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39节

223-疡医大全-第39节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亦不在里,唯在其经中道病也。以上《内经》所说,俱言因荣气逆而作也,遍看 
诸疮疡论中,多言二热相搏,热化为脓者;有只言热化为脓者;有言湿气生疮,寒化 
为热而为脓者;此皆痈疽之源也。宜于所见部分,用引经药,并兼见证中分阴证阳 
证,先泻荣气是其本,本逆助火,湿热相合,败坏肌肉而为脓血者,此治次也。宜 
远取诸物以比,一岁之中大热无过夏,当是时诸物皆不坏烂,坏烂者交秋湿令大行 
之际也,近取诸身,热病在身,止显热而不败坏肌肉,此理明矣。标本不得,邪气 
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以为上工矣。(《疡医准绳》) 
又曰∶《灵枢经》云∶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 
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骨 
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名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 
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鬼遗方》云∶痈之痛,只在皮肤之上,其发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两日如掌 
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治,如肿冷发渴发逆,治之难愈。疽发或如小疖,触 
则彻心痛,四边微起,如橘皮,孔色红赤不全变,脓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闷喘 
急不止,若始发肿,高五七日,忽平陷者,此内攻之候也。 
又云∶痈疽有三等,毒瓦斯浮浅属腑,毒瓦斯深沉属脏,毒瓦斯猛烈而行经络,或浅或 
深无定,五脏六腑皆受之毒,难为调理,唯宜急切于痈发诸处,不问虚实、高肿、起 
盛、光泽、疼痛,只在皮肤之上,热急胀满,或有痒疼,别无恶候,初用温药平气, 
次用排脓发穴。(治痈所谓平气者,犀角饮之类,其方用犀角、连翘、漏芦、甘草、当归、肉桂,皆发表之 
药也。所谓发穴者,乃棘针之类,用皂角刺为君,甘草、川芎、乳香为佐使,亦托里之药也,然不若洁古、东 
垣诸方发表托里为稳当。) 
又曰∶疽发诸处,不拘大小,惟起在背,广一尺、二尺、三尺,皮浓而紫黑,高肿不常,内疼如锥刺,攻 
击满闷,应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处发犹可,唯虚处及近筋骨处,若脓毒未溃,即伤烂筋骨,肉 
损为疽者,属五脏毒瓦斯深沉,多气伏硬坚实而不宜缓慢,治之须内实五脏,外透皮 
肤,令软匀和,即脓透,宜用内托实脏气之药,排脓匀气乃可,不比痈之毒瓦斯浮浅也,毋作一类治之。 
又曰∶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 
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 
娄全善曰∶痈之邪浅,其稽留壅遏,独在经络之中,而专攻于外。故初发时,自 
表便发热,患处便如碗如盆,高肿而痛,甚者纵欲下陷,得正气内固,不肯受,故或 
便秘,或发渴发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终不焦枯,五脏终不伤也。疽之邪深。其稽留 
壅遏,内连五脏,而不专攻于外,故身体无热,患处或不肿痛,甚者声嘶气脱,眼 
黑眼小,十指肿黑如墨,多死也。治之之法,痈之初发,当以洁古法为主,表者散 
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药以敷之,脓未成者必消,脓已成者速溃也。疽之初发, 
当以《鬼遗方》为主,补填脏腑令实,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 
有穴归着而不乱,则可转死回生,变凶为吉。今世外科,不分痈疽,一例宣热拔毒, 
外以五香耗其气,内以大黄竭其血,终不能自悟其用药之非,惜哉! 
洁古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绝其源也。其脉 
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痈肿。 
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 
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疏通者,治其内之 
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甚,邪气 
深于内也。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内疏黄连汤。)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 
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以 
防其干也。(内托复煎散。)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 
荣卫也。(当归黄 汤。)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也。 
《三因》云∶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曰∶气宿于经络,与血 
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 
《精要》云∶痈疽,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张景岳曰∶凡疮疡之患,所因虽多,其要惟内、外二字。证候虽多,其要惟阴、阳 
二字。知此四者,则尽之矣。然内有由脏者,有由腑者,外有在皮肤者,有在筋骨 
者,此又其浅深之辨也。至其为病,则无非血气壅滞,荣卫稽留之所致。盖凡以郁 
怒忧思,或淫欲丹毒之逆者,其逆在肝、脾、肺、肾,此出于脏而为内病之最甚者也。凡 
以饮食浓味,醇酒炙 之壅者,其壅在胃,此出于腑,而为内病之稍次者也。又如以 
六气之外袭,寒暑之不调,侵入经络,伤人荣卫,则凡寒滞之毒,其来徐,来徐者, 
其入深,多犯于筋骨之间,此表病之深者也。风热之毒,其来暴,来暴者,其入浅, 
多犯于皮肉之间,此表病之浅者也。何也?盖在脏在骨者,多阴毒,阴毒其甚也;在 
腑在肤者,多阳毒,阳毒其浅也。所以凡察疮疡者,当识痈疽之辨。痈者热壅于外, 
阳毒之气也,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 
者,其愈亦速,此与脏腑无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结陷于内,阴毒之气也,其 
肿不高,其痛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领之皮,其来不骤,其愈最难,或全不知痛 
痒,甚有疮毒未形,而精神先困,七恶叠见者,此其毒将发而内先败,大危之候也。 
知其阴阳内外,则痈疡之概可类见矣。然此以外见者言之,但痈疡之发,原无定所, 
或在经络,或在脏腑,无不有阴阳之辨,若 
元气强则正胜邪,正胜邪则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阳毒,故易发易收而易治;元气弱 
则邪胜正,邪胜正则毒在脏,在脏者便是阴毒,故难起难收而难治。此之难易,全 
在虚实,实者易而虚者难也,速者易而迟者难也。所以凡察痈疽者,当先察元气,以 
辨吉凶,故无论肿疡溃疡,但觉元气不足,必当先虑其何以收局,而不得不预为之地, 
万一见病治病,且顾目前,则鲜不致害也。其有元气本亏,而邪盛不能容补者,是必 
逆败之证,其有邪毒炽甚,而脉证俱实者,但当直攻其毒,则不得误补助邪,所当详辨也。(《全书》) 
马益卿《痈疽论》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 
营卫,畅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阳用其形,阴用其精,此人之常数所同也。至其 
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则为瘤赘,陷则为痈疽。 
伍氏曰∶痈疽之疾,有三十余证,曰 发、痼发、石发、岩发、蜂窠发、莲子 
发,椒眼发、连珠发、竟体发、肠痈内发、脑发、背发、眉发、腮颔发、肺痈、瓜瓠 
发,大率随病浅深内外施治,不可迟缓,初发如伤寒,脉浮而紧,是其候也。 
又曰∶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疮证,有伤脏膜者,多致不救。腑气浮行于 
表,故痈肿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 
又曰∶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三寸至五寸 
为痈,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若脉洪数者难治,脉微涩者易治。初觉宜清 
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长肌敷痴,当酌轻重顺逆而审治之。 
《发挥》曰∶大抵发背、脑疽、脱疽,肿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可治;若 
黑若紫,则火极似水之象,乃其肾水已竭,精气枯涸也,决不治。又骨髓不枯,脏腑 
不败者,可治;若老弱患此,疮头不起,或 
肿硬色夭,坚如牛领之皮,脉更涩,此精气已绝矣,不可治,或不待溃而死,有溃 
后气血不能培养者亦死。 
《后汉·律历志》∶惊蛰晷长八尺二寸,未当至而至,多病痈疽胫肿。 
蒋示吉曰∶夫虚极传变,惊悸怔忡,牙关紧闭,而卧不宁,或发热恶寒作渴,自 
汗盗汗,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俱恶证也。(《说约》) 
又曰∶根脚赤晕,口不收,此余毒未尽之故。 
又曰∶脓少肉白,肉不长,此停住寒邪之过。 
又曰∶破伤风,皆因风袭,破伤湿亦为湿侵。 
又曰∶初起宜肿不宜痒,溃后作痒是长肉;溃后宜痒不宜痛,初起不痛是纯阴。 
又曰∶不痛大痛非佳兆,或麻或痒最难医。 
又曰∶饮食不化脾虚,饮食不思胃弱。 
陈实功曰∶夫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其发暴而所患浮浅,因 
病原于阳分中,盖阳气轻清,浮而高起,故易肿易脓,易腐易敛,诚为不伤筋骨易治 
之证。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因病原禀于阴 
分中,盖阴血重浊,性质多沉,故为伤筋蚀骨难治之证也。凡年壮气血胜毒则顺,年 
老毒胜气血则险。七情六欲发则为疽,为痰核、瘿瘤之类。七情者,喜伤心,怒伤 
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于魂魄,恐伤肾,惊伤胆。六欲者,耳聪声音,眼观物 
色,鼻闻香气,舌贪滋味,心帷天地,意握万方。诸病诸疮,皆由于此等之情欲也。 
六淫之气发则为痈,为风癣疥癞之类。六淫者,风为四时不正,浩荡肃杀之气,发 
而最能中人。寒乃节候不调,疾风豪雨,冰雪严寒所伤,或口贪生冷之物。暑因亢 
酷日,烁火流金,湿热熏蒸而中。湿从坐卧久阴卑湿之地,或身骤临风雨潮气所侵。 
燥为阴虚内热,消烁津液,不能滋润脏腑,以致皮肤枯槁便干,为燥火生于心绪烦扰、 
醇酒膏粱、房欲不闲所动,邪气客于脏腑经络关节之内,积袭日久,或待内伤,或 
因外感邪气,触而发之也。又有膏粱浓味,醇酒肥鲜炙 ,爽口快心,罔顾销阴烁脏, 
兴阳涩精,取之快意于一时,不觉阴销。平日大疮恶毒,多起于膏粱,不生于黎藿。但 
凡患痈疽,未有不先伤五脏,而后发之者,当辨阴阳顺逆治之。总之疮疡漫肿难治, 
肿易愈,漫肿者肉肿疮不肿, 肿者疮肿肉不肿,顺证根脚鲜明,险证四围平塌。经 
曰∶气盛兮顶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脚束而无疑。此之谓也。(《正宗》) 
冯鲁瞻曰∶痈疽之疾,多生膏粱炙 嗜欲之人,虚邪热毒煎熬气血而成。痈者, 
壅也,壅滞于阳络也,大而高起,属于阳,其脉浮数,故多由于六腑。疽者,沮也,沮 
伏于阴经也,平而内发,属于阴,其脉沉数,故多由于五脏。疖者,如错疖之结着 
也。疮者,毒之总名也。经曰∶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夫诸疮之中,即惟背疽疔疮最 
为急证,次莫如脑疽、肠痈、喉痈,亦其急者也。(《锦囊》) 
又曰∶夫人之疮肿,因内热外虚,为风湿之所乘。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 
虚则肤腠开,而风湿所乘,且脾虚而内热,即生疮也。肿者,由寒热之毒瓦斯客于经络, 
使血涩而不通,壅结成肿;风邪内作者,无头无根,气血相搏者,有头有根;壅结盛 
而热胜血,则为脓矣。其毒小者,气血自然能溃能收,不必忧治;大而重者,血气 
恐难任之,必假药力佐助气血,以为营运逐毒之本。 
又曰∶夫痈疽皆由膏粱之家,湿热气逆所结,且多犯肥白之人,气居于表,中 
气必虚者。初起即以凉血活血,散结解毒,大剂连进,内外夹攻,务使消散;即势大 
毒盛,一时不能散尽,亦必十消七八,以免后来口舌生疮,内攻之患,纵使溃脓,保 
无大害。若失于救治,则热毒内陷,其膜必坏,多致凶危。然书云∶五发痈疽者,谓 
发背、发脑、发鬓、发眉、发颐是也。但人之一身,血气稍有壅聚,莫不随所而至, 
岂特此五者而已。发背者,乃五脏风热,六腑邪毒,贯于筋骨之间,发于经络之内,外 
虽如钱,里可着拳,慎勿忽略。若初起红肿高起者,则易;阴塌平陷者,则难。至 
于发脑、发眉、发鬓、发颐,地位不同,总因伏阳结滞,邪毒上壅,随其经络而发。气 
血旺者,受毒则轻,气血衰者,每因致危。然云毒者,即气血不和,偏胜壅滞之谓也。 
治者必须凭脉以救阴阳气血之偏,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