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国历史文选 >

第4节

中国历史文选-第4节

小说: 中国历史文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阳春二月暖融融,黄莺枝头把歌唱,姑娘手提深竹筐,走在那条小路上,去采柔嫩养蚕桑。春天渐渐白昼长,采蒿人们一大帮,姑娘心里正悲伤,就怕公子哥看上把人抢。
  七月火星偏西方,八月芦苇正茂畅。三月动手修桑树,拿起斧头拿起斨,高枝长条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七月伯劳在鸣唱,八月织布染丝忙,染出丝来有黑又有黄,朱红色的更鲜亮,得给公子哥做衣裳。
  四月远志把子结,五月知了叫不歇。八月庄稼来收获,十月树叶纷纷落。十一月去打貉子,同时还要捉狐狸,好为公子哥做皮衣。十二月大伙来聚齐,继续打猎练武艺,小个儿的野猪归自己,大个儿的野猪献上去。
  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七月蟋蟀在野地,八月就往檐下移,九月蹦到门口叫,十月钻入我床底。堵上墙洞熏鼠群,封死北窗抹好门,可怜妻子和儿女,为着就要过新春,把这破屋来住进。
  六月要吃郁李野葡萄,七月把冬葵大豆来烹调,八月去打枣,十月收水稻,用它配成好春酒,祝愿老人获长寿。七月采瓜肚里塞,八月再把葫芦摘,九月拾取青麻籽,掐些野菜打些柴,咱农夫靠这把嘴糊起来。
  九月夯平打谷场,十月五谷入粮仓,黍米稻米加高粱,禾麻豆麦分开放。叹我农夫命里忙,刚把农活都干完,又有劳役须承当。白天出行割茅草,晚上在家搓草绳,赶快上房修屋顶,马上就要闹春耕。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抬入窖中藏,二月里取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里来寒霜降,十月扫净打谷场,备上两樽香甜酒,宰杀几只嫩羔羊,登上台阶进公堂,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万寿无疆。
思考题?:?
   1、《七月》中农人社会生活中和贵族在宗亲方面有无关系???
   2、从《七月》看周初农夫的社会身份及幽地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参考书?:
   1、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王力《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附:《诗经·閟宫》译文:
  庙宇深闭清净,广大而又严整,那位显赫姜嫄,德行处处纯正。天帝把她附体,无灾无害怀孕,足月之后分娩,后稷呱呱坠地。天赐后稷百福,黍稷早熟晚熟,豆麦先后播种。拥有天下土地,教民学会农艺。高粱外加水稻,还有黑黄黍米。统领四海土地,事业超过大禹。
  后稷孝子贤孙,实属这位太王,居住岐山南侧,开始准备灭商。传到文武二王,太王事业弘扬,代天执行征讨,在那牧野战场。不得违误欺诳,天帝在你头上。治服殷商臣民,大功共同开创。
  成王口称“叔父,册立您的长子,使他为侯在鲁。大力拓展疆土,当我周室佐辅”。于是爵封鲁公,使他为侯在东,赐予山川土田,还有属国附庸。
  身为周公远孙,庄公次子鲁君,打着交龙旗帜,前来主持祭祀。四马六道缰绳,好不华美隆重!无论春夏秋冬,从来不敢懈怠,但凡祭祀礼品,未曾有过违碍。煌煌天帝在上,先祖后稷在旁,奉献赤纯牲牛,敬请享用品尝。上天连降洪福,周公英明皇祖,也来把你庇护。
  秋天开始尝祭,入夏设栏养牛,红白雄牛健壮,牛形酒尊铿锵,乳猪连毛烤熟,还有肉片大汤,竹笾木豆肉案,祭器各式各样。演唱天子《万舞》,场面威武雄壮,奉祀裔孙福大,使你昌盛兴旺,使你长寿安康,保有天下东方,永远守定鲁邦,像山岳不崩溃,像河水不震荡。命在三老之上,长如丘陵山岗。
  鲁公兵车千辆,长矛札系红缨,硬弓缠绕绿绳,弓矛双副备用。鲁公步卒三万,红线穿贝镶盔,行进抖出军威。痛击西戎北狄,严惩楚国群舒,没人胆敢抵抗。使你昌盛兴旺,使你寿高富强。见多识广老者,一起出谋划策,使你光大祖业,使你老而不衰,活到千年万载,长眉大寿无灾。
  泰山高大雄伟,它是鲁国象征,辖有龟山蒙山,国境到达极东,沿海邦国臣服,淮夷也来朝贡,没谁敢不顺从,这是鲁侯之功。
  保有凫山绎山,征服徐国旧地,控制海滨诸国,淮夷南蛮东貊,连同南夷部落,没谁敢不服从,无不唯唯诺诺,听从鲁侯吆喝。
  天赐鲁公大福,高龄长寿保鲁,收回常、许边邑,恢复周公疆土,鲁侯宴饮喜乐,祝贺贤妻良母,优待众士大夫,国家于是巩固,屡受上天福禄,年老新牙复出。
  徂徕山上苍松,新甫山上古柏,砍断之后截开,制成长短木材。松木屋椽粗大,正殿宽敞气派,新庙别具风采。奚斯作颂赞叹,佳句联成长篇,万民一致称善。
   
  五、《春秋》与《左传》

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
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
解题:
  一、关于《春秋》
  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
  排比史实。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法。记杀人,因杀与被杀者的地位不同,有的书为“杀”,有的书为“斌弑”。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谨有序的区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它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有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这是把它的语言、内容、著述方法、社会作用都讲到了。司马迁也说《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是从语言和意义上肯定了它的成就。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按照孟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也认为?,“《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入事挟?”?。他们的看法?,?道出了《春?秋》问世的时代特点?,?《春秋》作为反映春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著作?,?无疑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春秋》对诸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了爬梳、综合、排比?,?勾勒了?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轮廓。但是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一般都没有写出它们的或他们的活动?,?这对于人们了解历史?的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由后来的《左传》来弥补?了。
二、《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1、《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大体上是《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左丘明;司马迁所说的作《国语》的左丘;卫左氏人吴起即战国时相魏文侯的吴起。但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一一予以驳斥,理由如下:
     《论语》中的左丘明与孔子似乎是同一时代人或者要早于孔子,而 《左传》记述到了孔子死后若干年;如果《国语》作者与《左传》同,那么二书至少仍有互补作用或相互参证作用,然而二书风格文笔不同不说,内容上也看不出有互为参考之意义;吴起是著名军事家,讲究形势、谋略,而《左传》不排斥“怪乱力神”内容,其观点不一致。
     2、其成书年代当在公羊传、谷梁传之前,即战国之际,上距鲁哀公不远。有两种传本,一种是孔壁藏书,一种是民间私传本。《左传》是用先秦文字写就的,属古文经。
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上限与《春秋》同?,?下限到鲁悼?公十四年?,?一共?269?年的历史?,?比《春秋》下推了?14年。《左传》是战国?时期早期间世的历史著作?,?关于其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也?有人认为是子夏或吴起。从《左传》的纪年和书法来看?,?其作者肯定是受?到了《春秋》的影响。据各种资料研究?,?《左传》似应是完成与战国初期的?作品?,?出自鲁国史宫的手笔?,?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它吸收了以往编年史?重视时间观念的长处?,但传文内容同所谓《春秋》经文内容并不密切配合?,?记载的历史也比《春秋》多?27?年。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可谓富矣。?”?是有道理的。
  ?不过?,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时期编年史?,?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学家左?丘明。按鲁国十三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自鲁隐公元?(?公元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计?269?年。?
  1、《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传。
    在汉代,解释《春秋》的传有五种,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邹氏传、夹氏传,后两种早亡,流传下来的三种合称《春秋三传》,这 三传释经的侧重点不同。公羊传、谷梁传以释微言大义为主,左氏传则以史事叙述为主。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
 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四、《左传》的成就
  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