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涂佛之宴 备宴(上) >

第3节

涂佛之宴 备宴(上)-第3节

小说: 涂佛之宴 备宴(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妹尾拜拜似的竖起单手,左右摇摆。
  “不是。”
  “不是吗?”
  “废村……是废村了没错——不对,真难解释呢。真的是消失了。”
  “妹尾先生,什么消失……”
  “只能说是消失了。光保先生当时常驻的派出所——还是叫驻在所?这我不太清楚,而且警察机构和现在也不太一样了。当时好像是内务省(注:内务省为二次大战前日本中央机关之一,管辖警察及地方行政等一般内政。曾设造神宫使厅强化国家神道政策,并实行特别高等警察“特高”制度,利用治安维持法统治游行、言论。设立于一八七三年,一九四七年废止。)管辖的吗?”
  “什么‘吗’,妹尾先生,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哦,就跟津山事件同一年啊,十五年前。听说他一直任职到昭和十三年的五月。”
  “原来如此……”
  关联只有如此。
  三十人惨案似乎只是用来交代时代背景的前言罢了。
  “然后,听说那是个小山村,面积广阔,但是户数很少,总共只有十八户而已,人口顶多也只有五十人左右。是个小村落。”
  “村名叫什么?”
  “好像是hebito村。”
  “怎么写?蛇和户吗(日文中,hebi可对应汉字“蛇”,to可对应汉字“户”。)?”
  “忘记了。”妹尾说。“我是从光保先生那里听来的,但忘记是什么字了。应该有两个户字,克斯我不记得有蛇这个字……。是两个字没错,我应该抄下来的。然后,听说村子正中央有一户宅第宏伟的人家,屋主好像是地主还是村长。那户人家姓佐伯,这我倒记得。在这户人家周围,相隔甚远的地方零星地坐落着人家和小屋。几乎都是农家,也有贩卖牲口的,而卖杂货跟处理邮件的,就只有村子入口处的那一户。还有一户是医生,据说是佐伯家的亲戚。”
  “哦,真详细呢。”
  “哎,因为才十八户嘛。在那里当警察的话,全部都会记得的。实际上,光保先生也说他到现在都还记得。”
  说的也是。
  “只是,听说光保先生在那个村子连一年都没有待满。”
  “因为调职吗?”
  “他出征了,因为出征而离开。是日华事变(注:既中日战争。日本亦称为日中战争或支那事变,为一九三〇年至一九四五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吧,我记得《国家总动员法》(注:中日战争时,日本为了进行总体战,制定此法,授权政府运用国家所有人力、物力资源。于一九三八年制定,随着日本战败,于一九四六年废止。)好像是在那一年施行的……”
  说道这里,妹尾抿起嘴巴,鼻子“唔嗯”了一声。
  “……然后,光保先生复员回来一看,村子竟然不见了。”
  “所以说,妹尾先生……”我往前探出身体。“所谓不见是什么意思?你刚才说只能说是消失了,可是村子不可能像烟雾一样凭空消失吧?”
  “可是就是这样。”
  “什么就是这样,那存在原本所在的地方怎么了?变成了一片荒野吗?还是开了个大洞?”
  “没有洞。”
  难懂到了极点,不晓得是说的人说不清楚还是听的人理解力不够,丝毫抓不到这番话的重点。
  妹尾似乎也察觉到我还是听不懂,他寻思了半饷后,逐加以说明。
  “正确地说,光保先生回国,是太平洋战争结束以后:更正确地说,是昭和二十五年。才三年前的事而已。换句话说,光保先生长达十二年间都在大陆辗转流离。虽说他最后到了马来半岛,我是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其实……光保先生去年造访那座令人怀念的村子。现在有许多地名还有交通状况什么的不是都变了吗?可是那地方却没有半点改善,现在依然没有巴士通行,而且地处连铁路都没有的穷山僻壤,他凭着模糊的记忆到了那里一看……,村子竟消失得一干二净。在十二年之间,hebito村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变成……山了吗?”
  “那样的话还可以理解。比方说……对了,位于村子入口处的杂货店。”
  “也处理邮件的那家?”
  “对,那家杂货店好像叫三木屋,它跑到了邻村。”
  “搬家了?”
  “不是,地点好像没变。说是好像,是因为光保先生的记忆也不是那么明确。总之,光保先生姑且忠实地照着他模糊的记忆前进,而记忆中的建筑物,几乎都位在记忆中的位置上,所以他觉得应该没有错。然后……”
  “然而?”
  “他望向那些建筑物的门牌……,村名竟然不一样。上面的地址在他的记忆中,应该是邻村的。”
  “这种事常有的吧?和邻近人口过少的村落合并,所以地址改了吧。”
  “有可能,可是不止如此。那里不是什么杂货店,住的是完全不同的人。”
  “杂货店一家人搬走了还是过世了,别的人住进来了吧。”
  “也不是。那里住了一对光保先生素未谋面的老夫妇,说他们已经在那里住了七十年。听好了,七十年呢。”
  “这……”
  他们说谎,或者是光保先生……
  “……搞错了之类的,他弄错路了。”
  “是啊,你说的没错。或许是在恰好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形上,有着相似的人家。于是,光保先生尽管有些混乱,但还是姑且朝着村子的中央地带前进。也就是佐伯家所在的地方。结果……”
  “结果?”
  “路完全一样。路边的地藏石像和柿子树等等,光保先生全都记得。”
  这不就叫做似曾相似(déjàvu)吗?
  觉得看过不应该看过的景色,对不曾去过的地方感到怀念——这些大部分都是大脑在骗人。是记忆混淆了。
  所谓现在,其实是最近的过去。
  认知到的瞬间,那就已经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去了。所以若是以量来捕捉时间,无与有的接点正是“现在”。接点虽然存在,却没有质量。换言之,狭义中的“现在”,数量上等于零。过去无休无止地不断增加,未来则当然是——无。我们总是站在源源不断地增殖的过去这个队伍的最前端,前方空无一物,所以未来也不可能预知。所谓似曾相似,只是那邻近的过去,不经意地与更遥远的过去重叠在一起罢了。也就是所谓的——错觉。
  我这么告诉妹尾。
  编辑点了几次头。
  “光保先生也认为就是您所说的错觉。可是他愈是往前走,这个想法就愈动摇。记忆中的家家户户,完全位在他记忆中的位置。也有一些人家和杂货店一样,住着不同的人。大部分住的都是老人,一问之下,他们同样告诉光保先生,说是从以前就住在这里了。”
  “从以前是指……?”
  “哎,就是从前吧,他们都是老人了嘛。其中也有几家成了空屋,光保先生忍不住进了屋里。虽然外表符合记忆,屋子里却完全陌生。有些人家的家具还留着,他打开抽屉一看,里面放了几张泛黄的照片,上面的人从没见过。”
  这……
  果然是错觉。
  若是强词夺理,强加解释,这番话可能会变成超常现象;若是听个不留神,就会变成怪谈。
  即使如此,这还是错觉吧。
  如果再次比喻,时间就像湍流。湍流中的河水原本应该毫不止息地流动着,但是如果在何种筑起水坝,挡住水流,即使只是暂时,水坝还是会承受到相当大的负荷。不仅如此,水流只要停止,就会变得浑浊,然后逐渐地溢满,终究还是会流失。记忆这种东西,如同老旧梳子的梳齿般逐渐缺损。
  但是,缺损的部位会以某些形式被填补起来。
  记忆重复着缺损与补足,逐渐被篡改。
  而且是符合期待地……
  “这……所以说,人不可能每样事情都完全记得吧?假设十件事情里记得五件好了,而五件事当中恰巧有两件符合,虽然有三件事不同,但是当事人也不知道忘掉的那五件事都不符合吧?结果明明只有两件事符合,却会连同忘掉的五件事在内,认为一定有七处符合。所以说,妹尾先生,那是另一个的村子。”
  “可是是吧。”妹尾干脆地同意了。
  原本预期对方的反驳,结果我的愚见就像扑了个空,烟消雾散了。
  “那、那样的话……”
  “没错,是错觉。那个叫光保的人是有些难以捉摸,不过还是具备一般的判断能力,所以他好像本来也以为是自己走错路,或者是记错了。但他还是觉得‘就算是弄错,这也太相似了’,边往山路还是田间小径走去。然而光保先生愈是接近,愈觉得情况不对。眼前没有田地,杂草丛生,甚至长着树。他分明是往村子中央前进,景色却变得仿佛远离村落,跟记忆中完全不像。”
  “他果然还是搞错了吧。”
  “光保先生也这么认为。然后,他总算来到村子中心相当于佐伯家一带的地方。然而……”
  “然……然而?”
  “那里是深山,或者说丛林……,好像完全没有人迹。可是啊……”
  “请不要吊人胃口呀。”
  “我没有在吊您胃口呀。即使如此,光保先生还是觉得,就算搞错了,若只看地形,光保先生仍然认为到过这里,于是四处张望……”
  妹尾说完,缓缓地转动脸以及视线。“……结果,他突然感到害怕,落荒而逃了。”
  “什么?”
  “因为佐伯家就在那里。从大门到屋顶,与记忆中的建筑物完全相同。不过看起来已经久无人居,成废墟了。”
  “这……”
  “没错。这也是错觉吗?还是幻觉?又或者是非常形似的建筑物?虽然不明白,但是光保先生说那一栋格外宏伟的建筑物,与记忆的一模一样。”
  忽地,一阵恶寒。
  “请、请等一下。你刚才说的,是村子消失的事件……吗?”
  妹尾点点头。
  “可是妹尾先生,如果是民间故事也就算了,现在可是昭和时代呢。怎么可以只凭这些就说村子消失了呢?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那应该是偶然吧。应该是那个叫光保的人走错路,去了另一个环境非常相似的村子罢了吧?”
  “可是啊,关口老师,光是地形或建筑物的话,还有可能是错觉,但是邻村的村名……与光保先生记得的一字不差呢。这一点说不过去吧?”
  “唔,或许是如此,但也可能是他跑到了另一边去呢。得先确认这点才行。不是有地图吗?”
  “没有。”
  “没有?”
  “没有,那座村子本来就没有记载在地图上。旧地图的话,因为人口太少,只画了一座山而已。”
  “可是,妹尾先生,参谋本部的陆地测量部——也就是现在的建设省吧?那个机关不是从明治时期开始,就持续在进行测量调查吗?战后联合国应该也下令要尽快修复地志、地图等等。有些地图的缩尺比例,甚至连每一户人家都有记载。不可能那么荒唐,会有村子没画在地图上的。”
  “哦……”妹尾蜷起了背。“听说那个地方颇为混乱不清。最近的地图当然是有,不过上面好像只有邻村……”
  邻村确实存在。然而……却又地图上不存在的村子……,这种事可能在日本发生吗?
  “……说起来,什么地图修复、地志调查、地形测量,也都是从都市地区开始进行吧?山区都被摆到后头。而且不管再怎么详细调查,也没有树海(注:树海指如大海般远阔的树林,日本最著名的树海为青木原树海,位于富士山西北麓。)的地图,不是吗?”
  “应该……没有,……可是……”
  “不过那个村子好像没有树海那么落后啦。”
  “警……警方怎么说?警方应该有记录吧?既然当时都设有驻在所了。”
  “这个啊,资料好像毁于战火了。警方相关人员不是战死就是退休,再加上警察法经过几次修正,据说记得当时的事的,已经没剩下几个人了,而且都只有零星的记忆。”
  “那……,政府机关之类……对了,还有政府机关啊。不可能有政府机关不知道的地址吧?而且应该也有户籍。要是没有地址,就没办法征税了。”
  “没错,当然光保先生也调查过了。但是听说政府机关的记录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村子。”
  “不存在?”
  怎么可能?
  “可是就是没有。也问过邮局了,一样没有。不过关于这一点,倒是可以做出一些推理。我想那个hebito村只是一个俗称,实际上登记的土地资料是别的名称。所以搞不好那块土地的名称原本和邻村是一样的。”
  “居民的户籍呢?光保先生应该记得居民的名字吧。”
  不可能没有户籍。为了广为征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