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71节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71节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淡生姜,色白肉桂,色黄山楂,痛甚木香、山栀。(鳌按:生姜、肉桂二味,虽痢色淡白,亦当斟酌用之,未可遽定为金针也)。    ”痢疾吉凶辨〔      《脉经》曰:下痢有发热而渴,脉弱者,自愈;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今日愈。《内经》曰:下痢如鱼脑髓者,半生半死;身热脉大者,半生半死;下痢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忡景曰: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灸之不温,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痢脉绝,手足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入门》曰:下痢谵语直视,及厥躁不得眠,汗不止,无脉者死。《得效》曰:下痢身凉能食,小便通,易愈;身热多汗,渴甚,小便不利,手足厥冷,灸不温,兼微喘,不食者死。《永类钤方》曰:痢不治症,脉大身热,鸭屎,发渴,咳逆,五色,红水,噤口,唇红,手足冷,气喘,皆是也。痢後烦渴欲饮为心绝,小便绝不通为胃绝。又日∶下痢小便不通,或绝无者,此毒气并归一脏,胃乾者必死。省翁曰:小儿之痢,重伤胃气,全不饮食,名曰噤口。肛门宽大,深黑可畏,腹肚疼痛,里急後重,鲜血点滴,名曰刮肠。日夜频并,饮食直过,名曰滑肠。皆为恶候。又曰:小儿痢,谷道不闭,黄汁长流者,不治。  治痢方四十二    导气汤    ”调气益气〔    大黄  黄连木香  江枳壳  槟榔  黄芩  当归  白芍    异央散    ”又〔    人叁  白术  茯苓甘草  陈皮    四七汤    ”又〔    茯苓  半夏  厚朴  苏叶  姜    木香化滞汤    ”又〔当归  柴胡  木香  陈皮  草蔻仁  香附  甘草  红花  半夏胸满加枳壳、桔梗,腹胀加厚朴、枳实,小腹痛甚加青皮、槟榔,热加山栀,气痛加乌药,怒倍柴胡。    阿胶四物汤  ”和血补血〔    阿胶川芎  当归  白芍药  地黄    四物地揄汤    ”又〔川芎  当归白芍  地榆    胃苓汤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甘草  白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    香砂枳术丸    ”又〔    木香  砂仁枳壳  白术    保和丸      ”又〔    山楂  神曲  半夏陈皮  莱菔子    麦芽    黄连  茯苓  连翘    小驻车丸    ”赤白痢〔    黄连三两阿胶一两半一当归一两  乾姜五钱  醋糊丸,米汤下四五十丸。    大承气汤    ”气滞〔    大黄  芒硝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    ”又〔    生大黄  厚朴枳实    茹苓汤    ”祛暑〔    香茹  黄连  厚朴  扁豆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甘草    胜湿汤    ”除湿〔    苍术  羌活  防风  甘草  黄柏  黄连  猪苓  泽泻    苏子降气汤    ”气滞〔    苏子  半夏前胡  炙草  陈皮  当归  沉香    木香调气汤  ”胀喘〔    木香  藿香砂仁  蔻仁  甘草    归脾汤    ”补中〔    人叁  黄儀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炙草  桂圆  远志木香  姜  枣    六君子汤    ”又〔    人叁  白术  茯苓  甘草  广橘皮  半夏    香茹饮    ”暑湿〔    香茹  厚朴  扁豆  甘草    五苓散    ”又〔    茯苓  猪苓  泽泻白术  肉桂    藿香正气散      ”又〔藿香  紫苏白芷  茯苓  大腹皮  厚朴  白术  半夏陈皮  桔梗  甘草    理中汤    ”气脱虚寒房欲〔    人叁白术  炮姜  甘草    补中益气汤    ”又〔    人叁  黄儀白术  归身  炙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真人养脏汤    ”虚滑〔    人叁  诃子白术  白芍  当归  木香  肉桂  甘草  肉果  粟壳    建中汤    ”肺郁〔      白芍  桂枝  甘草  饴糖  姜  枣    苍术地揄汤    ”脾湿〔    苍术  地榆    郁金散    ”热毒〔    郁金  槐花  甘草  食前,豉汤下。    犀角丸    ”心热〔    犀角  朱砂各二钱  牛黄  人叁各三钱  丸如麻子大,灯  心、龙眼汤下二钱。    仓廪汤    ”噤口风痢〔    人叁  枳壳茯苓  炙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桂枝  柴胡  加姜、陈米。    香连丸    ”总治〔    黄连吴萸炒去吴萸  木香  等分,醋糊丸。    香叁丸    ”久痢〔    木香四两  苦叁酒炒六两  甘草一斤熬膏丸,每服三钱。白痢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噤口痢砂仁、莲肉汤下,水泻猪苓、泽泻汤下。此方必痢久方可用,早服不得。    大黄汤    ”脓血痢〔    大黄一两切,好酒二盏,浸半日,煎一盏半,去渣,分二次顿服,以利为度。此方用酒煎者,欲上至颠顶,外彻皮毛也。    芍药汤    ”又〔      白芍二钱  黄连黄芩  归尾各一钱  大黄七分  木香  槟榔甘草各五分  桃仁五粒去皮尖  行血则便脓愈,调气则後重除,此方是也。    苍术防风汤    ”风痢〔    苍术  防风麻黄  生姜        露风汤    ”又〔    杏仁七粒  樗根皮掌大一块  乌梅一个  草果一个  石榴皮半个  青皮二个  甘草一寸  姜三片  煎好去渣,露一宿,次早空心温服。    黄连补肠汤    ”寒痢〔    黄连四钱赤苓  川芎各三钱  石榴皮  地榆各五钱伏龙肝二钱  锉作末,每服八钱,煎服自效。    加味除湿汤    ”湿痢〔    半夏  厚朴苍术各一钱二分  广藿香  陈皮  赤苓各七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五分  加姜三、枣二。    芩连芍药汤    ”热痢〔白芍二钱黄芩  黄连  广木香  枳壳各一钱半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分    气痢丸    ”气痢〔    诃子皮  陈皮厚朴各五钱  蜜丸,火汤下三十丸。    羚羊角丸    ”蛊疰痢〔黄连二两羚羊角  黄柏各一两五钱  茯苓一两  蜜丸,茶下。    茜根丸    ”又〔    茜根  犀角  丹皮当归  黑地榆  黄连  枳壳  白芍  等分,醋糊丸。    秘方养脏汤    ”五色痢〔    栗壳一钱半  陈皮  枳壳  黄连  木香  乌梅  厚朴杏仁  炙草  枣二枚  黑豆三十粒附载倪涵初治痢三方    初起第一方  川连一钱二分  黄芩  白芍  查肉各一钱二分  枳壳  厚朴  槟榔青皮各八分  当归  地榆  甘草各五分  红花酒炒三分  桃仁一钱去皮尖研如粉  木香二分  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渣再煎服。    此方不拘红白噤口,里急後重,身热头痛皆可服。如单白者,去地榆、桃仁,加橘红四分,木香三分。滞涩甚者,加洒炒大黄二钱,服一二剂,仍去之。若用一剂滞涩已去,不必用第二剂。用大黄於壮盛之人,亦不可拘二钱之数。此方用之於痢起三五日,神效,用之於旬亦效,惟十日半月外,则当加减矣,另详於左。    加减第二方  川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黄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白芍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山楂一钱  桃仁六分  当归五分  广橘红  青皮  槟榔  地榆各四分  甘草炙三分生用二分  红花三分  木香二分  煎服法照前。如延至月馀,脾胃弱而虚滑者,法当补理,其方另具於下。    补理第三方  川连  黄芩各酒炒六分白芍酒炒四分  广皮六分  白术土炒  当归人叁  炙甘草各五分  煎服法照前。以上三方,如妇人有孕,去桃仁、红花、槟榔。以上三方,随用随效,其有不效者,必初时服叁术补剂太早,补塞邪气在内,久而正气已虚,邪气益盛,缠延不止,欲补而涩之则助邪,欲清而疏之则愈滑,遂至不可救药,虽有奇方,无如之何,则初起即投温补杀之也。附载缪仲淳治痢诸法及诸药要品腹痛宜和(黄连四钱  白芍三钱炙甘草一钱半黄柏一钱升麻七分煎服)。  胃弱宜和(前方去黄柏,加人叁三钱,橘红二钱  莲子四十粒)里急宜解(前方加当归二钱)後重宜除(前方加枳壳槟榔各一钱半木香汁七匙)口渴小便赤涩短少或不利宜利(前方加枳壳槟榔滑石各一钱半)身重宜除湿(茯苓泽泻)脉弦宜去风(秦艽防风)风邪内闭宜汗(麻黄  白芷  葛根)身冷自汗宜温(附子  乾姜)赤多宜清(山楂  红曲  乌梅)脓血稠粘宜重药竭之(大黄  芒硝)白多宜温(吴茱萸)        溏为利宜温(木香  肉桂)      恶心饮呕即噤口痢宜清胃(人叁  扁豆  白芍  以绿色升麻六七分佐之)    久痢不止宜敛(人叁三钱  茯苓二钱  砂仁一钱五分  肉果煨一钱)1
 
卷十六2
 湿病源流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此言土湿过甚,则痞塞肿满之病生,经故又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吐下霍乱,体重肘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於湿也。说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然则湿之气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本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为症状,发热恶寒,身重自汗,筋骨疼,小便秘,大便溏,腰疼肘肿,肉如泥,脚如石坠,其为脉必缓,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风湿相搏,治法则以燥脾利溲为主(宜五苓散加苍术、半夏、厚朴。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其为症状,头面如裹滞重,骨节疼,手足酸软,腿膝  肿,挟风痰则麻,兼死血则木,动邪火则肿疼,或疝气偏坠,目黄,其为脉亦必缓,治法则以燥湿祛风为主(宜除温羌活汤,虚者独活寄生汤)。湿病之因,内外不同如此,然不论内外,其熏袭乎人,多有不觉,非若风寒暑热之暴伤,人便觉也。至病之为患於身者,其部分尤不可不辨:如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犹湿衣悬透风处则乾也;湿在中,宜苍术,犹地上有湿,灰多则渗乾也;湿在下,宜利小便,犹欲地乾,必开水沟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等;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等;湿在两股,宜牛膝、防己、    等。分其部位而治之。而一身之患,有不尽去者乎。且同一湿也,而有中湿、寒湿、风湿、湿  、湿热、湿温、酒湿及湿痰、破伤湿之不齐焉。中湿者,其脉沉而微缓,腹侾胀,倦怠,且湿喜归脾,流於关节,四肢疼痛而烦。或一身重着,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挟寒则挛拳掣痛。《内经》曰:面色浮泽,是为中湿。此尤显而可验者也(宜除湿汤、加味术附汤)。寒湿者,虽夏月亦觉清凉,多中於血虚之人,发则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宜虎骨、官桂、当归)。若腰下冷重或痛,便为肾着,宜肾着汤。前辈云:凡湿,以尿赤而渴为湿热,以尿清不渴为寒湿,是其验也。风湿者,太阳经感风,与湿相搏,其骨节酸疼,不能转侧者,湿气也。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其汗出身寒,脉沉微,短气,小便清而不利者,寒闭也。其恶风者,表虚也。其或微肿者,阳气不行也。然虽恶风寒,宜微汗之,不得用麻黄、葛根辈,便其大汗,若使大汗,则风去湿留,反能为患(宜除湿羌活汤)。湿热者,肢节疼,肩背重,胸满身疼,流走胫肿作疼(宜当归拈痛汤,疼甚加倍服之)。或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此亦湿郁成热而作(宜二妙丸加牛膝、防己)。湿痰者,痰涎流注肌肉间,时作酸疼(宜祛湿痰汤)。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必其人尝伤於湿,因而中暑,暑湿相博,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阳,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乃医杀之(宜苍术白虎汤)。酒湿者,亦能作  症,口眼嘴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强语涩,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而汗之(宜苍术汤)。破伤湿者,因破伤皮肉,而入水湿,口噤身强直者是也(宜用甘草汤调服? d蛎末二钱,仍取末敷疮口)。湿  详在风门。此风寒暑等当各因所兼而治之者也。至其伤湿之故,则有缘肾虚者,必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宜肾着汤)。有由体气虚弱者,必身重,或便溏(宜清燥汤)。有因坐卧湿地,当风凉,致腰背足膝疼,偏活拘挛者(宜独活寄生汤)。有因年老衰  ,及女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疼者(宜独活寄生汤)。有由下焦冷湿,致身重腰冷,却能饮食者(宜乾姜散)。有缘风湿相搏,夏月身重如山者(宜胜湿汤)。所由既异,为治亦殊,辨之诚宜切矣。若夫湿流关节一症,身体烦疼,为病尤剧。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其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湿症,宜茯苓川芎汤;夹风宜防风汤;夹寒,宜加减五积散)。三者合则成  矣,另详  症。此皆不可不知者也。总之,湿之中人,必原於虚,强壮者无虑也。  治湿之法,惟当渗利小便,别无他法也。古书有加减二陈汤法,以之治湿,颇极神效,奉为蓍蔡可也。    ”脉  法〔  《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