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

第215节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第215节

小说: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玉贵没再问别的,带了两个亲信,径直来找李鸿章和庆王奕劻,从他二人那里了解到了京师的具体情况。李鸿章由于谈判辛苦,积劳成疾。崔玉贵劝他多歇息歇息。

  看望了李鸿章和奕劻,崔玉贵就到京师的街道上蹲蹰,看到市面井然有序,也不见有多少洋人,除了随处要可以看见几所破房子之外,其他的和以前的感觉差不多,于是决定火速回西安。

  两天之后,崔玉贵和他的两个亲信,踏上了归途。回到西安,向老佛爷详细禀告了京师的情形。慈禧听得聚精会神,乐得合不住口。于是,八月二十四日启驾回京,就这样定了下来。但是,皇太后、皇上要起驾,不似寻常百姓串门儿,说走就走,那得准备各种物品、护驾的军队等等。所以,这回銮日期一定,这整个西安城,乃至全国,都动了起来。

  在崔玉贵回京视探的同时,慈禧太后派李莲英在西安准备仪仗,车轿等。制办这些东西,李莲英是行家,他指示他手下的太监到西安城中出名的几个木匠铺子里订做龙驾凤銮,又派人训练禁卫军,准备仪仗,好不热闹,行宫之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慈禧太后见李莲英把起驾所需各物全部备齐,心中更是得意。

  圣驾要远行,必须要有护驾的。去年由北京往西安来时,先有马玉昆,后有岑春暄,护驾也颇负责,很得慈禧的赏识。

  但是,由于岑春暄与李莲英争宠,发生矛盾,在荣禄和慈禧太后的合作下,他被调到远方去了。到用人的时候,慈禧才觉得有点后悔,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岑春暄是不可能回来了,那此次回銮,由谁护驾呢?目前在西安找一个合格的护驾之人,可不是件容易事。慈禧整天在思忖,寻找她的护驾之人。

  在慈禧太后考虑护驾人的同时,大总管李莲英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李莲英前次陪着老佛爷和万岁爷从京师仓惶出逃,由于走得仓促,没有正式护驾的军队,只是七拼八凑地跟来了一些军队,聊作护驾。由于没有统一领导,护驾军队组织得很乱,几次都险些出乱子,所以李莲英知道护驾军队的重要,所以在后来岑春暄护驾时,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李莲英,都很看重他,信任他,所以他才越来越跋扈。这次回銮,那更是非同小可,再者,李莲英随驾到西安后,在惠心照料老佛爷的同时,也时不时打打自己的如意算盘,背地里干过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必须找个可靠的人来护驾,才能保住自己的前程。那到底让谁来护驾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他的干儿子九门提督姜维提。

  这姜维提是谁?干吗做李莲英的干儿子?原来,姜维提的胞弟姜维康,曾通过李莲英的关系,放任为粤海道台。姜维康紧抓住李莲英这条红线不放,多次用重金贿赂他,又通过李莲英,把他的胞弟姜维提由一个卫队的小头目提升为京师九门提督。姜维提万分感激,但无以回报,便磕头认李莲英为义父,愿终生为其犬马。论年纪,姜维提和李莲英相差无几,但是李莲英给了姜维提地位,权力,可以说是再生父母,且姜维提一介武夫,觉得如拜在他的门下,前途更是无量,所以就一无反顾地做了李莲英的干儿子。

  李莲英想到了他,但他在京师,不在西安,这可怎么办?

  但凡事岂能难倒大总管。他又来找荣禄,言明这护驾之人如何重要,西安如何缺这护驾之人,又推荐姜维提是如何的能干、可靠。荣中堂也不是白痴,难道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满口答应把姜维提从京师火速调来护驾。

  所以,正当慈禧太后为谁护驾而犯难的时候,忽然得报,京师九门提督姜维提由京师前来护驾。慈禧一听大喜。

  这护驾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在起驾前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奖励随行诸官,特别是陕西省和西安府的地方官员。岑春暄被调走之后,陕西巡抚换成了升尤。他虽到此任不久,但正赶上两宫要回銮,就积极投入到准备工作之中,受到老佛爷称赞。所以,老佛爷特派他为前路督边粮台,陕西巡抚暂由李绍芬代理,派臬司樊增祥署理布政司,道员吴树芬署理按察司,西安府胡延升署粮道,候补府傅士炜署西安府……

  不几天,陕西、西安宫场全班出动,官员之间相互贺任道喜,满街车马纷驰,闹得尘土飞扬,乌烟瘴气。加上行期渐近,官府内外都预备行装,准备登程,各随行京官,也打点行囊,忙得不亦乐乎。

  慈禧太后和李莲英,也在忙着收拾行装。老佛爷在陕西居住了一年,全国各地的官员也都到西安来向她老人家朝贡过。所贡之物,收集起来,竟装了一百多辆车子。慈禧看看这么多金银财宝,心里美滋滋的。其实,这些东西,不全是她的,至少有一多半是李莲英的。李莲英随老佛爷在陕西,大权在握,地方官为了讨好他,在向慈禧进献礼品时,还要送李莲英一份。有的官员明里送,暗里还送,所以李莲英一年所得到的财物,只比慈禧的多,而绝不比她的少。李莲英在收拾整理时,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为了区别开来,把慈禧太后的东西全用黄色的绳带包扎,而自己的,全用红色的绳带捆扎。那用红色绳捆扎的箱笼,明显的比黄色绳子捆扎的多。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凌晨,天还很黑,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几分凉意,早起忙碌的人们不禁缩了缩脖子。

  在陕西西安慈禧太后的行宫里,李莲英早早地侍候慈禧起了床,洗漱完毕,正忙着给她老人家梳头。今天的头一定可要梳好,因为今天是起驾回銮的日子,要远行了,要见到外面的世界了,老佛爷觉得自己应该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大自然面前,出现在她的臣民面前。

  “老佛爷,您看梳成这样,行吗?”李莲英梳好了一个样式问。

  “不行!得看上去庄重些!把这边这几支头发理顺!发髻再低些!……对、对,就这样!行啦!”

  “是,老佛爷!这样再好不过了!奴才梳了几十年头,这次是奴才最满意的!”李莲英奉迎道。

  “莲英,起驾的东西收拾好了吗?”

  “老佛爷,您老人家放心,一切准备周全!只待下旨起驾!”

  “我的那些箱笼都装上车子了吧?可别落下什么东西。”

  “不会的!奴才办事,老佛爷还不放心?”

  “放心!放心!”慈禧看起来非常高兴。

  不知不觉,天已放亮,光绪帝也收拾得差不多了,到慈禧房里来请安。“请亲爸爸安!”

  “好,好!皇帝,都收拾好了吗?”慈禧太后问。

  “准备停当了。”

  “莲英,传膳!”慈禧太后想吃了饭,就要起驾。

  “遵旨。”

  不大功夫,御膳上来了。这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西安的最后一顿饭。这顿饭,御膳房的厨师们花了昨夜一整夜时间,才做了出来,所以特别丰盛。慈禧太后看着这满桌菜肴,心里就高兴。便把其中挑了几样赐给了裕隆皇后和瑾妃她们,又把别的几样赐给了他的奴才李莲英。光绪帝还是像过去那样,谁都不搭理,自个儿找好吃的猛吃。

  吃完了饭,慈禧太后拿起了水烟袋,悠闲地过着瘾。外面一声“荣中堂大人到!”她放下了水烟袋。荣禄进了屋,跪在地上,道:“给老佛爷请安!”

  “嗯,准备得怎么样?”

  “一切皆妥,只等着老佛爷降旨了。”

  “好!”她把头转向光绪,“皇帝,起驾吧!”

  “亲爸爸,这就走啊?好,走吧。”说着,光绪帝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起驾了。最前面是侍卫和仪仗,个个骑高头大马,装束整齐,并有二十四面黄龙旗开道,极其宏伟、庄严。西太后乘的是前日李莲英订做的金色大轿,由十六个人抬着。轿子从顶到底全是金黄,两边绣着各种吉祥图案,衣着华奢的慈禧坐在其中,神态怡然。紧接后面的是光绪皇帝的轿子,隆裕皇后的轿子及瑾妃等人的轿子,皆是黄色的八抬大轿。所有轿夫都穿红彩绸衣,戴黑帽,足穿黑面白底软靴,一切皆按京城銮仪的标准,好不气派。轿前轿后,有御前大臣及宫中太监骑马随驾,李莲英则跟在慈禧太后轿旁,寸步不离。再后面是一些大臣的眷属,排成长队,浩浩荡荡,最后面是姜维提率领的护驾兵勇,押运着这一年来各地进献的财物及陕西地方进献的地方特产,这是老佛爷和李总管的私房,和各衙门的档案籍册。

  再看那西安城中的道路,全用黄土重新铺垫过,修得平平整整。道路两旁,每隔五步即站一名护驾的士兵,从巡抚衙门一直站到灞桥之上,这西安城到灞桥,足足有三十里地,如此排场,确实史无前例。这些,都是荣禄荣中堂和李大总管精心策划,尽力操办的。确是用心良苦。

  西安城中的百姓,早就听说老佛爷要回北京了,又见近来整修道路,已知行期不晚,个个翘首以待。从大众的心理来说,百姓还是希望老佛爷和万岁爷在这里继续呆下去,不要再回北京了,在西安不也很好吗?再者,圣驾幸临陕西,给关中百姓带来了好运,这是百姓不愿圣驾离去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人的心里中有许多讲不清楚的谜,其中“闰八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闰七不闰八,闰八把头杀”,其意思就是说有闰八月的年份一定是个灾年。

  光绪二十六年,是闰年,而且闰的是八月。这一年,中国人灾难深重,连京师都让人给占了,皇太后、皇上偏安别处,天津、北京血流成河,这灾难太大了。而关中百姓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续三年大旱,加上战乱和官方的苛捐杂税,使百姓十室九空,无以聊生。这不正应了这个“闰八月”的谚语。

  到庚子年九月,慈禧和光绪到达西安。当时关中早已无以为生,西安城中亦是饿殍载道。到了冬至以后,天又下了场大雪,百姓无衣无食,每天死亡的人,数以千计,实在无法生活,有的地方人人相食,以求苟全性命。慈禧太后见百姓如此之苦,曾下令救济,所以才有一部分百姓得活。直至二十七年春,西安城中百姓生活才略见起色。去年那场使许多人丧失生命的大雪,使关中百姓喜获丰收,全省百姓欢天喜地,无不感谢皇恩浩荡。没有皇太后和皇上驾幸西安,老天爷岂肯把雨雪洒向人间,这难道不是老佛爷的功劳?

  现在老佛爷要回北京去了,我们这些贫民百姓拦是拦不住的,可是最起码要送她老人家一程,也算是对她老人家感恩戴德了。于是,八月二十四日这天,西安城中,不论男女老幼,举巷而出,在道路两旁,跪成了两条长龙。待慈禧太后和光绪的驾轿经过时,高呼“老佛爷万岁!皇帝爷万岁!”

  喊声响彻云天。有的则哀求太后不要回銮,有的百姓痛哭流涕,哭声撼天动地。慈禧如此刚强的女人,为也此感动,到人多之处,便命李莲英挑起轿帘,一来让百姓瞻仰她的尊容,二则再看看这关中质朴的百姓,与他们挥手道个别。到了感动之处,慈禧也不免掉下几颗泪来。看来她还真的被关中百姓的痴心感动了。

  慈禧太后叫过李莲英,说:“关中百姓如此淳朴,对圣驾如此情厚,你派几个人拿些洋钱,给道旁的百姓发放,年老的,一人给一个‘寿’字银牌。”

  “老佛爷,……”李莲英有些不情愿。

  “去吧!难得百姓如此拥戴朝廷。”

  “遵旨。”李莲英回答得很是勉强,但终于还是按老佛爷的指示办了。这样一来,百姓更是哭声震天,磕头如捣蒜,依恋不舍。

  沿途上,百姓迎送圣驾,好似迎佛送神,形形色色,一个个恰似善男信女。大多在道旁摆设香案,圣驾过时,人人跪于案后,头不敢抬,目不敢视,只双手合十,心中喃喃自语,不知所云。到了灞桥,更是热闹非凡。有百姓在此跪送圣驾,又有一些州县官员亦在此恭送,把灞桥之头,围了个水泄不通。好不容易过了灞桥,慈禧太后却让队伍停下了,让轿夫们落了轿,掀起了轿帘走出轿来。在场的官员和百姓,先是一愣,然后跪成了一片。慈禧回首望着那依稀可见的西安城,有股泪想往上涌,她急忙向跪在地上的臣民摆了摆手,径直上了轿子,命令队伍继续向东而去。

  当日东行,到临潼县,驻跸骊山行官。临潼县是全县预备,避匿不出。圣驾少歇即行,次日到达渭南县,驻跸渭南行宫。途经各个州县,仍有百姓跪道恭送。二十九日到达华山之麓,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到玉泉院中去拈香。不期风雨大作,道路泥泞,随驾的太监、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