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

第69节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第69节

小说: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葜鞯嫉匚唬⑺僚啊⒉保谛挠兴挡怀龅目喑薹ǚ趴纸爬葱此胄吹淖髌罚灰的切┰湍鹨丫米急感吹暮杵拗屏恕W詈螅沼诜牌钌贸さ男∷荡醋鞫ナ膛运苣吧摹翱脊拧保馐翟诳上В彩侵泄难Ы绲乃鹗Ш捅АT谕砟辏倒庋幕埃骸熬臀宜莆铡⑺妓鞯牟牧侠此担倚闯龅慕鼋鍪瞧渲械囊恍〔糠帧!闭馐钦媸登榭觯彩且桓鲎骷易畲蟮囊藕丁N以溉嗣羌亲÷姹龌砟甑恼饧妇浠啊!  
  赤子作家骆宾基(4)   
  注:张怀金也是骆宾基的一个笔名。张是他的本姓,金是他母亲的姓。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曾拿自己的积蓄,支持儿子出抗日的长篇《边陲线上》。抗美援朝时,又将自己的金手饰、手镯全部捐献给国家。“怀金”笔名带有怀念母亲的意思。 
  1996年1月5日(载《飞天》文学杂志)   
  周立波引起争议的一篇小说   
  近年有一家出版社用这样那样的“人生”来编辑现代名家的散文集,如某某的“幽默人生”、某某某的“闲适人生”等等,但这样的编辑方法遭一位批评家批评,特别是“闲适人生”,这宣扬的是什么?其实“闲适文学”(表现人生清闲安逸一面的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是有传统的。如著名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白居易,在其晚年就写过不少“闲适诗”。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封建士大夫宣扬安闲享受的玩艺儿。我无意宣扬“闲适人生”或闲适文学。但紧张忙迫的现代人的生活难道没有消闲、安逸的一面吗?其实“劳”和“逸”(安闲、休息)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每每在人们完成最紧张的劳动任务时,领导者不是常说,要提倡“劳逸结合”吗?所以出一点描写人民生活“闲适”一面的文学,也不算什么过错。 
  周立波是一位创作大家,出版过像《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这样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但两部长篇中我更喜欢《山乡巨变》,我觉得它是一卷卷动态的(动中求静的)优美的南国山乡风俗画。有些篇章充溢着春天树木草籽的芳香气息,就连活动在其间的人(如女干部邓秀梅、女青年盛淑君等等)也显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清清爽爽的美感。难怪俄译者要将小说改题为《春到山乡》。立波中年以后,其小说表现艺术、语言艺术已经成熟,可以说是从“紧锣密鼓”、绚丽,走向平易、恬淡、清新、隽永,幽默、风趣。人也是这样。50年代中期我接触作家周立波,就感觉他是个经历了斗争的风暴,经历了人生的波澜,而变得平和、宁静、心宽的人,他对幼小者,对比他年轻些的人,对山乡父老乡亲,充满关爱。他的创作也是这种关爱的产物,他的观察、描写往往显得成竹在胸,从容不迫、沉静细腻,并且带着幽默、风趣。你感觉作者那温和的爱心,凝神的微笑,力透纸背。这确实也形成了他后期作品的风格。也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诗词绝句,它创造了意境,富有韵致。像50年代发于《人民文学》的短篇《山那面人家》、《北京来客》、《卜春秀》等就属于这样的作品,“文化大革命”前夕发表的散文《韶山的节日》也是。他的风格,对湖南省的中青年作家,有深远影响。 
  短篇中最早见出立波这种风格变化的是1956年发在《人民日报》的《禾场上》和1958年11月发在《人民文学》的《山那面人家》。 
  《山那面人家》虽说发表在1958年,但它写的显然是50年代中期(农业有所发展时期)祥和、升平的景象。“我们”“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去参加山那边一家人家的婚礼”。它写了姑娘们“不断纤”的笑,吃奶孩子的笑,新娘子紧张害羞的笑,乡长、社长、“酒糟脸”兽医之间打趣的说笑,就连摆设里头最出色的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也在哈哈大笑。“他们为什么笑呢?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当然作家也“扫描”了婚礼上兽医那大讲国内外形势的长篇八股演说……而作品结尾仍回复到宁静、欢乐的气氛:“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吧?”这小说如同画中的小品,诗词中绝句、小令,也正是我前边说的属于“闲适”题材———写我们生活中消闲、轻松、愉快一面的作品。在“大跃进”高潮中,这篇作品的题材、风格,似乎有点“超凡脱俗”地不入“时调”了。但是执行副主编陈白尘仍然慷慨大度地用黑体字的标题将它发出来。 
  我那时在编辑部评论组工作,没有想到小说发表后,收到相当一批读者来信。除了少部分是欣赏、赞扬作品的,持怀疑、批评态度的人居多。有人直截了当地问:《山那面人家》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有人则说这篇小说存在着“严重的笔墨浪费现象”,写了太多“与主题无关紧要的东西”,“用五六百字”就可以写完,而且主题思想可以“更为鲜明”。更有人指责作者没有写农村的剧烈斗争,却去写一对青年人的婚礼,是“游离于阶级社会之外,脱离了政治。”(在这位批评者眼中,可能那位在婚礼上大讲国内外形势、令人生厌的饶舌的兽医才是作品中唯一“关心政治”的正面人物了。)有人说新娘说“我快活极了,高兴极了”是宣扬“结婚就是幸福主义”;至于写姑娘们“听壁脚”,则更是“低级趣味”……这样多的意见,看来在文学作品的读者中,已经有不少人多年习惯了严肃板正地写紧张斗争、“重大题材”或直接“点题”的作品。而对另一类题材、风格、写法的作品,则难以欣赏、接受,对幽默、讽刺、轻松、谐诙的笔法,也不大读得懂了。我将这些意见整理出来,送给了文学评论家唐彛M痛朔⒈砀呒S谑翘茝|寄来了《风格一例》一文,发在《人民文学》1959年第7期。他在文中说:“在一切成熟的———不管是年轻的或者年老的作家的笔底,新的风格正在成长。暴风骤雨是一种风格,风和日丽也是一种风格;绚烂是一种风格,平易也是一种风格。不同的风格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且服务得很好。生活是多彩的……我并不认为《山那面人家》不能再压缩,倘说可以压到‘五六百字’,使主题思想‘更鲜明’……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的能手,我极愿立刻卷起铺盖,登门执弟子礼,好好地学会这个本领……”   
  三作家风格素描(1)   
  我试图以最简括的几个字,来写三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刘白羽、杨朔、徐迟的文字风格。 
  刘白羽——火 
  刘白羽,北京人,是一个伟岸的北方男子汉。他同军队的关系密切。我初见他时是在1953年,他刚刚从朝鲜战场归来,刚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那正是他的盛年,他穿一身军装是很威武精神的。“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5年,他被解放后重归军队,那时又是一身戎装,我见到他时觉得他似一位饱经风霜的将军。 
  如此伟男子写在稿纸上的字却是密密麻麻很细小秀气的。这大概是长期戎马倥偬中记日记养成的习惯。字并不如其人。由此可以窥见作家刘白羽的文人气质,他内心情感细腻丰厚的一面。假使你到他书房里作客,面对那琳琅满目的藏书和埋首于书海中的作家,会更觉得他是一位经纶满腹的儒生。 
  刘白羽声音洪亮,说话富有激情,充满鼓动性,这给他原本就好听的男中音增添了魅力。 
  无论读他的小说、散文、诗歌或倾听他发言,他给人整个的印象像火,一团燃烧的火。 
  他喜欢描写与火的属性有关的一切:火、火光、灯火、太阳、平明(早晨)、光明(的事物)、战争、军人、火炮……红色的玛瑙石…… 
  他描写1949年解放大军追击残余蒋军的著名中篇题目叫《火光在前》,也是作品的题义。还有一个短篇的题目叫做《早晨六点钟》,富有诗意,是写我军指挥员取得追击残敌胜利后的感受。1958年他发表《万炮震金门》的散文,还有小说《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1962年他连续发表散文《平明小札》,抒写面对天灾和敌人破坏捣乱而无所畏怯的革命者内心火热的情感。当时他用的笔名是“石棱中”。原来这名字有个意味深长的典故:唐代诗人卢纶喜欢写军旅生活,其中有一首尤其脍炙人口:“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我想刘白羽一定非常欣赏这首写军旅、写古代战争的诗。他的名字“白羽”是不是从这首诗来的呢?白羽是装饰在古代箭杆上的白色羽毛,白羽,也就成了箭的代称。而箭是古代最重要的常规兵器。换成现代的语言,箭相当于枪杆子。而枪杆子、军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也就成了争取生存权利、争取自由、解放的生命线,因之“白羽”这名字本身就富有象征意义,安在一贯讴歌正义战争、赞美人民军队的作家刘白羽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卢纶的诗讲的故事出自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轶事,根据“林暗草惊风”的敌情,将军夜发弓矢,可是天明寻找箭镞,发现它隐没在石头缝里了。你看,你读《平明小札》去寻“白羽”不见了,原来他隐藏在“石棱中”啊!作家取笔名有时也属一种逗趣。即使从这逗趣中亦可见出作家的爱憎取舍,美学追求。 
  刘白羽从民族求生存、人民争自由解放的正义战争中走过来,血和火的洗礼,铸就了他火样的性格、气质和文学的品格。抗日战争时期,他驰骋战地,同人民军队共命运,采访对象从总司令朱德将军到普通士兵。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担任随军记者,发表大量通讯报告,而小说写作在这时似乎成了他的副业。新中国成立后,他驰赴抗美援朝战场,及时写出《朝鲜在战火中前进》的散文、通讯集。和平时期他仍然从那锻造了一个红彤彤新世界,也锻造了他自己的圣火中汲取灵感。他的长篇巨著是写战争的,而那些璀璨华美的散文呢?我们看见在作家眼中,古老的黄土地焕然一新,如同鲜红通明的“红玛瑙”;长江舟中,晨曦“把平静的江水照得像玻璃一样发亮”,而落日,“那样圆,那样大,像鲜红的珊瑚球一样……”昆仑山中,太阳辉耀雪山,五彩缤纷,无比壮丽…… 
  我还要告诉你,这位赞颂正义战争之圣火,热爱和平的晨光,欣赏日出朝霞之美的作家,他的住处在“晨光”街,住的公寓叫“红霞”。我常常念叨着:晨光街、红霞公寓,这样一位作家! 
  杨朔——清泉 
  如果说刘白羽的语言文字像火,我觉得杨朔的文笔倾吐出来的则像一泓清泉,或清泓的琼浆玉液,是那样淳美。 
  杨朔也是一位身高一米八零以上的伟男子。他略带胶东口音的北京话柔婉凝重,听着他说话像嚼一口有滋有味的糖果。 
  他同刘白羽一样,也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乐意当一名战地记者,南海之滨、北国长城到处留下他艰辛的足迹。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先去了朝鲜,跟那些战斗在钢铁运输线上的普通铁道工人一起,舍身忘死。 
  我第一次倾听他,是他应邀在一个创作讨论会上,谈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的写作经过。他娓娓而叙,讲说那些平凡朴实、为战争为正义献出青春、献出生命的男男女女,满座为之感动。我感觉在那铿锵厚重的音声中,饱含着杨朔对支撑了战争、支撑了壮丽江山的人民的深爱。 
  50年代中期他走上了外事岗位,常常不在京城,也未见他写小说。来去匆匆经常出国回国,不但没有疏淡他对祖国美丽山河、纯朴人民的深情,反而更加精纯,更加浓烈,如花之酿蜜,酒之提醇。而频繁出访亚非国家,尤其那些文明古国(像埃及、印度)和新独立国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又使他眼界大开,文思喷涌。于是生活使这位纯情的作家,成为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有影响、最受读者喜爱的一位散文作家。   
  三作家风格素描(2)   
  像《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泰山极顶》、《雪浪花》、《海罗杉》以及写国外生活的《埃及灯》、《金字塔夜月》、《印度情思》、《樱花雨》、《野茫茫》等等,可以说是传诵一时的名篇佳构。有的作品真像花、蜜一样醇、甜、芳、美。 
  杨朔的散文,尤其是后期的散文构造精美,含蓄、凝练,有诗一般的意境。这除了因为他感情淳美、丰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