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1节

陈氏家族全传-第1节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记 =〉
李西岳 苏学文 =〉陈氏家族全传

介绍: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及其所代表的整个陈氏家族,当年曾对蒋介石的最初 
发迹,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最初建立,以及其后在中国大陆长达22年之久的 
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当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陈果夫更被誉 
“国民党之教父”;陈氏家族亦由此脐身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列。 
本书首次以实录角度并在大量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对陈果夫、陈立夫兄弟 
及其整个陈氏家族,包括陈氏兄弟的出身、人品、个性、学问、文章以及最后 
的进退荣辱等,作了堪说全面的描述。书中尤为引人兴趣的是,还披露了迄今 
健在的陈立夫先生在台晚年景况及其情系故乡、倡言统一的主张。本书作者文 
笔娴熟、生动,对人物的把握亦冷静、客观,故使本书有较大的历史内涵和可 
读性。 



                 引子
  中国有句民语:地灵人杰。
  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民国社会堪称“四大霸主”之一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无论从政治上还是
从经济上,都可以说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因此,他们的故土浙江省吴兴县就令世人
不可藐视了。
  吴兴县位于浙江北部,离风景秀丽的杭州都市仅有100公里之遥,是一处山青水
秀、景色宜人的渔米之乡。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几经兴衰,楚国春申君在此
修建菰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后,又迁徙越人居住此地,建立乌程县,到了三国
鼎立的时候,吴国在这里设置吴兴郡。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几经兴衰,名
称多次因当朝执政者的意趣而改动,到了中华民国时,正式定名为吴兴县,也就是
今天的湖州市。
  湖州市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上帆樯出没,两岸田畴交错,竹木荫
翳,风景迷人。在湖州登高远望,南有莫干山和天目山,巍峨挺拔,云雾缥缈;北
有太湖水城,烟波浩荡,水天一色,鸟鸭剪影。近看卞、毗、岘、蜀,四山环拱;
苕溪、香溪,二水合流。倚山近湖,山围水贯,像是一幅画坊高手的山水画。
  元朝书画家赵孟顺对此秀美景色,曾挥笔留下赞美的诗句:
  苍峰北峙,群山西迤,双溪夹流泓波皎澈,山川映发,冲和攸集,星平列斗,
势雄乎楚雄。
  湖州除山明水秀之外,这里的物产也十分丰富。其中尤以丝绸和湖笔为最佳,
名传海外,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称。而湖笔则也驰名世界,成为文人墨客喜
爱的文房四宝之
  在浙江这块土地上,曾产生过许多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出类拔革的人物。
湖州虽是浙江省的一个小地方,但历代也是人才辈出,在近代史上,国民党的一批
重要官员都出自湖州这块弹丸之地。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国民党党政官员有十几人,这些人在蒋介石统治大陆时期,
都名声显赫,与蒋介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蒋家王朝的核心人物。
  张静江,早年在欧洲经商,回国后参加中华革命党,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中央监察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
  朱家骅,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
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行政院副院长。
  戴季陶,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十多年,后来长期做蒋介石的谋士。在
大陆时期曾任国民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长等职。
  钱新之,长期从事金融业,历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上海银行公会会长、
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联合准备库主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次长、交通银行
董事长。
  徐思曾,曾留学美国,回国后追随蒋介石,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
科科长、中统局副局长、局长。
  同属于一块水土养育的这些人中,陈氏家族首居其中。在战乱年月,陈果夫、
陈立夫兄弟俩之所以能权倾一朝,这与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也有很大
关系,他们利用同乡关系拉帮结派,营造自己的权势,使之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
的局面,成为“四大家族”之半壁。

       



                          第一章 童年岁月
                           1.父辈的灵光
  渊源的历史使陈氏家族成为一方的望族,湖州的风水宝地孕育了陈其美,从而
成为陈氏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不仅在同辈人中闪烁出光芒,而且还以光亮昭示
了下一代走向辉煌显耀的道路。
  陈姓据考证出自(左“女”右“为”)姓,远祖为虞舜,至周武王伐纣时,舜
32代孙遏父为陶正,周武王依靠遏父的帮助才取得了伐殷的胜利。由于遏父功勋卓
著,武王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了他,遏父和太姬生了一个儿子名满,被封于陈,于是
以封地代姓,满的子孙们便姓了陈,这就是陈氏的由来。
  湖州陈家迁至湖州定居最早可以追溯到陈缜,相传他已经是遏父和太姬的儿子
满的87世孙了,陈缜就是湖州陈氏东林支的始祖。传到第17世陈应恪(宇敬山),
迁居湖州府城内,住在学前街的谷治堂。湖州这个地方盛产蚕丝,陈家着手经营丝
绸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第23世陈丰,陈家才逐渐发达起来,慢慢成为当地
的望族。《湖州府志·教义传》称赞陈氏“以孝义受钦于乡里”。第24世陈绚,因
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湖州府曾赠以“圣门猖者之流”及“矜式乡阎”的匾额。
  好景不长,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迅速影响到江浙一带。在太平天国革命
的冲击下,身为当地富豪的陈家家道中落了。
  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了。第25世陈延佑感于家道中衰,遂努力经商以自
振。陈延佑为人勤俭谦和,生意蒸蒸日上。没过多长时间,家道复兴如初,又成吴
兴望族。
  陈家真正显赫起来应该说是二陈父辈的事。陈延佑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其业,
字勤士,他是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次子陈其美,宇英土。三子其采,字蔼士。
  陈其业生于1870年,走的是科举取仕的道路,据说他“少年歧岳,有声库序”,
在中秀才后,痛恨清政府“政纪不纲”,因此,对声名利禄失去了兴趣,“自适恬
淡,无意仕进,惟以大义训迪子弟,教授乡里。”陈延佑死于1891年,这时陈其业
刚20岁,陈其美15岁,陈其采11岁。既要经营父亲留下的产业,又要照顾寡母幼弟,
陈家并不富有,他必须管理好父亲留下的资产以维持全家的生计。
  陈其业是个典型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读书科举做官,是一般
富家子弟寻求出路,光宗耀祖的门径。陈其业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他入私塾,熟
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一直上到学府,每月领取府街所给的四两银子。
  陈其业本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在上了学府之后,
他耳闻目睹了清廷的腐败,再也不愿读书做官了。
  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虽有所谓的“同
治中兴”,也掩饰不了老大帝国的疲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堂堂的中华
帝国竟输给了东瀛小国,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虚弱的本质。如果说1894年的中
日甲午战争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清朝腐败的话,那么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方
的胜利则使人们对这个东瀛小国刮目相看了。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从日俄战争
中体会到,要想富国强兵,抵抗西方列强,应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发展工业。
在这种思潮下,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学习富国强兵之术。陈其业也
是其中的一员。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其业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希望能对国家有所研益。但回国
后却因种种关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是陈家的长子,自小所
受的又是旧式教育,在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情况之下,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故乡,
继承家业,经营丝绸。
  在故乡,陈其业虽对政治日渐淡漠,但对地方公益颇为热心,做了不少好事。
  为了低制洋布的倾销,他用所学到的知识,改良蚕丝。
  为了使民间资金流动畅通,他又降低典库的利息,以使农民免遭高利贷的盘剥。
  为了减少当地的洪涝灾害,化害为利,他又倡导河流的疏通。
  但是如果没有陈果夫、陈立夫这两个名声显赫的儿子,陈其业最多只能算是吴
兴小县的一个开明士绅。在二陈的帮助下,这位原本不愿步入仕途,淡漠政治的前
秀才又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
  先是领导浙江一省的蚕丝、典库、水利等事业。1931年,蒋介石在打倒国民党
内的反蒋派别之后,召开国民会议,陈其业被选任为国民会议代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浙一带为日军占领。陈其业被迫率家人跟随二陈入川。被
选任为国民参政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违,悍然发动内战,又不顾
政协决议,非法召集“国民在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陈其业又被选为
“国民大会”代表,随后又担任了全国商联会常务理事、全国工联会理事等。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陈其业随蒋介石仓皇逃窜孤岛。此时陈其业已是80高龄,
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故乡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归乡。在浓浓的思乡愁中,陈其业病
了,1961年病死于台湾,时年91岁。
  陈其业死后也甚风光,蒋介石明令褒扬。国民党官方机构也为其立传颂德:
“综其生平,其与人也恕,其律己也严,其宅心也厚,其治事也勤;盖诚存乎心,
而仁显于外,故能表率子弟,成功成仁,睦辑乡里,以尊以亲,终甘澹泊,以乐天
年。”
  让湖州陈家取得显赫声名的是陈其美,而陈其美取得的功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
陈其采,陈其采在陈氏三兄弟中最先显露头角。
  陈其采,字蔼士,1880年阴历九月生,幼时受的也是传统的科举教育。16岁那
年,中秀才。
  19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亡国灭种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救亡图
存的惊雷,不时地回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1894年,正当陈其美入府学一年,日
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台湾割让给日本,辽宁也几乎被放弃,巨额赔款又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浙
江杭州等内地城市也被迫向列强开放。对于清政府割地求和的行径,少年陈其采自
是十分愤慨,但如何才能重振国威,洗雪国耻,陈其采却还是朦朦胧胧。
  已出外经商的二哥陈其美,由于经常阅读报纸,对世界时事,中国国情颇为熟
悉。他写信回家劝告陈其采要“勤习西学,以求实用”。从此,陈其采对于西学开
始注意。
  1897年底,列强又加速了瓜分中国的行动,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俄国强占了旅
顺、大连,法国强占了广州湾,英国强占了威海卫、九龙。时局顿时紧张,赴国难
成为燃眉之急。国土沦丧,人心思救治之策。任何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都
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有了康有为所倡导的变法。但陈其美并不以
为变法即能抵抗洋鬼子的枪炮。他认为要抵抗列强的侵略,武备必不可缓。为此,
他力劝陈其采去日本学习陆军。1898年,已经风烛残年,朝不保夕的清政府向日本
派出了第一批学习军事的留学生,企图让这些人回来以后支撑早已摇摇欲坠的清国
大厦,时年19岁的陈其采入选。当时清政府给各省都下了选派留日学习军事留学生
的名额,可由于人们对留学学习军事抱有偏见,一些省没人去。这次选派留学生,
浙江省人选的学生是比较多的,在人数上仅次于湖南,共有4人入选,除陈其采外,
其他3人是吴锡冰、舒厚德和许葆英。在哥哥的影响下,1898年,年仅19岁的陈其采
东渡日本,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日语和中学课程,不久升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
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两件事颇令陈其采受刺激。
  一是有一次在与一日本友人闲谈时,友人提到,“我们日本国有许多东西都是
从中国学来的,我们的法律是从你们那里传来的,我们的佛教是从你们那里传来的,
我们的文字是从你们那里借来的,我们的京都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