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1节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1节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文苑 张星星 

作者前言 
第01章 扬城少年 第02章 西点学子 第03章 菲岛服役 
第04章 归国执教 第05章 欧战情报官 第06章 家居京华 
第07章 晋陕筑路 第08章 驻军津门 第09章 徐州受困 
第10章 蹉跎岁月 第11章 烽烟万里 第16章 厉兵秣马 
第17章 临危受命 第18章 兵败缅甸 第19章 闯出绝地 
第20章 纠纷迭起 第21章 印度练兵 第22章 云南整训 
第23章 卧薪尝胆 第24章 鏖战缅北 第25章 滇西反攻 
第26章 壮志难酬 第27章 悲愤辞世 
史迪威生平年表 

  刚烈将军史迪威        
      作者前言
    1944年10月19日,正当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约瑟夫·沃
伦·史迪威上将雄心勃勃地准备接受对所有中国军队的指挥权时,美国总统罗斯福
却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突然解除了他在中国战区的职务这就是引人瞩目的
“史迪威事件”。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
    1994年10月19日,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来到山城重庆的史迪威将军旧居纪
念馆,向刚落成的史迪威将军塑像献上了一只花圈,并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了史迪
威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建立的合作关系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官方对
50年前所发生的事件的追悔呢?
    史迪威将军和中国、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二战时的中美关系都有着很深的联
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仔细地了解一卞
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和业绩。
    史迪威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帕拉特卡,长在纽约州扬克斯市,定居在加利福
尼亚州蒙特雷市的卡梅尔。他不像有的人那样,以自己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为骄傲,
而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同时,他一生中曾5次来华,在中国的土地
上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和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在他心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时常反复地强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他17岁考入美国西点军校,到63岁因病逝世,从少尉晋升到四星上将,度过了
46年的军旅生涯。他曾在美军基层部队里服役,也曾在西点、本宁堡等军事学府中
执教;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烟中出生入死,也曾在军事情报战线上纵横驰骋。
然而,他的军事实践中最富有光彩的一页,是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书写的。
    1937年7月,当卢沟桥头燃起抗日烽烟之时,史迪威正在北平任美国驻华使馆武
官。他立即组织了情报小组,密切注意战争的动向。他向美国政府建议,应“以提
供贷款和军事装备的形式对中国进行援助”;并对正面战场的失利分析说,“蒋介
石对其统帅机构里的混乱负有直接责任”。
    1939年9月,史迪威任驻华武官届满回到美国,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立
即投入了扩军备战的浪潮中。他从旅长、师长升至军长,在美军的多次大规模演习
中显露才华,成为最受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赏识的指挥官之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中国战区于翌年1一月正式成立,史迪威
于3月受命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上任伊始,他便奔赴
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以保卫中国当时仅存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不料
惨遭失败。
    此后,他领导开辟了“驼峰航线”,尽力扩大对华援助;建立了印度兰姆加尔
和云南昆明两个训练中心,用以整训和装备中国军队;积极建议蒋介石改革军事制
度,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要求蒋介石取消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集中力量用于
对日抗战;组织和派出美军观察组赴延安,并准备直接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提供美
国援助。
    1943年12月,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发动反攻,给号称“丛林作战之王”
的日军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于翌年8月胜利攻占密支那。同时,他积极推动中国
远征军向滇西反攻,以便与驻印军在缅北会师,打通中印公路。恰于此时,日军发
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号作战”,国民党军队遭受严重失败。
    1944年7月,罗斯福多次建议蒋介石,由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前线总司令,统一
指挥国共两党的军队,以挫败日军的进攻。蒋介石开始时采取拖延战术,9月则以强
硬态度要求美国方面撤换史迪威。罗斯福为拉住蒋介石以维护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利
益,终于作出妥协,于10月19日决定将史迪威从中国召回。
    史迪威将军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生活道路曲折坎坷,特别是他在中国的13年
有许多传奇故事。读过本书,您可以全面地了解史迪威将军多姿多彩的一生,也可
以看到一位正直的战将如何被湮没在令人难以捉摸的政治漩涡之中。
                                              张文苑  张星星
                                                 1994年12月   
  刚烈将军史迪威        
      第一章  扬城少年
             “阳光地带”海风吹,沃伦出世天作美;
              南迁北栖旅欧洲,品学兼优“淘气鬼”。
    在邻近美国东海岸的帕拉特卡附近,有座种植园。从纽约州扬克斯城迁来的本
杰明·史迪威博士在这里兴办木材业,他和妻子玛丽·福勒,还有他们刚刚两岁的
女儿住在一所绿荫掩映的房子里。
    1883年3月19日,房子里传出“呱,呱”的婴儿啼哭声,声音很洪亮。新生婴儿
是个男孩,本杰明夫妇非常高兴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这孩子就是本书所要记述
的主人公——约瑟夫·沃伦·史迪威。
    63年以后,已成为美国四星上将的约瑟夫·沃伦·史迪威走完了自己的生活道
路,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市的莱特门陆军医院辞世。由于他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
重要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称他是美国的一位伟大将军,中国人民的一
位伟大朋友。周恩来也说:“中国人民将永远把史迪威的名字铭记心中。”
    他的故事,还是让我们从头讲起吧。
    第一个迎接小史迪威出世的,是他父亲本杰明的朋友——医学博士约瑟夫·沃
伦。在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市,沃伦医生以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人们的
信赖和尊敬。早在本杰明住扬克斯期间,他们两个人就是要好的朋友,这次本杰明
的儿子出世又得到沃伦医生的精心照料,他们的友情更加深厚了一层。他用沃伦医
生的名字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一来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在下一代延续;二来希望儿子
能像沃伦医生那样学业有成,给史迪威家族增添荣誉。
    沃伦医生是个言行一致、有责任心的人。后来,他到陆军服务。有一次,部队
处境险恶,他拒绝在后方担任军医署长,却甘愿冒生命危险挑起在前线指挥作战的
重担。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冲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职。此后,
约瑟夫·沃伦的名字,在本杰明心目中有了永恒的位置。沃伦医生的美德和同他的
友谊,成了他对儿子进行品行启蒙教育的珍贵一课。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是1638年从英国迁到美国的尼古拉斯·史迪威的第八
代子孙。自1638年到1883年的近两个半世纪里,尼古拉斯·史迪威的后裔已繁衍到
1600多人。在斯塔腾岛、长岛、曼哈顿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和置下的产业。据史
书记载和家庭史料证实,史迪威姓氏可以上溯到1456年。就是说,史迪威家族已有
四五百年的历史。
    在尼古拉斯的后裔中,有不少人当过兵,其中的佼佼者是理查德·史迪威和加
勒特·史迪威。他们都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有过光荣的战绩,一个曾任上校,一
个成为将军。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的母亲的祖先姓福勒,也是17世纪30年代迁到美国的。
福勒这个姓氏的后裔,世世代代都没有脱离定居美国的殖民者主流,一直生活在英
国人、法国新教徒和荷兰人的群体当中。
    由此看来,约瑟夫·沃伦·史迪威是个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美国佬。1904年,
当他从西点军校毕业时,他毅然在毕业生登记表上填写了:“祖先是美国人”。当
时盛行的习俗是,填写自己的祖先,只写是来自哪里的移民,不愿说祖先是美国人。
史迪威则相反,他以作为美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走在了破除;日习俗的前列,
显示出他不肯人云亦云而敢于据实说话的刚直性格。学校领导理所当然地把他这种
有勇气的表现,载入了西点军校的《年鉴》,使他一直引为骄傲。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的祖父,叫约翰·史迪威,早年是绸缎商。他熟谙生意
经,品性良好,善于交往,积累起一定财富后改为从事房地产投资,而且连连获得
成功,有了相当可观的资产。最后在纽约市近郊正发展制造业的扬克斯城定居下来。
    扬克斯位于流经纽约湾汇入大西洋的哈得孙河东岸。约翰·史迪威在可以俯视
哈得孙河的高处,建造了非常漂亮的住所。他成了扬克斯银行的董事以及监理会和
当地教派的核心人物。
    约翰·史迪威的儿子本杰明·史迪威,在扬克斯城长大,上了名牌大学——哥
伦比亚大学,21岁毕业,获得法学学位。但他没有在法律界谋职,而是带着妻子、
女儿迁到了美国南端的佛罗里达,想在那里开创自己的事业。佛罗里达被称作“阳
光地带”,那里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同北半部大不一样。所以,当他们的儿子约
瑟夫·沃伦·史迪威出生以后又举家返回扬克斯。本杰明在这里继续攻读医药学且
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他并没有在医药界工作,而是仍然保留着美国传统的好动和
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习性,又于1892年迁到了伯克郡的一个农场,当了4年的乡村绅
士。有个短时期,沃伦也转学到了那里。这时,他们算上新添的二儿子约翰、二女
儿玛丽,已是6口之家。眼看沃伦到了该读高中的年龄,本杰明这才带着全家于189
6年回到扬克斯城并定居下来。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这次返回扬克斯确实成了一位仪表堂堂的绅士,待人接物
显得聪明、机敏、有教养,使人感到格外可亲。他已掌握了多种本领,又擅长言辞,
而且凡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因而深得人们信赖。他在公用事业系统的西切斯特
照明器材公司得到一个职位,由于他的才智出众,不久便荣任了这家公司的副总经
理。
    他是一个具有清教徒传统道德心的人,认为“一个人不干工作就是罪过”。他
荣任副总经理后,一门心思为公司办事,加上他从父亲约翰·史迪威那里学得的生
意经,以致天天可见新的成绩。于是转眼之间,他成了一个受人称赞的扬克斯的杰
出公民。人们先是推举他担任了公立中学董事会会长,接着又要他在西切斯特几家
银行和公司里担任了董事之职。他的一家人都为他而高兴,他也越发显得踌躇满志,
以充沛的精力经营着各项事业。尽管他的才智后来没有在更大范围施展过,但在扬
克斯上层社会,他确实成了受人爱戴和有很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
    对于回到扬克斯最感到高兴的莫过于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家里人都叫他沃
伦;在公立学校里,同学们直呼他史迪威。1888年他5岁时进入这所学校,4年后和
父亲一起迁居外地。这次回来,他已是13岁的翩翩少年。同学们和他别后重逢,彼
此都喜出望外。特别使他开心的是,几个爱好体育的同学很快又聚拢到他的周围,
他们或打网球,或到哈得孙河里划船比赛,玩得非常痛快。
    小同学们没有忘记,1889年史迪威二年级时,大家常常围住他,听他讲坐船过
大西洋,到欧洲旅行的有趣故事。
    那一年是美国建国100周年。他父亲带着他和他的母亲、姐姐,过大西洋,在法
国登陆,先到巴黎,接着到英国,返回来又在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
意大利等国家旅行。一路上,他们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新奇的城市,听他父亲讲了
许多有趣的神话,脑子里装满了五彩缤纷的印象。当时,他父亲写了一系列迷人的
游记,寄回美国在《扬克斯政治家报》上连载。由干他的文笔出色,扬克斯人都喜
欢看,而且过了十来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沃伦从欧洲回来,每见课文里出现自己到过的地方,课本就像活了起来,他便
情不自禁地给同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