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

第147节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第147节

小说: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绪皇帝跪着接过慈禧太后拿过来的如意以后,便缓缓地向五名秀女走去。现在这柄如意交给谁,实在是很明白的事,因此大家只有看热闹的心情,并不觉得紧张。

  所有的视线自然都集中在皇帝面前,尤其是那柄玉如意上面。光绪皇帝心目中的皇后,在第一次选秀女时就已经定了下来,在那以后的屡次复选中,光绪皇帝的心也就更坚定了。他觉得如果慈禧太后不让自己来选便罢,而一旦让自己来选,便一定要选自己心目中的那位天使。

  光绪皇帝缓缓地,但却从容地一步一步地朝着叶赫那拉氏走去。虽在预料之中,但众人还是微微长叹了一口气,看来如意要落到叶赫那拉氏手里。

  “自己这些天的心思没有白费,看来皇帝还是了解自己的心意的。”慈禧太后也松了一口气,心里想道。

  “自己出的这个主意还是不错的嘛,如今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了。”侍立在旁边的李莲英看了这副情景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暗暗地想道。

  光绪皇帝快要走到叶赫那拉氏前面时,突然之间,将手一伸,虽无声息,却犹如睛天霹雳一样,震得每一个把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那柄如意是分明递给第三个人,德馨的长女。

  “皇帝!”

  在这静得时间几乎都凝固了的时刻,慈禧太后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大叫,就像惊雷一样,震得每一个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人,一哆嗦,光绪皇帝更是全身一震,差点将玉如意摔在地上。

  光绪皇帝端着玉如意愣在那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仿佛耳边出现了自己和教师翁同和谈话时的凄凉的叫喊声:“我就是死了也要为自己争取一个合意的皇后!”光绪皇帝刚想不顾一切地把玉如意递给德馨的长女,可这时耳边仿佛又出现了翁同和那渴望的声音:“皇帝啊,要为亲政大局着想啊!要为重振清朝雄风而着想啊!要见机行事!要见机行事啊!”光绪皇帝想不顾一切地把玉如意递给德馨长女的想法顿时又烟消云散了。

  这一切只是发生在几秒钟之内的事情。光绪皇帝正在不知所措之时,忍不住回头看了看慈禧太后,这一看把光绪皇帝吓得非同小可,他此时所见到的慈禧太后,脸色发青,双唇紧闭,鼻梁右面突然抽筋,眼下那块肌肤不住地牵动,以致右眼半张半闭,衬着瞪得特别大的那只左眼,形容愈加可怕。

  可以明显地看出,慈禧太后在向光绪皇帝呶嘴,而且是呶向左边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内侄女。

  光绪皇帝看到慈禧太后这副情景,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下了脑袋。于是他便看也不看,便将玉如意递向了叶赫那拉氏。

  这实在很委屈,也很没有面子。如果换个别的心高气傲、自尊自爱的女孩子,当时就有可能会哭了出来。然而叶赫那拉氏倒好,不但没有哭,反而很勉强地笑了笑,然后又撩一撩下摆,跪了下去,高举双手,接受如意,说道:“奴才叶赫那拉氏谢恩。”

  光绪皇帝看也不看,也没有答话,只管自己掉头走到御案旁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李莲英站在慈禧太后身后,看到刚才那副情景,急得差点要叫了出来,心想如果皇帝不顾一切地按着他自己的意思把如意给了德馨的长女,老佛爷还不知能气成个什么样子呢,而这个主意是自己出的,自己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不过,他还考虑到了更深一层意思,皇帝毕竟不小了,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不甘心做老佛爷的傀儡皇帝。

  不管如何,自己以后在老佛爷和皇帝的斗争中,不能再那样明目张胆地和皇帝作对了,即使作对,也要做得非常非常隐蔽。

  慈禧太后心里乱极了。她说不出到底是一种什么滋味。她没有想到自己一向认为很听话的光绪皇帝,竟会公然地、明目张胆地和自己作对。自己虽没有给他提过让他选自己的内侄女为后,但不知给他暗示了多少次,这一点他是不会看不出的,但他竟然全然不理,依然我行我素。皇帝长大了,已不想再被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是再清楚不过的。然而她控制起局面来还是有自己的手腕的,现在皇帝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将来“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己的内侄女,还是存着心腹之患。回想当年先帝对自己及丽妃的态度,就是明鉴。想到此处,她毫不犹豫地喊道:“大格格!”

  “女儿在,老佛爷有吩咐?”荣寿公主赶紧从慈禧太后身后闪出来,问道。

  “拿这一对荷包,给长叙家的姐妹。”

  说完,她检视排列在面前的五支凤头签,取出其中第二、第三两支,厌恶地住桌角一丢。这就是“撂牌子”,江西巡抚的两位小姐就这样被选中了。

  “恭喜你们了!”荣寿公主将一对荷包,分别送到长叙的两个女儿手里。

  两个赶快跪下,接过荷包,说道:“给皇太后、皇上谢恩。”

  满殿的人,一个个都是面无表情,无精打采的,无声地在心里叹气,不知道是在为这样的喜事被闹得不成样子而叹,还是为光绪皇帝选不到合意的皇后而叹。

  福锟原是准备了一套话的,只等“乾坤一定”,就向慈禧太后与皇帝恭贺大喜。但见每个人都正在气头上,还是觉得少开口为妙,以免招祸端。只是跪了安,便带着原来的五名秀女退出殿外。

  “回宫!”慈禧太后面无表情地说了这么一句,什么人也不看,便站起身来,往外走去。

  “老佛爷累了吧,坐软轿回去吧!”李莲英说道。

  慈禧太后无可不可地坐上软轿,照例由皇帝扶轿杠,随侍而行。李莲英就趁这个当儿,退后数步,悄悄把乾清宫总管太监谢振昆拉到一边,说道:“你们是怎么搞的?老佛爷的意思难道你们一点不懂?你们到底给皇帝说过没有?”

  “实在没有想到啊!”谢振昆自从那次被李莲英无端又找了一次茬之后,见到李莲英就害怕,这时更是战战兢兢地说:

  “谁知道万岁爷一点都不明白老佛爷的意思,我无论如何也得给万岁爷提醒一下。”

  “我告诉你,老佛爷怪罪下来,你们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谢振昆一听吓坏了,赶紧给李莲英跪下道:“求总管大人在老佛爷面前美言几句,小的实在是出于无心啊!”

  “我会给你说情的,不过老佛爷到底怎样,我可说不准。”

  “多谢总管大人!”

  光绪皇帝把慈禧太后送到储秀宫以后,便由太监陪着回到乾清宫,见到老师翁同和后,便把选后情形说与他听。

  “这下要坏事了!”翁同和听了大惊失色地说道,“皇上向老佛爷敬献如意时,一定要多装出些笑脸来。”照旗人的规矩,呈递如意是晚辈向长辈贺喜之意。因此,立后之日,皇帝要向太后献如意。

  “唉!”光绪皇帝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说道,“选了这么一个倒霉鬼,让我如何才能笑出来呢?”

  “皇上不可太任性了,笑不出来,装也要装出来。”

  “我这个皇帝太难做了,我就装一装吧。”

  光绪皇帝来到储秀宫,让李莲英去向慈禧太后通报。

  “老佛爷请出来吧,万岁爷等着要向老佛爷进献如意呢!”

  李莲英向还在愤愤不平的慈禧太后说道。

  “还进献如意干什么?”慈禧太后说道,“他只管自己如意,哪管别人如意不如意!如今翅膀长硬了,我管不了了。”

  “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外头都在听喜信儿呢!老佛爷就让万岁爷尽了孝心,就去见军机宣示懿旨吧!”

  一句话提醒了慈禧太后。是啊,宣旨太迟,可能会引起许多猜测,化为离奇的流言,让人听了更生气。

  于是她接受了李莲英的劝告,由寝殿出来,居中坐定。光绪皇帝便强装欢笑地走到慈禧太后面前,先请安,后磕头,然后又故作轻松地说道:“儿子叩谢亲爸爸成全。这柄如意,请亲爸爸赏收。”说着,从跪在一旁的谢振昆手里,接过如意,高举过顶。

  “难为你一片孝心!”慈禧太后淡淡地说道,勉强从光绪皇帝手中接过如意。

  光绪皇帝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陪着笑脸说道:“请亲爸爸放儿子一天假吧,撤了书房,让儿子好侍奉亲爸爸好好地乐一天。”

  慈禧太后听了光绪皇帝这几句话,心里稍稍安慰了一些,气也就消了一半。立后的事,说起来也是皇帝自己的事,皇帝当然想找一个他自己称心如意的皇后。也难怪皇帝不喜欢自己的内侄女,长得既不好看,又无个性。虽然皇帝违背了自己的意思,但不管如何说,最后还是立了自己的内侄女为后。想到这儿,便说道:“好吧,我也放自己一天假。立后宣旨,皇帝就自己说给军机好了。”

  “是!”皇帝答应着,站起身来,仍旧立在慈禧太后身边,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

  “你就去吧!”慈禧太后见光绪皇帝不走,心中更增加了一分安慰,说话的声音中似乎也有了一些暖气。

  光绪皇帝见状,方觉心头的压力和恐惧减轻了一些。他答应一声,退出储秀宫,换了衣服,便到养心殿召见军机。

  这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都已得到喜讯。遇到国有庆典之事,都要穿俗称“花衣”的蟒袍。事先都有准备,听到皇帝召见,即时在朝房换穿整齐。同时也各备如意,有的交奏事处转递,有的当面呈送。御前大臣和军机的如意自然要面递。金镶玉嵌,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御案。皇帝看在眼里,悲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在口中默念着雍正朱批谕旨中的一句话:

  “诸卿以为如意,在朕转不如意。”

  磕贺完毕,礼王世铎呈上两道黄面红封里的御旨,已经用正楷誊清,皇帝先看第一道,写的是: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皇帝寅绍不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佐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

  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丽贤淑,着立为皇后。

  看到“丽”字,光绪皇帝只感到一阵阵伤感。他想了一想,然后提起朱笔把“丽”字涂掉,注上一个“庄”字。这便是以后的隆裕皇后。接着再看第二道。

  这道上谕,仍用“奉懿旨”的语气,宣封长叙家两姐妹。

  在“着封为”三字下,空着两格。在另外附着的一张单子上面,写着八个字,都是“玉”字旁。皇帝虽是初次处理此类事件,但也不难想象,这八个字是用来做称号的。

  “皇后以外,另外两位是封妃,还是封嫔?请旨定夺。”世铎问皇帝道。

  皇帝这才想起,应该请懿旨定夺。但他实在怕提到立后封妃之事,惹起慈禧太后的不快,同时也耽误功夫,便自己作了主张,说道:“封嫔!”

  “是!”世铎又说道:“请圈定称号。”

  皇帝略看一看,便圈定了两个字:“瑾”与“珍”,然后提笔填在空格中,十五岁的他他拉氏封为瑾嫔,十三岁的他他拉氏封为珍嫔。

  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按自己的意思立了自己的内侄女为皇后,在光绪帝身边安插了一个最大的耳目,认为终于可以放心地为光绪帝举行大婚了。因为按规矩,皇帝大婚之后就要亲政,皇帝亲政就意味着自己权力的丧失,所以她觉得自己不能不对这个问题好好地考虑一下。至于大婚问题,反正皇后是自己的内侄女,自己操心不操心也无所谓了,于是便把李莲英找了过来。

  “小李子,皇帝的皇后已经选定了。至于这大婚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办?”慈禧太后每当有事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和李莲英商量。

  李莲英这几天正得意忘形,自己为老佛爷出的立后主意,虽然经过了一个不小的风波,总算没坏什么大事,不管如何说还是立了老佛爷的内侄女为后。皇后是最接近宫帏之人,对皇帝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这在以后的宫廷斗争中,对老佛爷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优势。而且只要能保住老佛爷的权力,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受损害。李莲英也知道,立后之后就是大婚,大婚之后皇帝就要亲政。大婚之时,各省肯定会有许多报效,并且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开销,谁要是当了这个大婚的经办人,只要指缝一漏,顿时便会成为一个富翁。所以这几天李莲英正为如何当这个经办人而苦心冥想,这次见慈禧太后找他谈大婚之事,可以说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老佛爷指的是哪一方面呢?”慈禧太后笼统的一句问话,李莲英实在不知道该从哪一方面回答,便问道。

  “我是说这大婚问题是该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