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译林-2006年第1期 >

第66节

译林-2006年第1期-第66节

小说: 译林-2006年第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真相,这些真相多数也是他被动接受的。他时时提醒自己遵守作为心理医师的道德准则,坚决不向任何人透露关于病人的任何情况,即使有助于案件的侦破。由于这样的叙事策略,虽然读者跟随艾伦逐步认清到事件的真相、分辨出罪犯的身份,但是艾伦为病人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却对案件的破解构成了很大的障碍,从而增加和延宕了故事的悬念性,这种艺术效果就如同我国传统小说或戏曲中的“误会法”。 
  小说的惟一的缺失之处在于结构略显陈旧。为了同时交代黛安娜及其丈夫拉乌尔在拉斯韦加斯展开调查和艾伦的发现这两条线索,采用了传统小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的平行叙事结构,从而放缓了故事的叙述节奏。而文中过多的心理学知识也使得读者不得不放慢阅读的步调,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感。但瑕不掩瑜,小说无疑是一部精彩而优秀的心理悬疑小说,使读者不忍释卷。 


《时间游戏》
[美国]大卫·鲍尔达奇 
  赖特堡本是弗吉尼亚州一个平静的小镇,可最近发生的几起命案使该镇迅速成为全国传媒关注的焦点。命案显然是连环杀手所为,第一个受害人手表指向一点整,第二个受害人手表指向两点整……依此类推。此外凶手还从每个受害人身上拿走一件个人用品作纪念。 
  米歇尔和搭档尚受命调查此案。他们从法医希尔维亚处得知,第一个死者是在别处遇害之后被转移到树林里的,雨后的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受害人的手表都是死后戴上去的,都是有十字瞄准镜图案的“黄道”表。 
  哈里律师邀请尚调查木匠小迪佛被控入室盗窃案,原告是当地首富拜陀斯家的女主人蕾米。小迪佛坚称真正的窃贼偷了他的靴子和木匠工具作案。尚觉得现场指向小迪佛的证据过多,恰恰证明他是被人陷害。小迪佛的太太露露是镇上著名色情酒吧“春药”的主管,收入颇丰,小迪佛没有盗窃动机。 
  《赖特堡报》收到凶手用密码写成的信,装在一个十字瞄准镜图案的“黄道”信封里。尚破译了该信,没有找到任何破案线索,却证实凶手的作案手段是向历史上几个著名连环杀手致敬。尚预感凶手还会继续杀人,并且不断改变作案方式。 
  尚和米歇尔去拜陀斯府查案,得知男主人鲍比已中风住院多日。蕾米一口咬定小迪佛就是窃贼,并说别的东西都不重要,关键是放在卧室暗柜中的结婚戒指被窃,令她十分伤心。勘查完现场之后,尚的心头疑窦丛生。 
  随后尚和米歇尔去拜访蕾米的儿子埃迪。埃迪告诉他们二十年前自己曾被歹徒绑架,多亏FBI探员齐普他才得以虎口脱险。当时鲍比和蕾米感情出现裂痕,一度走到离婚边缘,绑架案加上小女儿萨瓦纳降生及时挽救了这段婚姻。尚感觉埃迪和妻子多萝西之间、多萝西和蕾米之间、蕾米和女儿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令人生疑。 
  希尔维亚的助手凯勒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入不敷出。一天他在“春药”遇到一个面纱遮脸,戴着大墨镜的女人问他愿不愿意挣点外快。原来那女人是想通过凯勒定期偷取法医处药柜里的处方类精神科违禁药品。 
  小迪佛被妻子重金保释回家之后,就老老实实忙于修建自己的新家。一天傍晚,蕾米突然出现在工地,要求小迪佛把“关键”东西还给她否则就找厉害人物收拾他。小迪佛觉得自己很冤枉,一再说明是有人偷了他的鞋子和工具陷害他。蕾米愤然而去。 
  一天深夜,蕾米刚刚离开医院回到家不久,鲍比就被人谋杀了。凶手显然十分熟悉医院的地形和作息时间。尚和米歇尔到小迪佛家调查,却发现了他的尸体。直到这时,蕾米才相信入室盗窃案与小迪佛无关,可露露却怀疑蕾米雇人杀害了小迪佛,并把蕾米曾经威胁过小迪佛的信息透露给了媒体,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给蕾米一家带来很大压力。 
  在小迪佛的葬礼结束后,尚意外发现女仆玛丽到墓前偷偷祭拜。在尚和米歇尔的追问下,玛丽交代在盗窃案发生当晚,她正和小迪佛偷情,所以从一开始她就知道盗窃案另有他人所为。但是小迪佛害怕太太知道内情,所以宁可背黑锅,也不提供这个不在场证明。 
   
  希尔维亚突然约见尚,她终于发现了凯勒偷药赚外快的勾当,并跟踪他到了“春药”,发现买药的女人居然是多萝西!尚和米歇尔正准备着手调查,凯勒和玛丽在一夜之间分别被杀。尚开始怀疑凶手装了监听设备,因为每次都是他和米歇尔刚讨论完案情进展,涉案人就被杀了。 
  玛丽被杀当晚,多萝西和埃迪被人用药麻翻了。但多萝西因为长期滥用精神科药品,有抗药性。埃迪却到案发后九个多小时才醒。尚在医院与FBI探员齐普深谈,了解到二十年前绑架案的很多细节,并得知埃迪本来有个孪生弟弟唐纳,智力上有障碍,十七八岁时得癌症去世了。在这个冷漠的家庭里,埃迪跟这个弟弟曾经相依为命感情很好,所以弟弟去世对埃迪打击很大。 
  就在尚和米歇尔一筹莫展的时候,警方突然通知他们凶手抓到了!一个小男孩母亲被杀,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半夜回过家,还跟他说过几句话。警方在这家的隐蔽地道里发现了所有受害人丢失的私人物品。男主人虽然坚称自己当时正开车出差,却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尚勘探现场之后觉得凶手对这家人员十分了解,凶手模仿父亲和小男孩的对话就是为了吸引警方的注意力,凶手从一开始就注意收集受害人的私人物品,恰恰证明了他早有预谋栽赃陷害他人。 
  尚出了趟远门,回来时提出一个惊人的假设,凶手是埃迪! 
  原来埃迪的父亲鲍比一直在外面寻花问柳,感染了梅毒,并通过蕾米怀孕,影响到了唐纳的智力发育。埃迪一直觉得唐纳是代父亲和自己受过,因为双胞胎受梅毒感染的几率是一半一半。唐纳去世后,埃迪就计划报复父亲。他一手策划了自己的绑架案,本来打算敲诈父亲一笔钱,不料FBI探员齐普破案及时,无意中搅了局。埃迪杀的这几个人,要么是父亲的老情人,要么是私生子,要么是妓女,总之都与父亲的肮脏勾当有关。 
  赖特堡彻底炸了锅,一个令人尊敬的显赫家庭,父亲荒淫无度,媳妇吸毒成瘾,儿子现在又成了连环杀手。审判当天,埃迪却在众人眼皮子底下人间蒸发了。他劫持了希尔维亚,带进深山,百般折磨之后正准备杀害她,被赶来营救的尚和米歇尔撞见。忙乱中,埃迪逃脱,不久开枪自杀。 
  一切似乎归于平静了,但尚深夜拜访希尔维亚,指出杀害鲍比和凯勒的正是她。原来,鲍比是希尔维亚的老情人,两人交往的证据都藏在鲍比卧室的暗柜里。希尔维亚偷了小迪佛的鞋子和工具,潜入卧室拿到了证据。为了不引起蕾米的怀疑,就也顺便砸了蕾米卧室的暗柜,谁知意外拿到了蕾米与管家交往的证据,使得蕾米十分惊慌,误以为小迪佛企图敲诈勒索,实际小迪佛完全是被冤枉了。鲍比中风之后,希尔维亚发现老头在遗嘱中一点东西都没有留给自己,怀恨在心,于是伺机潜入病房,用针管将毒剂注入老人的输液袋,并故意留下印记,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向连环杀手。凯勒无意中发现此事真相,写信勒索她,于是希尔维亚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凯勒灭口。现在埃迪自杀了,希尔维亚得以逍遥法外,警方也是无可奈何。 


世界文坛动态
  大奖 
   
  门德斯获西班牙国家 
  叙事文学奖 
   
  西班牙作家阿尔贝托·门德斯生于1941年,2004年12月30日逝世。曾获得西班牙批评委员会主办的批评文学奖。据西班牙《世界报》文化副刊2005年10月8日报道,门德斯以其作品《失明的向日葵》又获得西班牙文化部主办的西班牙国家叙事作品奖,奖金为15000欧元。按照有关规定,这项奖授予必须在评奖年份前一个用西班牙国内任何一种语言出版的优秀叙事作品。 
  此叙事文学奖始办于1977年,已有28年的历史。历届的获奖者是何塞·路易斯·阿克夸罗尼、马丁·盖特、托伦特·巴列斯特尔、佛朗西斯科·阿亚拉、何塞·塞拉、马特奥·迪埃斯、穆纽斯·莫利纳、米格尔·德利维斯、胡安·马尔塞和曼努埃尔·德·普拉达等。 
  阿尔贝托·门德斯1941年生于马德里,大学毕业获哲学与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生涯紧紧地和出版业联系在一起:在出版界工作数十年,是新科学出版社的创建人之一。2003年出版《在记忆中找回的手稿》,2004年小说《失明的向日葵》获批评文学奖,2005年又以同一部作品获国家叙事作品奖。 
  (西文) 
   
  科雷多尔马特奥斯 
  获国家诗歌奖 
   
  据西班牙《世界报》2005年10月5日报道,西班牙年逾古稀的老诗人何塞·科雷多尔马特奥斯以其诗作《无知的好处》获得2005年度西班牙国家诗歌奖,奖金为15000欧元。该奖由西班牙文化部主办,参加该奖竞争的作品必须是前一年在西班牙出版的优秀诗歌作品。 
  何塞·科雷多尔马特奥斯1929年生于西班牙阿尔卡萨尔·德·圣胡安,1936年移居巴塞罗那。大学毕业获法律硕士学位。1953年出版首部诗集《爱你的时机》。后来陆续出版《为一本书写的诗》(1962)、《即兴集》(1967)、《致利波的信》(1975)、《诗·1951—1975》、《诗·1970—1994》等诗作。1961年获博斯坎诗歌奖,1993年以双语诗集《当代卡塔卢尼亚诗》获国家翻译奖。此外,他还有关于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方面的专著,1993年获卡塔卢尼亚自治政府雕塑艺术奖。由于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被选为圣费尔南多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 
  《无知的好处》中的大部分诗篇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哀叹:“活着是多么奇怪”,“你的存在毫无价值”,“你没有过去和未来”,“任何人任何东西也不属于你”。其他诗篇表现具体的事物和生活琐事:孤独的散步、四月意外的雨水、一只欢跳的狗、飞舞的苍蝇、树木、海边的一列火车、拉曼都的土地等。所有的诗篇都比较简短,不事雕琢,仿佛即兴之作或笔记。而且押韵的诗不多。 
  (西文) 
   
  比达尔获西班牙 
  第二大文学奖 
   
  塞萨尔·比达尔(César Vidal)是西班牙多产作家,从教学参考书到历史小说及青年读物,已出版数十部作品,获得过“传记之光奖”(2002)等多个奖项。据西班牙《世界报》2005年10月1日报道,比达尔日前又以其诗作《光的儿子们》获得西班牙第二大文学奖——托雷比埃哈市长篇小说奖,奖金为36万欧元(仅次于奖金为60万欧元的行星奖)。参加本年度该竞争的共有406部作品,其中西班牙327部,拉丁美洲72部,其他来自美国和欧洲。 
  报道称,《光的儿子们》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从1789年的人民起义前的岁月到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成立。讲述的是一位侦探的坎坷经历:他旅行去德国的马伐利亚,调查一起杀人案,被害者是一个和共济会有关系的男子。 
  令众人感到惊讶的是,评委会主席何塞·曼努埃尔·卡瓦列里·博纳尔德对比达尔的获奖作品并不看好。他在称赞了此作“结构上的特点”后坦白地说,他并没有投这部小说的票,因为他认为“作品的思想阴暗、可疑、不可信”。他还说:“让描述法国革命的历史同关于巴伐利亚的另一个故事平行发展,会误导读者认为1789年的革命不过是若干歹徒迫害有钱人的历史。” 
  (西文) 
   
  施瓦茨获诺尔玛拉美小说奖 
   
  据西班牙《最后一点钟》报2005年9月21日报道,哥伦比亚作家兼新闻工作者马尔科·施瓦茨以其长篇小说《卡普兰赞歌》获得由哥伦比亚诺尔玛出版社和卡利市艺术促进学会主办的首届拉丁美洲长篇小说奖,奖金为三万美元。 
  马尔科·施瓦茨1956年生于哥伦比亚加勒比海边的巴兰基利亚市,曾攻读工程专业,在巴兰基利亚《先驱报》供职,1971年至1974年曾在耶路撒冷居住(父母是波兰犹太移民),1986年定居马德里,1991年加入西班牙国籍,目前在《卡塔卢尼亚报》工作。2004年出版《圣经中的爱情》和《加勒比圣经》。现在他正在写一部表现哥伦比亚暴力的小说。 
  在谈到他的获奖作品《卡普兰赞歌》时,他对记者说:“我想写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的故事,他是一个犹太人,从波兰来到加勒比定居,人已接近死亡,他觉得他所建立的世界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