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76节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76节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已。议甘寒清补胃阴,用生地、天冬、人叁、甜梨肉、生白蜜。又曰:阳津阴液重伤,馀热淹留不解,临晚潮热,舌色若赭,频饮,救亢阳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脉俱虚,难投白虎,当以仲景复脉一法,为邪少虚多,使少阴厥阴二脏之阴少苏,冀得胃关复振,因左关尺空数不藏,非久延所宜耳,此亦治热动阴液之法也,用人叁、生地、阿胶、麦冬、桂枝、炙草、生姜、大枣。华岫云曰、燥为乾涩不通之候,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於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喻氏清燥救肺汤是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补地黄丸、六味丸是也。要知是症大忌苦涩,最喜甘柔,若气分失治,则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嗝之萌,总由此致。大凡津液结而为患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而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央;在腑以缓通为要务。古之滋燥养荣汤、润肠丸、五仁汤、琼脂膏、牛羊乳汁等法,各有专司也。治燥病方十九    滋燥饮    ”总治〔    秦艽  花粉  白芍  生地  天冬  麦冬  加蜜、童便服。人乳、牛乳、梨汁、蔗汁,时时可服。    大补地黄丸    ”热燥〔        熟地  当归  杞子  山药  山萸  白芍  生地  元叁酒知母  酒黄柏  肉苁蓉  蜜丸,盐汤下。    养荣汤    ”风燥〔    当归  白芍  熟地  生地  秦艽  黄芩  防风    清凉饮    ”清上部〔  黄连  黄芩薄荷  当归  元叁  白芍  甘草  便少加大黄。    镇风润气丸    ”风秘〔    大黄  麻仁山萸  山药  牛膝  槟榔  枳壳  独活  车前子  菟丝子  郁李仁。    辛润汤    ”又〔    熟地  生地  升麻红花  炙甘草  槟榔  归身  桃仁    元戎四物汤    ”又〔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煨大黄  桃仁    加减四物汤    ”保肺〔  当归  白芍生地  麦冬  元叁  花粉  甘草  黄柏  五味子    生血润肤饮    ”润肤〔    天冬一钱半生地  熟地  麦冬  当归  黄儀各一钱  酒芩  桃仁泥  瓜蒌仁各五分  升麻二分  酒红花一分  五味子九粒    天门冬膏    ”又〔    天门冬去心,生捣绞汁,滤去渣,砂锅熬成膏,服一二匙。    当归承气汤    ”润肠〔    当归  大黄各二钱  芒硝七分  甘草五分  水煎临时入芒硝搅和服。                      四物汤    ”燥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生脉散    ”又〔    人叁  麦冬  五味子炙甘草汤    ”热劫〔    炙草  阿胶生地  麦冬  人叁  麻仁清燥救肺汤    ”伤气〔    桔梗  黄芩麦冬  花粉  桑皮  生地六味丸    ”伤血〔    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滋燥养荣汤    ”总治〔    熟地  生地黄芩  甘草  白荷  当归  秦艽  防风润肠丸    ”又〔    归尾  羌活  桃仁麻仁  大黄  一方加秦艽、防风、皂角子。五仁汤    ”又〔桃仁  杏仁  柏子仁  松子仁  郁李仁    琼脂膏    ”又〔    生地二十斤打汁去渣  白蜜二升煎沸去沫  鹿角胶  真酥油各二斤  生姜二两取汁  先以慢火熬地黄汁数沸,棉滤取净汁,又煎二十沸,下胶,次下酥蜜,同熬至如饴,磁器收贮,每服一二匙,温酒下。2
 三消源流(消瘅)    三消,燥病也。三消之症,分上中下。上消者,舌赤裂,咽如烧,大渴引饮,日夜无度。中消者,多食易饥,肌肉燥,口乾饮水,大便鞭,小便如泔。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便溺不摄,或便如胶油。三消之由:上消肺也,由肺家实火,或上焦热,或心火? 猁耵  C中消脾也,由脾家实火,或伏阳蒸胃。下消肾也,由肾阴虚,或火伏下焦。经曰:心移寒於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曰:心移热於肺,传为鬲消。又曰:奇病有消渴,皆上消也,多饮而渴不止者也。说肺主气,其能通调水道而有制者,赖心君火,时与以温气而为之主,以润燥金,故肺之合皮,其主心也,若心火不足,不能温金,而反移以寒,寒与金化,则金冷气沉而不得升,犹下有沟渎,上无雨露,是以饮一溲二也,是肺气以下而活索也,故曰肺消死不治,此因於寒者也。肺本燥金,心腹以热移之,为火燥相即,因而鬲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此因於热者也。可见上消之由,有阴有阳,不可不辨。而多饮易消,火气炎郁,所以为奇病也。经又日∶瘅成为消中。又日∶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又曰:二阳结,谓之消,皆中消也。此说结於本气,阳明气盛热壮,然以血多津守,未尝有所结,今言其结,则阳邪盛而伤阴,活其津液,故结在中焦。阳明亢甚,故消谷善饥。又热亢能消,精液不荣肌肉,故名曰消也。经又日∶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肝肾主之,此下消也。说缘肾水亏损,津液活竭,水亏火旺,蒸烁肺金,肺被火邪,不能生肾,故成了消也。赵献可言三消之症,总由煎熬既久,五脏燥烈,能食者必发胸疽背痈,不能食者必发中满鼓胀,治者不必分上下,概用清肺滋肾之药,上消小剂,中消中剂,下消大剂(宜概用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子)。其或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游於肺为上消,游於胃为中消,必用引火归元之法,渴病若失矣(宜八味丸,冷水服之)。若过用寒凉,恐内热未除,中寒又起。献可此言诚能於消病中寻源讨流,但必切脉合症,确然审是命门火衰,然後可用桂附,若由热结所致,下咽立毙矣,慎之谨之。大约善治三消者,必补肾水真阴之虚,泻心火燔灼之势,除肠胃燥热之邪,济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活,气血利而不涩,则消症无不愈矣。夫三消之成,总皆以水火不交,偏胜用事,燥热伤阴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气相成,阳胜固能消阴,阴胜亦能消阳,如经言二阳之病,传为风消。二阳者,阳明也,阳明既病,木邪起而胜之,既胜,则精血不荣,肌  肉风消也,故由燥阳伤阴,而气不化水固为消。由阴邪偏胜,而阳不帅阴,其水不化气亦为消,其消一也(总治三消,宜人叁白术散、桑白皮汤、活血润燥生津饮、大黄甘草饮子。又有中消而口甘者,由脾热中消而口苦者,由胆热,此二种《内经》谓之瘅症,与消病一类却非即消病。说口甘者,脾瘅,肥美之所发。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中满热郁,其气上溢,久亦转为消渴也,经则治之以兰草,除陈气也。  兰性味甘寒,能利水道,其清气能生津止渴,除陈积畜热也。口苦者,胆瘅。肝取决於胆,而数谋虑不决,胆气虚,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以胆之脉会於咽也。治法俱同三消,特各加引经药使归於肝脾。      至三消分治之方,可详举之:有烦渴能食者(宜人叁白虎汤)。有消渴胸满心烦,无精神者(宜人叁宁神汤)。有消渴便乾,阴头短,舌白燥,口唇裂,眼涩而昏者(宜止消润燥汤)。有消渴後身肿者(宜紫苏汤)。有消渴面目足膝肿,小便少者(宜瞿麦饮)。有消渴咽乾面赤烦躁者(宜地黄饮)。有消渴盛於夜者(宜加减地黄丸)。有消渴由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者(宜降心汤)。有心火炽热,口乾烦渴,小便赤涩者(宜清心莲子饮)。有消渴小便数,舌上赤脉,肌体活瘦者(宜和血益气汤)。有消渴而上焦烦热,为膈消者(宜人叁石膏  汤)。有消渴不能食者(宜麦门冬饮子)。有老人虚人大渴者(宜人叁麦冬汤)。以上皆上消之属(通治上消宜生津养血汤、黄芩汤)。有消中饮食多,不甚渴,小便数,肌肉瘦者(宜加减白术散)。有消谷善饥者(宜加减白术散)。有能食而瘦,口乾自汗,便结溺数者(宜清凉饮)。有消中而瘦,二便秘者(宜兰香饮子)。有消中由胃热者(宜藕汁膏)。有消中而中焦燥热,肌肉瘦削,大便鞭,小便数而黄赤者(宜生津甘露饮)。有消中後腿渐细,将成肾消者(宜茯苓丸)。以上皆中消之属(通治消中,宜调胃承气汤、加减三黄丸、黄连猪肚丸、顺气散)。有肾消大渴饮水,下部消瘦,小便如脂液者(宜元菟丹)。有肾虚水涸燥渴者(宜双补丸)。有肾消大渴便数,腰膝疼者(宜肾沥丸)。有肾消尿浊如膏者(宜人叁茯苓散)。有肾消口燥烦渴,两脚活瘦者(宜加减肾气丸)。有肾虚消竭,小便无度者(宜鹿茸丸)。有肾消茎长而坚,精自出者,此孤阳无阴,即强中症也,最难治,说此亦由耽好女色,或服丹石以恣欲,久则真气脱而热气盛,故饮食如汤沃雪,肌肤削,小便如膏油,阳易兴而精易泄也(宜六味丸、石子  儀汤、黄连猪肝丸)。以上皆下消之属(通治下消,宜补肾地黄丸、加减八味丸)。消症之不同如此。此外又有食俴症。经曰:大肠移熟於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俴。胃移热於胆,亦名食俴。注云:俴者,易也。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肉也,治之与消中同。而又有酒渴症,由平日好酒,热积於内,津液活燥,烦渴引饮,专嗜冷物也(宜乌梅木瓜汤)。而又有虫渴症,由虫在脏腑之间,耗其精液,而成消竭也(宜苦楝汤)。而又有类消症,其人渴欲求饮,饮一二口即厌,不比消渴之无厌,此由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於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故厌也(宜理中汤送八味丸)。又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阳明位太阴之表而居中,於腑则胃当之,非若手阳明大肠之以经络为阳明比也。其病发心脾者,胃与心为生土之母子,而脾与胃为行津之表里。发者,发足之义。人之情欲,本以伤心,劳倦忧思,本以伤脾,脏既伤,则必连及於腑,又必从其能连及者,如母病必及子。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者,皆能病及胃,此二阳之病,发自心脾也。然阳明为生化之本,其气盛,其精血下行,化荣卫而润宗筋,化源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不得隐曲而活涩,女子则不月。说心脾为真阴之主,胃为真阳之主,伤真阴必使真阳无守,二阳既病,仓廪空而饷道绝,为生死之关,然必自真阳之伤为之,故曰发心脾也。  治亦同三消,叁其症而用方主之可也。至於消渴既久,其传变之症,在能食者必发痈疽背疮,不能食者必至中满鼓胀,何也?津液竭则火邪胜,故发痈脓,且痛甚而或不溃,或流赤水也。又如上中二消,制之太急,寒药多而胃气伤,故成中满,甚而水气浸渍,溢於皮肤,则为肿胀,所谓上热未除,中寒之症复生也。夫至痈疽胀满,亦与强中等症,皆为传变而不易治矣。    ”脉  法〔      《内经》曰: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仲景曰: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脉经》曰:消渴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又曰: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也。心脉微小为消瘅。又曰:脉数大者生,沉小者死。    ”消渴与脚气反〔      《本事》曰:消渴脚气,虽皆为肾虚所致,其为病则相反。脚气始发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消渴始发於七八月,盛於十一二月,衰於二三月。其故何也?说脚气,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阳气上,故壅疾发,则宣疾愈。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则壅疾愈。审此二者,疾可理也。    ”消渴原由症治〔      《本事》曰:消渴之症,全由坎水衰少。何也?肺为五脏华说,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故肺乾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此板终不能润。火力者,腰肾强盛,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之患,宜肾气丸。又曰:消渴者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必甜。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脾肾气盛,则上蒸炎气,化成精气,下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馀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馀也。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若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活槁也。《直指》曰:自肾消而析之,又有五石过度之人,真气既尽,石势独留,阳道兴强,不交精泄,名曰强中。消渴,轻也。消中,甚焉。消肾,又甚焉。若强中,则毙可立待。《类聚》曰:五脏六腑,皆有津液,热气在内,则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