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 >

第491节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第49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今的大华供应链上有数千家企业,关联企业的关联企业更不知凡几,每年放出的广告费堪称天文数字,光是德邦热水器公司一家,就在全国主要媒体花费数千万元用于广告投入,作为大金主背后的公司,大华实业受到媒体的优待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90年代也是大营销的年代,广告费用的节节攀升是一股风潮,媒体的自由度也是相当的大,陈建没有定罪以前,偶尔还是会有为他说话的报纸。
  李琳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在碰头会上苦笑:“他们这是讨饭的手法,除非他们广告合同,否则他们就不可能顺着咱们的意思来。但要是给了广告合同,以后会有更多的此类无耻媒体,要我说,这些小媒体的影响力不大,随他们去好了。”
  张超无所谓的道:“不行就找几个厂商,停掉他们的广告好了。就算没有咱们的关联公司,有关系的公司总是不少的。”
  “你要停掉他们的广告,恐怕跳的还会更厉害,再者说,中止合同的赔偿金还有不少呢,还得咱们赔出来。”李琳说着摇摇头,道:“说起来就觉得不爽,我特意买了他们最近几天的报纸,差不多天天都有评论文章出来……咦!”
  她带了报纸到小会议室,翻到一页停了下来。
  “怎么了,一惊一乍的。”霍昌如今是集团的常务副总,威严十足。
  李琳吐吐舌头,道:“这家湘江的报纸连着几天做慈善基金会的专题评论,还点了咱们的名字,今天却是一句话都没有。”
  “不正常?”
  “很不正常。”李琳说着拉开其他几张报纸,有的有,有的没有,却是看不出规律来。
  苏城看他们讨论了片刻,没有结果,干脆道:“不管他们了,事主都被收拾了,不相关的媒体就算了,咱们也不能让所有人都说咱们想说的话……”
  一句话结束了这个话题,张超就说起了预付货款的政策。
  要说起来,这也不是苏城的创新,他本人对商业和工业化运作,其实是没有多少积累的,基本属于零起步的状态,现学现卖。
  但是,在淡季预付货款的做法却是一招非常著名的商场绝技。由苏宁电器的创始人发明,进而成为了中国白电行业的一条规则。在此之前。商场和工厂的结算周期往往长达2个月乃至1年。这其中的差别是巨大的,而从结果来看,淡季预付货款的方式的确是双赢的策略。
  一方面,厂商获得预付款能够更好的安排生产,淡季采购原料的成本又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商场得到了货源和质量的保证,又能拿到较低的价格。
  唯一限制这种方式推行的,其实还是现金储备的问题。
  大华实业如今满仓漫谷的资金。苏城更乐意将之作为一种行业门槛。因此,几乎是整个大华的供应链上,都开始推行淡季预付货款的方式。
  对94年的中国工厂主来说,预付货款不能说是完全新鲜的事,可也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在大片国企倒闭的日子里,预付的货款简直就是救命钱。许多企业自己恐怕都不清楚,它们能不能活到下一年。
  如此一来,大华政策的火爆自不必说。
  张超更是故作苦恼的做结束语:“战略部目前要审核的申请书有38000多份,堆了好几个房间,逼的大家都要挪位置了。”
  苏城也被他说的数字吓了一跳:“这么多?”
  “给钱呢,能不多吗?咱们只要通过审核。对方少说能立刻拿到几百万,多的能拿到几千万……不过,这些申请书里承诺的优惠也确实不错,最多的有降到50%以下的。”
  “要确定他们能有利润。”苏城马上叮嘱了一句。
  张超重重点头:“肯定的,没有利润的工厂也就没有发展性了。和咱们扶持的本意相反。”
  苏城颔首,又查看了几份报表。就算是结束了这次的高层碰头会。
  杨明将几个人送走,等了片刻方才回来,脚步匆匆的来到苏城桌前,低声道:“苏董……”
  苏城笑了:“这么小声做什么,办公室又没有别人。”
  “是,是……那个,有位苏欢先生想见您。”
  苏城想了一下,道:“没什么印象,哪个公司的?”
  “应该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他年龄和您差不多,自称是您的堂兄。”杨明一口气把话说完了,才看向苏城。
  大华实业内部,知道苏城家庭情况的人并不多,杨明却是不同。作为苏城的大秘书,他其实就是大管家一样的存在,集团内部的事情要关心,苏城的家事也要关心,如苏城的母亲,尽管不愿离开荆山,却还是有定期安排的身体检查,生活服务等等,遇到一些琐事,那边的人也会向杨明报告,同样的,苏氏家族内部的恩恩怨怨,杨明亦是或明或暗的打听过。
  自从几天前苏忠雄出现,杨明就有意识的了解了苏家的内部成员,这苏宦正是苏忠雄的儿子,此时出现,目的难料。
  苏城也愣了一下,就让他喊人进来了。
  苏欢是个面目清朗的年轻人,全身收拾的利落干净,白衬衣的袖口领口硬挺挺的,将整个人都拔高了似的。
  进到办公室里,苏欢与苏城互相打量了两秒钟,就听苏欢大声叫道:“哥!”
  这么直接不含糊的做法,令苏城惊讶不已,上下看了他两眼,才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苏欢满不在乎的道:“知道,站队呗。”
  “哦?”
  “我爸说了,你有本事,爷爷又喜欢,跟着你前途远大。不过,他年纪大了,就不站队了。”苏欢两句话说清楚了,又道:“我昨天找了关系,给几家报社打了电话,让他们停了不实报道,算是投名状吧,您看怎么样。”
  苏城恍然,却是摇摇头道:“做敲门砖够了,做投名状不够。”
  “你划下道道来,我接着。”苏欢既然打定主意了要站队,自然是有准备的。对一个以家族为背景的年轻人来说,选择站队到苏城这边,可以说是人生中第一重大的决定了。
  苏城对于重整苏家,也有自己的考量,他仔细的盯着苏欢看了一会,缓缓的道:“你如果要站队到我这边,明天就去荆山吧,给我老妈当几天管家,再交几个朋友以后再说。”
  苏宦想到过各种苛刻的投名状,可再怎么想,也没有想到是这种,顿时张嘴结舌。

  PS:鸟豚明日结婚了!
  用这句话来做开场白,感觉还是挺有意境的。
  作为一只低调的豚,原本是准备低调的完成相关仪式的,不过,想到近十年的写作生涯,读者也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在此,还是发上一段短短的说明,以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欣赏,希望能与你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悦与人生。
  新娘温柔贤惠,身材苗条又爱吃肉,会做牛排和炖汤,理解鸟豚且包容,是近乎完美的人生伴侣,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更稳定的鸟豚会带来更精彩的作品。
  同时祝自己,祝读者们的人生道路幸福快乐。
  ……
  结婚前后难免忙碌,特此请假数日。
  ……




第六百五十八章 水到渠成

  苏欢怀着沉重的心情,踏上了荆山的地面。
  从京城公子哥沦落到徐氏管家,苏欢还不知道会什么“考验”落在自己头上,是杀威棒比较好挨,还是做烧火丫头比较轻松?这是个难题……
  然而,无论苏欢情愿还是不情愿,苏家内部的强大压力,还是迫使他做了探路的卒子。
  赚到了上百亿美元现金的苏城,展露出来的不光是赚钱的能力,还有合纵连横的基础。无论是他在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稳定关系,还是他在国外的基金联合体,或者国内的供应链系统,都说明了苏城自建的根基极具价值。
  更难得的是苏城还不满30岁,可以想见,等他到了四五十岁,那些藤蔓能够绵延的多远多韧。
  相比之下,苏东元虽然同样是身份贵重,且尚有一届多的任期,可他与苏家人的互补性并不强,整个苏系内部,能够取代苏东元的人还是颇有几位的,但像是苏城这样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当然,就中国的国情来说,现在的苏东元比苏城的政治价值更大,可再过十年二十年,却铁定是苏城的存在感更强。
  投资现在还是投资未来,这是苏城留给苏家人的一道选择题。
  目前,愿意给出肯定答案的人并不多。
  苏欢的父亲苏忠雄是较为激进的,可就是他,也仅仅让儿子站队到苏城身边,其他苏家人多在旁观和思考当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愿意派出一两名家族子弟,站队到苏城这边来,可要说老一辈人也站队。愿意的就很少了。
  苏城也不急着推进此事,甚至是有意的拖延。
  将苏欢丢到荆山去,亦有尝试和观察的意思。
  如今的大华实业已是国内最强的私人企业了,只要苏城不犯大的错误,它的横向扩张会非常的快。到时候,苏氏内部再有人想靠过来,得到的和付出的都会不同了。
  将苏系的事情放在一边,苏城借着伦敦的金风,将大华实验室和大华燃气公司重新加强。
  大华实验室的预算增加自不必说,许多曾经搁浅的项目。如今都被拿出来重新审查。如碳纤维研究所这样的核心研究所,更是得到了等同外国研究机构的资金补助,原先主攻的廉价碳纤维之外,高模量和高强度的碳纤维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
  空调压缩机等原本只是作为附属的项目,现今都得到了充足的经费,而且有了迅速扩张成独立研究所的架势。
  如果说以前的大华实验室是选着重要且赚钱的项目来研发。那在苏城目前的策略中,重要或者赚钱的项目,都可以得到经费。
  如此一来,许多轻项目纷纷上马,以往不怎么受待见的家用电器项目,机械电机项目,乃至于基础材料项目。都列入了审查委员会的目录,继而出现了两三波研究团队,争着申请一个研究项目的情况。
  90年代的中国,正是轻工业项目赚钱,重工业项目凋零的状态,其实全球都是这样的态势,只是欧美国家的重工业企业有钱有资本,日子还能过得下去,更有新科技这根红萝卜,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私人企业。差不多就只会瞅着诸如家用电器这样的赚快钱的项目去了。
  学界向来是反映迟钝的跟屁虫,工程和机械领域更是如此。没几天的功夫,不仅有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递交项目申请,大华实验室外的研究员也有试探着询问的。
  这倒是常有的事,许多研究人员往往一辈子都在研究一个体系的项目。行业内有什么特别的动向或者金主出现,自然是第一时间知道。
  大华实业也一向并不反对公司外的研究员申请项目,只要他们将项目期间的专利和成果留给大华实业就行了。
  黎涣祥还有点推波助澜的意思,除了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拨付资金给大华实业的全职研究员以外,暗暗将大华实验室的大量资金预算给宣传了出去。
  于是,许多原本并非和大华实验室没有关联的研究人员,纷纷出现在京城、本埠和济*南以寻找机会,至于原本就在大华实业的研究人员,也都按捺不住,陆续有向原单位辞职,以直接加入大华实验室的。
  这些非全职的研究员的存在是历史积累,早前的大华实验室缺乏充分的吸引力,又想要聘请那些知名的研究员,所以不得不将条件放的很宽,除此以外,像是三次采油所内,也有许多原本属于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所的职工,有些人情愿拿着更低的薪水在大华实验室上班,黎涣祥也不能强行要求他们从胜利油田辞职。
  哪怕大华实验室总能获得超过集团平均水准的分红,耐不住总有人清高而追求安稳。
  然而,个人报酬和研究费用是两码事。
  前者再多也难超过百万,多部分的研究员年薪是向10万元靠拢的,只有极其出色的才能拿到数十万元。
  可就现在的研究成本来说,百万元只是起步费,稍微尖端和先进一点的领域,就需要百万美元级的投入。
  至于10万元这样的数字,用于实验什么的肯定是不够的,最多就是买点外国期刊,写点不痛不痒的分析文字,美其名曰追踪调查罢了。
  以90年代的国内研究环境来说,大部分的研究所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骗经费写论文都有点困难,更别说是将研究当事业了。只有那些功成名就的老家伙们,才能从少的可怜的研究经费中占一块看得见的蛋糕。
  不过,功成名就的研究者,身体健康智力巅峰者又能有多少,他们的研究经费多半是交给徒子徒孙们使用了,中国新一代的学阀差不多也是如此扩展起来的。
  除了研究所以外。国内的大中专高校里面,经费充足的亦不过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