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华西列夫斯基 >

第45节

华西列夫斯基-第45节

小说: 华西列夫斯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及掩耳的强大攻势。
    按预先计划,突击地点选择在泽姆兰德半岛中部的费什豪森方向,目的是分割
敌军集团,然后加以各个歼灭。担负主攻任务并从北向南并肩作战的是近卫第2、第
11集团军,第5、第39,第43集团军。
    进攻的当天,敌军的防御阵地就被突破了。到第二天,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
之力的德军就开始了总退却。到17日,整个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发起战役总攻的时候
到了,强大的苏军犹如势不可当的潮水,翻卷着冲天的巨浪向守敌呼啸扑去,不到
3个小时,费什豪森就被占领。随后,不到当天傍晚,泽姆兰德半岛上的德军就便彻
底肃清了。希特勒的私人代表、泽姆兰德集团的敌军头子科赫乘机乘坐整个冬天都
停泊在这里的一艘破冰船逃走。当他临逃之际,还严令士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4月25日,在波罗的海舰队的积极配合下,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
军攻克了皮拉岛。这是德军在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最大港口,也是它在这里的最后一
个要塞和据点。
    至此,整个东普鲁士战役以苏军的最后全面胜利而告终。由此,希特勒法西斯
德国在东方的最大反动堡垒彻底陷落了。
    对华西列夫斯基来说,这次战役的前半段是费尽心思又吃了不少辛苦的,只是
在后半段才最终出现了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甘甜。正是因为有了前半段的辛苦劳
作,才积累并赢来了后半段的胜利丰美。这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那样,梅花香
自苦寒来。就他个人前后领导和指挥来说,又可以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华西列夫斯基        
      第十八章  远东苏军总司令
               对德胜利凯旋日,对日作战运筹时;
               受命独身担大任,远东战事赖以之。
    1945年4月27日,也就是当东普鲁士战役胜利结束后的第二天,华西列夫斯基就
奉最高统帅部命令离开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他知道,这次调离后等待他的将是更
重大的使命,即由西线转赴东线,奔赴远东领导和指挥最高统帅拟议之中的未来对
日作战。
    2月17日,早在雅尔塔会议刚刚结束、他到斯大林那里去汇报工作、并被委派到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前线领导进军普鲁士的伟大战斗的时候,斯大林就曾告诉他说,
在德国投降2—3个月后,苏联政府为承担反法西斯盟国的义务,将在远东地区展开
大规模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作战行动,并建议派他前去领导和指挥这次意义重大
的远东战事。当时,斯大林还指示他说,最好由他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
沿岸第1方面军中挑选出若干个精锐的集团军,以便届时派赴远东战区,作为对日作
战的苏军远东部队的尖刀。
    “4月27日,我开始着手制定对日作战计划。”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
道。到这时候,他才终于明白了当初他提出辞去总参谋长职务后为什么斯大林把他
列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之一。显然,在最高统帅的心目中,他和朱可夫仍是最
得信任和赏识的军事统帅,最高统帅仍是把他们俩人视作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样。因
为,当时朱可夫元帅已经被派赴到最重要的柏林方向去了,那么这个与之具有同样
重要意义的远东方向便非他莫属了。
    其实,早在雅尔塔三国首脑会议之前,斯大林就曾指示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第
一副手安东诺夫,要求他们考虑究竟采用什么办法才能缩短即将进行的对日作战的
准备时限问题,只是那时他还没有想到要派他去领导和指挥这次绝对重要的战事罢
了。他当时只是认为,这不过是他作为总参谋部的主要领导人的分内之事而已。
    现在,对苏联决定参加对日作战问题略微作些追述和说明。
    如果把事件的源头追溯到1904年前后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演出的那场骇人听闻的
日俄大战,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离题太远了,或者会认为那些年代的事情对后来的
事件并不具有什么重要的背景意义:因为那是帝俄时代的俄日争夺,沙俄也是奉行
扩张主义的封建军事帝国;而1945年的事件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支援中国抗日
或履行盟国反法西斯义务的举措。因此这些还是不搅在一起的好,等等。
    但是,在这里有必要提醒或提示给大家:这是历史,是不但根本扯不断而且还
紧密地缠绕、连结在一起的历史!此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每一个
民族或国家在处理各种国际事务中,都首先要参照并顾及过往的那些似乎已经沉睡
了许久的历史及历史的联系;同样,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领袖人物都不会轻易地割
断他们的历史脐带,或者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或者是不自觉的和下意识的。要知
道,就像人的感情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要接受理智的驾驭一样,这种民族或国家间
的历史情结也会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或阻滞。更何况,在许多时候还往往有着更为
重要的国家或民族的实际利益在背后作着强大的驱动呢!
    是的,这种解释确实有点儿抽象而且过于冗长,那么就说些具体而实际的吧。
稍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
林克里姆林宫宽大办公室的墙上,挂的既不是马克思也不是列宁的肖像,而是俄国
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统帅和将军们的巨幅肖像,如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甚至如
我们已经介绍过的,许多著名战役和军功章也都是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当然,
这倒不一定非要给予非议或厚非;但是,当斯大林在1945年2月雅尔塔密约中把掠取
第三国——确切地说是中国——实际权益作为出兵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的时候,就
不能不让我们和任何有正义感的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了。而且,这些问题如中东铁
路、南库页岛、大连港国际化及租借旅顺作军事基地等,又都是经由1904年那场日
俄战争的结果而引起来的。         可见,此役确为事之始因。
    1904年春,为互相争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权利,沙俄和日本两伙强盗在关东大
地上展开了厮杀。日军先是在旅顺口、盖县、辽阳至奉天一线大败俄军,随后又在
对马海峡打得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灭。战后,日本遂夺取原来在沙俄
控制之下的旅顺海军基地,中东路沈阳至大连一段(即所谓的南满铁路)、南库页
岛及其附近岛屿等势力范围。这样,沙俄苦心经营的中国南满地区特权全部被迫无
偿地转让给了日本。老牌沙俄帝国的侵略扩张政策终于败在了新锐强盗的“大陆政
策”之下。这使俄国人大为光火,心痛急煞。由此,两国旧怨新仇交织一处,深埋
心底。
    1917年11月,列宁的新生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出现后,日本出于意识形态和远
东利益等多种因素,带头参与并策划了1920年前后的14国联合外部武装干涉。其实,
对日本来说,干涉布尔什维主义是借口,真实动机和利害是实施蓄谋积久的侵略。
1918年,日本即出兵西伯利亚并占领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920年又占领
了整个库页岛。后因苏俄军民奋力苦斗,才彻底击败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武
装干涉活动,日军也被迫于1922年10月撤出所占领的大部地区,其中包括库页岛北
部。这样,日苏之间在远东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实际利益又回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之
后那样的基本状况。
    此后,虽然1925年日本被迫承认苏联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但两国,尤其是
日本却一直也没有放弃在远东地区与苏联的争夺。苏联政府也深感日本及其背后的
美国是其在远东地区的实际威胁,遂于1929年8月下令成立特别远东军;1931年日军
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苏联政府又决定建立远东海军。这是因为,日本内阁自1927
年就制定了“北进”的侵苏政策,其军部也狂妄叫嚣从北部击败苏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其关东军司令部移至其傀儡满洲国首都新
京(长春)。苏联政府为阻止日本“北进”,争取时间加强经济建设,扩充实力,
遂于1931年底向日本建议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结果,在时隔一年之后被日本以时机
尚未成熟而拒绝。苏联遂感问题严重,乃于第二年5月加强了特别远东军实力及其防
务。越二年,又改远东海军为太平洋舰队,增设外贝加尔军区。
    1936年11月,日本勾结德国法西斯签订了“德日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同时
还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属协定”。后者是一个旨在反苏的秘密军事协
定,它规定:缔约一方受到苏联进攻或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足以减轻苏联负担
的一切措施;不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同苏联签订与本协定精神相违背的一切
政治条约。至此,“东京—柏林”反苏反共轴心形成(次年意大利亦加入)。
    1938年7月,日苏哈桑湖冲突爆发(即张鼓峰事件)。日军进攻被打退,苏军进
入张鼓峰地区。此间,苏军总参谋部决定将特别远东军改为远东方面军,接着又把
该方面军分成独立第1军和独立第2军。哈桑湖军事冲突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总
参谋部战役训练处(作战部前身)处长,直接协助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参
与了这一战斗的指挥及善后处理,并因此得到了苏共政治局的表彰。
    1939年春夏际,蒙满边境诺门坎军事冲突爆发。实际上,这次冲突在背后是日
苏间的再次军事冲突,关东军和苏军也都投入作战。结果,苏蒙联军大败日本关东
军而宣告停战。
    是年8月下旬,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第二年9月,德意日三国订立同盟条约。
鉴于日趋紧张的苏德关系和日美关系,日苏两方都在打自己的算盘,结果于1941年
4月,日本与苏联亦订立中立条约。后者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成为第三者一国或
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应保持中立。”换言之,假如发
生苏德战争,日本须保持中立;如爆发日美战争,则苏联要保持中立。该条约有效
期为5年。
    然而,当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德军势如破竹地越过苏联西部广大
地区、并于7月间发起对莫斯科的大举进攻时,日本便准备北进攻击苏联了。7月初,
日本政府拟定了《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该纲要规定,对北面的苏联“要
秘密准备采取武力”。随后,7月7日和16日,军部两次下达了“关东军特别演习”
(实际不是演习,而是进攻苏联的作战)动员令。经过这两次动员,苏联边境这侧
的关东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7o余万人。苏联政府对此极为紧张,驻日大使每隔10天
就拜访日本外相松冈一次,质问日方是否准备遵守《日苏中立条约》。在第三次
(7月13日)会见时,松冈干脆冷冷地说:“我认为,日苏中立条约不适用于目前进
行的战争。”只是由于后来日本第二次近卫内阁解散,第三次近卫内阁新任外相丰
田不主张急于攻苏,随后参谋本部也判断德军不能在年内攻下苏联首都并结束战争,
最后才决定了“在本年内不对苏联使用武力”的新方针。
    后来的事件表明,日本参谋本部的判断是正确的,德军不仅没能在冬季攻下莫
斯科城,反而在那里惨遭大败,以至不得不把战线后退80—100公里。但是,当时苏
军总参谋部和大本营却为此大大担心了好长时间。此间,在远东前线,远东方面军
命令各部队在前沿大修筑垒工事,布置反坦克障碍物,拉铁丝网,敷设雷区;太平
洋舰队加强巡逻和空中侦察,并在苏联海域苏维埃湾一符拉迪沃斯托克近海一波谢
特湾附近敷设大量水雷;空军部队也进入了三级战备状态。(按常规,在一级战备
中,飞行员须全天候地在驾驶舱内待命;在二级战备中,飞行员在机旁待命;在三
级战备中,飞行员在指定地点待命)。在10月以前,苏方向远东前线增派了不少的
兵力,只是此后得到准确情报后,斯大林才在莫斯科城下吃紧的时候,把善于冬季
作战的远东军11个精锐师抽调到了西线战场去打击德军。然而即使如此,随后又向
远东投放了比这个数目还要多的兵力,只不过这些都是未经更多训练的部队而已。
    苏德战争的第二年,即1942年,当德军把春季攻势发展为夏季夺取斯大林格勒
的大规模进攻时,日本参谋本部又一次制订了进攻苏联并夺取苏联远东和西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