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 >

第2节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第2节

小说: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批准为公众的合法医疗保健手段;已有40多个州承认了针灸的合法地位。

  在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3亿欧元。

  中医针灸的兴旺发展,让祖父颇感欣慰,然而更令他欣慰的应该是他的事业后继有人。继我父亲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四十年后,我又迈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

  在法国,针灸疗法被承认是一种医疗行为,中医学教育也已纳入高等医学院校课程。

  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用毕生心血将中医针灸推广至世界,与之相比,我又该如何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经络、穴位,接受针灸这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享受和感受到绿色、自然的针灸疗法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中的神奇功效和巨大魅力呢?

  也许,这才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那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应该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了,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著作。

  “学中医,读本草”——至今,《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的必读书,这不仅是因为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更因为它规定了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这些理论和规则到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了。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最早的文献资料出于《史记R26;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则记载于《淮南子R26;修务训》中。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真的如《淮南子》所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那么,神农氏一生能患上多少种病?一天之内遇“毒”七十次,平均每二十分钟就中毒一次,他还能辨别这些草是否可以治病、能治疗什么病吗?我以为他还能记得吃的是什么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若再能指出哪些草可以食用就更是大功一件了。

  其实所谓神农尝百草的说法,到目前来讲都只停留在“传说”的阶段,不足为信。姑且不提是不是神农氏一个人尝百草,仅仅是“毒”的含义也与现代汉语的解释大相径庭。

  现代汉语词典把“毒”解释为: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

  而早在《周礼》时期,毒药则指“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黄帝内经》也论及“毒药”概念,《素问R26;汤液醪澧论》云:“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究其原文旨意,上述“毒药”系泛指所有药物而言,即指“当今之世,人们患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他们的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他们的外部病症,这样才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所以,《本经》时代对毒药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即有毒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治疗作用外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久服。正如张介宾所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拜当时的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其传。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到过华北大部分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五十余岁才全力研究岐黄之术。他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很有研究,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

  其所著《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被后人称为“海内奇书”。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

   
  也正因为此,对是药三分毒,就有了更深刻的解释,而我以为,还有另外一种含义。

  2007年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之所以记得这天,是因为这天,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女患者。

  在诊室中看到她,皮肤白皙、面色红润、步履稳健,着实不像有病的样子。

  “您哪里不舒服吗?”我问她。

  “没有,我身体好得很。今天不是立冬嘛,家里人都说要补补,结果按他们说的,我在药店买了这一大堆药材,可是也不知道到底用哪些煲汤才合适。我就在这楼里办公,想起您这个诊所,于是挂个号来找您问问,您帮我看看这些药,吃哪些比较合适?”

  枸杞、茯苓、山药、人参、黄芪、阿胶、何首乌、当归……她拿出来的中药还真不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冬季进补的各种食品中,“药”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炖只鸡,放点“黄芪、当归”;炖个排骨,放点“山药、首乌”;就是炖个萝卜也要放点“红花”等。

  我帮她把药材装了回去:“既然身体很健康,那么为什么要吃药呢?药材,不管是放在菜肴里,还是用在汤药中,始终是药材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仅有患者向我咨询,就连我的一些好友,也都经常会拿着某些药材问我有没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项。

  每每这时,我都是建议他们:“进补的食品中,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中药,是合理的,但什么病都没有,单纯习惯性地进补药膳,或是在食物中盲目加入药材,可就不妥了。”

  虽说食药同源,但只要是药材就有药性,就有使用不当造成的药之偏性,就有使人体中“毒”的可能,因此素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药没有不同,而用的人却多有差异,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另一种含义吧。

  记得2000年看过一则报道:

  居住广州的一位60岁老太太,感觉身体虚弱,加上入冬以来气温下降,她听别人说用中药附子煲汤喝可以补虚去寒,就用附子煲汤喝了几次。几天后,她就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处于危险状态,急救车把老太太接到医院后,她已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达三分多钟,连血压也测不到。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一起采取抢救措施,进行胸外按摩、打针等紧急处理,抢救两个多小时病情才得以控制。

  “中药吃不坏”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人们不对症下药,盲目乱吃中药,动辄就在饮食中增加中药材,命名为“药膳”,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语说“不为名仕,即为名医”,很多人就因此认为,只要认得字,看得懂医书,甚至只要读得懂药物说明书,就能自己给自己看病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医学院的学生5年寒窗,岂不是在浪费光阴?(况且就算读了5年大学本科,学的还是基础的东西。)

  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等“牛黄系列”的丸药,通用功能都有一条“清热泻火”,许多人就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觉得“上火”了,拿起来就吃。姑且不论这些不同名称的药的主治到底是什么,你知道不知道凡“清热泻火”药,都有寒凉之性呢?你知道不知道这种“寒凉之性”可以伤“胃气”呢?你知道不知道人“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呢?

  像龙胆泄肝丸、排石颗粒、排石冲剂等中药,长期盲目滥用,反而会引起肾病。

  上古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用药物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这就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是用来除害的,但也要等到不得已才动用;陈设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然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中药从种植、采摘到炮制、加工,都有一套系统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经营中药的老字号——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成药及饮片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疾病的辨证分型,都是药物的使用者——医生,一生在孜孜不倦学习的事情。如果一张简单的不过百字的药品说明书上就把这些事情了解得清晰透彻,不是太荒谬了吗?

  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中药中毒的事件从未停歇,使得近百年来就争论不休的是否“废弃中医”之战愈演愈烈。其实,这种因服用药物而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从古至今皆有,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本经》记载下品药(药有上中下三品之分)125种,多有毒。既然说有毒性的药对人体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人们仍在使用它们呢?

  有人说,害人的药,就是毒药,因此应当废止,不予使用。可最简单的道理:虽然药有毒,如果人不吃,又怎么会危害到人类呢?

   
  又有人说,药之害在医。因为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是医生。病人和医药,病人和病因,病因和医药,这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三种影响疾病治疗、预后的关系。医生掌握医药诊疗手段,病人是医生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疾病转化的根据存于病人身上,医生的诊断应当正确反映它。药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医生的治疗应当依据病人所患疾病的规律,合理使用医药,使患者康复。之所以导致中药的药害或者是由于医者辨证错误,或者对药物不了解而错误使用的结果。

  听起来颇有道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问及使用药膳时不慎药物中毒的患者,他们会很确定地告诉你:“我在大药店买的中药,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不会吃坏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除要求高质量的治疗药物外,不少人还追求服用抗老防衰、强身益寿的保健药。国内医药市场因此出现了中药保健品热。中药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的品种、数量猛增,但是真正既了解药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又对其引起的毒副反应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的人,能有几个呢?

  也许,一种能够取代甚至超越药物的效果,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又不需要掌握太精深的医学道理就可以用于日常养生保健,甚至疾病治疗的绿色、自然的方法,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那么,为什么不去研读一下《针经》呢?

  或许,本书带给你的关于经络、穴位的知识,带给你的这些人体上固有的健康良方,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提起中国兵法,也许你马上会想起《鬼谷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一系列古代名著,但今天我要说的,并非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军事家们驰骋沙场所用的“兵法”,而是即使太平盛世也不得不倚仗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需要的“兵法”,而这个“兵法”的使用者,就是背着药箱的医生。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与《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殊途同归。即人体各脏腑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着矛盾,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在这种产生与解决中,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当达到这样的平衡时,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了。而生病,恰恰是这种平衡因为某种原因遭到了破坏。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使人发病。

  拿着药箱、掌握着医理的医生如同掌握着患者的生命,要使患者身体恢复平衡,恢复健康,就如同将军要带兵收回失去的国土一样,兵法用得准确到位,士兵勇猛杀敌,才可以恢复主权。如果兵法用得不好、用错兵法,或者兵卒们消极怠战,不仅收不回失地,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人也就会因为病重而死亡了。

疾病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小患能耗散正气,大祸则危及生命,这严重得好比面对一个敌对的国家一样。如果利用药物的功效、特性,来攻治祸及脏腑的疾病,则必须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才不会有丧失性命的忧虑。

  在方法上,对于沿着六经顺序依次传变的病邪,要预先估计它将要侵袭而尚未侵袭的部位,加以保护,防患于未然,这就好比切断了敌军必经之道。

  对来势迅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