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30节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30节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丸。    平胃散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理中丸    ”寒唾〔    胜湿汤    ”湿滞〔    追虫取积丸    ”虫唾〔  芜荑  雷丸  锡灰  使君子肉  槟榔  牵牛子头末  大黄  鹤虱  木香等分  蜜丸,麻子大,茶清下二三十丸。    万应丸    ”又〔  大黄八两  槟榔五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共为末,以皂角十锭、苦楝根皮一斤同熬膏,和丸梧子大,先用沉香末为衣,次用雷丸末为衣,又用木香末为衣,五更时,以砂糖水吞下七丸、九丸。    芜荑散    ”又〔  芜荑  雷丸各五钱乾漆炒令烟尽一钱  共为末,温水调下二钱,小儿五分。    温肾丸    ”肾寒〔  熟地钱半  牛膝  肉苁蓉  巴戟  五味子  麦冬  炙草各八分  茯神  炒杜仲  乾姜各五分    虎潜丸    ”肾虚〔  龟板  黄柏各四两  熟地  知母各三两  白芍  当归  锁阳各二两  陈皮  虎骨各一两  乾姜五钱  酒糊丸。如加人叁、牛膝、山药、破故纸、杜仲、五味予、菟丝子、杞子、猪脊髓丸,名加味虎潜丸,大补心肾虚劳。2
 小肠病源流(小肠气 小肠痈)  (手太阳小肠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盘之间,上循孺外後廉,出肩膊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抵膈,至胃,到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嘜,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俢抵鼻,至目内嘜,斜络於颧,次注足太阳膀胱经。每日未时,气血至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少气多血。)    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为器亦止为胃役使,特以与心络并行隧道,又与足太阳膀胱连经,故亦以三阳归之,非谓其职能与足太阳并列也,倘一拈太阳,即以小肠膀胱并举,不知要矣。所以小肠之职任,与大肠相仿。大肠之腑无灵,小肠亦无灵。大肠之经,非当阳之用,小肠亦非有巨阳之用。经故俱以器目之也。惟小肠与大肠,皆为胃化物之器,故其病亦与胃同。惟本经与心络并行隧道,故本经病亦延及於心,然亦止在经络而已,无与於心之脏也。其为病,实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折,  似折,节弛肘废,小水不利,及赤或涩痛,尿血。虚则遗尿,面白苦寒,耳前热。小肠气生疣,小者患指痂疥。虚实之病,各有别矣。至遗溺闭癃,更有由肝所生病,及膀胱不约者,固不尽由小肠也,各详本症。  
【小肠形质】  《灵枢》曰: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又曰:心应脉,皮厚者脉厚,小肠亦厚;皮薄者脉薄,小肠亦薄;皮缓者脉缓,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入门》曰: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於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分别清浊,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难经》以大小二肠之会为阑门,言关阑分隔也。  
【小肠症治】  《灵枢》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呜。又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後,当耳前热。《内经》曰:小肠为泄。《入门》曰:小肠有气,则小腹痛;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腹有热,则茎中痛。又曰:小肠者,心之府也,有病宜通利。,  
【小肠绝候】  《脉经》曰: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乾麻,不得屈仲,自汗不止。    小肠气  小肠经病也。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虚,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实,则厥而上冲肝肺,控引睾丸,上而不下也(宜楝实丸、葫芦巴散。)《千金方》以为俋疝有四种,其一肠俋,即小肠气吊,外肾偏坠肿痒,故《纲目》等书多因其说,并云得之於地气卑湿,亦当备叁。而其为症,有甚而热痛,小便不通者(宜加味通心饮。)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有茎囊抽痛,不可忍耐者(宜立效散、杨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各宜详究。  
【脉  法】  《正传》曰:肝脉滑甚,为俋疝,小肠气痛。  
【小肠气症治】  《纲目》曰:大抵小肠气属湿多,故江淮间多有之,宜以去湿之剂下之,以苦坚之,不可温之、补之。    小肠痈  小肠火热病也。或因七情饮食,或因经行产後瘀血留积,其症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涩滞若淋,或小腹隐痛坚硬,如掌而热,肉色如故,亦或琚赤微肿,甚者脐突腹胀,转侧有水声(宜大黄汤。)如瘀血去尽,则安矣。若体虚脉散,不敢轻下,用轻剂可也(宜活血散瘀汤。)痈已成,则腹痛腹满不食,便淋刺痛(宜苡仁汤。)腹濡痛,小腹急,必时时下脓(宜丹皮散。)俋後疼痛淋沥不已,必见诸虚症(宜叁  地黄汤。)此病亦不可惊,防肠断,坐卧转侧皆宜徐缓,尝少进稀粥,静养调理为要。但古方书但载肠痈,无大小之别,故其治法,亦约略相仿,叁考可也。  
【脉  法】  《脉诀》曰:关内逢芤肠里痈。  
【小肠痈症治】  《疡科选粹》曰:若小腹硬痛,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大黄汤下之。不敢下者,用败毒散加秦艽、连翘。脉芤涩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延胡索、木香。小腹软痛,脉洪数者,已有脓也,用薏苡仁汤排之,或三仁汤、神效瓜蒌汤。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治小肠病诸药要品及方二    小肠实宜渗利(茯苓  甘草  知母  黄连  麦冬  童便  木通  黄柏  牛膝  黄岑  生地  灯心  琥珀  瞿麦  石膏  滑石  山栀  紫菀  陈皮  车前  赤豆  扁豆  海金沙)    小肠虚宜补气(人叁  黄    山萸  麦冬  金樱子肉  五味  牡蛎  茯苓  茴香  益智仁肉  白芍  粳米溲而便脓血,加赤石脂。)    导赤散    ”小肠热〔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  此治小肠热而小便不利者。    赤茯苓汤    ”又〔  赤苓  木通  生地  槟榔  黄岑  赤芍  麦冬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标(茯苓  石膏)本(导赤散  淡竹叶  木通  甘草)治小肠气方七    楝实丸    ”总治〔  川楝子  茴香  吴萸  陈皮  马兰花  芫花  醋糊丸,每服一钱,渐加至二钱,温酒送下。如不用酒,淡姜汤下。    胡芦巴散    ”又〔  胡芦巴  益智仁  大茴  蓬? @牵牛子  山萸肉  酒牛膝  川断  川芎  防风  甘草  共为末,每二钱酒下。    加味通心饮    ”热痛〔  瞿麦  木通  山栀  黄岑  连翘  枳壳  甘草  川楝子各一钱  灯心二十茎  车前草五叶    橘核丸  ”久痛〔  炒橘核  盐酒炒  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仁炒川楝子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  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或酒或盐汤下六七十丸。如久不消,加醋煮硼砂二钱。此方总治。    一切俋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小腹绞痛,甚则囊肿溃烂出黄水,无不效。    如小肠气新发者,不必此方,只用橘核一钱半,桃仁十五个,山栀一钱,炮川乌、吴茱萸各五分,各炒为粗末,水煎。此名橘核散。橘核单止痛,川乌散寒郁,山栀除湿热,又引川乌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立效散    ”抽痛〔  全蝎七个  砂仁三七枚  茴香一钱  共为末,分三服,热酒调下,空心即效。    杨氏麝香元    ”又〔  木香  胡椒各一两  炒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热水下五七丸。    此方能寻诸处痛。凡小肠气及膊胱气侸下痛,最难治,此药主之。    四味茴香散    ”又〔  乌药酒浸一宿焙  高良姜  青皮  茴香各一两  共为末,每二钱,发时酒下。治小肠痈方十    天黄汤    ”初起〔  熟大黄  芒硝各一钱  丹皮  白芥子  桃仁各二钱    活血散瘀汤    ”又〔  川芎  当归  赤芍  苏木  丹皮  枳壳  木瓜  桃仁各一钱  槟榔六分  炒大黄二钱    苡仁汤    ”已成〔  苡仁  瓜蒌仁各三钱  丹皮  桃仁各二钱  白芍一钱    丹皮散    ”下脓〔  人叁  丹皮  白芍  茯苓  苡仁  黄    桃仁  白芷  当归  川芎各一钱  肉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    叁  地黄汤    ”补益〔  人叁  黄    茯苓  熟地  山药  丹皮  山萸  姜  枣    败毒散    ”毒〔    四物汤    ”下瘀〔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三仁汤    ”下脓〔  苡仁二钱半  冬瓜仁  桃仁  丹皮各一钱半    神效瓜蒌汤    ”又〔  瓜蒌一个  当归  甘草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此是重剂勿轻用。    牡丹皮散    ”又〔  丹皮  人叁  天麻  茯苓  薏苡仁  黄    桃仁  白芷  酒当归  川芎各一钱  炙甘草七分2
 膀胱病源流(膀胱气  转胞症)  (足太阳膀胱,起於目内嘜,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後廉,下合  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次注足少阴肾经。每日申时,周身气血俱注於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少气而多血。)    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远於京师,且津液必待气化而後能出,则其为器,有不得与诸阳并者,乃其经反纳太阳何也?以太阳起於少阴,今归之以阳,故藉纳於此也。其实太阳为三阳之主,膀胱乃必待气化而後能出,则太阳岂膀胱能为之耶,後人不明经旨,谓膀胱为太阳寒水,以主寒令,不知六气之寒水,惟肾能主之,人身太阳之经既非寒令,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固不可混也,则膀胱之所以为腑,有可识矣。试进详之,人身太阳之经,起於足,上於巅脑及额颅内,下於膺中包心肺,皆太阳经所贯。太阳居六经之盛,故为巨阳,而为诸阳主气。然以同卫气起於少阴,乃以其阳藉纳膀胱,而膀胱虽居卑贱,所以得称太阳也。膺中为心肺所居,肺主皮毛。心主血脉,太阳之经,既下膺中则皆与太阳和,是以寒邪一犯太阳,遂伤肺及心,以犯皮毛血脉,为心肺之所合,如皮毛懔懔,鼻塞声童,罢寒无汗,以及心烦,皆太阳病,而师与心皆为之变也。仲景治太阳伤寒,设麻黄汤发汗以疏肺,设桂枝汤和表止烦以宁心,岂非治太阳即以治太阴少阴,且治太阴少阴正所以治太阳乎,是太阳一经,实兼摄手二阴矣。故其为病,实则鼻窒,头痛,目似脱,瓷出,项似拨,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侶如裂(是为踝厥,)痔疟狂,脐反出,下肿便脓血,肌肉痿,少腹胀痛,按之欲小便不得;若虚则鼽衄,小便不禁,遗尿,膀胱气。皆其候也。古人谓太阳病并有时连及阳明,经曰:肝胆同归津府。所以太阳厥阴,同为一治。又曰:膀胱肾合为津液。肾所以主二便之难,此膀胱所以连及诸经而为病也,故膀胱病,小便秘,不得任用热药。经又曰:胞移热於膀胱,则为遗溺闭癃。又曰: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於小便,上为清涕,则为胞痹。注云:胞内居之,则知胞居膀胱之内也。其胞痹之症,由风寒湿邪客於胞中,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以致小腹膀胱俱痛,而涩於小便也(宜肾着汤、肾沥汤、巴戟丸。)而胞与膀胱,皆有上口,无下口。至胞之为患,有转胞症,另详於後。然转胞为胞本病,而患之所及,又能令目病。如能远视,不能近视,有其火无其水也,当补肾(宜地芝丸、六味地黄丸。)能近视,不能远视,有其水,无其火也,当补心(宜定志丸加茯苓。)通及心肾,而近视不能远视(宜空心服四物汤加泽泻、茯苓、牡蛎,临卧服远志丸加甘菊、密蒙花。)皆胞所致病也。总之,凡目病,血胜则痛,血胜则痒,又能致头风(宜川芎、瓜蒂,)又能致头汗,亦皆胞所致病也。  
【膀胱形质】  《内经》曰:水液自小肠沁,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东垣曰:膀胱虽为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则又有胞居膀胱之中。《类纂》云:膀胱者,胞之室也。《灵枢》曰:鼻孔在外,膀胱泄漏。又曰: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多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  
【膀胱症治】  《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入门》曰:膀胱病者,热结下焦,小腹苦满,胞转,小便不利,令人发狂,冷则湿痰上溢,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