘备能粉碎蔡氏集团,夺取荆州,那刘琦在江夏也可以互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如果荆州日后被蔡氏集团占有或被曹操夺走,刘备集团无法在新野容身,那也有江夏一条退路。这就是孔明对安排刘琦守江夏所作的考虑。然而,孔明要把他的安排告知刘琦,却有许多难处,他既不能让任何一个第三者知道刘琦守江夏是他的主意,以免引起怀疑或被蔡氏集团看穿阻止,同时又要把这种安排告知刘琦以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还要避免因痛快淋漓地说出而使刘琦本人对他产生疑心,因此,他既不痛快淋漓,又不一口回绝,而是几次故意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既吸引刘琦,又婉辞刘琦,逼他作出保密保证,并提供谈话的最佳机会。当刘琦向刘备求救时,不干他事,他在一旁微笑,这是一种有计而不言的表示,实是吸引刘琦问计于他。当刘琦在自己公馆向他问计时,他推说不敢参与别人骨肉之事,恐怕泄漏出去,引起麻烦,这实际上是暗示自己怀有良策,逼刘琦再三相问,好使他作出不泄密的保证。当二人上楼后刘琦采取保密措施,作出保密保证,并以自刎相要挟而问计时,孔明以历史为根据向他说出了自己的安排,这样,既做到了保密,又不引起刘琦的怀疑。后来,曹操进攻荆州,蔡氏集团降曹,刘备率兵败退,多亏刘琦引江夏之兵接应,使刘备在江夏暂得容身。 
  另一次人事安排: 让关羽伏兵华容道释放曹操,是为了平衡两个关系。 
  赤壁大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孔明料定曹操必然率残兵从华容小道逃走,就安排关羽率兵去那里埋伏。关羽曾经归降过曹操,操待之甚厚,有恩于关羽,孔明对关羽分派任务时表示,他担心关羽会记昔关 羽 放 曹日之恩,放走曹操,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才领命而去,刘备亦担心说: “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大概是想让孔明另考虑人选,孔明回答说: “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第四十九回)后来。操果然率百余残兵败将投华容小道,在人困马乏时被关羽拦截,曹兵惶惶垂泪,操又提起昔日之情,牵动关羽恩义之心,最后关羽放走了曹操一行。关羽交令时孔明要按军法处斩,后刘备出面说情,并提出对关羽记下过失,“容将功赎罪”,孔明方才作罢。那么,孔明为什么要派关羽伏兵华容道呢?如果为了活捉曹操,为何不派另外的将领?如果真是要让关羽做人情,为何放了曹操,却要按军法斩杀关羽?其实,孔明所说的“夜观乾象”之类话,纯是一种托辞,他是有意安排,让关羽放走曹操,为的是平衡两个关系。            
功亏一篑失在用人(3)     
  赤壁大战前,刘备集团几无容身之处,他们曾一度想夺取荆州,但荆州被曹操夺取,后来与孙权集团结成联盟对付曹操,但其间矛盾很大,只是由于曹操大兵压境,这一矛盾才降到了次要地位,未能公开化。刘备集团联络孙权集团对付曹操,但若没有曹操集团的存在,孙权集团马上会吃掉他们,而他们在当时尚无还手之力,这就决定了刘备集团只能在孙权与曹操矛盾斗争的夹缝中生存,他们必须在军事和外交等方面谋求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平衡,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因此,他们既要抑制曹操集团的强大,又不能没有曹操集团对孙吴的牵制,曹操赤壁兵败,这是曹魏势力退缩和孙吴势力发展的转折点,二者的平衡已经基本形成,如果这时再要斩杀曹操,就必然造成曹操集团的崩溃,孙权集团就会迅速膨胀,并吞刘备集团,这是孔明所不愿见到的情况,因此即使曹操已成瓮中之鳖,可以手到擒拿,但仍不如将其放掉。事实上,当刘备后来初得荆州时,孙权、周瑜即想起兵夺之,只是怕曹操乘虚来攻,才未操动干戈。如果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恐怕刘备亦难占有荆襄,更不易占领西川了。孔明要放掉曹操,可以不在华容道设兵,让曹操自己走掉行了,为什么要派关羽去,任其放掉?原来,刘备集团内部有一个小宗派,它以关羽为代表,自恃才高功大,目中无人,有时甚至敢与军师孔明相顶撞。例如孔明初次用兵,关羽与张飞说了许多怪话,不听调遣,当时多亏有刘备交给的剑印在手。孔明几次用兵如神,张飞已被折服,但关羽的自矜之气仍未彻底改变。例如,当孔明提出对他捉操有所担心,怕他放走曹操时,他敢对孔明说: “军师好心多!……”这实是指责说孔明的心眼太多,而且,他为孔明立下军令状后又反问孔明: “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要逼军师为他立军令状,他对军师尚且如此,对其他人更不放在眼里。关羽身边除张飞外,还有关平、周仓等人追随,他们自成一体,形成集团内部的小山头,如要实行组织处理,一是没有有力的借口;二是关羽的追随者、崇拜者较多,若处理不妥,消极影响大;三是关羽属刘备的嫡系,关键时刻有刘备的保护。因此孔明要想处治关羽,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机会,寻找借口,不使任何人产生异议。这次,让关羽伏兵华容道,由于他义气深重,必定会放掉曹操,这就提供了惩治他的绝好机会。——孔明是要借这件事平山头,煞煞关羽的威风。 
  可见,孔明既要让曹操逃走,又要让曹操在关羽的手下逃走,他有意安排,让关羽放走曹操,是要平衡本集团外部和内部两种关系: 对外,他要平衡孙权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对内,他要防止宗派倾向的形成。“放曹”事件结束后,孔明的两个目的全部达到。曹操与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相对峙,互相牵制,以致刘备夺取荆襄后,孙权虽十分怨恨,仍不敢轻举妄动,使刘备集团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时机,为实现三足鼎立的战略计划做好了积极的准备。同时,就本集团内部来说,关羽回兵后已自知罪过非小,刘备也承认关羽违反军法,让记下关羽罪过,以后将功赎罪。 
  顺便应提到,孔明与关羽互有意见,刘备对此心里是清楚的。刘备后来大举伐吴,口口声声要“削平江南,杀尽吴狗”,这是他对东吴仇恨心理长期压抑的一次大发泄,关羽被杀正是提供了这种心理能量的发泄口。孔明、赵云等人当时仅仅将伐吴看成是刘备为关羽的报仇行为,他们一味地劝刘备暂勿与关羽报仇,但这种劝说是出自平时对关羽有意见的官员之口,因而无法得到刘备的相信。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事之如师,在这件事情上却一反常态,甚至当孔明上表劝谏时,刘备掷表于地,没有一点客气。孔明送刘备出师后回成都,他对众官员说: “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第八十一回)才能和口辩逊于孔明的法正反能劝阻刘备,办到孔明所办不到的事,就是因为法正除与刘备个人关系密切外,他与关羽正面接触少,没有个人怨情,他的劝阻能以完全客观的面貌出现,容易使刘备接受。孔明没有后面这一条件,他越是劝说勿与关羽报仇,越是刺激起刘备的逆反情绪。刘备要将兴兵报仇之举做给诸官员看,一场战争自然不可避免。            
对孔明三次用兵得失的分析(1)     
  ◎火烧博望坡与火烧新野 
  刘备投奔了荆州刘表,被安排屯军于新野。其时刘备请得诸葛亮为军师,训练调度军马,曹操闻讯,派夏侯惇为大将,引兵十万,杀奔而来。刘备将剑印交付诸葛亮,授予全盘指挥权,诸葛亮对新野数千人马的应战作了如下策划: 第一,令关羽领兵一千伏于博望之左的豫山,放过曹军,但见前军火起,则纵兵焚其后军粮草。第二,张飞领一千军伏于山林后的山谷中,但见南面火起,则出谷杀向博望城,烧其粮草。第三,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伏于博望坡两边树木丛杂中,等曹军一到,便引火烧之。第四,令赵云为前部迎敌,只要输,不要赢。刘备领一千人马为后援,敌军黄昏时杀到,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回军掩杀。第五,诸葛亮自己与糜竺引五百人守新野,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次日,夏侯惇、于禁领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为前队,其余护粮在后。前军与赵云相遇,交锋不久,赵云败走,夏侯惇纵马追赶,并告诉劝谏的副将说: “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第三十九回)直赶至博望坡,炮响处刘备领军迎来,曹军将其杀败,直扑新野。黄昏后曹军行至博望坡,路边芦苇丛木被关平、刘封烧着,风大火猛,曹军大乱。赵云回军杀来,关羽纵兵烧了曹军粮食辎重,张飞杀退救粮之兵,曹军尸横遍野。天明后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 
  诸葛亮以数千兵力粉碎了曹军十万人的进攻,这主要在于军事谋略的胜利。兵法云: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本书所引兵法理论均出自《孙子兵法》;为行文方便;只注篇名)赵云和夏侯惇交战时,诸葛亮已安排和创造好了一切胜利条件,他是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甚至已安排好庆贺筵席,而夏侯惇在战场上见到一战即退的赵云部队和刘备兵弱不整的接应部队,不知道敌方“半进半退者,诱也”(《行军篇》)和“卑而骄之”(《计篇》)的诡诈意图,竟夸口说: “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罢兵!”终于钻进了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圈套。 
  诸葛亮这次根据兵法上“以火佐攻者明”(指效果明显)(《火攻篇》)的原则。决定利用战场的地形和特征,火烧博望坡。他将敌军诱至博望,放火烧之,既是杀伤敌军的手段,也是一种全面进攻的信号,关羽、张飞遥见火光,知前军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