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带着异能兴农家 作者:捡贝拾珠(起点vip2013-11-25完结) >

第127节

带着异能兴农家 作者:捡贝拾珠(起点vip2013-11-25完结)-第1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宏远娘(梁晓乐):“刚才二姐夫说让我替你们保管地契和房契,我认为这样不妥。我一个外人,保管你们的东西。名不正言不顺。但地契房契在你们手里,二姐又担心落不住。我看不如这样,我用钱赎回你们的房子,房契归到我的名下,你们搬回去住。然后我在南房里开个门市,卖我的货。货款除了你们日常生活用度外,余下的一律用来赎回二姐夫输掉的地。但地契也和房契一样,归到我的名下。你们就算是我的总管。买卖你们两个人经营,我二姐管账管钱;地我雇长工打理,二姐夫给我接管,每亩地一年我给你们一百斤粮食作为报酬,粗细杂粮随便挑。二十年后,如果二姐夫确实戒掉了赌瘾,我再原碧奉还。你们看,行不行?”

    (——啊呵,梁晓乐这里用了个小心眼儿:货款全用来赎地,这样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十年后,她和奇典大神的约定也就到期了。无论自己成功与否,这地和房子对她来说,都无所谓了!)

    “这,那,原来是这样给我‘翻本’啊?!”吴夕来咧了咧嘴,又说:“这样,地和房子,我就没处理权了。”

    宏远娘(梁晓乐):“对,因为你已经把地和房子都输掉了。我翻(赎)回来,就应该归到我的名下。”

    “我看这样行。”二姨李慧欣高兴地说:“我们开门市不但不花钱,挣了钱还用来赎我们地。地契和房契虽然都归了三妹,但我们还用着,地里一年一百斤粮食,比出租也不少落。往外租地,年景不好的话,还落不了一百斤呢。关键这都是用三妹的钱赎回来的。二十年后,我们也不能全要。就按大姐那里的章程,我三,你七,这样才公平。”

    在李慧欣看来,这是宏远娘用了一个明要暗保的手法。这样一来,地和房子吴夕来就没有了处理(押赌)权。每年每亩地又有一百斤粮食的进项,名誉上是给三妹当管家,又与过去有什么区别呢?!二十年后,吴夕来也就五十多岁了,就是想赌,恐怕也没这个精力了。

    吴夕来还在那里眨巴眼儿。

    这对他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限制。买卖上的钱在老婆手里,这个倒不担心要不出来。关键是地契和房契都归了人家,自己再也不能用来下赌注和卖钱了!这可是剁手腕子的事,说不心疼是假呀。

    但是,如果不同意,这些东西也回不来,自己还是照旧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

    同意了,虽然地和房子的所有权归了人家,生活上有买卖上的钱,每亩地每年有一百斤的收入,房子还照常住着。最起码又回到了原来的老宅上过日子去了!总比现在的一穷二白强多了。

    至于二十年后再给回来,他连想都没想。二十年后谁知道怎么样呢?人还不是活一天乐呵一天(咳!赌博生贪欲,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玩物丧志啊)!

    吴夕来心里这么一想,也就想通了,点着头说:“行倒是行,不过,咱得丑话说到头里,我可是净要一百斤粮食,税赋就不负担了。”

    宏远娘(梁晓乐):“税赋?”

    梁晓乐一愣神:在她的前世现代,农民种地是不纳税的。穿越过来以后,也从来没听说过。只是有一次听分店的人说今年的税赋比去年重了。她觉得做买卖纳税再正常不过了,也就没往心上去。

    宏远娘(梁晓乐):“一亩地纳多少税?”

    “年年都不一样。一般在五、六十斤。怎么,你不知道?”吴夕来觉得奇怪。

    宏远娘(梁晓乐):“我们那里种地没纳税这一说。只有做买卖才纳。”

    “怎么你们那里不纳税呢?怪了,难道你们不属皇上管?真的是属老天爷爷管呀?”吴夕来惊呼着说。

    宏远娘笑笑:

    宏远娘(梁晓乐):“老天爷爷只管五谷丰登,哪里管这种事!”

    “我倒听大哥说过。”二姨李慧欣说:“可能你们那里有个说道,好像是因为一个在朝廷当官儿的。究竟怎么回事,我也说不清。你要闷得慌,回家问问大哥就知道了。”

    宏远娘(梁晓乐):“嗯,回家是的问问。自己那里的事都不知道,显得太闭塞了吧。哎,二姐夫,既然这里有税赋,就算在我这边。该纳多少我纳多少。你净落一百斤。你要同意呢,咱就定个协议。”

    “三妹,你别太亏欠了自己。”二姨说:“这里打不了多少粮食,一年也就三百来斤。你还得纳税,还得出工钱。再说了,这么远,来回也得动车动辆的。”

    宏远娘(梁晓乐):“没事。我雇长工管理,耕种按我那里的模式。八、九十里路,一天能打个来回,还能随着捎货来,一举两得。中午在你这里吃顿饭,你不会不管吧?!”

    “三姨妹说笑了。”吴夕来也高兴起来:“行,就这样定了。现在咱们就定期协议来。”

    宏远娘(梁晓乐):“可以。我也丑话说到头里:从今往后,你必须保证戒赌,不许再进赌场!”

    “那当然,咱得说话算数!今晚你们就别走了,在家里看着我。”吴夕来嬉笑着说。

    “哼!是人不用管,管的不是人!”李慧欣蔑视了他一眼,气呼呼地说。

    宏远娘(梁晓乐):“不用我守着。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灵’,神灵无处不在。只要我祷告了老天爷爷,在哪里都可以的。就是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把你的举动看的真真切切。你要是心不诚,可别怪神灵不客气!真要惹恼了神灵,谁也救不了你。”

    “那是,那是。”吴夕来说话的口气,明显低了下去。

    赎房很顺利。因为对方还没住人,只是办办手续交交钥匙而已。

    宏远娘带的银子不够,由吴夕来的大嫂作保,先交了一半儿赎金。剩下的送货时一块儿捎过来。宏远娘又把身上的散碎银子给了二姐,让她添置紧着用的东西。(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 二舅的担心

    等宏远娘要动身的时候,太阳已经走到大西边了,回到萧家镇已是蚂蚱眼儿(天是黑不黑的时候)。

    二舅李崇林很热情地把宏远娘迎到家里,陪着在李老爷子和李老太太屋里坐了一会儿。宏远娘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说帮二姐开门市的事,对吴家的闹剧,只字未提。

    李老爷子自是又夸奖宏远娘一番,嘱咐她帮助帮助两个姐姐。

    当宏远娘带着梁晓乐回到西里间屋里后,二舅李崇林随即跟了过来,迫不及待地说:“三姐,我的事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梁晓乐一听,赶紧与宏远娘对接上灵魂。因为“借钱”的事宏远娘并不知道,她也不知道梁晓乐的想法。

    宏远娘(梁晓乐):“你别着急,最近会有结果的。什么事上你都惊醒着点儿也就是了。”

    为了转移话题,梁晓乐想起在吴家庄所说的“税赋”来,这对她也确实是好奇又纳闷的事情:

    宏远娘(梁晓乐):“二弟,在二姐家听说种地纳税赋,觉得奇怪。我们那里从来没纳过,二姐说有个说道,她记不清了,让我问大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呀?”李崇林好奇地问。

    “不知道。”宏远娘肯定地回答。

    梁晓乐见宏远娘搭了腔,忙撤销灵魂对接,闪到一旁听他们谈话。

    “咳,真是灯下黑。咱这里上岁数的人都知道。我因为你的缘故,特意问了问。回来说给大哥的。”

    “嘿,原来我这是舍近求远了。你快给我说说吧,是怎么回事?还真怪闷得慌呢?”宏远娘来了兴趣。

    “你们那里是不是离着杨白塔村不远啊?”

    “不远,也就四、五里路。”

    “你听说过白尚书的故事吗?”

    “我不大好串门子。没听说过。”

    “咳,你这离着近的,还不如我这离着远的呢。”

    于是。李崇林讲起了白尚书关于种地不纳税的传说。

    原来,距离梁家屯村四、五里远的杨白塔村,老常年家曾经出了一个大官儿,做了朝廷的一品尚书。并且很得皇上的器重。

    这白尚书虽然官居一品,对老家的父老乡亲却很照顾。谁要有事找到他,没有不给办的。

    有一年,乌由县一带遇上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可是,官府的苛捐杂税照样摊派在村民身上。村民们申诉无门,便怂恿杨白塔村里的人,到京城找他们村里的白尚书,看看他能给想个办法。免去一些税赋吧!

    杨白塔村的人找到白尚书后,对他说明来意。

    白尚书虽然官居一品,可是,广征粮税是皇帝的旨意,他也不敢抗旨不遵。他想了想,就对村民们说:“你们回去后,各家各户都用纸在屋里扎上顶棚。到时候我自有办法。”

    村民们都不知白尚书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可是他说自有办法,那就依着办吧!于是,回来后就对本村和外村里来问的人说了。各家各户都找来了秫秸、麻经儿。买来了白纸,把正房屋全扎上了顶棚。

    白尚书听说乡亲们已把顶棚扎好,就上表皇帝,让皇帝南巡,体察民情。皇帝准奏。由白尚书伴驾,一路巡察而来。

    这天。来到乌由县一带,白尚书就领着皇帝到百姓家去看。看完以后,白尚书问道:“万岁,您看这一带的房屋有何特征?”

    “房中无梁。”皇帝未加思索地答道。

    白尚书一听,马上给众乡亲们使了一个眼色,撩袍便跪。村民们一见,也都齐刷刷地跪了下去。

    皇帝不解其意,忙问道:“爱卿何故下跪?”

    白尚书说:“万岁金口玉言,说此处房中无‘粮’,怎纳得起粮税?请万岁下旨免征。”

    皇帝这才知道上了当。原来,这房中并不是无梁,而是扎顶棚把梁遮住了。可是话已出口,被白尚书钻了空子。皇帝无奈,只好下旨免征这一带的粮税。

    这一年,乌由县的村民们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灾荒。

    当时皇帝只说“免征粮税”,并没有说清免征多少年。当官的怕落个“抗旨”的罪名,便免去了杨白塔和杨白塔附近村庄的粮税。一任传一任,传到后来,也就习以为常,谁也不领头征那里的粮税了。

    ………………………………

    宏远娘听完后,无限感慨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我在那里待了十年,竟然没听说过,平白里受了人家这么大的恩惠,都不知晓。”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了能耐,大家都跟着沾光。常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谁落了好处也不会忘了人家,要不怎么人们把白尚书都传神了?!”李崇林笑着说。

    “是吗,都是些什么故事?”

    “什么‘腹内镇凶宅’、‘立生成官’、‘少儿显异兆’,多了去了。我也是只知道个大概。你回去打听一下你们那里的老人们,他们准清楚。”

    “没想到你知道的比我还多。”

    “其实啊,白尚书在咱这里传开来,还得说沾了你的光。”

    “这哪儿跟哪儿呀?怎么好好地扯到我身上了?”

    “三姐,你在外面名气大着呢。人们说,你们那里几十年前出了个白尚书,现在又出了个李慧敏。一个是大官儿,一个有神气儿,都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主儿,人们说,托生在你们那一块儿里,也算有福气的人。尤其是你成立的那个养老院,人们传的可神了。因为你,才带出了白尚书。我也是因为你,才对你们那里的故事感兴趣的。”

    “我不是跟你说过么,都是夸大其词,你呀,就别在家里捧臭脚了。你的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放心吧,三姐只要能帮的忙,不用你求。要是帮不了的,你就是说下大天来,我也办不到。”

    李崇林“嘿嘿”一笑:“我知道三姐是最疼我的。那咱就说定了,就这两天里,你一定把心思用到我的事上,帮我办成了。”

    宏远娘笑着剜他一眼:“你一撅尾巴我就知道你拉什么粪儿!今晚我就给你求求老天爷爷,让老天爷爷来帮你。”——这也是宏远娘唯一能做的并让她深信不疑的招数,因为每次都能“如愿以偿”。

    在一旁的梁晓乐听得心潮澎湃:没想到宏远娘的名声会传的这么大、这么远,连近百里远的娘家都听说了。要是在这里不拿出点儿真玩意儿来,岂不让宏远娘落个“徒有虚名”的名声?!那样的话,难看的,就不仅仅是宏远娘一个人了!

    同时对便宜二舅鄙视了一番。看来,有求于人的人没有一个不低三下四捧臭脚的。前世和现在一个样,不分彼此。

    接下来,李崇林又问了问吴家庄二姐家的情况。

    宏远娘在老人屋里不愿提,是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