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古代电子书 > 苍壁书 作者:慕时涵.千叶飞梦(晋江非v高积分2015-05-24完结) >

第89节

苍壁书 作者:慕时涵.千叶飞梦(晋江非v高积分2015-05-24完结)-第8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苻子徵笑道:“所以天下人所称的大才槃槃唯他一个,而不是臣。臣若在朝中,位在人下,约束受制,不会有什么作为。若在塞北,眼观沙漠草原之广,耳听飞鹰骏马长啸,反倒身心旷达,耳聪目明。陛下觉得呢?” 
  此话之下含意深远,司马豫未免沉默了一刻,继而风清云淡一笑,道:“你父亲苻太尉当年是乌桓贵族心中的英雄,这次的朝政革新,多数乌桓贵族心生不满,你叔父又从来是独断独行、六亲不认的顽固之人,乌桓贵族大都与他疏远,朕本想你回来能为朕在此事上分忧,不过……如你所说,此事也不急在一时,毕竟目前战事为重。你留在塞北,目前的确比在洛都合适,是朕考虑失当了。”
  他伸手将苻子徵拉起,又命黎敬领着侍从们退出阁外,问道:“朕年初让你筹备的十万战马,如今可有着落?”
  “战马已俱在河曲草原,不然臣也不敢回来见陛下,”苻子徵道,“不过二月鲜卑出兵陇右时,尚已向我调出一万战马。”
  “这是朕的意思,”司马豫起身,负手走到栏杆旁,风吹开帷幔,正露出远方的碧空烟岚,他叹了口气,声音低沉道,“子徵,你与朕皆是乌桓子孙,此次姚融叛逆朝廷,乌桓人自相残杀,祸难不可避免。不瞒你说,其实在姚融真的行逆举之前,朕还曾幻想会出现侥幸之局,能让此次家国的中兴、朝政的革新尽量不付诸武力、不牵连百姓苍生、不至于动摇到社稷根本,然而街亭一役骤起烽烟,令朕如今别无退路。”
  他话语顿了顿,转过身注视苻子徵,语重心长道:“此次的战事不同以往,无论是姚融的烈风营,鲜卑铁骑,抑或是其余诸州的军队,俱是出塞绝漠、来去如风的胡人骑兵,充足的战马后援是此次战事的取胜关键。自百年前立国之初,你们苻氏便与姚氏各占翼北、秦陇两处牧马沃野,如今姚融既反,战马之事,朕能指望的唯有你。”
  苻子徵忙道:“臣知晓利害,不会辜负陛下的托付。”
  “还有一事要与你说明,”司马豫略微踌躇,本是俊毅分明的五官被和煦阳光照得有些模糊,慢慢道,“朝野上下如今只知你苻氏马场有战马五万,并非十万。”
  苻子徵怔了一怔,随即恍悟,自软毡上起身,揖手低头:“臣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放心,此事绝不会泄漏出去。”
  司马豫这才笑得畅快明朗起来,道:“此番战马自河曲南下分拨各军,中间杂事繁复,又要长途跋涉,未免你忙碌起来两边难顾,朕会安排一人与你分忧。”
  “不知陛下所指何人?”
  “令狐淳。”
  “魏陵侯?”苻子徵抬起头,眉目间满是讶色。
  “不再是魏陵侯,是代国公,”司马豫容颜平静,持稳的声音亦是不露一丝波澜,“当日令狐淳渡济水北上时,虽遭逢行刺,却大难不死,被慕容虔的人羁押看守于并州。令狐淑仪前几日在冷宫中生下皇子,却不幸辞世,朕……有愧于她,也感恩于她,因此赦免了令狐淳的罪过,暂擢为代国公,让他镇守代郡。”
  苻子徵颔首道:“原来如此。”
  司马豫道:“如今西北战局已然势如水火,想来中原不久也将遍地战火,你到时只管按朝廷的旨意将训练好的战马发放代郡,以那里为中转之地调遣战马,与诸州军队交洽的事,便交由令狐淳负责。”
  苻子徵道:“令狐将军久经沙场,原本就是天下闻名的悍将,于军中甚有威名,协调诸州兵马的事由他担当,想来是比臣方便许多。”
  “朕也是这么想,”司马豫放缓语气,微有伤感道,“淑仪去而不安,如能趁着现在朝中用人之时,让她父亲将功补过,或许能让她在九霄之外放心一些。”
  苻子徵叹道:“陛下如此情深义重,令臣感佩。”
  “陛下,”黎敬细长的声音于阁外飘入,“苻大人有急事求见。”
  “想必是西北又来了军报,”司马豫轻抚翠玉栏杆,有些疲累地闭了闭眼,道,“宣进来。”
  “臣先告退。”苻子徵揖手而退,对刚入阁的苻景略微微躬身,盯着他手里木盒上插着的赤红羽翎看了一眼,方才移步出阁。
  踏上阁外的石阶,未走几步,身后蓦然传来无数棋子哗然落地的脆响。
  苻子徵将步伐略略放慢,倾耳留神,只听黎敬声音惶恐道:“陛下请息怒。”
  “姚、太、傅!”阁中年轻的帝王似是盛怒至极,冷笑声透着狰狞的凌厉,“朕已给足了他颜面,若他只是想要和鲜卑人一计恩仇也罢,无论胜败,朕倒也不会为难他的族人,如今他派遣乞特真出阳武关,密连梁州军马,剑指洛都,觊觎九鼎,分明是要将他所有的族人推上死路――”
  阁中半晌悄静无声,苻子徵于树荫下驻足,日光穿透枝叶落入他的眼眸,一阵明晃晃的刺眼。
  “陛下!”苻景略突然出声,话语如常冷静,说道,“陛下三思,这卷旨意发下去可是关乎千条人命!姚氏留都城的族人三百八十二人,连带三族之内的亲眷……陛下真要全部诛杀?”
  帝王的声音冷硬嗜血,寡淡无情:“自作孽,不可活。怪不得朕。”
  “陛下难道忘记了九年前的冤案?”阁中扑通一响,似是苻景略跪地的动静,劝谏道,“姚氏嫡系都在西北,都城的族人与姚融的逆反全然无关,你如今降罪他们,无疑是在乌桓贵族们的心中再划一道伤痕,他们本就质疑陛下的新政,如今一来,只能更为寒心。而且……若杀了姚氏三族的人,雍州的赵王殿下得闻此消息,又该怎么想?”
  阁中再度沉寂下来,良久,方听司马豫慢慢透出口气:“苻卿所言有理,是朕气昏了头。你起来吧。”
  “谢陛下。”
  “传旨,姚氏族人中素来与姚融亲密者暂时关入牢狱,其余诸人,派北陵营的将士看守府邸,密切注意行踪,一有异动,立即收押。”
  “是。”
  苻景略领了旨意走出宣阁,望见负手闲立道侧的苻子徵,对视一眼,皆是沉默。两人一前一后绕过掖池,直到宣阁遥遥在后,苻子徵悄然一笑,低声道:“方才陛下还说叔父是六亲不认、独断独行的顽固之人,如今却是不动声色救下了姚氏三族里千余人,大圣大贤莫过于此。”
  苻景略脸色冷淡,横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只是我却觉得奇怪,”苻子徵故作疑惑的模样,说道,“尚有飞鹰,而且最接近阳武关的人是鲜卑铁骑,为何此消息却是叔父先通知了陛下,而非尚?”
  苻景略猛然停下脚步,盯着他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苻子徵笑意深深,轻道:“叔父和我都是久居塞外的人,鲜卑斥候的严密灵活、飞鹰传信的万无一失,陛下或许知之不详,但你我都该清楚。” 
  他的眼瞳是清浅温柔的褐色,向来给人如沐春风的怡然,只是此刻,苻景略却从中望到了沉沉浮浮的莫测暗影,心中忍不住隐隐发突,皱眉道:“你是说……”
  苻子徵揉着额,慢吞吞道:“依我看,乞特真之所以能顺利出阳武关,想必是鲜卑的斥候无缘无故打了盹。叔父之所以能比尚快一步禀告陛下并救下那千条人命,想必是尚的那些飞鹰迷了路。”
  苻景略迅即体会出他的言外之意,日照如烟、细柳飞琼,眼前分明是春光明媚,他却忽觉一股奇异的森凉正自四面八方浸透入骨,连扑面而来的微风也幽冷起来,缕缕沁入心肺,让人神思凛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尚还是不够心狠啊,可惜,可惜。”苻子徵似笑非笑地感叹,长袖飘飘垂落,随手将捏在指间的白玉棋子丢入掖池。
  水起涟漪,澜纹不定,对岸宣阁落于池面上的倒影顿时幻化成空――
  某些事物的变化素来莫测,世间人心,天上风云。
  暮晚时分,云翳遮霞。
  一日的晴好未曾换得此夜的月华照城,墨沉天色笼罩下来,洛都几乎是在瞬间暗淡入夜。本是柔暖的东风更不知何时夹飞起一丝凛冽的湿润,微雨悄然而至,飘洒长街深巷,润物无声。
  夜色阴郁蔓染,满城华灯明照。采衣楼后的云阁庄园花树成荫,雨雾漫溢浮蔽四周楼台,独有几盏灯笼飘闪长廊下,光晕微微,照得满园疏影朦胧,墨青的石径、素色的栏杆,到处沉沉寂寂地,愈显清幽。
  长廊蜿蜒至清池尽头,有阁楼于此处雅致独处,其间燃起的烛光比别处稍亮一些,室中人纤柔的身影倒映在雪白窗纱上,几分朦胧,却非虚缈。阁楼外,一袭黑衣飘逸而至,于廊檐下默然止步,仰头望着窗纱上静谧的人影,似是犹豫了片刻,方才提步而入。
  阁外细雨淅沥,阁中声息悄静,明紫帷幔飘动温柔,满室玉兰香淡。
  书案旁灯烛摇曳,夭绍俯首书卷间,执笔专注,似是不知有人进来。直到黑衣男子在案边坐下了,她笔下才略微顿了顿,抬头望了来人一眼:“今晚似乎是迟了些,朝中有事?”
  “是。”商之一脸倦色,慢慢吐出一个字,随即抿紧双唇,显然是不愿多说。
  夭绍也不以为意,转身盛了一盏茶汤给他,又将书案上的一卷信帛递到他面前:“我今天收到阿公来的信,不知道为何……中间夹了一卷密封锦书,是给你的。”
  较之夭绍的难以理解,商之却是淡静如常,脸上并无什么疑色,打开卷帛阅过信上内容,微微蹙起眉。
  夭绍忍不住问:“阿公说什么事?”
  “西北的事,”商之风清云淡地遮过,避开夭绍探究的目光,将信帛靠近烛火,丢入博山炉间燃成灰烬,站起身道,“时间不早了,该治你的腿伤了。”
  “嗯。”夭绍刚刚点头,商之便伸臂将她抱起,走入里阁。
  灯烛之下,不时有金针湛芒,一闪而过。
  夭绍闭上眼眸,静静躺在榻上,任商之轻轻捻动腿间穴道上的金针。
  细碎的疼痛渐自骨骼间荡漾而生,熨至经脉,渐成燎原苦楚。这样的煎熬每日都得捱一次,纵然是习以为常,夭绍却还是咬紧了嘴唇,悄悄在锦被下握紧了双拳。
  好不容易等商之终于拔出金针,撤离内力,夭绍松唇,长长吐了一口气。商之转眸望去,正见她额间的汗珠、彤红的面庞,不禁有些无奈:“还是那么疼?我已经尽量将力道放轻了。”
  夭绍忙睁开眼眸,摇着头道:“不疼。”
  商之闻言微怔,收针的动作缓了一缓,唇边笑意略略淡去。
  夭绍坐直身,望着他愈见疲倦的容色,轻声道:“阿彦这两天寒毒发作,劳烦你日日过来,我……”
  “我有时间。”商之的面容彻底清寒,背过身,言词生硬地将她的话打断。
  夭绍自知失言,不再出声,着履下榻,待要起身时,方想起代步的轮椅此刻还在外室,迟疑了一会,只得自己扶着墙壁站起身,踉踉跄跄刚走了一步,忽有一双温暖的手掌从身后绕过来,托住了她的双臂。
  “不必着急,慢慢来。”商之亦觉方才语气的冷漠,此刻再开口,未免有几分不自在。
  “好。”夭绍唇弧浅浅一扬,放开扶在墙壁上的手,在商之的搀扶下于室中缓慢而行。
  自从那日在白马寺中的谈话之后,两人总是刻意避开对方,即便再见,彼此之间的话语也是甚少。这几日虽说商之每晚皆来为夭绍治疗腿伤,但相处时仍是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似是万事了然已无话可说,又似是各存戒备的难以开口。此刻虽携手相行,亦不曾给日渐疏离的二人之间添上一丝温度,相顾依旧默然,阁中能听闻的,除了沉重的步履声,便是扑簌的风雨声,沉寂如此,仿佛连空气也被凝结。
  门外栏杆旁的暖炉上正煮着汤药,夜风吹拂火焰簌簌飞动,清苦的药香弥漫四溢,掺合入室中的兰香,两味纠结并不突兀,反倒生出缕缕相依的缠绵,自成隽永妙曼。
  夭绍脚步停了一停,转过头见药壶上冒着的烟雾尚淡,放下心,继续提步前行。
  商之望着她艰难挪动的双腿,忽然道:“前几日接到少卿的信,他说七郎在江州战场上立了不少功劳,是难得的少年将才。”
  “是啊,七郎如今已是少卿帐下的右卫将军了。”提起谢粲,夭绍心中是满满的欢喜和骄傲,双眸因闪亮的光彩而璀璨如玉,烛火下的笑颜更是嫣然似画。
  商人从未见过她这般动人的笑靥,不由一怔。
  夭绍好不容易寻到两人之间可聊的话题,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不顾他再度的沉默,接着道:“不过七郎给我写信,倒是抱怨了少卿许多。”
  商之莞尔:“少卿对他是倾囊而授,他还抱怨什么?”
  夭绍微笑道:“七郎说,少卿教他最多的,不是别的,是军规。”想起七郎信上的诸多“饮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