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61节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61节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逆汤)。或脐腹冷疼,口吐清水,大便自利,足胫寒而逆(宜加减白通汤)。或因久寒痼冷,吐利日久,身冷脉微(宜金液丹)。或心腹冷痛,脏腑虚滑,既吐又泻,脉微欲绝(宜至圣来复丹)。或寒冷之邪伏於太阳,筋惕肉俽,振振欲擗地,气寒恶寒(宜真武汤)。或寒冷之邪伏於阳明,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高起,痛不可触近(宜大建中汤)。或寒冷之邪伏於少阳,口苦耳聋,胸满胁痛乾呕,不能食(宜小柴胡汤)。或寒冷之邪伏於太阴,脉沉无力,腹中急痛,吐呕,粪溏,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宜理中汤)。或寒冷之邪伏於厥阴,脉细欲绝,手足厥冷,乾呕,吐涎,头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肝邪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宜天台乌药散)。或寒冷之邪优於少阴,下利,厥逆无脉,乾呕而烦(宜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腹痛,四肢沉重痛,下利,小便不利(宜真武汤)。或烦躁欲死(宜吴茱萸汤)。或五更泄泻(宜四神丸)。或阴疝疼痛(宜导气汤)。痼冷之为患,其款类纷繁若此,  非详求审察,奚自治之哉。    ”痼冷症治〔      《医鉴》曰:痼冷者,谓痼久而冷也。痼者,固也。冷者,寒之甚也。《纲目》曰:脏腑之中,停寒不散,谓之沉寒,积冷不解,谓之痼冷,宜用代灸涂脐膏。3
 寒厥暴亡  亦积寒病也。与中寒异,说中寒之寒,非尽积久,随中随发;寒厥之寒,乃由久伏寒邪於内,而复有新寒以触之,遂厥而暴亡。故其症状,虽皆口噤,四肢强直,昏不知人,而其原,实一为即发之病,一为久而触发之病,此其原异。且发之之时,中寒则卒然僵朴,人不及防,寒厥则先四末逆冷,而後昏冒强直,其间少需时候,此其病作亦异。且中寒仓卒间,一身受邪,难分经络,寒厥则邪之所积早入脏腑,内陷已深,此其病所自发又异(宜回阳救急汤、附子理中汤)。然则寒厥暴亡四字,谓其因寒致厥而後暴亡,非如中寒、中暑、中恶、中气等,卒中而亡之暴亡意也,每一病,古人立一名,夫岂徒哉,夫岂徒哉。    ”寒厥症治〔  《类聚》曰:一妇人病伤寒暴亡,脉绝,有一道人见之曰,是寒厥耳,不死也,令人速掘地作坑,以薪炭烧之,俟极暖,施荐覆坑,舁病人卧其上,厚被覆之,少顷,大汗沾衣即苏。    鏊按:凡患寒厥者,必先行此法,令其苏,然後以药与服,非若中风等病口噤不语,难进汤药,可用开关法也。治寒病方二十一沈氏葛朴汤    ”感寒〔  葛根  厚朴枳壳  甘菊  藿梗  神曲  秦艽各钱半  加桑枝一尺。    此金鏊自制方也,凡遇四时感受寒邪,头疼项强,身热体痛者,以此治之,无不神效。如有风,加荆芥、薄荷;有湿,加茯苓,猪苓;有痰,加半夏、广皮;有热,加黄芩、丹皮;大热,加花粉、石膏;湿火,加黑山栀、泽泻;食重,加菔子、山楂。虽兼病甚多,不能尽为立法,神而明之,在乎临时酌剂耳。    姜附汤    ”中寒〔    乾姜  附子等分    麻黄附子汤    ”又〔  麻黄  附子人叁  白术  炙甘草  乾姜等分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乾姜人叁  白术  炙甘草    五积散    ”类中寒〔      白芷  当归茯苓  半夏  白芍  川芎  桔梗  炙甘草枳壳  麻黄  陈皮  桂枝  乾姜  厚朴  苍术  姜  葱    健阳丹    ”房寒〔    胡椒十五粒  母丁香十粒  黄丹一钱  生饥三分  醋调涂脐,被说出汗,自效。    太乙还元丹    ”急阴病〔    人叁  白术  炮姜  附子  半夏  陈皮各一钱    白蔻仁  沉香  丁香  茯苓各八分  神曲六分姜三  枣二  盐少部  热服,脐上用炒葱热贴,冷则易之。    羌活冲和汤    ”感冒〔    羌活  川芎生地  苍术  细辛  甘草  白芷  防风  黄芩    此方专治春夏秋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或无汗,或有汗,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汤,治太阳经表热之神药也。此药独治四时风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并治杂病,亦有神也。    防风冲和汤    ”又〔    防风  羌活各钱半  白术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三  葱白二  一名加减冲和汤。    芎芷香苏散    ”又〔    香附  苏叶各二钱  苍术钱半  陈皮  川芎  白芷各一钱甘草五分  姜  枣    藿香正气散    ”寒毒〔    大腹皮  紫苏  甘草  桔梗  陈皮  茯苓  白术  厚朴半夏曲  白芷  姜三  枣二    人叁养胃汤    ”痰食〔    苍术钱半陈皮  厚朴  半夏各钱二分半  茯苓  藿香各一钱  人叁  炙甘草  草果各五分  姜三枣二  乌梅一  煎服,微汗出自愈。若有馀热,以叁苏饮调理。    此方兼治伤寒阴症,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痛身疼。    升麻葛根汤    ”时令〔  葛根二钱白芍  升麻  甘草各一钱  姜二  葱二    此方兼治春温。    回阳救急汤    ”中寒〔    人叁  白术茯苓  半夏  陈皮  乾姜  附子  肉桂  炙草  五味子各一钱  姜七片    此方兼治伤寒阴症,及阴毒,四肢厥冷,脉沉细,唇青面白    术附汤  ”又〔    白术三钱  炙甘草钱半  附子一钱  姜十片  水煎,调苏合丸服之亦可。    回阳汤    ”又〔    智仁  青皮各二钱生附子  生川乌各一钱  炮姜五分  姜十片  枣二枚    冲和散    ”感寒〔    苍术四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沃雪汤    ”又〔    苍术三钱  厚朴钱半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芍  陈皮  葛根甘草各七分    此方解利四时伤寒,以此温和表里,通顺阴阳,大效。    十味芎苏散    ”又〔    川芎钱半  半夏钱二分  赤苓  紫苏叶  柴胡  葛根各一钱  陈皮  枳壳  甘草各七分  桔梗五分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湿热瘟疫。    葱熨法  ”中寒〔    连根葱白切  小麦麸各三升  盐二升  水和匀,分二包,炒令极热,绢包,互换熨脐上,冷则用水拌湿,更炒熨之。    吴茱萸熨法    ”又〔    吴茱萸二升炒热,分二包互熨。治恶寒发热方十九    理中汤    ”阴胜〔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五苓散    ”中寒〔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芍药附子甘草汤  ”阳微〔  白芍附子  炙甘草    羌活冲和汤    ”表未解〔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制苍术  细辛  甘草  生地  黄芩    大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白虎汤    ”阳邪〔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葛根汤    ”表邪〔    葛根  麻黄  桂枝  白芍  炙草  姜  枣    小承气汤    ”里邪〔    大黄  厚朴枳实    附子汤    ”阴盛〔    附子  白术  白芍  茯苓  人叁    人叁白虎汤    ”阳陷〔  人叁  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    升麻附子汤  ”胃虚〔    升麻  附子葛根  白芷  蜜黄儀各七分  人叁  草蔻仁炙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葱白二    此方乃阳明经主药也,加黄连、犀角、川芎、薄荷、荆芥,治面热,说面热、面寒,皆本於胃也。    菟丝子丸    ”下元衰〔    鹿茸  泽泻菟丝子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肉苁蓉  破故纸荜澄茄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子  川芎桑螵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叁苏饮    ”发表〔    人叁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甘草  木香  姜  枣    柴葛解肌汤    ”解肌〔    柴胡  葛根黄芩  芍药  羌活  石膏  升麻  白芷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  一名葛根解肌汤。    此方治阳明经病,目疼鼻乾,不得卧。    大柴胡汤    ”里热〔    柴胡  黄芩半夏  芍药  大黄  枳实    小柴胡汤    ”和解〔    柴胡  黄芩各二钱  人叁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枣二  一名三禁汤,以其禁发汗、禁利小便、禁利大便,故只用此药,乃和解之剂也。    此方专治少阳病半表半里,往来寒热,能和其内热,解其外邪,伤寒方之正道也。兼治汗下後不解,过经不解,时气瘟疫,妇人热入血室等症。其间有五症尤为的当∶伤寒五六日,心烦喜呕者,一也;寒热往来者,二也;耳聋胸结者,三也;发潮热者,四也;产後发热者,五也。此五症尤为可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未离表〔  麻黄附子  细辛  无热恶寒,本阴经病也,阴病当无热,今反发热,但头不疼为异,邪仍在表也,脉虽沉,独宜用温剂以发汗。  柴胡加桂汤    ”阳头胃〔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肉桂  麻黄杏仁饮    ”表症〔治痼冷方十五    附子理中汤    ”总治〔      白术  人叁乾姜炮  炙甘草  附子  入肝加木瓜,入脾多加术,入肺加桑皮,入心加茯苓。腹痛甚加木香,下利多加白术,渴者亦多加白术,倦卧沉重多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去术加桂心,悸加茯苓,寒积结胸加枳实。    四逆汤    ”又〔    附子  乾姜炮  炙甘草    加减白通汤    ”又〔    附子  炮姜肉桂  草蔻仁  半夏  人叁  白术  炙甘草姜各一钱  或附子多加一钱亦可。    金液丹    ”又〔硫黄十两  研细,飞过,盛磁器内,赤石脂封口,盐泥固之,先掘拙坑埋小灌子,盛满水,安磁器在上,泥固,漫火养七日,夜加顶火一斤? A取出放冷,研细末,每末一两,蒸饼一两汤浸去水和丸,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    至圣来复丹    ”又〔    硫黄、硝石各一两,共为细末,入铫内微火慢炒,柳木箸不住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曰二气砂,乃入水飞五灵脂,青皮、陈皮各二两,为细末,次入太阴元精石末一两,和匀,醋糊丸,碗豆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或五十丸。    此铁瓮城八角杜先生方。    此方兼治荣卫不交养,心神不升降,上实下虚,气寒痰厥,一切急危之症,但有胃气,无不获安。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央效殊胜。一名正乙丹。    真武汤    ”太阳〔    附子  白术  茯苓  白芍  生姜  水寒相搏而咳,加五味子、细辛、乾姜,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乾姜,呕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大建中汤    ”阳明〔    川椒  乾姜人叁  煎去渣,入饴糖。    小柴胡汤    ”少阳〔    柴胡  黄芩人叁  半夏  甘草    理中汤    ”太阴〔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加减法同附子理中汤。    当归四逆汤    ”厥阴〔    当归  桂枝白芍  细辛  炙草  木通  大枣    天台乌药散    ”又〔    高良姜  乌药木香  茴香  青皮各五钱  槟榔二个  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十一粒  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将川楝同馀药为末,酒下一钱。    白通加入尿猪胆汁汤    ”少阴〔    葱白  乾姜  附子  人尿  猪胆汁  加生姜。    吴茱萸汤    ”又〔    吴茱萸  人叁姜  枣    四神丸    ”又〔    破故纸四两酒浸一宿炒  五味子炒三两  肉豆蔻面里煨二两吴萸盐汤泡淡炒一两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全煮烂取枣肉丸,每服二钱,临卧盐汤下。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也。    导气汤    ”又〔    川楝子四钱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萸一钱  长流水煎。治寒厥暴亡方二    回阳救急汤    ”总治〔    人叁  附子甘草  白术  茯苓  乾姜  陈皮  肉桂  半夏  五味子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叁白术  炙甘草  乾姜    一方加吴萸、肉桂、当归、陈皮、厚朴各等分,作一帖,水煎服,亦名附子理中汤。2
 积聚症瘕倂癖痞源流(息积病)    积聚症瘕倂癖,因寒而痰与血食凝结病也。经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厥气生足  ,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於肠胃,入於肠胃,则侾胀,侾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又曰:卒然多饮食则胀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後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於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又曰:内伤忧恐,则气上逆,逆则六腧不通,温气不行,且外中寒,与此偕厥,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着不去,而积皆成。据经之言,可知经络之气,得寒则厥,寒与厥先逆於下,必肢节痛,而不便利,至成足  ,於是胫寒,血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