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43节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43节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汤下。    脾积丸  ”宿食〔  蓬术一两半  三棱一两  青皮五钱  良姜以醋煮切片焙乾  木香  百草霜  巴霜各二钱半  面糊丸,麻子大,陈皮汤下五七十丸。    调导饮  ”产前後〔  当归  川芎  防风  枳壳各一钱二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枣二  空心,煎服。    宣积丸  ”外治〔  巴豆去壳  乾姜  韭子  良姜  硫黄  甘遂  槟榔等分  饭丸,如鸡子黄大,早朝先以椒汤洗手,麻油涂手,掌握药一丸,移时便下。欲止,则以冷水洗手。    提盆散  ”又〔  草乌为极细末,葱白一枚,切去根,其头上有汁湿。蘸草乌末纳肛门中即通。此即霹雳箭,能治大小便不通。治脾约症方四    脾约丸    ”总治〔  大黄蒸四两  枳实  厚朴  赤芍各二两  麻仁两半  杏仁一两二钱半  蜜丸,空心,汤下五十丸。    苁沉丸    ”又〔  言详上。    润肠丸    ”又〔  杏仁  麻仁  枳壳  陈皮各五钱  阿胶珠  防风各二钱半  蜜丸,每五十丸,老人苏子汤下,壮者荆芥汤下。    当归润燥汤    ”又〔  当归  大黄  熟地  甘草  桃仁  麻仁各一钱  生地  升麻各七分  红花二分  先将七味煎至半,入桃仁、麻仁煎至半,空心服。一名润燥汤。1
 
卷  十2
 心包络病源流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侸,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糯内行太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支者另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阳三焦。每日戌时,周身气血俱注於心包络经。手厥阴包络经,少气而多。)    《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无心包络,但曰:  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按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其地正值  中,且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然则《秘典》之言  中,其即为心包无疑矣,故心为君火,居广明以建极,以照临十二官。经曰:君火不用,尊之极也。然火为地二所生,君火虽不用,有奉天行职。又不得同於君火者,心包所以主相火也。夫相火本属少阳胆,相火之用,专属阳明胃腐熟水谷,何以心包主之也?说以人之相火,起於少阳胆,遂游行於三焦,而督署之以为阳明腐水谷之正者,实心包也。故经曰:阳明居午以阳明当相火夏令,不言心包,而心包之能督署自见矣。此以知阳明之经之职,总摄於包,而胆也、胃也、三焦也,总与心包同一职矣。所以《难经》曰: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右尺巳午,即其位也。说手心主者,心包之别名,去腕二寸曰内关,出於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於心包。心系气实,则病心痛,心中大热,手心热,面黄,目赤,笑不休,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侸支满;虚则烦心,手心热,心澹澹大动,然虚不可补,此皆取之两筋间也。古人云:心包络痛,必连及少阳、少阴。夫亦可以知其故矣。  
【包症治】  《灵枢》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在於心者,旨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正传》曰: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於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医旨》曰:包络虚,宜钱氏安神丸;虚而挟热,醒心散;包络实热,宜犀角地黄汤、十味导赤散。治心包络病诸药要品及方四    心包络虚宜养心(当归  川芎  血竭  没药  茯神)    心包络实宜泻火(朱砂  丹皮  犀角  生地  山栀子  当归  黄岑  黄连  黄柏)    钱氏安神丸    ”因虚〔  朱砂一两  麦冬  牙硝  茯苓  山药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冰片二分  蜜和,一两作三十丸,每丸,砂糖水化下。    醒心散    ”虚热〔  人叁  麦冬  远志  五味  茯神  生地  菖蒲等分    犀角地黄汤    ”实热〔  犀角  生地  黄岑  黄连  大黄    十味导赤散    ”又〔  地骨皮  黄连  黄岑  麦冬  半夏  茯神  赤芍  木通  生地  甘草各五分  加姜五片    缳漱嫔。标本方药标(泻心汤  犀角地黄汤)本(桃仁承气汤)2
 三焦病源流    (手少阳三焦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二指之司,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後,入缺盆,布  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到三焦。其支者从  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俢。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嘜,次注足少阳胆经。每日亥时,周身气血俱注於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少血而多气。)    经曰:上焦出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胃中。中焦亦并在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别回肠注於膀胱。而於阳明胃之脉,则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不知三焦者,实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胃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与太阴脾之前,为相火所居所游之地。故焦也者,固以熟物为义也。然则三焦虽有上中下之分,而所由以分者,不俱从胃言之欤,何则?人之心下为膈膜,膈下为胃,其上口曰贲门,在脐上五寸上  穴分,是为上焦;脐下四寸为中  穴,即中焦,肺脉起中焦在此;脐上二寸为下  穴,即胃下口传入小肠处,曰幽门者,是为下焦。论三焦地分,虽不过四寸之间,而论三焦所主部位,则上焦之胃上口,承接心肺,其所主部位自在膈以上一段;下焦之胃下口,下输水谷於小肠,而小肠之水液,渗入膀胱以注前阴,小肠之滓秽,转输大肠以注後阴,则下焦所主部位,自在脐腹以下一段;若膈之下,脐腹以上,中间一段胃实居之,则胃之正中,正中焦所主之部分也。古人云: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云下焦如沤,又云如沥者,状化时沃溢之气也;云下焦如渎者,状挤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诚见乎三焦之气化,一皆胃之气化,一皆相火所成央耳,乃後以三焦为无状,空有名,皆不知其为匡廓於阳明也。故其病而燥,实则有耳鸣,喉痹肿痛,耳後连目锐嘜痛,肩  痛,内外皆疼,头面赤热,赤白游风等症虚则有腹寒,短气,少气等症;如或板窒窒,则三焦之气滞也,急当调之,使一气流通。  
【三焦传受】  《灵枢》曰;上焦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侸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於阳二十五度,行於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而复大会於手太阴,命曰卫气也。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亦注於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於此,故独得行於经隧,命曰荣气也。下焦者,别回肠,注於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肠,而成了焦,渗而俱下,挤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入门》曰:心肺若无上焦,何以宗主荣卫;脾胃若无中焦,何以腐熟水谷;肝肾若无下焦,何以疏决津液。无形而有用,主持诸气,三焦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症治】  《灵枢》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又曰: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海藏曰: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入门》曰:三焦为丙火府,故其发也,为无根之相火。《内经》曰: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其病宜通利二便。《医鉴》曰:三焦病,宜三和散、枳壳丸、木香  槟榔丸。治三焦病诸药要品及方七    实宜清凉血(苏子  知母  元叁  黄岑  童便  贝母  麦冬  黄柏  山栀  黄连  射乾  甘草  犀角  天冬  白芍  生地  蒲黄  牛膝  桔梗  蒲荷  花粉  丹皮  连翘  赤芍    根  蓝汁  红蓝花  牛蒡子  山豆根  山茨菰  千金子  枇杷叶  五味子  甘蔗汁  梨  柿  三焦实兼宜降气)    虚宜补中益气(人叁  白术  黄    麦冬  沉香  益智仁  五味子)    滞宜调气通塞(木香  香附  苍术  砂仁  白蔻仁  紫苏根)    三和散    ”总治〔  川芎一钱  沉香  紫苏叶  大腹皮  羌活  木瓜各五分  木香  白术  槟榔  陈皮  炙草各三分    此方兼治诸气郁滞,或胀或痛。    枳壳丸    ”又〔  枳壳二两  陈皮一两  槟榔五钱  木香二钱半  黑牵牛子四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热捣取头末一两半馀不用蜜丸。    此方专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    木香槟榔丸    ”又〔  半夏曲  皂角  去弦子酥炙  郁李仁去壳另研各二两  木香  枳壳  杏仁  槟榔  青皮各一两  共为末,另以皂角四两,打碎浸浆水,去渣,渣揉熬膏,入蜜少部和丸,空心,姜汤下。    此方疏导三焦,快气顺肠。    凉膈散    ”上焦热〔  连翘二钱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一钱  薄荷  黄岑  山栀各五分  竹叶七片  蜜少部  煎至半入硝。    桃仁承气汤    ”中焦热〔    立效散    ”下焦热〔  瞿麦四钱  山栀二钱  甘草一钱  姜  灯心    导赤散    ”又〔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附载仲景大法及分别标本方药    上焦不归噫而吞酸(上焦之脉不归也)    中焦不归不能消谷引食荣卫皆虚(中焦之脉不归也,三焦无倚,寸口微濡)     下焦不归则遗溺(下焦之脉不归也)     三焦实(麻黄  元叁  山栀  黄岑  连翘)     三焦虚(附子  硫黄  肉苁蓉  补骨脂  阳起石)     三焦大热(石膏)     三焦大寒(肉桂)    标(有汗,桂枝、黄  、白术、石膏、地骨皮;无汗,麻黄、荆芥、蒲荷、金沸草)     本(肉桂  黄    熟地  益智仁)2
 胆病源流    (足少阳胆脉,起於目锐嘜,上抵头角,下耳後,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眉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後,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嘜後。其支者别锐嘜,下大迎,会於手少阳,抵於俢,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循侸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侸,循胸,过季侸,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  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  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阴肝经。每日子时,周身气血注於胆。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为中清之府,主藏而不主泻。则其所主,异於他脏腑矣。其府之气,直得先天甲气,而起於少阴,发於厥阴,乃二阴之真精所生,以为一阳之妙运也。经曰:少阳连肾,肾上连肺。夫少阳起於夜半之子,为肾之天根,其气上升,以应肺之治节。为肾天根,则通乎下,应肺治节,则通乎上。其所以能通乎上下者,以其为中和之极也。惟通乎上下,故得游行三焦。且即三焦之所治,以致用阳明,故十一经皆藉胆气以为和。经曰:少火生气。以少阳即嫩阳,为生气之首也。是以肝之为用,能起九地而升地德,亦能出三阳而布天德,皆少阳之妙运也,亦十一经所以取决於胆之故也,岂特为中正之官,为五神之决断已哉。然其为腑,有独居於清静宁谧,而出其冲和之气,以温养诸脏者,宜其有中清之目矣。若夫动而为病,实则口苦,耳聋,鼻渊,善太息,心侸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尘,体无膏泽,足外热,头额痛,目锐嘜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痛,马刀挟瘿,胸中侸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汗出,振寒疟;虚则易惊,或不得眠,身寒潮热。而潮热在平旦,由气中之火实,上主於肺;潮热在日脯,由血中之火实,下主於肾。察其在气在血,有汗无汗,咸佐以柴胡、丹皮、地骨皮,大实更加大黄下之,得其治矣。卮言曰:胆者,澹也,清净之府无所受输,澹澹然者也。士材曰:胆者,担也,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犹人之正直无私,有力量善担当者也。二家释胆字,俱有义理,耐人寻味。  
【胆病症治】  子和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又曰:面青脱色,胆腑受怖也。《入门》曰:胆候咽门,故热壅则生疮肿痛。又曰:胆病多寒热。又曰:胆虚则恐畏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