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37节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37节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愿望推行一项有力的战争政策,并创建一个现代化的和民主的强大国家。”他
认为中美之间的摩擦,主要是由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个人纷争,这个问题可以通过
改变美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方式和个人表现得到解决。因此,他竭力要求罗斯福撤回
史迪威,代之以一位懂得“外交”、能够安抚蒋介石的人,同时,他还要求召回和
史迪威抱有同样看法的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过了不久,柯里就暴露出了他的真实目
的。他向罗斯福吹嘘,只有他本人才是美国驻华大使的最合适人选。
    美国陆军部支持史迪威的观点。史汀生交给罗斯福一份书面建议,要求在向中
国提供租借物资时附加交换条件,以促使中国整编军队和参加反攻缅甸的战役。但
是,罗斯福却明显地接受了柯里的观点,他否定了陆军部的建议,并在给柯里的复
信中说:“我不免感到,整个形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而不是什么战略
计划。”他同意“在找到合适的人选之后”,考虑撤换史迪威。根据罗斯福的授意,
柯里去试探了马歇尔和史汀生对撤换史迪威的态度,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
    那天,柯里敲开了马歇尔办公室的门,神气十足地说:“总统请你考虑撤换史
迪威。”马歇尔膘了柯里一眼问道:“是总统让你来告诉我的吗?总统确实想撤换
史迪威吗?”“是的。”柯里点点头。马歇尔又冷不丁地问了一句:“你在中国呆
了多久?”柯里一脸尴尬,他知道,马歇尔并不是想问他在中国逗留了多长时间,
实际是在说:“你能比史迪威更了解中国吗?”他硬着头皮答道:“三个星期,先
生。”马歇尔阴沉着脸,不再说一句话。柯里悻悻然,只好起身离去。
    10月初,罗斯福又一次提起这件事,他亲自写信给马歇尔说:“史迪威在中国
的情况究竟怎样?很显然,他和委员长的关系非常紧张,引起了很大麻烦。因此,
我认为史迪威到其他战区去或许更能发挥他的作用。”马歇尔和史汀生一同复函罗
斯福,他们认为,史迪威与中国打交道已经近20年,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找不
到比史迪威更合适的人选了。而且目前正在准备反攻缅甸,美国的驻华代表必须是
一个能够指挥部队作战的统帅,“而不是一个只会与重庆发展和谐关系的谈判者,
或是一个物资供应者。”由于马歇尔和史汀生的坚决反对,罗斯福总统只好暂时打
消了撤换史迪威的念头。
    一场风波过去了,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马歇尔和史汀生只是指出了保留史
迪威的现实军事需要,而没有触及美国人对中国政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种
看法上的分歧,必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对华政策。于是,紧接着又发生了一起对史
迪威十分不利的事情。
    10月2日,美国共和党领袖温德尔·威尔基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使来华访问。虽
然他与罗斯福总统在国内政策上互相攻汗,但对外交政策的看法却十分接近。这次,
为了显示美国在政治上的团结一致,他受竞选对手罗斯福之托,进行了49天的环球
访问。在中国的6天逗留是他此行的重要一站。
    蒋介石夫妇对威尔基的访华极为重视,他们认为,这是向美国施加影响以争取
更多美国援助的重要机会,特别是威尔基或许有可能成为下届美国总统。为了使威
尔基对中国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他们确实费尽了心机。重庆市的军警拆除了破烂
不堪的贫民窟,把成群的乞丐赶出城市,沿街的一些小杂货店禁止开门营业,学生
和儿童组织成欢迎队伍,街道上佳满了彩旗和标语。在威尔基的访问日程里,安排
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阅兵式,丰盛的宴会、酒会、午餐会,参观经过精心布置的工
厂、学校、军事演习,蒋介石夫妇还多次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促膝交谈”。史迪
威看透了蒋介石对威尔基玩弄的狡猾手段,他认为:“中国人的目的是要让他酒足
饭饱,筋疲力尽,使他的所有视听器官麻木迟钝,以便趁机给他的头脑里塞进各种
正面的说教。”
    蒋介石的伎俩居然得逞了,“威尔基完全陷于阿谀奉承之中”。他返回美国之
后,连续在报纸上发表了10篇访华观感,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大加赞赏。他在一
次演说中谈到:“全中国举国上下团结奋战,领导他们的是一批训练有素,骁勇善
战的将领,中国军队是一个由懂得为谁而战和怎样作战的将士们组成的有力的战斗
集体。”不久,他又出版了一本名为《天下一家》的书,记述了他的环球旅行。其
中关于中国部分进一步宣传了上述观点。这本书发行的头4天,书商们就订购了30万
册,不足两个月,销售量就达到了100万册,成为空前的畅销书。按照威尔基宣传的
观点,史迪威关于推动中国政府实行军事改革并积极对日作战的建议简直是毫无意
义的。
    威尔基也像陈纳德一样,被宋美龄的花言巧语和动人魅力所征服。他热情地邀
请来美龄对美国进行一次友好访问,并兴致十足地对她说:“夫人若能访美,对我
的美国同胞认识和理解亚洲问题将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夫人的智慧、才华和魅
力,循循善诱的天赋,高尚的品格,豁达的胸怀和同情心,雍容的仪态和火一般的
坚定信念,一定会成为最理想的外交使节。我真诚地相信,人们将会以超乎寻常的
注意力倾听您的声音。”在重庆最后一次会见时,威尔基甚至一再要求宋美龄第二
天就和他一起同机飞往美国。他对宋美龄保证,一定尽力说服罗斯福拨给中国所要
求的全部飞机。
    同对蒋介石夫妇的热情相比,威尔基对史迪威和高斯大使却十分冷淡,他根本
听不进史迪威和高斯对中国政府的批评。史迪威曾三次拜访了威尔基,但是,“他
一个问题也没有问,完全被蒋介石夫妇欺骗了”。威尔基甚至竭力劝说史迪威,对
委员长说几句恭维的好话。史迪威对此嗤之以鼻,他在日记中写道:“让他这套废
话见鬼去吧!”
    根据蒋介石夫妇的要求,威尔基在重庆期间两次会见了陈纳德。从来就喜欢越
级对上层当权者施加影响的陈纳德,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天花乱坠地吹嘘一通他
的空中作战计划。威尔基对这位“空中英雄”的大胆设想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要
陈纳德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他可以把这封信直接转交罗斯福总统。陈纳德激动得浑
身热血沸腾,他几乎用尽了所有夸张和狂妄的语言,写下了一封可以称得上是旷世
奇文的信件。
    陈纳德在信中声称,只要能给他105架新式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在最后阶
段再给他12架重型轰炸机,并一直保持这个水平,他就能在“半年或者至多一年的
时间内,有把握地摧毁日本空军并打败日本”。我们用不着过细地去追究这一计划
的事实根据,只要看看战争的实际进程,就可以了解陈纳德的极度荒唐。太平洋战
争期间,美国在对日作战方面仅空中力量就投入了9个陆军航空队和90艘航空母舰上
的作战飞机,共计14847架;战争持续了3年零8个月,而且最后还在日本投下了两颗
原子弹。而陈纳德却大言不惭地要用147架飞机在一年之内就打败日本,牛皮实在吹
得太大了。正如马歇尔后来所说的那样,陈纳德的空战计划“只不过是一派胡言;
战略倒不错,就是毫无意义”。
    其实,陈纳德的主要目标也并不在这个空战计划上,他的真实企图在于信中的
几个附加条件。首先,他提出要赋予他指挥中国战区美国空军的全部权力;接着,
他就向史迪威的地位提出挑战,要求“拥有作为美国驻华军事指挥官的全部权力”;
同时,他还要求取得“直接与蒋委员长和中国军队打交道”的自由,并认为“我得
到了蒋委员长和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信任”,“蒋委员长也希望我这样做”。他许诺,
只要能取得这些权力,“我不仅能打垮日本,而且能使中国人成为美国持久的朋友。
我深信,我能培植这种友谊,使中国世世代代成为美国巨大的,友好的贸易市场”。
    罗斯福对陈纳德的来信很感兴趣,信中的高度浪漫主义非常适合他的胃口。他
从报纸上看到了不少关于“飞虎队”辉煌战绩的报道,因此,很愿意采纳陈纳德要
求并不太高的建议,或许这小小的代价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况且他本来就已
抱有撤换史迪威的念头。罗斯福把陈纳德的来信转给了陆军部。
    同时,陆军部还收到了海军部长诺克斯转来的驻华海军武官杰姆斯·麦克休的
一份报告。麦克休是蒋介石和陈纳德的密友,他在重庆期间,几乎每个星期都三四
次出席蒋介石的家宴。他在报告中认为,史迪威坚持夺回缅甸,完全是在遭受耻辱
性失败之后个人复仇野心的表现。收复缅甸的计划,妨碍了陈纳德的空军力量充分
发挥作用。他提出:“只要撤换史迪威和比斯尔(美国驻华空军司令、第10航空队
司令),解散他们庞大的参谋机构,特别是把权力移交给陈纳德,就能鼓舞蒋委员
长,使这个战区的局势得到根本的改变。”
    史汀生和马歇尔对陈纳德、麦克休的来信火冒三丈,他们要求海军部不准正在
回国途中的麦克休再去中国任职,并由陆军部写报告给罗斯福,批驳了单一空中作
战的荒谬性,强调了夺回缅甸的重要意义,同时再次表示了对史迪威的坚决支持。
尽管罗斯福对陈纳德仍有所偏爱,但他不能不考虑两位陆军首脑一致的坚定态度。
柯里又去见了马歇尔,表示他要收回关于撤换史迪威的建议。
    经过一段波谲云诡的纷扰,史迪威的处境开始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
    10月12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有保留地答复了他在6月29日提出的三项要求。
罗斯福同意向中国战区提供265架作战飞机’,并答应派出100架运输机,以保证从
1943年1月起每月经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5000吨物资,但拒绝了为反攻缅甸派遣美国
陆军部队。他告诉蒋介石,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正在研究史迪威反攻缅甸的计划,由
于驼峰空运十分有限,只有重新打通滇缅路才能扩大对华援助的数量。他没有采纳
史迪威和陆军部的建议,对这些援助提出附加条件,但也在电报中委婉地指出,如
果蒋介石能够在云南部署和整编军队,“这对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马歇尔和史汀生分别会见了正准备回国述职的中国外长宋子文,指出目
前的关键问题是要打通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的地面交通线,这就要求中美英三国采
取一致的军事行动。因此,“美国驻华代表必须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而不
应当是一个油嘴滑舌的外交官”。他要宋子文转告一句美国的俗语:“现在需要的
是胡椒,而不是蜜糖。”宋子文保证,他将把建立委员长和史迪威之间的和谐关系
当作他的“唯一目的”。回国之后,宋子文成为史迪威和蒋介石互相沟通的主要渠
道。
    马歇尔还以个人名义致电史迪威,向他透露了蒋介石通过柯里、威尔基、陈纳
德、麦克休等人向罗斯福总统施加影响的情况。他一方面对史迪威保证,将一如既
往地支持他;另一方面也劝告史迪威“培养更大的忍耐力和宽容能力。这种忍耐力
和宽容能力必须超过对一般人的要求,尤其要大大超过你现在的状况”。史迪威并
不是不想这么做,只要蒋介石能改变他那种消极的顽固立场,他很愿意给以积极的
合作。随着蒋介石态度的变化,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关系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10月14日,蒋介石在收到罗斯福对他三项要求的答复之后,正式交给史迪威一
份中国方面关于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并约史迪威到他的官邸一同就餐。蒋介石不
仅同意派印度和云南两个方面的中国军队参加反攻缅甸的作战,而且同意由史迪威
全权指挥中国驻印军,并提出云南方面的中国军队可以由10至15个师增加为15至20
个师。但是,他又表示,英国和美国必须向孟加拉湾派出足够的海军和空军力量,
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并在仰光实施登陆作战,他坚持以此作为反攻缅甸的先决条
件。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服韦威尔,让英国人承担起他们的义务。第二天,史迪
威便兴冲冲地飞往印度。为了使中国和英国这两个不和睦的盟国协同一致,史迪威
采取了两边“扯袖子”的办法。他在日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跑到重庆拉拉委
员长的袖子,告诉他最好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