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22节

陈氏家族全传-第22节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前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陈立夫也由一无名小卒跃为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还当上了中央秘书长。二陈手下的曾养甫、余井塘、张道藩、程天放
等都进入中央执行委员会,张厉生余井塘担任了组织部的秘书。二陈势力在国民党
内扶摇直上,咄咄逼人。
  据陈果夫的亲信庞镜塘在解放以后回忆:
  “自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之后,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党部都组
织有‘清党委员会’,以贯彻其彻底清除进步力量的阴谋策划。在中央方面,以中
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为主,成立五个人的委员会,专任党内排除异己的勾当,除于
‘四一二’在上海和各地实行搜查检举,进行大规模的大屠杀外,对党内具有进步
思想或在某些表现上同情共产党,反对过蒋介石的成员都诬为‘反动分子’,多方
进行搜查和检举,罗织‘叛党’的罪名,加以杀害或长期关押。例如在广州‘四一
五’以后,杀害了萧楚女、熊雄、安体诚等。过了几年,还在天津捕杀了韩麟符。
又长期关押黄埔军校第五、六期的学生多人,直到其自首或叛变革命以后才予以释
放。在其他各省市,持续至一二年之久,还在多方进行迫害,必至置诸监狱而后已。
就全国范围而论,被害的人数,竟至以数万计。
  “在各省市清党委员会结束后,各省市党部改组为指导委员会或整理委员会,
办理党员登记,重新确定党籍,以思想进步或被认为思想动摇的党员,多方予以刁
难’,不使恢复党籍,或进一步施以迫害。……重则以绑匪和流氓的种种手段,进
行暗杀,轻亦秘密关押,使其长期失掉自由。因而在这时期,各地的进步人士宣告
失踪的时有所闻。”
  “清党”虽然都是二陈的亲信在各地主持,但陈果夫、陈立夫总是不放心,担
心出什么问题。兄弟俩常在全国巡视。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
东北局势开始紧张。在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下,年仅27岁的张学良,在父辈们的辅佐
下,沉着应变。他对父亲的死,秘而不宣。致使日军模不着头脑。接着他化装返沈,
稳定奉系领导集团,掌握了东北的局势,然后宣布父亲身亡消息,并同时宣布继任
奉天军务督办。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利用这次事件武装占领东北的阴谋归于失败。
  这时日本派人鼓动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南京方面也与张学良取得联系,希望
他和平归顺南京政府。张学良从民族利益出发,置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于不顾,
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通电易帜,归属南京政府。至此,国民党政权获得了形式
上的统一。
  政权统一之后,蒋介石为了削弱国民党新军阀的军权,召开了编遣会议,决定
把全国军权收归中央,遭到各派反对。蒋介石与各实力派矛盾由此激化,只能诉诸
武力。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爆发了。
  到了1930年初,蒋介石在与各派军阀混战中,大获全胜。就在这一片胜利喜悦
之中,一场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正在酝酿。
  战争于1930年4月开始,由于这次大战,各方投入的兵力空前绝后,主战场在河
南、山东、安徽、陕西等省,故此被称为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取胜,冯、阎、桂的失败而告终。10月,冯玉祥到石家庄
同阎锡山会面,商定间将晋军改编交给徐永昌,冯将西北军交给鹿钟麟,他们二人
出国暂避,实际均未出国。
  这时蒋介石急忙要回师江南对付红军,他为善后问题的处理故意显示宽大,要
冯、阁下野,将收拾华北残局的全权交给了张学良,对河南方面的军事也摆出一了
百了,以政治和平解决的姿态。华北、东北归属国民党不久,陈果夫、陈立夫随即
派人前往京津地区主持党务。
  1929年夏,陈果夫赶到北平,亲自指导北平地区的“清党”。他担心北平归属
不久,国民党势力不强,害怕共产党乘机插入,不得已,只好亲自跑去。北平的记
者早已风闻陈果夫的到来,纷纷来到陈果夫下榻宾馆,想进行采访。但陈果夫却怕
记者中有共党分子,又怕有些刁钻的记者问些问题使自己下不来台,便一概谢绝采
访。但记者们并不死心。
  一次,张学良请客,陈果夫身着长袍马褂信步走进餐厅,不料刚迈进大门,一
群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记者蜂拥而上,将陈果夫围在中间,陈果夫无法突围离去。而
这时离人席的时间尚有十几分钟,陈果夫急得有点出汗了。忽然他灵机一动,采取
先发制人的办法,满脸堆笑,不等记者提问题,他先问了起来,问那些记者在什么
报馆工作,问报纸的发行情况,问编辑工作的情况,实在无话可问之时,便假装咳
嗽。这样好不容易拖到了宴会人席时间,陈果夫立刻收起了笑脸,冷冰冰地抛下一
句“对不起,我要人席”。便径自而去。事后,陈果夫为能逃过记者的发难而洋洋
自得地说:“他们对我一无所得,而我反做了新闻记者的新闻记者。”
  陈果夫意识到想维护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就必须把国民党组织大权掌握在手。
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有许多得力人才,所以国民党组织内显得人才济济,如今清
党后,不仅国民党中的共产党人被清洗掉,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员也因深受共产党宣
传的影响,而立场游离,已不能胜任反共的责任,国民党人才匾乏的问题便显得十
分突出。因此,陈果夫认为,要完成清党任务,推行一党专制,必须培养一批新的
国民党骨干分子。于是,陈果夫与戴季陶、丁惟汾等人商议,决定成立一所中央党
务学校,以培养高级党务人才为宗旨,使之与培养军事人才的黄埔军校一样,成为
国民党一文一武两个专门学校。’陈果夫等人商谈了党务学校的办学宗旨、方针及
招生、师资、校址等问题,并拟出详细书面报告,交蒋介石审阅。蒋介石看了后,
拍手叫绝,立即命令付诸行动。1927年5月,南京国民党中央会议正式决定在南京设
立中央党务学校,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蒋介石自任校长,戴季陶任教务主任,丁
惟汾任训育主任,陈果夫任总务主任。蒋介石、戴季陶、丁惟汾等人只是挂名,真
正负责人是陈果夫。
  由于得到蒋介石的重视,所以该校创办时无论是经费还是资筹方面都得到很好
的解决。陈果夫亲自参加招生录取工作,从当时2000多名报名者中,经过严格的口
笔试录取了340名。
  为了把这批学员培养成效忠于蒋介石、陈果夫的国民党党棍,陈果夫亲自为学
校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要求学员们亲爱团结、精诚一致,拥护蒋介石,形
成国民党内以蒋陈为代表的新兴势力。
  党务学校的教学内容分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两种,以培养全能人才。政治训练
就是对学生宣传蒋介石的言论和戴季陶主义,通过这些反共教育,培养学生仇视共
产党,仇视革命的情绪与精神。除此之外,还训练学生主持会议,控制会场,指定
发言,公众演讲等多种技能,以适应将来从事各种反共工作的需要。军事训练,就
是将学员生活纳人军事管理之中,并进行军校学生所必须进行的训练,培养学员的
军事素质和所谓的“军人魂”,即蒋介石所提倡的仁、智、勇的精神。
  1928年6月,中央党务学校的第一期学员,在陈果夫的精心培育下,有274名被
认为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其他学员则因对蒋介石不够忠诚,反共思想不坚决
等未能毕业。
  1929年6月,蒋介石为了培养更多的训政人才,把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为“中央政
治学校”,学制四年,主要培养国民党训政时期的党务和训政人才。蒋介石续任校
长,丁惟汾任教育长。学校增设校务委员,陈氏二兄弟均担任校务委员。后来教育
长也由陈果夫接任,实际中央政治学校大权仍握在二陈手中。
  1929年吕月,第一期录取67名新生,在开学典礼上,陈果夫说,“中国旧思想
难祛除。现在普通人民,其思想与在专制时代,并无二致。”因此他要求学员学成
后去做教育人民的工作。所以今后“如果有一个人不明白三民主义,那就是我们的
责任”。这就是说,要利用国民党的思想来钳制人民的思想。
  二陈为了使中央政治学校能像黄埔军校一样,成为培养国民党干部的基地,他
们做了很多工作,在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招生原则、科系设置等方面做了
硬性规定,使这所学校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同时每年二陈还从毕业生中选
派三至五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
  二陈对学员们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学员稍有越轨行为,特别是政治思想上有进
步表现,即行处置或开除。
  有一次,学校内有三名学生在闲谈,对国民党“围剿”红军、压迫民众的政策
有微辞,很快为学生中的奸细告诉校方。校方二话没说,即以“共产党”罪名予以
开除。有位具有正义感的教师觉得处理太重,便找到陈果夫,向他说情,希望校方
能宽恕这三名学生。但陈果夫毫不通情。他冷冷地回答:“学生好比一筐广柑,这
三个学生好比是三个烂广柑。烂广柑一定得拿掉,否则就会影响别的。”这位老师
再三恳求,陈果夫漠然不理。
  有时即使只是违背了校纪,陈果夫不问青红皂白,也予以重罚。中央政治学校
所在的南京,有“火炉”之称,一到夏天,便酷热异常,令人难以人睡。有一年夏
天,一名学生在宿舍难以人眠,便忘了校方要求午睡的规定,出了宿舍,信步走人
了大礼堂,觉得里面十分凉爽,就在礼堂的长凳上睡着了。校方发现后,把他叫到
军训总队部,进行严厉批评,说他在礼堂睡觉是违犯纪律,有伤风化。这个学生不
服气,认为大礼堂躺了一下,无伤大雅,便与总队部人争吵起来。陈果夫知道后,
勃然大怒,训斥该生:“学生在中央政校即是学生,也是士兵,谁要不守纪律,要
按军法处置。”随后指示校方,以“目无长官”的罪名将这名学生开除。正是在陈
果夫的“严格”要求下,中央政治学校的历届毕业生,都成了陈果夫的效忠者。当
时社会上就普遍流传:“中央政治学校出来的学生,脑门都刻着‘孝忠’两个字。”
 
                    4.从此“蒋家天下陈家党”
  丁惟汾凭本身的势力无法抵抗党内任何一派,所以蒋丁合作非常亲密,一时出
现了“蒋家天下丁家党”局面。丁惟汾指示大同盟分子发动学潮反蒋遭痛击之后,
陈果夫指挥人马趁机大打出手,使丁家党土崩瓦解。
  国民党的党务,在孙中山逝世以前,可以说是由孙中山一手包办。党内无论何
人何派,都不能和孙中山对抗。孙中山去世以后,国民党立即呈现出分裂状态。在
上海,西山会议派另立中央,即使在广州,国民党也分成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
丁惟汾等派别。
  由于廖仲恺被刺,胡汉民、许崇智被迫离开广州,胡派势力被赶出国民党中央:
“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下野出国,汪派势力也失去核心;孙科之所以能形成一
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孙中山的威望,孙科自己没有主见,他派中支持他的人也
没有主见,孙派形不成气候。所以在“中山舰事件”后,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中,
只还存在以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兼青年部长丁惟汾为首的丁惟汾派和新近崛起的蒋介
石、陈果夫为首的蒋介石派。事实上,这时的蒋介石派并不能成为派,蒋介石长期
不曾染指党务,在党务系统没有势力,在陈果夫到达广州之前,他只是光杆一人。
张静江、戴季陶支持蒋介石,但这两个人都是特立独行之士,他们支持蒋介石是因
为蒋介石的行为得到了他们的赞赏,而不是他们追随蒋介石,他们更像是蒋介石的
主子。
  陈果夫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主管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以后,其职权实际上只能在组
织部内部行使。各省党部的工作,都由丁惟汾以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的名义一手包揽,
陈果夫不能染指。对于国民党的“清党”及以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宁汉之争,丁惟
汾都支持蒋介石,因为丁惟汾反共,而汪精卫一直以国民党的正统领袖自居,为掌
握党权的丁惟汾所不能接受。所以这时了惟汾和蒋介石、陈果夫尚能合作。
  丁惟汾控制国民党党务,主要依靠的是他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长时的一批人。
而丁惟汾本人游移于蒋、胡、汪之间,虽然在1926年蒋介石担任国民党中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