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智度论 >

第36节

大智度论-第36节

小说: 大智度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视。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是犹易开。女锁系人染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众病之中女病最重。如佛偈言

 宁以赤铁  宛转眼中  不以散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耻
 回面摄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心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应不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复次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则令夫心高。若敬待情舍则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烦恼忧怖与人。云何可近。亲好乖离女人之罪。巧察人要女人之智。大火烧人是犹可近。清风无形是亦可捉。蚖蛇含毒犹亦可触。女人之心不可得实。何以故女人之相。不观富贵端政名闻智德族姓技艺辩言亲厚爱重。都不在心唯欲是视。譬如蛟龙不择好丑唯欲杀人。又复女人不瞻视忧苦憔悴。给养敬待憍奢叵制。复次若在善人之中。则自畜心高。无智人中视之如怨。富贵人中追之敬爱。贫贱人中视之如狗。常随欲心不随功德。如说国王有女名曰拘牟头。有捕鱼师名述婆伽。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想像染着心不暂舍。弥历日月不能饮食。母问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母谕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美肉以遗王女而不取价。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垂愍念赐其生命。王女言。汝去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后。母还语子。汝愿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敕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天神思惟。此不应尔。王为世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即厌此人令睡不觉。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悟。即以璎珞直十万两金遗之而去。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璎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恼。淫火内发自烧而死。以是证故知。女人之心不择贵贱唯欲是从。复次昔有国王女。逐旃陀罗共为不净。又有仙人女随逐师子。如是等种种女人之心无所选择。以是种种因缘。于女人中除去情欲忍不爱着。云何嗔恼人中而得忍辱。当自思惟。一切众生有罪因缘更相侵害。我今受恼亦本行因缘。虽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恶报。我今偿之。应当甘受何可逆也。譬如负债。债主索之应当欢喜偿债不可嗔也。复次行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逼身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时迦利王将诸婇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息。诸婇女辈游花林间。见此仙人加敬礼拜在一面立。仙人尔时为诸婇女赞说慈忍。其言美妙听者无厌。久而不去。迦利王觉不见婇女拔剑追踪。见在仙人前立。憍妒隆盛。嗔目奋剑而问仙人。汝作何物。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言。我今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汝手足。若不嗔者知汝修忍。仙人言任意。王即拔剑截其耳鼻斩其手足。而问之言。汝心动不。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王言。汝一身在此无有势力。虽口言不动谁当信者。是时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乳。即时血变为乳。王大惊喜。将诸婇女而去。是时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雷电霹雳。王被毒害没不还宫。以是故言于恼乱中能行忍辱。复次菩萨修行悲心。一切众生常有众苦。处胎迫隘受诸苦痛。生时迫迮骨肉如破。冷风触身甚于剑戟。是故佛言。一切苦中生苦最重。如是老病死苦种种困厄。云何行人复加其苦。是为疮中复加刀破。复次菩萨自念。我不应如诸余人常随生死水流。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一切凡人侵至则嗔。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恼害不嗔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当为众生兴大悲心。复次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众恼恼我则我不成忍辱。以是故言。是我亲厚亦是我师。复次菩萨心知如佛所说。众生无始世界无际。往来五道轮转无量。我亦曾为众生父母兄弟。众生亦皆曾为我父母兄弟。当来亦尔。以是推之不应恶心而怀嗔害。复次思惟。众生之中佛种甚多。若我嗔意向之则为嗔佛。若我嗔佛则为已了。如说鸽鸟当得作佛。今虽是鸟不可轻也。复次诸烦恼中嗔为最重。不善报中嗔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如释提婆那民问佛。偈言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不悔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何物杀而赞  何物杀无忧 

佛答偈言

 杀嗔心安隐  杀嗔心不悔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杀嗔诸佛赞  杀嗔则无忧 

菩萨思惟。我今行悲。欲令众生得乐。嗔为吞灭诸善毒害一切。我当云何行此重罪。若有嗔恚自失乐利。云何能令众生得乐。复次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嗔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之故应修忍辱。若众生加诸嗔恼当念其功德。今此众生虽有一罪。更自别有诸妙功德。以其功德故不应嗔。复次此人若骂若打是为治我。譬如金师炼金垢随火去真金独在。此亦如是。若我有罪是从先世因缘。今当偿之不应嗔也。当修忍辱。复次菩萨慈念众生犹如赤子。阎浮提人多诸忧愁少有欢日。若来骂詈或加谗贼。心得欢乐此乐难得恣汝骂之。何以故。我本发心欲令众生得欢喜故。复次世间众生常为众病所恼。又为死贼。常随伺之。譬如怨家恒伺人便。云何善人而不慈愍。复欲加苦苦未及彼先自受害。如是思惟不应嗔彼当修忍辱。复次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自计身心疲恼。嗔覆慧眼专行恼他。如一五通仙人。以嗔恚故虽修净行杀害一国如旃陀罗。复次嗔恚之人。譬如虎狼难可共止。又如恶疮易发易坏。嗔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积嗔之人。恶心渐大至不可至。杀父杀君恶意向佛。如拘睒弥国比丘。以小因缘嗔心转大分为二部。若欲断当终竟三月犹不可了。佛来在众举相轮手遮而告言

 汝诸比丘  勿起斗诤  恶心相续
 苦报甚重 

 汝求涅槃  弃舍世利  在善法中
 云何嗔诤  世人忿诤  是犹可恕
 出家之人  何可诤斗  出家心中
 怀毒自害  如冷云中  火出烧身 

诸比丘白佛言。佛为法王愿小默然。是辈侵我不可不答。佛念是人不可度也。于众僧中凌虚而去。入林树间寂然三昧。嗔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语。以是之故应当除嗔修行忍辱。复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问曰。忍辱法皆好。而有一事不可。小人轻慢谓为怖畏。以是之故不应皆忍。答曰。若以小人轻慢谓为怖畏。而欲不忍。不忍之罪甚于此也。何以故。不忍之人贤圣善人之所轻贱。忍辱之人为小人所慢。二轻之中。宁为无智所慢。不为贤圣所贱。何以故。无智之人轻所不轻。贤圣之人贱所可贱。以是之故当修忍辱。复次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何以故。心柔软故。复次菩萨思惟。若人今世恼我毁辱夺利。轻骂系缚且当含忍。若我不忍。当堕地狱铁垣热地受无量苦。烧炙燔煮不可具说。以是故知。小人无智虽轻而贵。不忍用威虽快而贱。是故菩萨应当忍辱。复次菩萨思惟。我初发心誓为众生治其心病。今此众生为嗔恚结使所病。我当治之。云何而复以之自病应当忍辱。譬如药师疗治众病。若鬼狂病拔刀骂詈不识好丑。医知鬼病但为治之而不嗔恚。菩萨若为众生嗔恼骂詈。知其为嗔恚者烦恼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无所嫌责亦复如是。复次菩萨育养一切爱之如子。若众生嗔恼菩萨。菩萨愍之不嗔不责。譬如慈父抚育子孙。子孙幼稚未有所识。或时骂詈打掷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小爱之愈至。虽有过罪不嗔不恚。菩萨忍辱亦复如是。复次菩萨思惟。若众生嗔恼加我我当忍辱。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后入地狱受苦无量。若在畜生。作毒龙恶蛇师子虎狼。若为饿鬼火从口出。譬如人被火烧。烧时痛轻后痛转重。复次菩萨思惟。我为菩萨欲为众生益利。若我不能忍辱。不名菩萨名为恶人。复次菩萨思惟。世有二种。一者众生数。二者非众生数。我初发心誓为一切众生。若有非众生数山石树木风寒冷热水雨侵害。但求'衝…重+素'之初不嗔恚。今此众生是我所为。加恶于我。我当受之。云何而嗔。复次菩萨知从久远已来。因缘和合假名为人无实人法。谁可嗔者。是中但有骨血皮肉。譬如累墼又如木人机关动作有去有来。知其如此不应有嗔。若我嗔者是则愚痴自受罪苦。以是之故应修忍辱。复次菩萨思惟。过去无量恒河沙等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先行生忍然后修行法忍。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嗔恚如魔界法。以是故应当忍辱。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能忍。是名生忍

大智度论卷第十四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第二十五(卷第十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云何名法忍。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淫欲法。是为法忍。复次法忍者。于内六情不着。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缘合故。其实空故。一切法相常清净故。如真际法性相故。不二入故。虽无二亦不一。如是观诸法心信不转。是名法忍。如毗摩罗鞊经中。法住菩萨说生灭为二不生不灭是不二入法门。乃至文殊尸利说。无闻无见一切心灭无说无语。是不二入法门。毗摩罗鞊默然无言。诸菩萨赞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门。复次一切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诸法。菩萨于众生中忍如先说。今说法中忍。法有二种。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内有外。外有寒热风雨等。内有饥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种种名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种。一者嗔恚忧愁疑等。二者淫欲憍慢等。是二名为心法。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问曰。于众生中若嗔恼害命得罪。怜愍得福。寒热风雨无有增损。云何而忍。答曰。虽无增损而自生恼乱忧苦害菩萨道。以是故应当忍。复次非但杀恼众生故得罪。为恶心作因缘故有罪。所以者何。虽杀众生而无记心是便无罪。慈念众生虽无所与而大得福。以是故寒热风雨虽无增损。然以能生恶意故得罪。以是故应当忍。复次菩萨。自知宿罪因缘生此苦处。此我自作我应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复次菩萨思惟。国土有二种。有净有不净。菩萨若生不净国中。受此辛苦饥寒众恼。自发净愿。我成佛时国中无此众苦。此虽不净乃是我利。复次菩萨思惟。世间八法贤圣所不能免。何况于我。以是故应当忍。复次菩萨思惟。知此人身无牢无强。为老病死所逐。虽复天身清净无老无病。耽着天乐。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离欲。以是故。于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众生。复次菩萨思惟我受此四大五众身。应有种种苦分。无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贵贫贱出家在家。愚智明闇无得免者。何以故。富贵之人常有畏怖守护财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如乌衔肉众乌逐之。贫贱之人有饥寒之苦。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乐。无常对至后则受苦。智人思惟无常苦。后则受乐得道。如是等受身之人无不有苦。是故菩萨应当行忍。复次菩萨思惟一切世间皆苦我当云何于中而欲求乐。复次菩萨思惟。我于无量劫中常受众苦无所利益未曾为法。今日为众生求佛道。虽受此苦当得大利。是故外内诸苦悉当忍受。复次菩萨大心誓愿。若阿鼻泥犁苦我当忍之。何况小苦而不能忍。若小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种种外法中忍名曰法忍。问曰。云何内心法中能忍。答曰。菩萨思惟。我虽未得道诸结未断。若当不忍与凡人不异。非为菩萨。复自思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