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三字经 讲记 >

第23节

三字经 讲记-第23节

小说: 三字经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北齐的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够咏诗,能背诵《诗经》《尚书》等经典。祖莹,字元珍,南北朝时后魏人。《魏书?祖莹传》中记载:祖莹“八岁能通《诗》、《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于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由是声誉甚盛,时号为圣小儿。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人云: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以文学见重,常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祖莹好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时沉缅于书籍,夜以继日地苦读。父母担心他身体会出毛病,禁止他读书,晚上不给他火种。他暗将火种藏在灰里,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户遮盖起来,点起灯读书。中书监高允赞叹说:“此子才器,远非诸生所及,必当前程远大”。
有一次,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祖莹被选为主讲。学生都已经到齐了,祖莹因为夜里读书太迟,睡过了头。他慌忙之中误将同房学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礼》当作《尚书》,登上讲台才发现拿错了书。张天龙很严厉,祖莹不敢再回去换书,就将错就错把《曲礼》放在面前,诵读《尚书》三篇,不漏一字。李孝怡发现了这一情况,报告给张天龙,所有的人都极为惊异。
高祖得知此事后,招祖莹入宫,令诵五经章句并陈述大义。听后大加赞赏,开玩笑说:“昔尧流放共工到幽州北裔之地,这么差的地方,怎么忽然出来个神童呢”?祖莹后官至三司,进爵为伯。
另外一个人就是唐朝的李泌,他七岁的时候下棋,就能够以此为题,当场赋诗。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书家,在他父亲李承休一辈已有藏书两万余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邺侯的时候,藏书已过万余卷。韩愈有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后世将藏书之处称“邺架”。
李泌是历史上一位类似诸葛亮、刘伯温的传奇人物,但论智论功,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诸葛亮累死于蜀汉,刘伯温被迫服毒身亡,相比之下,李泌就比他们都高明多了。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赵郡中山人,自幼时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以后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邺县侯。
李唐江山遭安史之乱的大劫而能不垮,实赖两人之力:外面靠郭子仪东征西讨,朝中靠李泌运筹帷幄。李泌不但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为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做出贡献;而且在李辅国、元载等权佞横行之时,还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将如韩晃、李晟、马燧等人。至于处理与回鹘、吐蕃等异族关系,李泌献言建策,为当时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其他如兴屯田、定人事、开财源等,李泌也无不与之,多谋善断,屡见奇效。
李泌的奇功之一,一身兼任总长、外长、财长等数职;奇功之二是对皇帝家务的全面介入。皇帝的家事历来就属于“闲人免进”之列,否则就是找死。历史上因皇帝闹家务而骨肉相残,导致政局大动荡甚至皇权崩溃的事例太多了。李泌之时,朝廷之脆弱实在容不得再祸起萧墙了。于是李泌以其过人的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肃宗与玄宗之间的对立,苦苦维护肃宗父子间的正常关系。他甚至甘冒杀身灭门的风险,阻德宗废立太子、谏肃宗宠立张后。在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泌之奇,还奇在他同皇帝之间奇迹般的君臣关系。李泌曾对肃宗自陈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与肃宗、代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终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则“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曾强迫他娶妻食肉。
尽管李泌因遭权佞忌嫉,四次罢官下野,但新帝即位,立即便征召李泌。连为四帝宠幸,史所罕见,其因一则李泌忠心可鉴,所言所行无不为皇帝江山;二则李泌智比张良,洞彻人性,宠辱不惊,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则李泌进谏建言极具策略,总是设身处地,循熏善诱,感悟帝心。
  《旧唐书》把李泌并入八人合传中, 篇幅不过区区千多字,且评价极低,指责他“长于鬼道,随时俯仰,无足可称。”欧阳修《新唐书》虽有所匡正,语近公平,但也未充分重视。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惜笔墨,于客观之中还了李泌的真面目。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人都称奇、羡慕。你们这些小孩子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地效仿,用心读书,以成大用。
读书首先要明确目标,也就是为谁读书,目标不明确,行动一定是盲目的。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为使自己能够立身行道。今人读书是为了父母、为了考试委员会。
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者,很少有为自己的理想而做研究的,差不多的都是为了学位、职称、工作而读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读书,实际是根据社会上的需要,为了自己的“钱途”奋斗而已。真的是自己对于某一项学问有兴趣,想深入研究的人本就不多,在今日的工商社会中,这种人更是罕见了。
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我们民族的文化思想会越来越低落。人人都只顾现实利益,对后一代的教育,只希望他们将来有“钱途”,能赚更多的钱,都涌向商科、电脑、医药等几个领域,而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都走下坡了。
其次,读书要存四种心,即:虚心、恒心、耐心和细心。虚则受,恒则进,耐心才不会浮躁,细心才能体会文理之意。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辒,能咏吟。 

蔡文姬,名叫蔡琰,东汉著名音乐家,史书上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妙于音律”,她的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过人。她六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蔡邕在大厅中弹琴,忽然看到庭院里面有一只猫和老鼠在搏斗。蔡文姬在房中问父亲:“您的琴声之中为何伏有杀机之声?”蔡文姬能从琴声中听出吉凶之兆,所以说她“能辨琴”。
蔡文姬十六岁时嫁给大学子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夫妇两人非常恩爱。不到一年,卫仲道因咯血而死,蔡文姬又不曾生育,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了丈夫,蔡文姬就回了娘家。以后父亲蔡邕死于狱中,蔡文姬也在动乱中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十二年,育有二子。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怀念好友蔡邕,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使臣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回汉后蔡文姬创作了哀怨惆怅的断肠琴曲《胡笳十八拍》,并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了校尉董祀。
  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志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自视甚高。但迫于曹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不顾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就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救命的恩德,夫妻双双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的山林之中。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前去看望过他们。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说,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但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她与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司马师为妻。
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晋朝宰相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她一直寡居在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有一次谢安召集子侄讲论文义,刚好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八岁的侄子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七岁的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对杖工整,比喻恰当。谢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时人所传诵。 

谢道韫的作品,今仅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
《泰山吟》已经成为传世名篇,在此诗中,可以一睹谢道韫的风采: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
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人家是女孩子,都如此聪慧多才,你们这些男子汉更应该以她们为榜样,时时激励自己,好好努力。
中国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谢道韫、卓文君与李清照。电视连续剧《凤求凰》,讲述的正是汉代才子司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他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卓文君为追求爱情与司马相如夤夜私奔。其后的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等事迹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为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金兵入侵中原,二人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前期多描写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清照的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多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公元718 … 780年)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新旧《唐书?刘晏传》上载: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有记述。刘晏的高祖自彭城(今江苏徐州)迁徙曹州南华,高祖以下世代为官。曾祖刘郁为弘文馆学土;刘晏的祖父做过县令,他的父亲没有做过官。 
刘晏有兄弟三人,长兄刘星,次兄刘暹为御使大夫。可见,刘晏生长在一个世系的官宦家庭之中,自幼受到良好的培养与教育。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赴泰山封禅。祭典结束后,唐玄宗在帐殿接受朝觐。礼官进帐殿上奏:“有一八岁童子刘晏,敬献《东封书》。” 玄宗非常喜悦,下诏命见。八岁的刘晏进帐后,毫不胆怯,跪颂自作的《东封书》:“吾皇英主,封祀东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为万民把福,开元之礼,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归……”玄宗虽然惊叹八岁童子的文采,但又不相信是真的,于是命宰相张说鉴别真伪。
张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于是以围棋为题,对赋围棋的方圆动静。张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刘晏回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玄宗甚为高兴,当即下旨授八岁的刘晏为秘书省正字郎,工作是校对藏书,校勘正误,抄写典籍。这在当时也是一大轰动奇闻,刘晏因此被称为“神童”。刘晏从此走上仕途,最后成为自桑弘羊之后,唐代著名的理财家、经济改革谋略家。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财政状况濒于崩溃。刘晏通过调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财政,统筹兼顾,有效地充实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例如,粮运是唐代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转运速度太慢,二是运杂费用太高,三是浪费损失惊人。刘晏接管后,采取了几项重大的改进措施,使从扬州运粮至长安的时间由九个月缩短到四十天,损耗率由20%降低到零,时“人以为神”,唐肃宗赞他为“当朝的萧何”。
   刘晏晚年,因受人陷害被唐德宗赐死,终年六十三岁。刘晏为唐王朝理财二十四年,掌管财物亿万,但被抄家时的全部财产只有“杂书两车,米麦数斛”,连陷害他的人也不得不叹服刘晏的清正廉洁。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