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7节

陈氏家族全传-第7节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皮而又天真的幼童的心。
  每天清晨,在陈立夫上学的路上,他总会遇到一个和尚,留着长长的头发,头
上还系着个铜箍,背上背着个韦驮菩萨像,在那儿走三步拜一步。
  开始,陈立夫对此并未太注意。
  但是,好几年过去了,每天,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地冻天寒,滴水成冰,这
位和尚都是走三步拜一步,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从未间断,从未停歇!
  终于,有一天,年幼的陈立夫忍不住好奇地问他:“法师,您为什么这么跪拜,
从未停歇,这是什么意思啊?”
  和尚答道:“我要造一座庙,所以天天得化缘,我这是去化缘,去城里,这样
已有7年了。”
  “您这样能盖成庙吗?”陈立夫觉得这真是天方夜谭,简直不可相信。
  谁知,和尚却回答道:“一定可以的,你们小孩子不懂的。”和尚说完,又三
步一跪地赶路而去了。
  和尚的回答.给幼小的陈立夫以深深的打动,以前他一直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自
由王国里,很少具有像成年人一样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从未考虑到他自
己的未来与理想,更没有考虑到怎样去实现他自己的理想。
  听了和尚的回答,幼小的陈立夫竟一直呆立在那儿,而和尚却已走远了。以前
的陈立夫,从未涉足这些,今天上苍去安排他来考虑这些问题了。和尚的那种百折
不回、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深受感动,这种精神的种子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在他那
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如果说,少年时代的陈立夫的生活与他的同龄人相比,有其
特殊性的话,那么这件事便应是其中重要一点,它使无忧无虑的玩童开始思考理想、
奋斗与人生,使他年幼的心里开始有了和尚那种精神之种。
  1914年,14周岁的陈立夫也步陈果夫后尘,离开家乡湖州,赴上海求学。
  到上海后,陈立夫考入了南洋路矿学校中学部,刚好陈果夫也来这里养病,兄
弟二人过从甚密,小日子也过得十分惬意。
  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两年,到了1916年5月。这时,平地风云变起,陈其美被袁党
所暗杀,这使得陈立夫失去了经济后盾。
  后在三叔的帮助下,他勉强读完了中学,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科,开始了
他的大学生涯。
  陈立夫读大学的年代,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之时。这一时期,随着俄国十
月革命的胜利,新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不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历史在此发生剧变,古老的中国,开始进入了一
个新的革命时期,随之,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时代在召唤,正是在此情况下,许多热血青年毅然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时代伟业
中去。
  而此时的陈立夫,却绝然相反,尽管五四的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民主的口号
响彻晴空,他仍不为之所动,而是沉湎于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每天,除了学习还是
学习,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根本不管外面的世界,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不关我事。”
  世界是很大的,人与人,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分子,有时终生不相逢,不过
有时,世界也显得很小,两个人彼此认为今生不能再相遇了,但命运又偏偏使他们
重新走到一起。
  多年以后,各奔东西的陈立夫和那个和尚又相遇了!
  陈立夫24岁那年,大学毕业,为了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他便和同班同学叶秀
峰回到故乡外义山进行矿产、地质调查。有一天,他们正走在山中,突然老天爷翻
了脸,顿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顷刻瓢泼大雨直砸而下,两个年轻人全身一会儿
便湿透了,更烦人的是,由于下大雨,山中大雾弥漫,看不清东西,这样他们一下
如掉云海里,迷失了前进方向,一时真是不知所措。
  一位回庙去的和尚,见他们如此狼狈,便将他们领到自己的庙里避雨,这下可
解了年轻人的围。
  这是一座刚盖起不久的庙宇,大雄宝殿的佛像都还没有镀金,偏殿也还没有盖
完,大约还剩下一半。
  好心的和尚,还拿出自己的和尚服,让他们换下湿衣服。
  年轻人高高兴兴地换上衣服,便出来找这位和尚,感激他的帮助。这位和尚,
怎么如此面熟?顿时,陈立夫脑中马上跳出了十几年前那位给自己以启示的和尚的
面孔。
  难道是十多年前在路上经常遇到的和尚!
  十几年光阴过去了,如今他们又重逢在和尚自己盖的庙宇中!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后,和尚一时十分激动,他指着刚建起的庙宇,很动情地告
诉陈立夫,一个人只要立下志向去做,没有不成功的。这又给青年的陈立大留下深
刻影响,直至以后他一直记忆犹新。
 

       



                          第二章 春梦无痕
                      1.陈其美无意托付身后事
  陈其美对蒋介石说:“这是我的大侄儿果夫,很想参加革命,……你以后可以
多多帮助他。”又对陈果夫介绍说:“这是我常给你提起的我的义弟蒋介石,……
是革命党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后你可以多多向他请教”。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一日高过一日。陈果夫正在南京陆军第
四中学读书。他热切盼望自己也能投入这一滚滚革命洪流中去,但又不知如何行动。
恰好此时,二叔陈其美从上海来南京策动南京武装起义,以策应武汉。陈果夫毅然
决定随叔父投身革命。于是受二叔之命,将四中的同盟会员联合起来,成立了陆军
四中同盟会分部,筹划在南京发动武装起义。
  10月的一天深夜,濛濛的夜雨给这座古城增添了一丝寒意,街上已经没有行人
了,古城是一片宁静。但在这平静的夜中,南京陆军第四中学的一间教室的窗户上
却长夜辉映着昏黄的烛光。
  这是陈其美正召集陆军第四中学的同盟会会员密谋起事,为避免清廷爪牙的发
觉,只点了几支小蜡烛。
  灯光虽弱,但大家热情很高。陈其美用他那特有的吴兴调鼓动说道:
  “武昌起事,全国响应。我等革命青年切不可坐视。南京在长江之下游,如能
起事成功,与武昌相应,则长江上下自可联贯一气,江南可自立。机不可失,时不
再来,缔造共和,肇于此时,我愿与诸君共同努力。”
  陈其美的慷慨陈辞很快引发了大家的革命热情。一个瘦弱的青年应声而起:
  “我等加入同盟会,便已立下革命志向,愿为革命献身。如今正是革命之良机,
我愿追随陈先生,争取南京光复,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瘦弱青年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纷纷起身表示愿为革命而战。即使是因
古板而被同学称作“老太婆”的陈果夫也是热血沸腾。
  随着愿意革命的人数日益增多,教室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以后开会只好改
在操场。几乎每晚都在开会,做组织工作、宣传工作、联络工作等等。在陈其美叔
侄二人的宣传鼓动下,四中同盟会会员们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决心为争取南京光
复竭尽全力,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不久,四中同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清
政府的注意。于是清军对四中加强防范,并采取行动,将储藏在四中的子弹运走,
枪械也转移到秘密地方藏匿起来,同时将同情革命、与革命党人有联系的第九镇军
队也陆续调往城外。此时,陈其美已回上海,陈果夫一时束手无策,只好和另外两
名同学赶往上海请求指示。
  当时陈其美因病卧床,正与蒋介石商议杭州起事之计划。陈其美见陈果夫,立
即将果夫介绍给蒋介石。
  “这是我的大侄儿果夫,现在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读书,很想参加革命。你以
后可以多多帮助他。”介绍完果夫后,陈其美又转过头来对果夫说道:
  “这是我常给你提起的我的义弟蒋介石,他是浙江奉化人,对于军事颇为熟悉,
是革命党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后你可以多多向他请教。”
  果夫垂着手答应道:
  “是,我一定向蒋先生多多请教。”这一次见面,因为正赶上陈其美与蒋介石
商议杭州起事计划,果夫不敢多说话,只是在一旁听他们两人商讨训练军队,起义
的时间、地点等。他们谈的十分投机,果夫也听得人了迷。对于这一次见面的情况,
陈果夫事后回忆道:“蒋先生威毅稳重的风度,使我第一次所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一次见面虽然蒋介石、陈果夫并没有多谈。但陈果夫既然对蒋介石“印象非
常深刻”,自然为他以后投靠蒋介石作了铺垫。
  在上海,陈果夫没呆上几天,在黄兴等人的指示下,便转赴武汉,参加保卫武
汉之战。
  原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惶恐不安。在清廷的再三催促和请求下,袁世
凯出兵进攻汉口。武汉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为保卫武汉,一批一批革命志士赶到
了武汉。黄兴等人认为,既然清军防范甚严,南京起义可暂时推迟,可抽出力量支
援武汉。况且武汉正遭清军重兵攻击,形势严峻。一旦作为革命中心的武汉失守,
全国各地难以举义响应。
  此时的武汉,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袁世凯虎将冯国璋正率领大军向汉口发动
猛烈攻势。起义军奋勇抵抗,死伤无数,汉口发发可危。
  陈果夫到达武汉之时,正是袁世凯命冯国漳率第一军猛攻汉口之际。陈果夫一
到汉口,即到起义军军务部找到部长孙武,请求安排具体工作。
  孙武考虑了一会儿,很严肃地说道:“现在汉口眼看就要丢失,汉阳则必须守
住,我们准备加强汉阳的军事力量,你们愿意去汉阳吗?”
  陈果夫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为赴难而来,任何危险的地方都可以去。”
  孙武颔首赞许,随即给果夫办了去汉阳的护照。
  在汉阳民军司令部里,果夫被安排到炮兵排里当一名士兵。在汉阳,陈果夫表
现得十分勇敢。
  由于当时汉口即将失守,守卫汉阳的民军有很多哗变而散,有些阵地上有炮无
人能放。陈果夫挺身而出,用在学校里所学的炮兵知识,教士兵放炮,忙得不亦乐
乎。战时的生活是艰苦的,晚上没地方睡觉,大家就穿着衣服挤在一起,随地躺下。
有时战事紧急还得睡在阵地上,本来身体就很弱的陈果夫难以支持,时常咳嗽、吐
血。有一天晚上,他与部队一起运子弹到黑山,回来时又摇铁道上用的手摇车,非
常吃力。他坚持了一阵后,忽然觉得天旋地转,倒地不省人事,十多小时后才苏醒
过来。醒来后,他没有去休息,而是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
  10月31日,冯国璋率军向汉口发动总攻击。革命军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拼死
抵抗,终因力量悬殊,指挥失利,汉口失守。
  汉口失守后,汉阳便成了战争的前沿阵地。尽管汉阳军民曾几次组织反攻汉口,
均未成功,却相反使自己受到损失。于是一部分革命军坚守汉阳,另一部分向武昌
退却。清军得知汉阳虚实后,迅速向汉阳发动强大攻势。守军英勇顽强,拼死抵抗。
陈果夫受命守卫设在汉阳兵工厂的民军司令部。
  清军在进攻汉阳的同时,还派出大量奸细潜入汉阳城内,到处鸣枪、放火,制
造混乱。民军司令部人员有的深人各部队加强领导,有时出去组织救火,也有些竟
临阵脱逃。司令部主持工作的官员走光了,只剩下陈果夫与几名士兵。有的士兵见
此情形,也提议大家一走了之。陈果夫坚持不愿离开,并说服其他人也留下来。他
认为,司令部指挥官虽然走光了,如果有卫兵守着这儿,还可以唱唱空城计。如果
卫兵都走了,人们一定以为司令部已完蛋,这样军心必然大乱。他选了一支最好的
手枪,带足了子弹,坚守在司令部大厅里,随时准备应付一切突发事件。
  不一会,民军和市民陆续将奸细抓获,带到司令部。他们以为陈果夫是司令部
的指挥官,便将奸细交由他处理。陈果夫一时不知如何处置,只好把奸细关在大厅
旁的房间里。
  几小时后,清军攻势减弱,着火的地方已被扑灭,司令部的人陆续回来。他们
听了陈果夫的报告后,对他这种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行为大加赞赏。
  陈果夫随革命军在汉阳坚守一周后,黄兴来到了汉阳,任战时总司令,民军士
气大振。黄兴发现陈果夫只是当一名士兵,颇感委屈了他,便将他调人汉阳府军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