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36节

蒋氏家族全传-第36节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他“说:“有一支左轮手枪。”说着,连同枪套交给我。我带
  他进入会议大厅,会议尚未开始。参谋长白崇禧一见王天
  培,便很严肃的对他说:“你知罪吗?”王天培被这突如其来的
  问话吓呆了;面色苍白,立正站着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白
  崇蓓接着说:“你不服从总部的战略部署,阳奉阴违,在进攻
  徐州战役中,被敌人(孙传芳)一打就垮,一直向南溃退,几乎
  影响整个战局;而且你部下控告你十大罪状,克扣军切等等……        你知道吗?”王天培颤栗地抵赖说:“不知道!都是下面
  人搞的!”在场开会的军官,大部分都站起来,注视这件想不
  到的事。自出师北伐,国民革命军共七个军,一到湖南,成立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王天培是第十军,其资格之老,地位之
  重要,可比例而知。自出师以来,总司令部惩办一个军长,这
  还是第一次。蒋介石未说话,一直注视着,大概是预先布置
  好的。王天培支吾其词,蒋叫我将王天培带到军法处,后来
  枪毙了。
  徐州战败,完全是因为蒋介石的料敌不确、指挥失误所致,而他却倭过于人,不经审判,不宣布罪名就处决了王天培这样的高级将领。这种作风引起了各部将的极大恐慌,尤其是李宗仁、白崇禧,更是受到极大震动,都担心有朝一日成为第二个王天培。
  蒋介石在徐州惨遭败绩之后,仍玩弄两面派手法,一面致是冯玉祥表示赞成宁汉合作,一面又令白崇禧部署军队,准备与武汉方面作战。但此时南京四周几乎都是桂系的部队,李宗仁和白崇禧决定趁此良机向蒋介石摊牌。白崇禧拥兵抗命,不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蒋介石调兵兵不动,遣将将不听,立即明白这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在“逼宫”,遂将计就计,试图以辞职要挟南京政府。果然,蒋介石一放口风,吴稚晖等人慌了手脚,立即召集党政军要员开会。会上,吴稚晖等文官一力主张蒋介石留在任上主持大局,而白崇禧、何应钦等军事将领却一言不发。当蒋介石表示想“休息一下”时,白崇禧、何应钦、李烈钧等人立即附和,表示同意蒋介石暂时“休息”。蒋介石眼看覆水难收,大局已成,只好决定下野。同时,支持蒋介石的吴稚晖等人也宣布辞职。
  陈布雷在日记中曾说:“八月间宁汉分裂之迹更显,蒋公命余先期为准备辞职宣言,愿行退让贤以促成团结”。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表僻职宣言》,说:“中正自蒸沫总理之教训,即以二义自矢:一、认党高于一切。在党的利益之下,党员个人绝无逞主观、用感情、计利害之余地。二、认捍卫党基为党员最大之大职。苟有逞智弄巧,阳奉阴违,篡夺吾党基础,剽易吾党主义,使吾党名存而实亡者,必竭全力以铲除之。由第一义言:进退生死,一以党之利益的依归。……故昔日以党之命令不能不进者,今若从中正一退,可解纠纷,中正因无时无刻成忘归隐者也。由第二义言:苟不侵蚀中国,篡窃本党如共产党之所为,任何党员,决不能以识解小有异同,而稍道其卫党之天职。”在自我标榜了一番之后,蒋介石又“掬诚”宣告三项愿望:一。要求宁汉双方“悉摒外间挑拔之辞,尽捐意气猜防之念,武汉同志地期联袂迁移东来,共同集合于南京,以谋党国大政之进行”。二。“要求分驻湘、鄂。赣武装同志,拚力北进,会同津浦线作战之军队,一致完成革命。三、要求鄂。赣、湘诸省彻底清党。”
  8月14日,蒋介石率卫队回到他的老家溪口,同行者有邵力子、陈果夫、张群等。
  8月19日,奉化各界举行欢迎蒋介石“锦旋”大会,蒋介石在会上致辞说:
  “今天承请父老兄弟等开会欢迎,中正非常欣慰,比之他处更甚。不过中正为国奔走,对于桑样事情,无甚顾及,殊党抱歉万分,幸诸父老热心举办公益事务,故中正亦得许多安慰。但是我革命事业,无非是要为民众谋幸福,为党国谋利益,所以希望诸同志,以后努力进行。待到革命成功,人民皆得享衣食住行四者之幸福,此时再来庆祝,当更为快慰。中正别无他愿,望桑样升平,请父老兄弟皆得安居乐业,是中正之厚望也。”
  同一天蒋介石在家乡雪窦寺接见美国《芝加哥鹰报》记者和《纽约时报》记者表示:“鄙人下野,当可促成宁汉合作。”
  蒋介石的这种“高姿态”,实际上是在讲反语。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早已经看清了当时的局势。他明白,如果不及时辞职下野,他将成为众矢之的,宁、汉两方无论是分还是合,因为有汪精卫在,他蒋介石都只能当半个国民党领袖,很难大权独揽。他一旦下野,就避开了各派的攻击,作壁上观,坐收宁、汉相争之渔利。此外,蒋介石也悟到:宁、汉双方鸡吵鹅斗互不相让相容的时候,冯玉祥居于“调停人”的地位,一直超然于争执双方之外。蒋介石如果不避让,有可能使冯玉祥在调停宁、汉矛盾中获得实利,大权就有可能旁落。把个中道理想透彻了,蒋介石才决定“下野”,自处“超然事外”的地位,而电请冯玉祥出来主持津浦路战事,把冯玉祥推进斗争的漩涡。他打好了如意算盘,等各派系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时,他再以公正者的姿态出面收拾残局。
  蒋介石下野后,回到了奉化,但他的影响却始没有离开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人在溪口的雪窦寺,却照样指挥着他手下的文官武将,在政治、军事、财政上控制着时局。
  在政治上,自蒋介石下野后,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就到处奔走游说,为蒋介石复职上下活动。宋子文与黄郭则积极同英美等帝国主义拉关系,施加影响。所以,蒋介石下野后,国民党内部的斗争非但没有因此而平息,反而更加剧了。
  在军事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仍然效忠于他,尤其是第一军中的各级军官,都是蒋介石从黄埔系中挑选出来的,早已成为蒋介石的“私人武装力量”。至于何应钦,他当初拆蒋介石的台。并不是真想把蒋介石搞垮,只是想借此改善自己的地位。因此,蒋介石虽然下了野,但第一军仍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经济上,蒋介石下野之前即已有所布置。江浙财团及上海的买办阶级一直是支持蒋介石的。蒋介石下野后,江浙财团和上海的买办势力立即停止供给军晌,切断了南京政府的经济命脉。
  李宗仁、黄绍站、白崇禧等桂系首领原以为蒋介石一下野,南京政权就掌握在闩己手中了,没想到适得其反,出为蒋介石“人在野而心在朝”,凭借自己的势力在奉化遥控政局,反把时局弄得越来越乱。桂系大权没到手,连大局都难以控制了。
  第七章 权与钱的最佳结合
  1.英雄难过“美龄关”
  蒋介石一生当中曾经拥有过多少女人?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乃因为众所周知:先后与蒋介石举行过婚礼并共同生活过的女人计有4位发妻毛福梅、妾姚恰诚。妻陈洁如,最后一位就是举世闻名、如今被台湾人称为“永远的第一夫人”的宋美龄。说它“复杂”,是因为蒋介石一生当中的确不仅仅只拥有过上述的4位女人。在这4位女性之外,确有其事而且见诸史传的就至少还有两个女人。一是“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亡命日本避祸期间,曾与戴传贤共租一屋居住,房东为他俩介绍了一位下女,名叫爱子。这位爱子小姐曾与蒋、戴二人共同度过了近3年的“双凤求凰”的同居生活;二是蒋介石在广州担任军职时,虽然身边已有家眷,却仍然陈仓暗渡,勾引了一个绰号“银菩萨”的女人。
  诚然,蒋介石一生与政治结缘,他的最大欲望是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终生为之奋斗,并且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愿望。但是,平心而论蒋介石也是人,是男人。所以,无论他是英雄还是懦夫,在“美人关”前,他也一样会眼睛发直、腿肚子变软,过不去这一“关”。
  何况蒋介石心目中的“美人”标准并不仅是羞花闭月之容,而是修养、风度、才智、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等等因素的集合概念。宋美龄正是上述所有“因素”的完美的结合体,在这样的“美人”面前,即使前路茫茫、关山阻隔,蒋介石也是一定要闯过去夺“关”的,对于蒋介石来说,他面临的已经不是泛义的“美人关”,而是天下无双、特殊意义上的“美龄关”了。
  1922年,蒋介石这个在当时还排不上“英雄”座次的“准英雄”,这个默默无闻的“革命战士”,已经在“美龄关”前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这一年的12月初,蒋介石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基督教晚会。晚会假座上海莫里哀路孙中山先生的寓所举行,主持人是:国舅爷”宋子文。就是在这次晚会上,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了宋美龄小姐。宋美龄当时只有24岁,正值一个女人生命之树的黄金季节,她举止雍容尔雅,风姿绰约笑靥迷人,一时倾倒了出席晚会的所有男性,成为晚会的中心人物。座中受到强烈震撼的,就是已经有过一妻一妾、新近又与陈洁如举行了婚礼的蒋介石。他痴痴地望着宋美龄,脑子里飞快地旋转着宋美龄的家庭、社会背景,旋转着宋家势力和财力以及孙、孔。宋三家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旋转”的结果是一个强烈的欲念我一定要娶这位来三小姐为妻!
  应当说,蒋介石是个善于识别并掌握各种机会的人。攀交陈其美,使他跻身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巴结孙中山,使他很快成为孙中山所赏识的“干才”;现在,命运之神又把一个绝好的机会送到了他面前,他相信这是上天所赐,故尔绝不可轻易放过。
  这次晚会后不久,蒋介石奉孙中山电召来到广州。一见到孙中山,他就迫不及待地表露了想娶宋美龄为妻的念头,恳请孙中山代为作伐。他绝口不提自己新近才娶的陈洁如,只一味强调说明自己已经离婚,“为了革命事业”休妻弃妾,目下独身一人奔走革命,急切地想找一个宋美龄这样的姑娘作为终生伴侣。
  孙中山当时对蒋介石的家庭生活的确不大了解,但对他的私生活也时有耳闻。但孙中山先生是一位谦谦君子不便当面指摘部下的私生活,他沉思了一下,摇头表示拒绝。
  蒋介石是个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他明知以自己当时的地位和名望去攀求宋家小姐确是有点儿离谱,可是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实现,无论这中间有多少艰难险阻,他是到了“黄河”也不肯“死心”的。蒋介石性格上的这种特点是贯穿于他生命的给终的,说得好听一点,叫作“坚忍不拔”说得难听但却更准确一点,应当叫作“顽固不化”。换了别人,遭到孙中山的当面拒绝后,早就“赧颜无地”,自惭而退了,可是蒋介石却毫不理会孙中山的态度,继续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再三再四地请求孙中山向宋家转达自己的意愿。
  正是“君子可欺以方”,孙中山被蒋介石缠得推不开躲不过,只好答应先去跟自家太太商量一下。
  正如后世史家及传记文字中所描述的,宋庆龄女士听到丈夫转述蒋介石的意愿之后,当即以激烈的态度和决绝的语言表示了反对:
  “我宁可看到妹妹死去,也不愿意让她嫁给一个仅仅在上海就找了两个女人的荒唐男人!”
  孙中山为人敦厚善良,不忍把夫人的原话转告给蒋介石,怕的是伤了蒋介石的自尊心。他只是委婉地劝告蒋介石:“先等一等吧。”蒋介石也明白是得“等一等”,他从此耐心等待,一有机会就重提此事,直到孙中山去世之前,他得到的答复始终是“再等一等吧”。
  据章微寒辑录的有关蒋宋联姻的材料,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经过大致如下:
  蒋、宋之间最初见面,是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宋美龄才23岁,与蒋初遇于上海香山路“国父宅中”。那时宋美龄有如盛开的玫瑰,使蒋介石“一见倾心”。董显光著的《蒋总统传》中说:蒋“及与宋女士相捻,知其为理想之终身良伴,而向求之不得者,故不稍犹豫,露求婚之意。”“其后五年问,蒋致全力于革命事业,北伐军兴,蒋即率师北上,此期间与宋女士函犊往还”,“仍申前情。”
  这里所说的“宋女士函犊往还”,可稽考者,有一则《情书》,见于1927年10月19日天津的《盖世报》,这个见报日子是他们结婚前1个月又11天,写信的日子还要早些。这个报纸记载最近才被发现,1987年5月9日台湾《民主政治周刊》所载龙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