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522节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522节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派佛教将初步证悟到佛陀所说的教理,称为现观〈abhisamaya〉,又称见道〈darsana-marga〉,得法眼净。在见道之后,必须真正实践与体验到佛陀的教理,这个过程称为修道〈bhavana-marga〉。在修道过程中,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证悟,分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到了最后,脱离一切烦恼的最终证悟,称为阿罗汉果或无学果,得此证悟的圣者即是阿罗汉,或称漏尽者。
  为了得到证悟,必须经由某些修行方法,例如修行五停心观、四念住等,经由这些修行进入第四禅(又称禅那),因此这些修行方法也被称为“禅修”。
  【中观学派】
  以龙树为开端的中观学派,由观察缘起,而进入中观,证悟空性,最终达到成佛。
  【唯识学派的禅观】
  正如同其名称,唯识学派认为一切都是精神性的存在〈心外无境〉,以瑜伽来作为禅修的方法。因此,只要通过转变个人的精神层面(转识成智),就可以达到外在世界的转变〈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唯识学分成真心与妄心两派。真心一派与如来藏学说结合,建立《楞伽经》的传承。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唯识派传承,即地论宗,是与真心一派相近的,相信人有一个原始无污染的本质心(真如),因此,修道最重要的要务,即是找回这个本来的状态。
  【如来藏学派的禅观】
  如来藏学派认为存在着一种不变的最终本体,称为如来藏或真如。他们将禅视为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先驱】
  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土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要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关河地区的三论学鸠摩罗什将龙树学传入中国,竺道生依此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
  空性观点与魏晋玄学的结合。
  地论宗参见:地论宗地论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
  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
  道家玄学当佛教进入中国时,正逢魏晋玄学的兴盛期。追求返璞归真,回到本来状态。
  竹林七贤远离传统礼教的束缚,正如后世禅宗祖师的狂态。
  【菩提达摩与楞伽宗】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
  相传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达摩亦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早期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于《楞伽经》。禅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问,千圣不传”的第一义,这种义是离一切语言文字相、心缘相、分别相的。语言文字只是作为所显义理的媒介,真正的义理是不可以语言文字来用表达的。故佛教提倡“依义不依语”,破除对语言文字上的执着,所谓“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
  达磨慧可相以楞伽密传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经》四卷,可以传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则有《信心录》一卷,四祖以下别开牛头禅,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书,尤为开中国千载以来未有之宗风,此为中国禅宗大转变。从斯南顿北渐分河饮水,后北渐传于日本,其旨趣为南禅相悖,一花五朵遍传。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惠能《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
  楞伽宗(又称南天竺一乘宗、南宗),因求那跋陀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名。东山法门(又称黄梅禅),因弘忍居黄梅双峰山之东为名。北宗,因神秀的“渐悟”为名。南宗(又称曹溪禅),因六祖惠能的“顿悟”、居于曹溪为名。曹溪北宗:荷泽宗,因神会位于山东菏泽为名。曹溪南宗:石头禅,因石头希迁为名。洪州禅,因道一法师居于江西洪州开元寺为名。保唐宗,因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为名。牛头宗,因法融大师为名。楞伽宗始于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楞伽》传授门徒,为禅宗的开端。之后菩提达摩进入中原后,传法至四祖道信,于黄梅双峰山传授禅法,道信法师受三论宗、天台宗的影响,一改以楞伽印心的传统,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传授门徒。门下五祖弘忍,住凭墓山传法,因凭墓山在双峰山之东,故号称东山法门。弘忍大师开始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大乘起信论》传授门人。后由惠能大师承继其禅法,为六祖,又称南宗,曹溪宗,为禅门正宗。别传神秀大师,称北宗。南宗始于惠能大师,大弘顿法,又称曹溪禅。后神会大师将南宗传至洛阳,北宗遂衰。
  【禅宗六祖】
  初祖
  菩提达摩
  二祖
  慧可
  三祖
  僧璨
  四祖
  道信
  五祖
  弘忍
  六祖
  惠能
  【僧璨与《法华经》】
  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说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为禅宗四祖道信(580-651)“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这“二僧”的另一位,相传是僧璨的同学可法师。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这对道信极具影响力。道信在此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僧璨经常向道信传授玄微禅理。时机成熟后,僧璨即付矛道信衣法,传法偈如下:“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后往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让他在原地弘法,说:“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对他寄托厚望。
  两年以后,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为众说法后,在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其时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世寿不详,唐玄宗谥智禅师、觉寂之塔。
  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疑义。《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这很像是道教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后还讲到“绝言绝虑”不住断、常二边见的中道实理,这显然是空宗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论。
  【道信的黄梅禅】
  在道信之前,禅宗祖师多修行头陀行,门徒不多,但是道信改变了这个作风,开始以佛寺为中心来向大众广泛传授禅法,禅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及三论宗的影响,将般若中观学与念佛法门融入楞伽经的传统中,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结合《楞伽经》教授门徒。
  开始将授菩萨戒加入禅宗,形成戒禅合一的新宗风。
  【牛头禅】
  牛头宗为三论宗的旁支,始于法融大师,为牛头初祖。传统上认为法融大师为禅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经后世考证,两人的年代不相当,应是误传。因此牛头宗是由三论宗旁出,在江南地区独立发展的地区性宗派。但是因为与禅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渐融合在一起。
  牛头宗重视般若中观之学,与传统禅宗重视《楞伽经》不同。
  【弘忍的东山法门】
  弘忍大师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作为传法的核心。
  南顿北渐参见:弘忍及五祖寺五祖寺中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禅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禅修水平。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此后,弘忍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此后禅宗分为南顿北渐。
  【北宗禅】
  神秀是汉传佛教禅宗北派创始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
  五十岁,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深为弘忍所器重。弘忍圆寂后,神秀去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扬。
  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年)遣宋之问迎请,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大足元年,(701年)抵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高遇。武后时常询问,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为长安、洛阳两京法主,则天、中宗、睿宗三帝亲教授师,所传教法盛行华北,号称“北宗”。
  唐中宗即位(705年),神秀住洛阳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年)在天宫寺圆寂,谥大通禅师。
  【禅宗的成熟期】
  【六祖慧能的曹溪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