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49节

陈氏家族全传-第49节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时代表大会后,蒋介石之所以不让徐恩曾出任中统局长,不让戴笠出任军统局长,
是嫌二人资历太低,所以才让朱家骅兼任中统局长,林蔚兼任军统局长,而以二人
为副局长主持工作,负实际责任。林蔚出任军统局长后,很知趣,并不过问军统的
事情,一切让戴笠全权处理;可朱家骅就不同了,他不满意空头局长这个名义,而
名实相符,真抓实管。实际上,二陈和朱家骅的冲突,首先就发生在谁控制中统的
问题上。
  朱家骅本来是没有自己的班底的,出任中央秘书长以后,由于有组织部长张厉
生在,也不好立即招兵买马。由于出任中统局长,所以他的建立自己基本班底的主
意首先便打在了中统局上。中统局由朱家晔任局长,对中下层的中、小特务来说,
是值得庆幸的事,一方面是朱家骅职高权重,兼任局长,显示了中统机构的重要;
另一方面,中统局毕竟是一个叫得出口的机关,不像过去的名称“特工总部”那样
不伦不类,中统特务们可以不再抱怨“我们就像小老婆养的一样”了。但对徐恩曾
来说,就不怎么满意了,原来他毕竟是“特工总部”的一部之主,以“部”改“局”,
他一下子多了个“婆婆”朱家骅,尽管朱原也是CC线上的人,但徐心怀恐惧,怕没
事还要揽事的朱家骅真的行使起局长职权来。这时朱在蒋介石面前红得发紫,如果
真的那样,徐恩曾只有让出实权乖乖服从的份。徐恩曾虽心怀疑惧,但二陈来说,
由朱兼任中统局长也未尝不可。朱毕竟和二陈颇有渊源,而且在这时国民党内很受
欢迎,二陈人缘不好,在好多地方有用得着朱这样的人物去缓冲一下摩擦冲突的需
要,所以对他进入中统相当欢迎,没有完全把他当作仅有空名的局长看待。这样,
朱家骅便以自己自愿,徐恩曾无奈,二陈支持的背景像模像样地当起了中统局长。
  这时,正值国民党政府的大批机构由武汉迁往重庆,朱家骅到重庆后,徐恩曾
还未到。这位“真正的”中统局长在重庆找不到中统局的行踪,便在重庆连电催徐,
叫他立即率人赶往重庆。徐恩曾复电说,原特工总部的人部分还在武汉、衡阳,路
途遥远,交通困难,短时间不能赶到重庆,中统机关不能马上成立。朱家骅便跳着
脚大骂徐恩曾混蛋。并不管三七二十一,独自作主,将陆续到达重庆的干部进行了
安排。朱家骅安排干部,有的是自己的亲信,有的是过去反对徐恩曾的人,有的中
统的对手军统分子,不管背景如何,只要来投奔自己,一概安置。徐恩曾到重庆后,
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恼火,却也无可奈何。接着发生了让徐恩曾更为恼火的事。原
“特工总部”主任秘书孟九外调,淄前脚刚走,朱马上以“中央秘书处”的名义推
荐他的亲信刘次萧接替。何培荣是朱家骅任浙江省民政厅长兼杭州警官学校校长时
的学生,当时戴笠任该校政治特派员,何在校时就加入了戴的特务组织,朱家骅喜
欢何,便让他出任了中统四川省调查室主任。此外,局内的处长,专员室级别较高
的专员,由朱家骅任命的也超过一半以上。朱又控制着中统的经费,没有朱的批准,
经费就拿不到手。对此,徐恩曾只能忍气吞声,朱的人做处长,徐的人就做副处长,
处处让着朱。徐恩曾虽表面上忍得住,但徐原来手下的人却忍不住了,他们想出种
种办法,给朱派来的人和朱难堪。
  朱的人多是新来乍到,并不懂中统局的业务,所以有时遇上问题,就得向徐的
人请教,但徐的人往往持不买帐的态度,有时反问对方:“你是领导,为什么问我
们。”有的干脆消极怠工,躺倒不干。朱家骅为笼络人心,缓和与徐的手下的矛盾,
于1940年春给全体人员发委任状,明确任职,在徐的支持下,徐的手下人串通一气,
“不予接受”,弄得朱家骅十分难堪,最后还是拉上了徐恩曾,由徐多方面做工作,
徐的手下人才勉强接受。以后,徐派人又多次对朱发难,朱徐的矛盾越来越深。
  朱家骅要将二陈控制的中统据为已有引起了二陈的不满,他们开始想办法赶走
朱家骅。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陈果夫被推荐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
部长,原中央秘书长由叶楚枪口任。没想到朱离开中央组织部长职后,赖着中统局
长不辞,而叶楚伧和他的继任者吴铁城也不以为意,听之任之。这样,朱家骅仍旧
兼任中统局长。由于在朱家骅和徐恩曾争夺中统控制权的斗争中,二陈偏袒徐恩曾,
终于引发了朱家骅和二陈矛盾的公开化,他在出任组织部长后,全力和二陈作对。
  朱家骅和徐恩曾的争夺也未停止,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徐恩曾保荐自己亲信
顾建中为副局长,而朱家骅也从陕西调来了陕西省党部书记长郭紫峻,保荐为副局
长。这样,朱家晔和徐恩曾二人的争夺,就变成了以朱、郭为一方,徐、顾为另一
方的四人争夺。1944年,朱家骅离开组织部长职位,出任教育部长,郭紫峻失去后
台,不得不向徐恩曾屈服。可徐恩曾穷追不舍,仍要痛打丧家犬,逼得郭紫峻走投
无路便和戴笠勾结了起来。1945年初,郭当面向徐提出:“请为着你,为着整个团
体,请求你自动向总裁辞职,由我过渡一个时期,以后再交权给你,行不行?”徐
不同意,并立即表示对郭不信任,戴立即行动,人赃俱获,并马上上报蒋介石。蒋
介石对徐恩曾行动不力早已不满,借此机会立即下令免去徐本兼各职,“永不录用”。
当徐走私贪污,人赃俱获时,朱家骅也立即向蒋汇报了徐的种种非法行径。这样,
徐恩曾便在军统和朱家骅的联合夹击下倒了台。
 
                   2.陈立夫因藐视戴笠而结怨
  戴笠去见陈立夫,陈立夫极为藐视,为此戴笠怀恨在心,便时时处处都想让
“中统”人出乖露丑,为了挽回颓势,得到蒋介石“青睐”,叶秀峰继徐恩曾之后,
更加凶恶。
  “中统”和“军统”这两个特务机关,常常互相摩擦,互相排挤,互相攻击,
这种情形,并非到两“统”分立之后才开始,在它们还是“一处”,“二处”的时
候便已发生。当“复兴社”的特务处并入陈立夫领导的“军委会调查统计局”为第
二处时,戴签去见陈,陈对他极为藐视,这使他怀恨在心,久久不忘。因此他自立
门户以后,便事事都要爬在“中统”前头,以逞报复之快。正因为陈立夫看不起戴
笠,所以在陈任局长时期,徐恩曾的“一处”比戴笠的’‘二处”,政治地位较高,
许多便宜都给“一处”占了先,这使“二处”很不服气。当时专搞反间工作的南京
邮件检查所和南京电报检查所这两单位,邮检所的中校所长张志鹏,是“一处”的,
少校副所长董襄是“二处”的;电检所的情况也一样;正所长是“一处”的叶定。
这两个检查所凡有检获,材料照例送局本部,而局本部主办邮电检查部分工作的特
务,又是“一处”的应泽。所以在没有送到局本部之前,“一处”老早就全部知道
了。至于“二处”的人即使是副所长一类的头目,也只能从经手人那里看一点,记
一点,所以他们感觉总是为人作嫁,不能与“一处”争功,早就心有不甘。后来,
罗杏芳当上重庆邮检所所长时,就曾愤愤地说过:“CC”分子还想从我这里得到情
报?对不起,老子请他们吃“CC”!(罗杏芳是湖南人,湖南土话称尿为“稀稀”)
  当两“统”分立之时,照蒋介石的指示,原有分工之议:“中统”着重于党务、
政治、经济;“军统”着重于军事、特务武装和“‘行动”。但后来“军统”
  机构逐渐庞大,经费也不断扩增,戴笠更用印制伪钞、走私贩毒等办法来自筹
经费,野心勃勃,悉力发展,而且为恶愈多,愈获得蒋介石的信赖,就再也没有去
顾什冬分工。特别是在他把徐恩曾搞垮以后,更是什么都抓,不理“中统”。到了
抗战后期,戴笠得到美帝的支持,靠山愈大,野心愈大,机构愈大,特务愈多,那
就更不把“中统”放在眼里了。
  “军统”素来认为全国警权应该归它,任何其他派系均不应分沾。“中统”则
因本来没有培训过什么警政人员,也没有公开指挥或管辖过警察单位,所以也无法
向警权圈内插手。在这种情况下,陈立夫便用了一向搞警官学校的李士珍。为了扶
李土珍,陈立夫在蒋介石面前一再说他“识大体”,心目中只有“领袖”,替他邀
得蒋介石的喜欢。李士珍的资历本来够不上当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但因为得到陈立
夫的帮忙,终把名字圈了上去,因此李土珍对于陈立夫感激得五体投地。虽然如此,
但陈立夫却并不要李士珍公开与“CC”合作,而叮嘱他保持原来的政治面貌,有时
候还要李士珍在公开场面上,对陈立夫或“CC”提出带“批评性的意见”,借此在
第三者的眼前吹起迷沙。李士珍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着中央警官学校这个地盘,没有
被“军统”吃掉,不能不多谢陈立夫的做法。这样一来,以李士珍而言,是借陈立
夫之助维持住地盘;在陈立夫而言,则是利用李士珍的存在,以抵御戴笠在警权内
的独占,双方都有好处。因为李士珍的地盘巩固了,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提高了,他
对警官学校的毕业生就能抓得更紧。这些毕业生派到各省、市、县去担任警政职务
后,由于李士珍的关系,便和“中统”的地方特务组织协同一致,这又使“中统”
  得到不少助手和方便,借此达到两利的目的。在警权方面,“中统”虽无力与
“军统”明争,却仍用“柔术”进行暗斗。
  尽管陈立夫和徐恩曾等人想方设法与戴笠争宠,可是事实上,愈到后期,“中
统”愈给“军统”压得无法出头。这不仅是因为“军统”利用抗战期间,大量扩充,
且得到美帝的帮助;更因为蒋介石的统治愈接近末日,也就愈依靠暴力手段来维持,
在这个作用上,“军统”的组织比之“中统”,确实更能适应蒋介石的需要。再加
上戴笠一心要垄断蒋介石的整个特务工作,但又不可能把“中统”消灭,便时时处
处都想让它出乖露丑,一直弄到徐恩曾走私贪污案发,是戴笠对“中统”最重的一
击。徐恩曾招架不住,终于被打下台来,从此就得不到蒋介石的起用。这一幕,是
“军统”和“中统”利害冲突的顶点。
  徐恩曾垮下来,叶秀峰顶上去,“中统”就开始走下坡,其内部的离心现象也
加重了。
  首先是人事上的变迁。在徐恩曾时代的许多组处级的人物,因已利用过去时期
的人事关系,和别的范围拉扯上,这时候干脆弃旧而就新,离局他去。有的人因在
本籍已扎了根,或在企业范围已打好底子,这时也转去当地方官或经营赚钱的业务
了,有的和二陈关系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的,就转到中央级的别的部门或省市级的
厅处去。只有一部分一直靠“中统”吃饭的中下级人员,仍然守在旧窝。
  其次是经费被削减。在徐恩曾为蒋介石宠信的时期,除国民党中央党部照编制
开支的经费之外,尚有“特别补加费”。“中统”分布在各公司开的有收益机关
(如盐务机关)的头子们,还向局本部提供款项,俾资运用。而用走私等种种不法
手段弄来的钱,也可拿来补充。但徐去叶来之后,在蒋介石偏重“军统”的情形下,
正式经费打了折扣,别的来源也随之萎缩,以致叶秀峰也唉声叹气的说:“徐先生
倒霉,连机关经费也缩减,人与事相联,实在伤脑筋广
  在失宠的景况下,为了挽回颓势,重邀蒋介石“青睐”,叶秀峰就加紧为恶。
所以,在抗战后期,像在重庆搞“校场口血案”,组织反苏游行,捣毁《新华日报》
等等,“中统”局本部及其“重庆实验区”都派了大批特务去进行。抗战结束后,
各地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在学校进行特务活动,
编造学生黑名单,并进行绑架搜捕工作,“中统”更成为主力。在蒋介石政权的最
后阶段,“中统”向“军统”学步,在川湘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利用帮会和土匪,
组织过特务武装,其中如湘西洪江的陈通焕、玩陵的吴学尧等“中统”分子,就是
这样。但是,在解放军到达湘西时,很快都被肃清了。
  叶秀峰接管“中统”是在抗战后期,当时,他还看不到蒋介石政权会如此迅速
地趋于崩溃,所以仍想借着这个特务机关,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