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38真实三国之孔明 >

第7节

38真实三国之孔明-第7节

小说: 38真实三国之孔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料呢,是完全缺乏,于是想象与推测成为大家最有力的武器。 
  我就只说说我的理解吧,从上次我对李严的评价来看,李严面对这个不太喜欢的位置,心情是不太痛快的。而且运粮这个差事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所以李严有时候不怎么以全副精力去做,也是可能的。三国志上与此相关的,可见于李严传,只有短短两段,加上裴注也不长。 
  李严原来是南阳人,在刘表手下做官,曹操来了以后,跑到刘璋处,刘璋待他很好,做了成都令,应该是首都的一个不小的官。刘备打刘璋时,刘璋委任他为护军,在绵竹大曲的故乡驻兵,结果李严不发一兵投降了刘备,绵竹是成都的门户,李严成了刘备的大功臣,刘备也重用了李严。在刘备死之前这段时间,李严很果断地以五千之兵平了万人的马贼作乱,又挡住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作乱,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物。所以刘备死时,把他放在永安独当一面,负责对东吴的防守。 
  随后,李严到了江州(重庆)作了市长市委书记,倒也挺乐意,干得不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事情。而且诸葛亮对他也是很器重的,可见三国志原文。但两个人的关系不好出现在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国时,诸葛亮带兵在洋县一线防守,害怕防线没有纵深,太单薄,于是又令李严带江州驻军二万人到汉中当预备队。李严是什么态度呢,诸葛亮在后来向阿斗上的表上有这么的叙述:“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可见,李严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这个人权力欲望比较强,是个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人物,表上还有这么一句:“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很清楚,李严与诸葛亮讨价还价,说司马懿自已在防区里都能开府,有用人的权利,让我到汉中也可以,得让我也自已开府,召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江州时是个头,有实权。而到了汉中,虽然魏国军队因下大雨没攻成,但诸葛亮显然想让他在汉中久驻,汉中自然没有在后方重庆舒服,还没有实权,于是李严更加不乐意。诸葛亮为了安其心,就以其子李丰接他的班,到重庆当官。大臣们都不乐意,认为诸葛亮对李严太好了,偏心眼。 
  李严看到儿子接了自己的班,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在汉中驻下来,诸葛亮让他负责运粮,李严心里还是不痛快,于是很多网友这么说,蜀道难,诸葛亮这是故意让李严出错误,好收拾他。我的同志们,运粮这件事前后诸葛亮做过,蒋琬做过,都做得很好,足粮足兵,为什么李严做不好?你就是做不好也没什么,为什么要先派人说粮尽,下雨运不上去,叫诸葛亮赶快回兵。回来了又惊奇地说粮食很多呀,为什么要退兵呀。 
  又有人说,这是送信的和诸葛亮勾结的,我的同志们,这么说还有什么不可以是假的呢?诸葛亮可以骗所有的人于一时,也可以骗李严一个人于一世,但他不可能骗所有的人于一世,难道一千多年那么多人的怀念都不能说明问题吗?就算是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把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个比较,很多网友说诸葛亮对李严等人的摧残,但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司马懿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可以肯定地说,李严会被灭三族,廖立会被灭三族,那个在孔明死后还在说诸葛亮死得好结果被阿斗大怒杀之的李邈(诸葛亮死前他也说孔明会篡位,孔明却没动过他一个汗毛)会被灭九族,你别不服气,曹爽一家的下场你不知道吗? 
  于是诸葛亮把所有的书信交给李严,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平民,诸葛亮对其子任用如故。并且对其子李丰说:“本来是要和你父亲同力北伐,结果出了这么一件事,希望你父亲能努力改过,那么以后事情一定有转机。”李丰以后做到太守这个比较高的位置。 
  开诚心,布公道,让被贬的人无话可说,陈寿的三国志是写得公正无私的。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无可指摘,有的网友说这是蜀国几派的倾轧,其实正是由于诸葛亮处处公正无私,才真正在一定程度遏制了内部派别的争斗。而诸葛亮死后,本地派和外来派之间的争斗才慢慢出现加剧,直到最后无法收拾而被邓艾侥幸灭掉。 
  此篇结束时,让我们再一次领略陈寿高超的文字水平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享受: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十七 秋风五丈原     
  第四次北伐从二月开始到六月被李严叫回来,经历了五个月时间,这是建兴九年,回到成都,诸葛亮解决了李严的问题,挥掉身上的征尘,喝了一杯夫人亲手泡的信阳毛尖,开始了对前四次北伐的总结和回顾。 
  这四次北伐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一个粮食供应,汉中北部群山连绵,栈道窄小,交通至为不便,后勤压力极大,运输困难。可以说如果不想出新的办法来,北伐就是绝对无胜利的希望的。怎么办呢,有几个方案形成于他的心中: 
  1:修飞机场,修高速公路,不太现实哟,呵呵。 
  2:加大资金投入,增大后勤人员人数,但是道路窄小,再多人也是一个一个走,效率增加有限。 
  3:就地屯田,在前线就地成立农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权衡了一番后,诸葛亮终于下了决心,综合后二个方案,一方面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一方面行屯田之策。 
  三国志上对于四次和最后一次北伐之间这三年时间诸葛亮都干了什么又是基本空白,只有后主传的裴注中有两句,也非常简单,一是加强农业生产,二是加紧军队正规化训练,三是在建兴十一年在斜谷建设了军用粮站,积存军粮,从这几点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他仍然是在积极准备北伐,当然也和老婆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 
  说到这,我想起来诸葛亮的一生是不是很枯燥没趣,贵为一国之相,娶了一个丑老婆,而且厮守一生,史书上诸葛亮好象并没有娶妾,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一位大帅哥,还满腹才华,还位高权重,身边又没有MM围绕,又不爱享受,整天带兵在汉中北的大山里吃苦受罪,哎哟,这不是自找苦吃嘛,换成各位朋友,你们能这么冒傻气吗?呵呵,坦白地说,俺是不能,说啥不干。再说俺也没有那个本事耶! 
  这几年里东吴反倒是没闲着,可笑得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结束撤回的那一年,东吴又使出老手段,向魏军诈降,你还别说,魏国他还就相信,真叫我一想就笑得肚疼,为什么呢?我总结了一下,从赤壁大战开始,先是黄盖诈降,曹操相信;然后周舫断发诈降,曹休相信;这次竟然是孙权亲自出主意叫孙布向杨州市长(上次曹休也是扬州市长)王凌诈降,王凌不但信了,而且信得程度令人发笑,满宠知道后叫他不要相信,自己要去见明帝,走前叫人不要给王凌兵马,让他受降不成,结果王凌就带了七百兵和一个偏将去受降,吴兵冲出来,这员偏将死掉,王凌拼命逃跑,这才保住命。随后二年里,东吴兵马每年都有进攻,但规模不大,而且魏国的满宠自从在与关羽一战中显露头角后,成为吴国北攻中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他在合肥的坚守使陆逊也无可奈何,我查一下,就在诸葛亮准备最后一次北伐这三年里,打退吴国的进攻三次。其人作战指挥水平不次于同时期任何一员名将,这时期魏国西有司马懿,东有满宠,中有一个明白皇帝,真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吴蜀两家运气也真是不好,名将辈出的三国真是一段多姿多彩的历史。            
十八 秋风五丈原续(完)     
  上回书写到的满宠、王凌都是可以单独成篇的人物,不过本文以诸葛亮为主就不细说这两位了。简单说一下王凌,这个人是王允的侄子,当年王允被李傕、郭汜两个军阀灭门时,他和兄弟翻墙逃了一条小命,后来就跟着曹操干,表现非常好,救了曹休,打败了孙权大女婿全琮,却在诈降上象中了邪一样相信东吴,还和满宠闹不和,打小报告,后来司马家欺负曹家,他不干了,就起兵要和司马懿单挑,司马懿带大兵来镇压他这个反革命,老王自知打不过,见了司马懿后自杀,后家族被灭门。宋朝时大词人李清照有一句诗叫做“死亦为鬼雄”,应该就是以王凌为基础写的,王凌虽然自杀,却不去正常投胎做人,天天夜里去骚扰司马懿,司马懿被弄得失眠不已,痛苦之极,不久干脆也跟王凌的鬼魂一块投胎去了。 
  这是后话,我们把眼光回到蜀国,又是一年春草绿,让人一呆就不想走的成都又迎来了建兴十二年的春天。可是诸葛亮又一次要北伐了,我们当然知道这次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出发前,诸葛亮先给孙权发了短信,双方联合同时发动总攻,以使魏国首尾难顾。二月,诸葛亮告别了夫人,他不知道这是和妻子的最后一面,带兵进汉中,然后走斜谷,斜谷去年已经建成了大粮库,让人觉得心里很稳当。一路顺利,出了斜谷,前面是渭水,右边是眉县,左边是陈仓,右下是武功,司马懿已经带兵过了渭水,在险峻的地方扎下了大营。 
  来之前,司马懿轻松地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诸葛亮果然扎营在五丈原。 
  那么很多网友依据这一句话,对司马懿大加赞叹,对孔明大加贬低,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于是查一些资料,得知五丈原现在是一个镇,属于歧山县所管辖,这个歧山县属于宝鸡市,是市东南的一个县,现有人口47万人,特产歧山挂面驰名中外,下有蔡家坡和五丈原两个镇,经过县市领导的努力发展,现正向县级市的方向努力,计划以蔡家坡为工业基地,以五丈原为住宅区和商业区,在五丈原镇建成四横六纵的公路网。而五丈原上的诸葛亮庙规模并不大,内有岳飞所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是其中主要的看点,从1991年成为省级风景区,年接待游人达15万左右,还是不少的。而五丈原这个地方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是行军布阵的好地方。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如此说呢,我的想法是司马懿这次来的战略企图只有一个,就是以乌龟为榜样,以不出战为手段,以熬走诸葛亮为最终目的。谁知他运气好,没有熬走,而是熬死了诸葛亮,真是让他喜出望外呀,所以当地人嘲笑他死诸葛走活仲达时,司马懿只是乐呵呵地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当然希望诸葛亮驻兵在利于急攻而不利于长久对恃的地方,五丈原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地方,是很理想的驻营地,但是由于汉中北部地势本来就险峻,司马懿驻营的地方当然是越难攻越好,他又不出战,就一个拼命守住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司马懿会这样说,而武功东一带,有一大片开阔地,可以长久屯田对恃。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驻兵在武功而到五丈原呢,下次再说吧。 
  诸葛亮为什么到五丈原而不去武功呢?是不是到五丈原就象司马懿说的那样;诸将无事呢? 
  我可以有信心地肯定几点: 
  1:司马懿在吹牛;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诸葛亮的真实战略意图;如果依他的思路;一定会大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懿得好好请郭大明白喝两顿小酒;正是这位郭淮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虽然被收拾得痛苦不堪;但是毕竟在高手的打击下成长起来了;可以说诸葛亮的进攻培养了他。 
  在司马懿自以为是的确定了乌龟不出头的死守计划后,郭大明白觉得不对劲,于是提出建议分兵守北边的一个据点,防止诸葛亮用兵迂回过河包抄,司马懿倒是挺听话,连忙派他去,结果就比诸葛亮的军队提前了一个小时,正在修工事,蜀军就到了,在汉中北部那种地形下,谁到得早一点,基本上就胜利了,很象我军飞渡大渡河时的拼命行军一样。 
  到这时候,郭大明白又象福至心灵一样,觉得诸葛亮要烧魏的浮桥,于是又自作主张派了兵,于是又一次占了先机,围棋上常说:宁输十子,不落一先。郭大明白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