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 >

第37节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作者:刘统-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但是目前华中存粮情况,离前方需要相差很远,现在运送到前线的粮食加上运耗已有90余万担,冻河以前仍须继续抢运加工粮50万担,运出以后,江淮和第二、五、六专区就几乎不再有存粮。”华中工委研究了形势与任务后,“认为除号召各地组织力量积极在新区征收公粮,加强老区粮食保管、运输工作,减少损失,各后方机关部队尽量节约减省开支以外,必须在全华中范围内筹借100万担粮食,才能确保前线的供给和军事发展的需要。”江淮地区饱受国民党摧残,部分地区又遭受自然灾害,要在短时期内筹措100万担粮食,绝非易事。华中工委要求各地干部做好动员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负担,使群众的总负担率不超过30%。在动员宣传时要让老百姓了解目前形势,“把前线将士如何忍饥耐劳浴血苦战告诉他们,把战区群众如何在国民党严重掠夺之后,还在继续借出粮食供给解放军作战讲给他们听;把山东人民如何交出细粮,自己吃粗粮甚至吃山芋叶子,忍受一切物质上的痛苦来支援前线,讲给他们听”。华中工委发出号召:“咬紧牙关忍受一时的痛苦,拿出一把力争取全华中人民的彻底解放!”在各级组织领导下,华中解放区迅速征集了上千万斤粮食,运往永城地区前线。在新区借粮,要比老区困难得多。在群众情绪不稳,对共产党政策不了解的情况下,必须灵活掌握政策,采取适当的办法。起初个别部队在新区借粮,自行划分地主富农,叫民兵去起粮。结果只搞到3000斤,就引起当地群众恐慌。上级及时制止了这种搞法,指出:“必须要很好地动员教育群众。尤其是因为任务急,地区生,干部少,容易忽视教育,而采取简单化的办法硬摊、硬派、硬借,或封粮扒粮,或押人、打人,因为这些办法,其结果只能引起群众的恐慌,加深群众的顾虑,破坏我党的影响。假如予群众以形势教育,打破变天思想。以政策教育打破各种顾虑,认为公平合理。对地富个别户则召开单独会议,使群众能认识我之政策,自动的踊跃交粮。”在萧县、永城地区,支前委员会调动了支前干部、民工、部队到各村宣传借粮,并利用原有的保甲长协助工作,短短五天内就借粮300万斤。
12月17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解放军进入休整阶段。华野首长以部队连续作战,日夜不停,经常吃不到油盐,甚为疲劳。建议华东局组织慰问,让指战员每人能分到香烟五包,猪肉半斤,举行会餐,恢复体力。他们电告中央军委,周恩来代军委复电说:“粟陈钟张所提,亟应照准。兹由军委决定,凡我华东、中原参战部队,前线人员,一律慰劳以每人猪肉1斤,香烟五包。 

  凡不吸香烟者,得以其他等价的物品代替。此项款物由华东、中原两军区按所属范围分担。”华野、中野后勤部门立即落实,决定中野所需由豫皖苏分区负责,华野所需由山东购买两批。第一批39万斤猪肉很快在1949年新年时运到,发给各部队。油盐和纸烟也陆续送到,让前线战士在战壕里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华东局负责调运猪肉80万斤。支前委员会决定分两批收购调运。当鲁中南分区接到第二批征调猪肉40万斤的通知,已是1949年1月中旬。为了完成任务,鲁中南分区决定动员干部统一收购,以免猪肉涨价。他们一面从老百姓家里直接收购,一面到集市上以4斤麦子换1斤猪肉。那些天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屠宰生猪,收购猪肉。群众宁愿自己春节不吃肉,也要慰劳前线将士。仅用八天时间,鲁中南就完成征购40万斤猪肉的任务,用火车、马车运送到前线。新安镇和徐州的铁路职工看到堆积如山的猪肉,都感叹老区人民的革命热情。'1'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解放军的后勤保障水平在短时期内有了明显的提高。淮海战役前期粮食、弹药供应上出现的紧急和混乱状态,使支前干部感到原来的一套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必须学会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管理手段完成繁重的运输任务。以铁路运输为例,华野支前干部总结说:“火车、汽车、船只运粮,在战役第二第三阶段,成为运粮之主要工具。以前没有使用过,无经验少常识。干部往往把我们农村习惯了的一套办法经验机械地搬去应用。如韩庄粮站主要是收卸河运粮与装粮上火车,搬运完全是使用三百余民工,有码头车站工人,也不知使用。后使用工人的效率比民工大三倍,还不误事。黄口车站收卸粮食使用工人,最初实行日工制,效率非常低;后改按件计薪的包工制,效率马上增加数倍。”

 要提高效率必须实行科学管理。“首先是装粮工具于火车运粮之不相称,用小车、小挑运粮,大部是民工自带工具(口袋、席包、篓子等),后来虽购置不少面袋、麻袋,但都是大小不一、重量不一,每次装卸都得逐袋过秤和除皮,浪费时间,减低效率。如韩庄向徐州运粮时,五天时间还没有卸完一列车,粮食数目最后也没有查清。后改为适应火车运粮的科学办法,即粮食加工之后,按等量定量装袋子,划上斤数,转运起来,按袋折算,免去过秤,不管转运多少回,一劳永逸。在开始装卸火车时,一片混乱,粮食常被人偷走。用了很多干部指挥不了卸车工人,结果影响了工人的装卸速度,彼此埋怨。在不断地向工人学习后改为包装包卸、按件提成后,在效率上大为提高,装卸才有了秩序。”掌握了火车运粮的运输、管理之后,效果是明显的。“济南至徐州750里,一列车即可运200万斤,一晚时间即到。如用小车运输则须6666辆小车(每车300斤),13332人至少需半个月(每天50里)才能到达。两相比较,其经济节约是明显而惊人的。在战役第二阶段时我们以全力突击抢修铁路,因而增强支前力量,是非常正确的措施。”'1' 
  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最动人的场面,是几百万推着小车运送粮食的民工大军。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为支前作贡献。据战后统计: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口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96000万斤,前方实际用粮43400万斤。战役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为1∶9,大大超过战役初期1∶3的概算。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是鲁中南地区。根据鲁中南六分区的统计:该区人力动员为49万人(常备民工17万人,临时民工32万人,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该区总人口300万的16%多。按照以往的战争统计,人民的负担能力一般不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里抽一个民工。去掉年龄和性别差距(老幼、妇女)实际上大多数青壮年的男性都参加了民工队伍。淮海战役对民力的动员,山东已经超过负担能力的最高点。解放战争期间,山东一直是华野的主战场,经历多次战役。每一次都需要老百姓付出巨大的代价。莱芜战役时,贫困的沂蒙山群众就提出“破家支前”的口号。淮海战役是空前大规模的动员,要完成出人出粮出车的任务,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以莒县为例,有自1947年以来常年出民工的,一年负担二三百个工,自己家里土地荒芜,春天挨饿。一个叫杨家圈的穷村子,出了36头驴,支前时死7头,病6头。受到这些损失,上级再动员支前时就出现叫谁去谁不去的现象。出工多的嫌吃亏,出工少的耍滑头。有的家确有困难,有人无车。有的家是有车没粮食。
    针对这些情况,华东局认真制定政策,既要保证战争需求,又要照顾民工的切身利益。这些政策归纳起来有三条:1。人工合理负担;2。工具合理顶工;3。照顾民工家属和生产。所谓合理负担,就是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合理摊派任务。积极分子要带头,但是不能让他们老出工。对有条件出工的,要防止他们找借口不出工。只要公平合理,干部带头轮流去,群众也会跟上出工。对于群众出的车和牲口,要折工计算,损坏要折价赔偿或给予维修,总之不让出工具牲口的群众吃亏。对出工的家庭,由村里的变工队代替耕田,由耕作到收割一包到底。如果耕作不认真,由村里评议降低工值。这样出工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实行这三项政策,群众支前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莒县一个区原来计划出900辆小车,估计已经到顶。县里让再出200辆,区里召开动员会后,群众又出了500辆车、700条麻袋,超额完成任务。'1'随着战线不断南移,民工也随着部队越走越远。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的小车队是模范的典型。他用的一根竹棍,上面刻着他们支前五个月内经过的路线:从家乡山东胶东区的莱东县(今莱阳万第镇)出发,经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直到濉溪口。跨越三省88个城镇和乡村,行程上千里。他们跋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的是高粱米、萝卜干,车上的白面、小米一点不动,留给前线战士们吃。这支小竹棍,拉车时拄着它走路,过河时用它探路,它不仅为支前作出了贡献,还作为历史的见证被收藏在博物馆里。苏北地区小车队支前,正是寒冬腊月。白天有国民党飞机轰炸,民工都是夜里运输。每天太阳落山,一队队的小车就行进在条条公路上。小车上的油灯在漆黑的原野上星星点点,一望无际,非常壮观。华中五区的民工运送一批大米到前方,原来规定的终点是宿迁。到宿迁时部队已经西进,要他们运到睢宁。到睢宁还是没赶上部队,他们又跟到符离集。最后一直到达濉溪口,才将这批大米交到部队手中。这次运粮行程长达700里,民工出来时没想到走那么远,有的没带棉衣,有的鞋走烂了。民工支前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三纵炮兵团与渤海民工团并肩战斗,互相关照。部队和民工住在一个村里,战士们总是让出房子给民工住,自己在露天搭棚子睡。前方作战很难找到饭锅,部队总是让民工先做饭。他们派人给民工讲防空防炮知识,指导民工挖防空壕,避免伤亡。民工没有棉衣穿,部队就将缴获的棉衣送给民工。人民的支援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中野司令部在《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中指出:“这次作战中的物质供应,是达到较完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与医术救济诸方面,都未感受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的完满胜利,是不能设想的。”1951年2月陈毅在南京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起淮海战役的胜利时说:“支前民工达500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部队作战。”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证实了这个真理。



东北野战军入关

辽沈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写了《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在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战役期间,华北解放军对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和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集团也发起了攻势。徐向前指挥第1兵团围攻太原。第3兵团举行察绥战役,攻占包头,包围归绥;这些作战配合了东北战场的决战,进一步削弱了华北国民党军的实力。傅作义和阎锡山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在国民党军的几大集团中,华北“剿总”傅作义的情况算是最稳定的。因为华北解放军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傅作义则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也不轻易出战。当东北、华东、中原各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之时,华北则战事不多。傅作义集团60万之众,分布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北到承德、西到张家口、南到保定、东到唐山的区域内,绥远是他的老基地,由董其武分兵把守。原来傅作义依靠北有卫立煌,西有阎锡山,可以相互呼应支援。现在东北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