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60节

陈氏家族全传-第60节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了。其实叫密斯特陈与叫陈先生,意思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不用中国固有的称呼
而用外国语?签起字来,用ABC或直书姓名,效力有什么不同?何以不用汉字而用外
国字?以致中华民国有纪元,中国人不用本国的纪元而写1941。看看都像是小问题,
其实关系大得很,不可不注意。我们万不能国家未亡,精神先亡,精神上亡了,国
家就非亡不可。
  纲领十二:切实整理我国原有文献及历代发明,以发扬团有文化。
  纲领十三:提倡科学研究,普及科学常识,并以国家民族之需要分别先后缓急
之准则。
  以上两条的用意,刚才已说到,不再重说。
  纲领十四:关于人文学科之教学,应以中国社会现实为中心。
  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大学教授教政治学、社会学,所用的材料都是外国货,
他就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在中国地方教中国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是在中国社会服
务。原也难怪,中国人文学科不太发达,教授们无法获得现成材料。然而正因无现
成材料就应当努力去收集。否则,中国本位的人文学科,将永远不会产生了。
  纲领十五:建立三民主义的哲学、文学及社会科学之理论体系。
  纲领十六:实施总理纪念奖金办法,以策励文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
及社会服务之进步。
  纲领十五是目的,纲领十六是方法。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有一个决议,拨款
几百万元,以作总理纪念奖金之用。
  纲领十七:厉行以民族为本位之教育,力求国民教育之普及,成人教育之推广,
并发展女子教育,以培养仁慈博爱、体力知识两俱健全之母性。
  国民教育的基本在女子,我在《服务月刊》上发表过一篇家庭教育问题,大家
可以看看。
  纲领十八:明定奖励出版办法,保障著作人之权益,以提高出版道德,文化水
准,并取缔违反民族国家利益或妨害民族意识之言论文字。
  这一条的用意很明显,无用多加解释。
  纲领十九:设立国家学会,选拔文学艺术科学等积学之专家,以奖进学术研究
之深造。
  学位是一种名器,名器不可滥,滥则失去尊贵与奖励作用。因为我们还未设立
国家学会,国内自称为专家,甚至冒充得过外国学位的很多,这是不应有的现象。
学位当由国家授予,专家不能滥称,名器有限制,而后学术的研究,才有人肯下工
夫。
  纲领二十:推广新闻、广播、电影、戏剧等事业,以发扬民族意识为主旨。
  新闻是社会教育最有效的工具,新闻办得好,许多东西不必教,可以传授给人
民。新闻办不好,许多诲淫诲盗的事,也就教会了国民。电影戏剧也是如此。侦探
小说与电影,近来外国也禁止了,的确那是一种不良的教育。广播办得好,全国只
要有很少的好教员,就可以教很多的学生。各地方学校,只要备一架收音机和一个
副教员,就可以达到给人人受优良教育的机会。
  纲领二十一:各宗教的文化事业,有利于民族国家者,应扶助其发展。
  从反面来说,对于国家民族无利的宗教文化事业,就可以不扶助。反民族国家
的利益,当然加以取缔。
  纲领二十二:宣扬吾国文化于世界,以促进入类文化之向上,生活之淑善。
  外国人到中国来拍电影,常常把中国的坏现象拍成影片,很少能宣扬我们中国
高尚文化的。他们拍电影,目的只为赚钱,吸引观众。他们没有知识,没有眼光,
他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优点所在。这种文化宣扬工作,只有我们自己做。这种工作
做得好,足以促进世界大同。
  本党文化政策,自确定到现在,从民国25年算起,已有5年整。从民国27年算起,
也有3整年。但时间虽经过那样久,实施的成绩却很少,因为执行不力,并无成就可
言。各位同学将来出去服务,既不是到前线杀敌,都是在后方从事建设;建设文化
是你们的最大责任。所以我特意把本党文化政策提出来和各位讲一讲,希望你们将
来能努力执行,以奠定抗战建国的坚固不拔的基础。
  1933年2月,蒋介石倡导新生活运动,发起于南昌,普及于全国。陈果夫即配合
新生活运动,研究全国各地习俗。文化计划委员会的礼俗专门委员会起草《中华国
民生活历》,初稿首成,而沪战猝起,遂匆促付印百册,分寄各地图书馆,以防散
失。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随政府西迁而撤销,该稿后在子多次修正,始于1947
年出版。
  陈果夫对人民生活习惯与文化,兴趣颇浓。1930年冬,取湖州府志四时俗尚篇
撰成《改良湖州风俗决议》一文,主张民间俗尚应适合时代环境,嗣又托何仲萧编
为1933年改良风俗日历一种,分发乡人,以资倡导。
  以后组织研究并编成“移风易俗”教育电影剧本及《通礼新编》一书,提倡中
国本位文化与现代国民礼仪,全备书中。《通礼新编总纲》云:
  一、本编根据中央文化事业计划纲要第七条之规定,依据历代礼制,并参照现
代需要,订定各种通用礼节,以养成全国人民之自然秩序,完成社会建设。
  二、往昔制礼,详于庙堂而略于民间。礼书所载,多为国家政典与以上生活。
今政由民主,法尚平等,故本编内容,均限于一般国民之公私生活。生活不离食、
衣、住、行、育、乐六事,而必以礼节之,方臻合理。故综人之一生,自人世以迄
身后,由家庭而社会,凡尊卑长幼相处之道,食、衣、住。行、育、乐,以生以养
之节,乃至婚丧喜庆,皆备奉其礼,以为准则。至若元首仪注,政府荣典,如册封、
授勋、觐见、宴飨等,以及外交及军队礼节,或已颁行,或另有专设机关,从事纂
订,概从略。
  三、在纯粹农业社会时代,生活简单,竞争不烈,进退揖让,无嫌繁复。近时
都市文明,日益发达生产重心逐渐进入工业化,人事繁多,时间宝贵,关于论文,
不得不趋于简易,以节省人力物力,而利推行。
  四、中国以礼立国,顾礼之涵义,向极广泛,举凡典章。规范、伦理、政制等
等,皆以人礼。故2000年来,人民崇礼精神,基础较厚,而于私法观念,甚为幼稚,
甚至礼法间有冲突之处。本编于兹,力为矫正。其涉及私法者,皆使融合无间,以
求礼法一致,而使礼教法治,相辅而行。
  五、制礼必从其宜,谓于时、于地、于事,成相宜也。盖必如是,方能经权常
变,各如其分,而无窒碍难行之弊。本编因革捐益,悉以是为准。要之,主以中和,
切于实用,固有文化优点,尽量保存,现实生活需要,择要充实,以求有种于个体
与群体之发展。
  六、近世交通日便,国际往来频繁,而中外礼制,亦日趋大同。故本编于西洋
现行之社交礼节,其可取者,皆择要采人,或酌予变更,期能普遍适用于我国社会,
取精用宏,庶礼之内容,益趋于现代化、标准化焉。
  七、中国自昔以礼设教,至明且备。良以礼之可贵,在能陶淑风化,陶冶人格
于不知不觉之间。故齐民以礼,终为教化重心,施政极则。今人事活动,范围益广,
礼之为用,更深且博。本编于各项优良俗尚及积极事项,如崇尚发明,努力为公,
注重卫生,提倡节约,推行新运9振兴国产,阐扬文教,皆尽量容纳,寓意其中。俾
使观感之余,更具有充分之教育意义。
  八、婚丧喜庆,习俗所沿,向来认为人生大事,以故当事者对于彼此未来之个
人及家庭幸福,咸怀有无穷之希望。俗礼多有宜男宜祥之举,本编亦酌予采用,藉
以鼓励进取,安慰身心,增进彼此之自信与互信。
  九、礼者不仅谐民正俗,维持社会秩序,抑且继绝举废,利导人群进化,故表
彰有功,鼓励为善,亦其任务之一。本编于政府荣典,如勋章、奖章、褒状、私人
重要著作及其它荣誉,均尽量予以公开佩带,或展览之机会。俾能昭示大众,增加
其本身之作用与价值。
  十、我国社会组织,系以家庭为单位,故人民于家庭道德,较为重视,而于团
体生活,不甚措意。因之,安分守己,习于保守,公私界限混淆,权利与义务观念
欠清。值兹建国伊始,举凡现代国民应有之新德性、新精神,亟应倡导培植,以促
进社会事业之发展,奠定今后公共生活之基础。本编于兹,皆三致意焉。
  十一、衣服为障身之具,其适当与否,关系社会观瞻及民族健康者甚大,而又
与礼相为表里。故厘定全国公私共同之服制,以发扬国光,安定社会,使因形式上
之整齐一致,而增进全国人民精神团结之统一,实为要图。爱从历史、艺术及现实
生活观点,复根据年龄、性别之不同,列举服制要点,别为附录,以供参考。
  十二、本编以人生重要活动先后次序分篇,凡章二十,节八十有四,自个人以
至家庭社会,公私应有仪节,粗备于是。所望内政当局勿以制礼为缓图,早颁鉴定
之本,使全国人民有所遵循,政教人员得以躬率导化,则本编之作,与有荣焉。
 
                          4.医疗原则
  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国富,而又更要民强,没有强壮的身体,犹如水中捞月,
因此在人口上首先要注意质量。调七情,正思虑,节嗜欲,讲养生,方能强身健体。
  1935年9月,陈果夫有见于卫生教育的重要,结合友人,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卫
生教育社”,推行卫生教育,陈果夫被推为理事长。会中决定十条《卫生原则》,
希望人人实行,身强力壮。这十条《卫生原则》,简易可行,也不必花钱,而且易
于记忆:
  一、浴日光;二、畅空气;三、慎饮食;四、重整洁;五、勤劳动;六、善休
息;七、适环境;八、正思虑;九、调七情;十、节嗜欲。
  抗战爆发后,“中国卫生教育社”迁到重庆,1941年儿童节,陈果夫发起“保
护童婴运动宣传周”,特意撰文呼吁;题为《有将来才有生趣》:
  个人家庭,国家民族,其所以能生生不息,奋斗迈进者,端赖有未来之希望以
鼓励之。是以无论其为个人为家庭,或为国家民族,无不由今天希望明天,由现在
希望将来。有将来之无限希望,故于生存竞争之过程中,虽然历尽艰难险阻,而亦
在所不辞,盖希望将来有成功之一日也。但人生有限,事业无穷,以有限之生命,
作无穷之事业,自不能尽如理想,以达目的。所以未完成之希望,完全寄托于将来
之子子孙孙,因此,虽毕智竭力,呕尽心血,而亦有自得之业也。但其子孙承之,
一面发扬光大,一面又创造新文化,如是更迭不停,自强不息,于是造成社会进步
之原动力。换言之,有将来而后始有生存之乐趣。个人之将来在事业,家庭之将来
在子孙,而国家民族之将来,则在人民。人民乃国家之主体,儿童即人民之根源。
有健康之儿童,而后有健全之国民,有无量数之儿童,而后有强大之民族,有活泼
儿童,而后国家民族始有蓬勃之朝气。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命脉,是民族兴起之生命。
所有儿童均系国家未来之主人翁,无论为个人,为国家,均应爱护之,培养之,使
之繁荣成长,蔚为大用。因此,为儿童着想,亦即为将来着想。但自儿童本身之责
任观之,却不仅为将来已也。继承列祖列宗过去之光荣历史,发扬五千年灿烂悠久
之文化者赖儿童,充实现在之生活,发挥社会之生气者赖儿童,增强未来之活力,
延续未来之生命者,更赖儿童。继往开来之责,自当期望未来主人儿童之身,吾人
宁能不注意及之。
  至于保护婴孩、培育儿童之职责,成年有子女者,因负主要之责任。但此种责
任,自狭义眼光观之,虽属为个人、为家庭,倘从广义眼光观之,即是为社会、为
国家,因此,保护儿童,亦为社会大家之责任。社会保护儿童,其直接福利,虽施
诸儿童,而间接亦即施诸社会本身。成人保护子女,直接虽为家庭,而间接亦即造
福社会。吾人应知人之生存,不仅为自已,于个人或家庭之外,对于国家也有更多
更大之责任。为个人应爱护自已,为国家尤应爱护自己,故凡伤儿童,无疑伤自已
之生命,更无疑伤国家之元气。为父母者不宜徒顾一已目前之舒适与享受,置儿童
幸福于不顾。社会大家,更宜特别注意,特别同情困苦之儿童,以最大之力量保护
之,培育之,使社会、国家、民族之寿命,得因此而绵延无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