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论语通译 >

第17节

论语通译-第17节

小说: 论语通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 I  唯:语首助词,无实际意义。


颜渊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


颜渊问仁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③。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
【今译】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注释】
① 仁: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② 克己复礼:“克”,克制,约束,抑制。“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回复。“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已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③ 归仁:朱熹说:“归,犹与也。”“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与”,赞许,称赞。一说,“归”,归顺。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归顺于仁人了。”
④ 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⑤ 事:从事,实行,实践。


仲弓问仁①。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注释】
① 仲弓:冉雍。参阅《公冶长第五》第五章注。


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今译】
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
【注释】
① 司马牛:孔子的弟子。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相传是宋国大夫桓魋(tuí颓)的弟弟。
② 讱(rèn认):言语迟钝,话难说出口,言若有忍而不易发。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饶舌话多,个性急躁),由此可见,孔子这一段话是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毛病所提出的告诫。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今译】
司马牛问〔怎样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检查,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
【注释】
① 省(xǐng醒):检查,反省,检讨。 疚(jiù旧):对于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惭愧,痛苦不安。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今译】
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
【注释】
① 我独亡:“亡”,同“无”。关于司马牛没有兄弟的感叹,传统的说法是:司马牛之兄桓魋,与有巢、子颀、子车等在宋国作乱,失败后逃奔卫、齐、吴、鲁。司马牛虽始终未参与其兄的作乱,不赞成这种行为,但也被迫逃亡到鲁国。因此,司马牛有兄弟等于无兄弟,故发出这样的忧叹(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曞②,不行焉③,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曞,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④。”
【今译】
子张问〔怎样是〕“明”。孔子说:“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对你行不通,就可以说是看得明白了。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对你行不通,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
【注释】
① 浸润之谮:“浸(jìn进)润”,水(液体)一点一滴逐渐湿润渗透进去。“谮(zèn怎去声)”,谗言,说人的坏话。浸润之谮,是说点滴而来、日积月累、好像水浸润般的诬陷中伤。
② 肤受之曞:“肤受”,皮肤上感受到。“曞”,与谮义近,诽谤。《正义》说:“曞亦谮也,变其文耳。”肤受之曞,是说好像皮肤上感觉到疼痛般急迫切身的诽谤诬告。
③ 不行:行不通。这里指不为那些暗里明里挑拨诬陷的话所迷惑,不听信谗言。
④ 远:古语说:“远则明之至也。”《尚书·太甲中》说:“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可见“远”及上句中的“明”均指看得明白,看得深远、透彻,而“远”比“明”要更进一步。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今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子贡说:“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政权〕是立不住的。”
【注释】
① 兵:兵器,武器。这里指军备。


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⑤。”
【今译】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为何还要那些文采?”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竟这样评说君子。舌头一动,话说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啊。文如同质,质如同文〔,两者同样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与去掉毛的犬羊皮就很相似了。”
【注释】
① 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② 质:质朴,内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纯朴。
③ 文:花纹,文采。引申为文辞、礼仪等方面的修养。
④ 驷不及舌:“驷(sì四)”,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出来的话。话一说出口,是追不回来的。
⑤ 鞟(kuò阔):同“鞹”。去掉了毛的兽皮。


哀公问于有若曰①:“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曰:“二③,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今译】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有饥荒,〔国家财政〕用费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何不实行抽取十分之一的‘彻’税法呢?”〔哀公〕说:“抽十分之二的田税,我还不够用,如何能实行‘彻’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足?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会足?”
【注释】
① 哀公:鲁国国君。参阅《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被后人尊称“有子”。参阅《学而篇第一》第二章注。
② 盍(hé河):何不,为什么不。 彻:西周的一种田税制度。就是国家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③ 二:指国家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二作为田税。鲁国自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起,不再实行“彻”法,而是以“二”抽税。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今译】
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努力做到义,就是提高品德。喜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永远活着,厌恶起来又恨不得让他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诗经》上说:〕‘确实不是因为富不富,而只是因为见异思迁。’”
【注释】
① 徙义:指向义迁移、靠拢,按照义去做。“徙(Xī洗)”,迁移。
② “诚不”句: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意思是:(你这样对待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孔子在此引这两句诗的意思,现已很难推测。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本是其他篇章的文字,因竹简编排的次序错了而误引在此处。可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①,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今译】
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很好啊!果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得到而享受吗?”
【注释】
① 齐景公:姓姜,名杵臼(chǔjiù楚旧)。齐庄公异母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鲁昭公末年,孔子到齐国时,齐大夫陈氏权势日重,而齐景公爱奢侈,多内嬖,厚赋敛,施重刑,不立太子,不听从晏婴的劝谏,国内政治混乱。所以,当齐景公问政时,孔子作了以上的回答。景公虽然口头上赞许同意孔子的意见,却未能真正采纳实行,为君而不尽君道,后来齐国终于被陈氏篡夺。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①,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②。
【今译】
孔子说:“仅根据〔诉讼双方之中〕一方的言辞,就可以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过夜而不兑现的诺言。
【注释】
① 片言:指原告被告诉讼双方中一方的片面言辞。“片”,单方面的。 折:断,判断,区别是非曲直。 狱:讼事,案件。
② 无宿诺:没有过宿隔夜的诺言,没有拖延而不实现的许诺。“宿”,隔夜。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今译】
孔子说:“〔要论〕审理案件,我如同别人一样,〔但我所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案件不发生啊!”
【注释】
① 听讼:处理诉讼。“听”,判断,审理,处理。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今译】
子张问怎样为政。孔子说:“坚守职位,不松懈倦怠,执行政令要忠实。”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今译】
孔子说:“广泛地多学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注释】
① 本章与《雍也篇第六》第二十七章文字略同,可参阅。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今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今译】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您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①,虽赏之不窃。”
【今译】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