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540节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540节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师。最初贡却杰布在卓弥译师前,继续听讲在钦译师前未完成的喜金刚密续。之后,贡却杰布将自家的部分田地出售,买来十七匹马,连同一串作为饲草款的珍珠,一起献给卓弥译师作为传法的报酬,求授完整的大宝经论。卓弥译师给贡却杰布只讲授了部分大宝经论,而着重传授了密宗三续的经论部分。此外,特意传授了道果法。因而贡却杰布成为卓弥译师众弟子中最优秀的教法继承者。
  贡却杰布在他四十岁那年,即1073年,在今后藏仲曲河谷边的波布日山脚的一块灰白色的土地上,兴建了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萨迦寺。“萨迦”一词为藏语音译,其意思就是灰白色的土地,寓意为:这是一方吉祥之土。贡却杰布以萨迦寺之中心,向以昆氏家族为主的信徒,开始传授新密法,并逐步建立以道果法为密法传承的新的教法系统,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萨迦派。许多学者以萨迦寺围墙等建筑物上刷红、白、蓝三种颜色为由,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而且出现于各类论著之中,其实这种称谓并不妥。
  萨迦派的第一祖是贡噶宁布(1092——1158年),是贡却杰布的小妻子生的也是惟一的儿子。贡噶宁布幼年时随父学法,但他是贡却杰布晚年时期出生的,十岁时,父亲便与世长辞。萨迦寺主持由拔日仁青札译师暂时担任,而贡噶宁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佛法,他当时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包括“道果法”在内的全部教法仪轨。贡噶宁布主要拜拔日仁青札译师为师,修习佛法,他在修持文殊法时,自称亲自面见文殊菩萨之显身,由此导师给他特别传授了《离四耽著》等般若教授。《离四耽著》后来成为萨迦派的一种教戒,也就是一种修心而远离四个执著的教法。如耽著今生非佛徒,耽著轮回非出离,耽著自利非菩提心,耽著实执非正见。另外,贡噶宁布拜章德达玛宁布为师学习《俱舍论》,拜琼仁钦札巴和党美朗材两位大德为师学习《中观》与《因明》,拜南库瓦兄弟为师修习《密集》和《大黑天》等法,在居曲瓦札拉巴座前修习《喜金刚》法,在贡唐瓦麦罗座前求学《胜乐》和《明王》教授,在布尚洛琼座前求学《胜乐》等法,特别在香顿座前居留四年,专心修学教言(道果法)传授。此外,天竺大成就者布瓦帕,为了开启法门,亲自抵达萨迦,向贡噶宁布传授七十二部密续之教授,尤其传授了不越围墙之十四部深奥教法。总之,天竺大师向贡噶宁布传授了丰富圆满的近传深奥教言大法,即道果法。最后贡噶宁布学业有成,成为一名神通广大的密宗大师,据说他能一身显现六种不同神相,因而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
  贡噶宁布二十岁时,接任萨迦寺主持,行使萨迦派教主之权力。他大力宣讲显密教法,尤其重视教言道果法的教授。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四十七年之久,为萨迦派的教法体系趋于完善、宗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意即萨迦派的第一大师。由于贡噶宁布的不懈努力,萨迦派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并在藏传佛教界崭露头角,其宗派势力急剧壮大,社会影响力也同时迅速扩大。
  贡噶宁布在世弘法时期,培养了诸多弟子。诸如获得最殊胜成就者三名、获得能忍成就者七名、通达经论讲说之心传弟子十一名、精于讲解文句之心传弟子七名。
  贡噶宁布是以居士身份自居的一位大德,他有四个儿子,依次是贡噶跋、索南孜摩、札巴坚赞、柏钦沃波。贡噶跋赴印度求法,二十二岁时卒于天竺摩揭陀地方;索南孜摩继任父亲贡噶宁布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第二祖;札巴坚赞继任兄长索南孜摩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柏钦沃波(1150——1203年)没有出家为僧,娶妻成家,繁衍后嗣。
  萨迦派的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幼年跟随父亲贡噶宁布学习萨迦派教法,年长后赴桑浦寺拜噶当派高僧恰巴却吉僧格为师,学习慈氏五论和因明等显密教法。贡噶宁布去世后,索南孜摩继任父亲法位,成为第二祖。但索南孜摩继任法位不久,便将法位即萨迦寺主持职位,让给弟弟札巴坚赞,自己集中精力,专心修习佛法。他主要在前藏的桑浦寺研习佛教显密教法。因而索南孜摩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修炼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藏传佛教界;同时,他还娴熟藏族文化五明学,即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因明学和内明学,为推动藏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萨迦派第三祖是扎巴坚赞(1147——1216年),他继任兄长索南孜摩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札巴坚赞幼年,跟随父亲贡噶宁布学法至十二岁。他在十一岁时讲说《喜金刚》等密法,震惊周围人士,曾在睡梦中修习三续经函,由此不学而自通三续。特别对于道果法产生很深的感情。此外,札巴坚赞从绛胜达瓦坚赞处受梵行优婆塞戒,从此不食酒肉,成为一名严守戒律的高僧。据史料记载,札巴坚赞十三岁多就担任萨迦寺寺主,为该寺的不断发展壮大尽自己的职责,他主持建造了萨迦旧寺大殿屋顶的佛殿,用金汁写大藏经甘珠尔部。总之,札巴坚赞将广大信徒布施的全部财物用于建造佛像、佛殿和佛塔或分发给贫困农牧民,因而当他担任萨迦寺寺主达五十七年后去世时,只留下一个坐垫,一套袈裟,别无它物,表现了一个清规戒律僧具有的高尚品德。
  萨迦派第四祖是贡噶坚赞(1180——1251年),他是贡噶宁布最小的儿子柏钦沃波的长子,从小跟随叔叔札巴坚赞学佛习法,打下良好的佛学知识。比如,贡噶坚赞幼年时,在叔叔札巴坚赞座前受了优婆塞戒,同时广泛学习佛教文化。贡噶坚赞于1204年在他二十三岁那年,从克什米尔大师释迦室利处受了比丘戒,并学习法称的《量释论》等七因明论,以及《现观庄严论》等经论,还学习了工艺学、星象学、声律学、医学、修辞学、诗歌、歌舞等印藏文化。因此,贡噶坚赞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成为一名既娴熟因明学、医药学、工艺学、声律学和佛学(包括般若、中观学、戒律学、俱舍论等显宗经典以及行、事、瑜伽和无上瑜伽密宗四续部),又精通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当时藏族地区贯通此十个学科(一般称十明学)的学者,则称班智达。萨迦贡噶坚赞就获得这一称号,即萨迦班智达,从而成为第一位享誉整个藏族地区的大学者。
  贡噶坚赞获得萨迦智达这一大学者称号后,印度南方的绰切噶瓦等六名外道学者,慕名前来西藏同萨迦贡噶坚赞辩论,他们当时在芒域吉仲的圣瓦第桑布寺附近的一个集市辩经十三天,最后六位印度学者败北,他们便削发出家为僧,承认自己的失败。从此萨迦班智达的名声在藏族地区更加响亮。
  萨迦班智达作为一名大学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佛学著作和文化论著。诸如《三律仪论》、《正理藏论》、《贤哲入门》、《乐器的论典》、《修辞学》、《声明学》、《萨迦格言》等佛学和文化经典著作。其中《三律仪论》是萨迦班智达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判定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各种佛学观点的是非曲直,阐述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或见解,此书一直是萨迦派僧人必读的书籍之一;其次《正理藏论》是萨迦班智达以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以《量释论》为主的七部因明经典作为重要依据,并运用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思维体系,撰写成的一部全新的因明学著作,在藏传佛教因明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另外《萨迦格言》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格言集,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伦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藏族地区流传范围很广,深受藏族人民的欢迎。
  萨迦班智达不仅是一名博通佛学的大德,而且是一位促成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的重要政治人物。由于萨迦班智达在藏族地区享有崇高的声望,被当时的元朝统治阶级看中,便成为西藏与元朝中央之间建立统一关系的关键性人物。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室阔端大汗之邀请到达凉州,并同阔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以此奠定了元朝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向西藏各个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们接受条件归顺元朝。最后萨迦班智达不负重托,圆满完成西藏归顺元朝的重任,但他没能返回萨迦寺,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可以说,萨迦班智达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最美好的事业。经过萨迦班智达的努力,西藏以和平的方式归顺元朝中央。萨迦班智达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萨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1235——1280年)。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因而萨迦班智达是他的伯父。八思巴从小聪慧好学,八岁时能向人们讲经,加上伯父萨迦班班智达的良好教育,后来除了在政治上成为一名显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八思巴十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为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八思巴十七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担任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因而他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重大作用。1253年,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薛禅汗,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八思巴,他们共二十五人先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1255年,八思巴回藏从康区迎请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庄严的仪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当时蒙古汗王对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别的宗教,还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所以,佛教与道教之间常发生辩论事件。为了解决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并判定两派优劣,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时年二十三岁的八思巴为首组成。其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如新造佛像、灵塔,以及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中的甘珠尔部。同时分别拜克什米尔班智达希达塔噶大巴札、罗沃译师喜饶仁钦、纳塘堪钦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因明学、显宗理论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五明学等知识。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古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于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由于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1276年,八思巴从大都抵达萨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护送,在途中专为真金著述并讲授了《彰所知论》,此经有汉译本,收录在大藏经中。1277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纳塘寺附近),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的盛大法会,史称“曲弥法会”。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