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少有人走的路.完整版 >

第7节

少有人走的路.完整版-第7节

小说: 少有人走的路.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学位,其实是一种欺骗,一种假象,完全不是他们的真实水平。假如这种学位成了人生的
基础,那么,欺骗者呈现给世界的面目,也会变成假象和欺骗,而不是真实状况的反映。所
以,他们需要更多地、不停地撒谎和掩饰,以保护假象不被揭穿。

迎接挑战(3)

  要使心智成熟,合理的捷径之一就是接受心理治疗,这一点却常常被人忽视。我们听到
的最常见的辩解,就是质疑心理治疗的合理性———“我担心治疗会使我产生更多的依赖,
让治疗本身成了一种拐杖,而我不想依赖拐杖前进。”其实,这样的托词,只是对内心恐惧
的掩饰。接受心理治疗,对于我们的心灵的意义,有时就和使用锤子、钉子建造房屋一样,
它并非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拐杖”。没有锤子和钉子,照样有可能修建起一座房屋,但是,
整个过程通常缺乏效率,难以令人满意,也很少有哪个工匠或木匠,因为不得不依赖锤子和
钉子而对自己异常失望。同样,一个人心智的成熟,即使不通过心理治疗,也完全可以实现,
不过整个过程可能枯燥、漫长而艰难。所以,使用有效的工具作为成长的捷径,完全是合情
合理的选择。
  从另一方面说,心理治疗也可能被用作不合理的“捷径”,这种情形主要出现在某些父
母身上。他们为孩子寻求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他们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
不再吸毒,不再乱发脾气,成绩不再下滑,诸如此类。有的父母的确想要帮助孩子成长,他
们来看心理医生时,带着想解决问题的良好动机。而有的父母则不然,他们对孩子的问题明
显负有责任,但他们只希望心理医生想出神奇的办法,马上改变孩子的状况,但决不能触及
问题的本质。例如,有的父母会开诚布公地说:“我们知道我们的婚姻有问题,这可能是导
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过,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婚姻受到太多干扰,我们不想你对我们进
行治疗。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只希望你治好我们的孩子,让他变得快乐些。”有的人甚至连
这种坦率也没有,他们在孩子接受心理治疗之初,尚且表示愿意尽一切力量与医生配合,可
是一旦让他们相信:孩子出现心理症状,完全是因为他们夫妻的生活方式不妥,导致孩子日
益不满和愤恨成疾,而且长此以往,对孩子心智的成熟没有任何好处,他们的反应就会非常
激烈:“什么?想让我们为了他做出改变,而且是彻头彻尾的改变,真是太可笑了!”这样,
他们就会离开诊所,寻找别的心理医生,而后者可能按照他们的愿望,给他们提供毫无痛苦
的“捷径”———毫无效果可言。最后,他们就会对朋友,也对他们自己说:“为了孩子,
我们尽了所有的努力。我们为他找了四个心理医生,但没有任何帮助。”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但良知提醒我们不要撒谎,这使我们感到痛苦。
违背良知而自欺欺人,由此产生的谎言不可胜数,最常见、也最具破坏性的情形,出现在父
母与孩子的关系上,譬如“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以及“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
也许这是事实,即使不是事实,大多数人也不愿承认。在我看来,所谓心理治疗,就是“鼓
励说真话的游戏”。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病人说出真话。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
的愧疚积聚,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在诚实的气氛下,病态的心理才能慢慢恢复。心理医生必
须释放心灵,对病人开诚布公。如果治疗者不能体验到病人的痛苦,又有什么资格要求病人
承担面对现实的痛苦呢?医生了解自身和他人,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别人提供有效的指
导。

隐瞒真相(1)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
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被冠以“白色谎言”的头衔,不意味着脱离了谎言的实质,并且值得原谅。政府利用检查制
度,使人们无法了解真相,同样是一种白色谎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白色谎言欺骗民
众的政府不比惯于撒谎的政府更加民主和开明。病人隐瞒大量透支银行存款的原因,对于治
疗产生的妨碍,和彻头彻尾地撒谎一样严重。隐瞒部分真相,可能让人觉得无关紧要,白色
谎言由此成了最常见的撒谎方式。另外,由于白色谎言不易察觉,其危害甚至远远超过黑色
谎言。
  与黑色谎言不同,白色谎言常被认为是善意的谎言,戴着“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的帽
子,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尽管我们抱怨人和人之间缺乏真诚———譬如父母对孩
子的许诺就常常是“白色谎言”,但大量缺乏实质的白色谎言,却被认为是爱的体现。有的
夫妻彼此尚能坦诚相待,却无法以同样的姿态对待孩子。他们隐瞒大量事实,比如吸食大麻,
夫妻不和;因孩子的祖父母专横跋扈而心怀憎恨;经医生诊断,患有严重的心理失调;进行
高风险的股票投机;隐瞒银行存款的数目……类似隐瞒真相的行为,被看作是为孩子着想,
实际上,这样的“保护”没有效果。孩子早晚会知道:父母喜欢吸食大麻,经常吵架;他们
的祖父母与爸爸妈妈关系不和;妈妈凡事神经过敏;爸爸做股票生意,赔得一塌糊涂。父母
的白色谎言不是对孩子的保护,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让他们无法了解到有关金钱、疾病、
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及其他方面的真实情形。他们接触的不是诚实的“角色榜样”,
而是残缺的诚实、局部的坦率以及有限的勇气。父母以上述方式保护孩子,也可能出自对孩
子的爱,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但大部分父母却以“保护”做幌子,来维护家长的权威,
避免孩子发出挑战,其潜台词是告诉孩子:“听着,你要乖巧些,不要随便打听大人的事。
就让我们自己来解决吧,这对我们都有好处。”“有些事你最好不要了解,这样你才会有安全
感。”“爸爸妈妈的情绪出现异常,你没必要知道原因,这样我们才能相安无事。”
  有时候,我们追求绝对诚实的愿望,可能与孩子需要保护这一事实发生矛盾。比如,你
和配偶婚姻美满,偶因吵架而冒出离婚之念,这是很正常的事。假如婚姻果真出现危机,孩
子终会察觉,即使不告诉他们,他们也会感受到潜在的威胁。可假如你们某晚吵过一架,第
二天就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昨晚吵架了,而且想到了离婚。不过你们放心,我们眼下不会
那么做。”这当然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同样,心理医生在治疗初期,不要轻易对病
人说出结论,病人可能在心理上并未做好准备。在医疗实习第一年,一位男性患者对我叙述
起一场梦,他的梦境暗示出,他对可能成为同性恋感到焦虑。我为了表现专业水准,同时想
使治疗取得进展,就告诉他:“你的梦表明,你担心自己有同性恋倾向。”他立刻紧张恐惧起
来,随后三次接诊,他都没有出现。我花了相当大的努力,还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说服他继
续治疗。后来进行的二十次治疗,给他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好处———尽管我们以后再未提及
同性恋这一话题。他在潜意识里感到焦虑,不意味着他在意识上做好准备,可以公开地同我
探讨个人隐私。我把观察结论告诉他,对于他没有多少好处,甚至是莫大的冒犯。我使他丧
失了就诊的勇气,这对医生而言,完全是一种失败。
  对于想进入政治和企业高层领域的人而言,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同样极为重要。凡
事直言不讳的人,极易被上司认为是桀骜不驯,甚至被视为“捣乱分子”,是对组织和集体
的威胁。若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需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若
想成为符合需要的集体成员,发表意见须有所节制,而不是随心所欲。换句话说,一个人应
有选择地表达意见和想法。当然,出于忠于事实的考虑,我们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
掩掩,这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担心祸从口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违背诚
实和公正的原则,而在二者之间,几无回旋余地,我们很难取得理想的平衡,这的确是高难
度的挑战。

隐瞒真相(2)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那么怎样
做,才不致违背尊重事实的原则呢?我们应遵循如下规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
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
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
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将部分真相
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
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规则,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
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
获得成长。还要记住,在评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上,我们通常都是低估而
非高估了这种能力。
  履行上述规则,是相当艰巨、无法尽善尽美的工作。很多人惧怕其中的痛苦,宁可选择
有限的诚实和开放,这等同于生活在封闭状态中,从来不敢拿出地图,与现实情况进行比照。
表面看来,自我封闭显然容易得多,殊不知尊重真理和事实,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代价。以开
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者相比,开
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开诚布公,不必文过饰非,因此少
了很多忧愁和烦恼。他们不需掩饰过去的假象,不必编造更多的谎言,以便掩盖过去的谎言。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
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
的威胁。

保持平衡(1)

  自律,是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
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
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
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
“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我们心理或生理上受到
侵犯,或者说,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我们就会感到生气。要获得正常的生存,
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
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
有敌意。有时候,即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
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
也可抑止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
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
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中年以
后,才掌握了如何生气的本领,这实在不足为奇。终生不知如何生气者,想必也是为数众多。
  不少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少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不断实践,
让情绪反馈系统变得更加灵活。通常,病人的焦虑、内疚和不安全感越是严重,这种工作就
越是艰难,常常要从基础做起。我接待过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她当时30岁。经过
治疗,她得到了一个最大的启示:在她交往的所有男人中,有的绝不可以进入她的家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