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 >

第64节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第64节

小说: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润滑技术;这时他们那些令人胆寒的T一34型坦克一齐出动,这种坦克的装甲,德国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弹也无能为力。“来自俄国穷乡僻壤的无法想象的众多人民也向我们猛攻,”一位最高统帅部的军官回忆说。两天后的形势和几周后的形势,我是可以想象得出的:目前我军所占据的地方(用蓝色表示)还占地图大部分,敌人占据的地方用红色表示,只有稀疏几条,现在从列宁格勒径直射向亚速梅的粗大的红色箭头从前线各个防御分区出现了,直指德国的心,脏。几周后,围绕这宽阔的箭头周围仅会有几条曲曲弯弯又细又窄的蓝线了。”
    同时,德国武装部队经过七年准备为现代战争积累的必需的装备现在完全冻毁了,被第二个拿破仑冬天的刺骨寒冷搞瘫痪了。如果战场上的伤员不能及时运往庇护所,在外面半小时就会冻死。仅古德里安一个师一天之内因受霜冻就损失一千二百人。据报告,有—个军,冻伤和死亡就出现一千五百例,其中三百五十人不得不截肢。每天还有一千一百匹军马死掉。
    “密密麻麻的敌军士兵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滚滚而来,穿过冰天雪地向我们进攻。我们的机枪不停地向他们扫射,我们自己说话声都被枪声淹没了。在我们前边的雪地上被打死的敌人和垂死的敌人象地毯似的黑压压铺了一层,可是,一群又一群的敌人还是向我们压过来,越冲越近,真可谓源源不绝。最后剩下来的俄国士兵进入我们手榴弹可以够得上的距离时,才在我们的机枪前面倒下。这时,我们的机枪手稍事休息,倒下的敌人又重新活动起来,在宽阔的地平线上黑糊糊地上来一片,于是战斗又开始了。”有一个德国军官对莫斯科北部的行动就是这样描写的。
    即使—个健康的指挥官在这种猛攻面前也会感到恐惧,何况陆军元帅勃劳希契这个重病在身的人呢。11月里,他的心脏病几次发作,而希特勒那条最近用来鞭挞他的舌头对他的康复也没什么帮助。当12月6日俄国大举进攻开始的时候,他向希特勒提出辞呈,他很明白,否则就会当替罪羊。希特勒在屋里踱来踱去,十几分钟没有回答,然后他说,在目前这个时刻,他不同意作任何变动。勃劳希契二话没说,离开了房间。
    俄国战场上传来了崩溃即将来临的不吉祥的喧闹声。现在连希特勒都看出来,勃劳希契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病人了。谁能接替他呢?有人低声向他提起曼斯坦因和凯塞林的名字。鲁道夫·施蒙特上校则力劝希特勒自己兼任陆军总司令,通过哈尔德直接向陆军发布命令。希特勒说他要考虑一下。实际上他已经开始扮演这个角色了——或者说,正在进行演出排练:早在12月7日,那些顶风冒雪守卫在季赫温突出地带的几个军损失惨重,还有遭到包围的危险。希特勒决定放弃这个大部分建筑物都已破坏、一片废墟的城池。在下午7点零4分,他直接和北方集团军司令李勃通了电话,批准他撤兵,根本没有与勃劳希契商量。哈尔德痛苦地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事件又一次令人感到头脑晕眩,感到耻辱。总司令(勃劳希契)简直连个邮差也不让当了。元首越过他,直接和陆军集团军司令办事了。尤其可怕的是最高统帅部不掌握各部队所处的条件,只能依靠拼凑起来的行动,这样的行动只有靠大胆的决定支撑着。”
    最高统帅(指的是希特勒)对德国地位的不稳太了解了,进攻已经停下来。同希特勒心里那种恶梦般的恐惧心情相比,德国人民的不安也就不能算是不安了,因为只有在他的头脑里才纵横交错地存在着外国的情报线索和战略决策。12月7日(那天是星期日)傍晚,在希特勒的暗堡中聚集的还是往常那些人(女秘书们,鲍曼的副官海姆,一位医生,以及瓦尔特·赫维尔),希特勒表示,为了东线部队的利益,为购买温暖的冬装,现在全德开始捐款,这个事实使他的最忠诚的追随者都清楚地知道,这等于承认东线供应计划混乱不堪。
    近午夜时,由于新闻发布官海因兹·洛伦兹突然闯了进来,谈话的嗡嗡声停下来了。一家美国电台刚刚播出日本对夏威夷珍珠湾的美国舰队进行突然空袭,日本和美国打起来了。
     真是出乎意料——希特勒听到之后,马上高兴得拍着大腿兴致勃勃地宣称,“转折点!”然后他冲出暗堡,穿过寒冷的夜幕,把这条新闻拿给凯特尔和约德尔看。希特勒对赫维尔欢欣鼓舞地说:“我们败不了啦:我们又多了一个盟友,一个三千年之后也不会背离的盟友,又一个盟友!”——他解释着,补充着当年拿破仑评论意大利时说过的那句话:虽然他背离过多次,但是总能回到正确的方面上来。这是他在塔利兰德谈到的,以后在他这饶舌之人的记忆中一直转来转去的话。(拿破仑曾说过,“意大利人战争爆发之时在一方,战争结束之时又跳到另一方,从未固定过一方——除非他们两次改变方向。”

    在柏林,日本大使正在拜访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对他肯定,德国和意大利也将立刻对美宣战。事实上,希特勒花了两天时间才作出此项决议(记录没有说明什么原因)。与此同时,关于日本胜利的消息也得到了肯定。在一份关于日本1904年对俄国亚瑟港进攻的复写材料(利德尔哈特实际上援引了1904年泰晤士报关于进攻亚瑟港的报道:‘俄国部队没设防,诱人攻击。这种引诱被准确而及时地利用了,给我们勇敢的盟友,即日本带来了很高的荣誉,”(1970,午伦敦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中报告了此次袭击,携带鱼雷的飞机击沉了五只战舰,并在珍珠港又严重损坏了三艘,菲律宾的空军基地遭到轰炸,马来亚的东北地区卡塔巴米处遭到了侵犯。英国的威尔亲王号和击退号战舰投入这场战斗,两天后被日本飞机击沉。
    希特勒给海军部发布命令说,德国潜水艇和战舰无论在什么地方遇上美国舰艇,可以当即开火,在希特勒8日傍晚出发去柏林之前,他就如何对美宣战才能给本国人民造成良好印象同下属们谈了很长时间。他要宣战,这是必然的,在这一点,他甚至没有同二号人物戈林商量。据报告,华盛顿的情绪很严肃,由于美国从未战败过的事实象溴化物一样使美国公众舆论得到安慰,可是8日晚,由于错发了空袭警报,搞得美国西海岸地区惊慌失措,次日中午大西洋沿岸处于战备状态,电台也播出德国空军支队即将来到的警报!几周后希特勒嘲笑说,“罗斯福宣战(大概指的是自从9月份以来见面就暗中开火的阶段),他不仅会因为毫无准备而被赶出东亚,而且也会使他沿美国海岸和平往来的商船变成容易击中的目标,被我们击沉。因为空袭危险迫使华盛顿人仓皇奔波在庄园和华盛顿之间,他这样干把整个国家搞得歇斯底里大发作。”
    11月9日上午11时,希特勒同凯特尔、约德尔、施蒙特以及大本营其他一些成员到达柏林。这时德国驻华盛顿代办坚持说,罗斯福在这种情况下不大可能同德国和意大利开战,除非他为了个人声望,觉得有必要打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向他宣战;罗斯福会尽力避免在大西洋开战,避免打一场两条战线上的战争。—然而,对希特勒来说,这正是“蠢人”罗斯福活该倒霉受挫的有利耐机。9日晚,华盛顿大使馆得到指示要烧毁秘密档案和密码。希特勒开始准备国会讲演,外交部给他提供了一份罗斯福破坏中立的一览表。
    11日下午2时刚过不久,里宾特洛甫向美国驻柏林代办宣读宣战书,现在罗斯福得到了他一直要打的战争,里宾特洛甫这样结束了他的宣读。
    当天下午希特勒的国会讲话同宣战书内容大致相同,他提到了《芝加哥论坛报》,这家报纸最近刊登了罗斯福1943年入侵欧洲的“战争方案”,他还宣读了刚刚同日本签署的协议正文。然而多年形成的直觉在提醒元首不应对目前发生的事件持欢迎态度。他的海军副官冯·贝罗在柏林的火车站上和他相遇,发现他对珍珠港事件的长远后果感到不安。里宾特洛甫(后来也公开表示)对这种作法感到忧虑重重。三国公约签定的本来意义在于避免美国参战,而现在却使美国和帝国发生了直接对抗。可是不论他还是希特勒都没有对日本起草的把世界分成几个军事行动区的军事规则设置障碍:日本的计划是从东经70度到子午线以西为德国和意大利的活动区,这条线以东的全部领域,包括英国、印度将归日本。德国的领导人推断,这可以导致日本同英国的尖锐而长期的冲突,但不排斥有些地方会出现和平。
    尽管在战略上大有好处——日本向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进发,可以迫使英国撤回在印度和安扎克的武装力量,特别是可以从地中海撤出,同时美国还得削减对英国和苏联的武器供应——但是却听到希特勒咕咕哝哝地说,我从未想让形势变成这样,现在他们——指的是英国——“要失去新加坡了!”希特勒返回“狼穴”之后,“巴巴罗沙”战役第一次冬季危险来临之际,他对瓦尔特·赫维尔评论过此事,后来对此有过报道:“真奇怪,在日本的帮助下,我们就要摧毁远东的白种人的地位了——而英国人却在和布尔什维克这群猪结伙同欧洲打仗!”外交部长冷静地提醒说:“我们只需一年就能切断俄国通过摩尔曼斯克和波斯湾运来的美国给养,日本必须注意符拉迪伏斯托克。如果我们不能成功,那么美国潜在军火生产能力会同俄国的潜在的人力联合起来,战争将出现非常难于取胜的局势。”希特勒对此没有回答。

     永远的千年帝国—元首与战争—第三部—元首亲任指挥
希特勒亲任指挥

     在那年冬天的几个阴郁的月份里,希特勒显示出了钢铁一般的决心和使人不得不服从的领导才能。我们将看到,这些气质和德国士兵的传奇般忍受艰苦的能力,是怎样使德国的东方军队在那年冬天免遭惨败的。在他的将军们认为只有蒙受撤退之辱才有活路的地方,希特勒让他们固守勿失,直到春天冰雪消融,在他们表示异议、争论乃至拒绝服从时,希特勒就撤他们的职,贬他们的官,乃至他自己接任了德国陆军的指挥,直至东方前线渐渐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希特勒的感染力是非凡的。当有报告说一个师正在撤退,希特勒就给这个师的指挥官打电话。他听见了这位将军的沮丧的声音,这是从几百英里以外的冰天雪地的荒野传来的微弱得近乎耳语的声音。希特勒呵斥了他:‘你完全知道再后退三十英里也是一样冷!德国人民的眼睛在瞧着你。”他的三言两语给这位将军注入了新的意志,结果,这个师坚守原地未动。不久,久经锻炼的指挥官们郑重其事地说,他们在战斗最严酷时看见了希特勒——“我们以为一切都完了,可是这时元首视察了我们战区,号召我们再拿出最后一份力量,于是我们就转危为安!”其实,希特勒冒险离开大本营,还是好几个月之后的事。
    “我不得不采取冷酷无情之举。我甚至不得不把我最亲密的将军们撵走。比如,两位陆军将军,他们已是智穷力竭……冬天,他们中的一位来我这里声称:“我的元首,我们再也坚守不住了,我们该撤退了。”我问他,“先生,你到底想往那里撤退呀?撤多远哪?”“啊,”他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你打算后退三十英里?你以为那里就不那么冷了吗?你想过你的运输和供应问题到那里能有所改善吗?还有,如果你撤退,你想把重型武器带上吗?”这个人回答,“不带,这不可能。”——“那么你是想把它们留给俄国人了。你要是没有一点儿重型武器,将来反攻时,你认为该怎么打呢?”他回答说:“我的元首,即使武器损失很大,也该抢救军队吧。”于是我问道:“你是打算马上撤到德国边境,还是什么别的地方?你打算在什么地方喊停住?”“晤,我的元首,”他回答说:“我们大概不会有选择余地。”我只对这些将军们说:“你们自己尽快回到德国去——但是留下军队,由我来管。军队就在前线停住了”
    对美国宣战以后,希特勒在柏林作了短暂停留。公众的情绪是令他心寒的。各个教堂挤满了人,这是动乱的迹象,但是希特勒向他的秘书们承认,在战争结束之前,他无法反对教会。就象对”犹太问题”一样,希特勒觉得他要处理的问题已够多的了。
    在东方,军事灾难的到来已经隐约可见。苏联的反攻在克鲁格和古德里安的军队之间打开了一条三十英里宽的突破口。包克的中央集团军再也没有后备军了。12月9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