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科幻 电子书 >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 >

第2节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第2节

小说: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篇科幻作品与后来出版的《2001:太空奥德赛》一起,构成了克拉克有关人类文明主题的三部曲。
  事实上在更多的作品中,克拉克一直坚持描述“近未来”主题,他所描述的主要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比如《与拉玛相会》,比如《天堂的喷泉》,等等。
  《与拉玛相会》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一艘外星探测器突然来到太阳系,人类对其进行探测,发现其中没有任何智慧生物,却充满了对这种智慧状况的描述。人类既不知这是外星文明衰落前所发出的保留物,还是向人类传达信息的探测器,最后眼看着它默默地向太阳方向移动……后来克拉克与同是克拉克迷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Gentry Lee合作,续写了《拉玛第二》、《拉玛花园》、《拉玛揭秘》等作品。
  《天堂的喷泉》也是克拉克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人类靠一种强度极大但质量极轻的特殊材料连接地球与卫星的故事。这是新时代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这一工程耗尽心血,终于殉职于“通天塔”上。在作品的结尾,人类已将所有的卫星都互相连接并与地球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环!
  《与拉玛相会》和《天堂的喷泉》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当年度的“雨果奖”和“星云奖”,前者还获得了当年的约翰·W·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英国科幻小说奖(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ward)和木星奖(Jupiter Award)。
  除了长篇科幻,克拉克的的短篇科幻也脍炙人口,比如《太阳帆船》(Sunjammer,1965),比如《星》(The Star,1956),等等。《太阳帆船》描写了利用“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作为太空动力的故事,小说问世后不久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简称NASA)就开始着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对“太阳风”进行认真研究。《星》则用一种极为伤感的笔调描述了一个文明被大自然无情击毁的时间与人类神话传说的时间相巧合的故事。
  除了太空题材,克拉克也创作其他方面的科幻,尤其对海洋题材情有独钟。他在斯里兰卡结识了年轻的摄影师Mike Wilson,并开始接触了潜水运动。后来克拉克与Mike Wilson共合作创作了6部著作和1部影视。1957年,克拉克出版了其科幻长篇《深海牧场》。移居斯里兰卡之后,克拉克还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东方哲学。自此在克拉克的作品当中,除太空主题之外,海洋和东方文化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四、《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⑦

  《2001:太空奥德赛》是一部壮观的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1984》(Nineteen…eighty Four)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同时也是整个科幻史上最优秀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首先是以同名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y Kubrik,1928—1999)执导,剧本系根据克拉克的短篇科幻《了望哨》(Sentinel of Eternity,1951)⑧和中长篇科幻《童年的终结》改编,两人自1964年开始合作,1968年影片杀青。该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⑨
  《2001:太空奥德赛》公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科幻影片的经典之作,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部影片创造了当时的票房记录,也为克拉克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该片于1968年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克拉克和库布里克)等4项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在电影公映的同时《2001:太空奥德赛》的小说版本问世,署名“A·C·克拉克”,据说是因为在某些地方库布里克与克拉克意见不一,因此库布里克最终没有署名。⑩ 《2001:太空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如下:

  300万年以前,地球上还处于一片茫茫黑暗之中。人类远古的祖先在干旱、荒凉和死亡的边缘上苦苦地挣扎。就在今天非洲大陆的某个角落里,一个由“望月人”领导的猿人部落在与自然和同类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着。
  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夜晚,“望月人”感到了某种焦躁和不安,他的大脑虽不发达,但他的确感到了某种事情即将来临。
  夜空中繁星闪烁。就在这繁星的背景上,有一个明亮的东西飞来了,一块深黑色的长方体被安放到地球上。长方体的表面光滑异常,轮廓清晰分明,它的长、宽、高之比是1∶4∶9,这正是自然数前3个数的平方。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将猿人们召集到自己的身旁。“望月人”被迷惑了,他和他的同伴听从了这个来自外星的长方体的召唤,将自己幼稚的思想和行为坦露无遗。这还不够,来自外星的长方体还训练起蒙昧的地球祖先,教他们如何改进自己的投掷,以便更好地打击野兽,并灌输给他们成为地球主宰的梦想……
  300万年匆匆而过,人类孤独地成长了起来,历史悄悄地接近着21世纪。这时候,人类已经跃出地球,尝试性地踏上其他星球的土地。而在这300 万年里,黑色的长方体再也没有出现过。
  然而,就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之遥的月球上,外星人留下的“眼睛”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活动。一天,人类的探险者们竟意外地在月球那荒凉的土层之下发现了一块黑色的长方体!当这个黑色物体被拂去尘土并暴露于月球表面时,面对初升太阳的灼热光芒,它的内部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刺耳的电子声响!
  在沉睡了300万年之后,外星人的了望哨终于再一次启动了!
  于是,为了搞清外星人为什么把一个太阳能装置埋在月球土层的下面,一艘被称为“发现号”的宇宙飞船向着黑石发射电子信息的地方——土星前进。“发现号”是一艘由“哈尔9000”型电脑控制的大型探测飞船,但由于上面的人类成员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而“哈尔9000”又被授权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它的内部逻辑电路因此出现了故障。于是,它开始对值勤的宇航员下了手。宇航员普尔当场身亡,随后“哈尔9000”又杀害了正在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另一名宇航员鲍曼则在极端紧急的情况下与“哈尔9000”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并成功地拆除了电脑的智能装置。人与电脑的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以人的胜利宣告结束。
  此时,“发现号”正逐步接近着它的目的地。在土星的卫星“季皮特斯”上,鲍曼又一次亲眼看到了巨大的黑色长方体。正当鲍曼乘坐太空罐试图近距离仔细观察时,太空罐突然向长方体坠落下去!
  在一瞬之间,空间自身翻转了过来,太空之门被打开了!鲍曼通过它,飞向一条充满了星星的通道!
  在经过一个巨大的宇宙交通中转站之后,鲍曼终于到达了黑色长方体制造者的家乡。这是一个太阳似的火红星球,就在这巨大“太阳”的中心,鲍曼在一间仿制成地球旅馆的房间中最后一次沉沉地睡去……
  是夜,当鲍曼在一场迷离的梦境中回顾了自己和人类的整个历史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名宇宙的婴儿。现在他已经具有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他将为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作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1982年和1987年,《2010年:奥德赛之二》⑾和《2061年:奥德赛之三》分别问世,也都被拍成电影。1997年,克拉克出版了“奥德赛”系列的终结篇——《3001:最终奥德赛》。

  五、创作特点

  克拉克在科幻领域驰骋数十年,形成了一套自己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准确的科技描写
  由于克拉克在技术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创作科幻作品的时候对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叙述十分准确,对作品中科技细节的描写更是精确无比,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觉,毫无虚假之感,这与他的学术背景不无关系。1996年11月中旬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这一点:“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出色的科学预见
  克拉克很讲究在科幻作品中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当然他敢于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屡屡成功。早在1959年,克拉克就大胆地预测说人类将在10年以后的1969年6月前后首次登上月球,结果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果然于1969年7月20日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正因为预言的准确性,克拉克甚至敢于在每部作品再版时的后记中说明,当初哪些预测正确了,而哪些预测则过于保守。
  三、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和东方式的神秘情调
  就克拉克作品的文学方面而言,克拉克受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H。G。 Wells,1866—1946)的影响很深,在文字上非常注重文学性,作品往往以一种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同时克拉克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约,颇具海明威风格。
  而所谓“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则多为西方评论家所论,因为它实际上是西方读者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往往并不十分明显。
  四、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这是克拉克最为独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并非不具备,而是没有克拉克思考得更为深刻,在这一点上克拉克继承了英国经典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Olaf Stapledon,1886—1950)哲学科幻的传统。正是因为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才使得克拉克的作品深具哲理性——作家酷爱“近未来”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要探讨的主要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
  当然,克拉克的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散文体的语言风格、对科学细节的过分追求和在哲理上的深入探讨,有时难免伤害到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使作品的可读性受到一定影响,给科学素养不够的读者带来某些的限制。

  六、其他

  克拉克在数十年的科幻创作和科技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定律”的形式加以总结,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基本定律”。这三条定律首先在《未来的轮廓》(1962)一书中提出。⑿

  定律一:
  一个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第一条定律在肯定了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正确的同时,也指出他有可能因为经验的限制而误判;第二条定律则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说明想要开拓新领域必须大胆假设;第三条定律则揭示出新科技的新奇性和难以被人理解的特点。
  这三条定律虽带有一定的诙谐成份,但其中包含着很强的真理成份,成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难以忘坏的规范和准则。

  也许我们可以用作家自己作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大自然的奥妙,始终比我们所能梦想的还要多姿多采,还要复杂,还要新奇!”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博士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博士研究生杨玲玲小姐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表感谢。 

  注 释

  ①唯一能与克拉克比肩的只有美国科幻和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据说1972年克拉克和阿西莫夫两人曾在纽约的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对外克拉克称阿西莫夫为最佳科普作家,而阿西莫夫则称克拉克为最佳科幻作家。
  ②含与人合著。
  ③雨果奖:严格的名称是“科幻小说成就奖”(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为纪念著名科幻编辑、美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自1960年起使用现名。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最佳杂志奖等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一度通过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