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彼得大帝传略 作者:帕普连科 >

第26节

彼得大帝传略 作者:帕普连科-第26节

小说: 彼得大帝传略 作者:帕普连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尔塔瓦战役之后,体面媾和的机会减少了。乌尔里卡·埃列奥诺拉已别无选择,只能听从彼得通过全权代表向她转达的口信。

  在亚兰和会上,俄国全权代表曾表示俄国只是暂时占有里夫兰。现在,彼得命令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向瑞典人宣布,情况已今非昔比,里夫兰应永远归俄国所有。俄国全权代表还应当“竭力争取一百万甚至一百五十万银币的赔款”。

  这一次瑞方的全权代表还想采取拖一拖的策略。他们提议先签订停战协定,然后再缔结和约。彼得识破了他们。

  在给全权代表的补充指示中,沙皇要他们拒绝瑞典人的全部无理要求。彼得获悉,瑞典人要求以相等的土地换取割让给俄国的维堡,还想在条约里写上,他们把彼得堡割让给俄国,瑞典人还要求将埃泽尔岛留给他们。

  在瑞典领土上的登陆部队也起到了它的作用,推动了谈判的进程。沙皇看到瑞典的全权代表变得比较好商量了,于是下令停止军事行动:“一切迹象表明,将不会再有船舰之战发生。”

  谈判接近于圆满结束。彼得收到布留斯有关这一情况的报告后,说道:“惠风从尼什塔特向我们吹来。”沙皇在仔细考虑,如何庆祝这一事件,因为它结束了俄国为争取出海口而进行的最紧张的斗争。他希望由他亲自宣布媾和的消息,为此他给全权代表写信说:“此消息应由朕一人带住彼得堡,因在本次战争中无人较朕出力更大……”与此同时,彼得吩咐缅希科夫着手筹备庆祝活动。

  8月30日和约签字。沙皇是在 9月 3日去维堡途中获悉这一消息的。来自尼什塔特的信使,把条约的原件交给了他。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写信说:“时间紧迫,臣等不及将条约译出,因恐缔约之事走漏消息也。”彼得竭力控制自己,不令这一消息为左右的人得知。夜间上床之后,他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他回忆起用辛劳和血汗换取胜利所走过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个中的甘苦,非亲自体会是令人很难置信的。

  次日早晨,彼得动身去首都,从进入涅瓦河的两桅帆船上不住地传来隆隆炮声。彼得站在甲板上,利用炮声的间隙向老百姓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9月 4日一整天,城里军号嘹亮,鼓角齐鸣,全副盛装的骑手,手执白旗,奔驰在大街小巷,宣布缔结和约的消息。

  战事连绵了二十一年之久。彼得把这次战争称之为“花了三倍时间读完的一所充满血腥而又危险万分的学校”。为什么说是“花了三倍时间”呢?彼得解释说:“一般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七年结业,而我们的这所学校却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读完。”他认为,以前俄国从未“取得这样有利的和约。诚然,等得久了一些,但毕竟是等到了。”在这一点上彼得是对的。沿海领土的取得使俄国的处境有了质的变化,使它成为一个海上强国。根据尼什塔特条约,爱沙兰、里夫兰、英格曼兰等省和维堡、开克斯保耳姆两城市归属俄国。瑞典取得了在里加和雷维尔免税采购五万卢布粮食的权利,并取得总额为两百万的银币作为割让里夫兰的赔偿费。

  9月,首都一片欢腾。几乎整整一个月来,每晚不是化装舞会,大舞会,就是焰火晚会。入夜彩灯熠熠生辉。彼得穿起荷兰水手的服装,亲自击鼓,与民同庆。他说,“这种快乐乃是人生至乐。”

  10月,首都的庆祝活动以授予沙皇彼得大帝、祖国之父和全俄皇帝的尊号的隆重仪式而告结束。

  10月22日,彼得和文武官员一起到三一大教堂去做弥撒。弥撒过后,宣读和约,然后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为祝贺和约的缔结开始讲道,他历举彼得的赫赫圣功,以证明授予他大帝和全俄皇帝的尊号是当之无愧的。

  彼得在致答词时,表示对缔结的和约十分满意,但他又警告听众:“我们希望和平,但不能削弱军事力量,以免我们重蹈希腊君主国的覆辙。”接着他说:“应当为共同的利益和福利而克尽厥职,以此减轻黎民的负担。”海军部、彼得保罗要塞和驶进涅瓦河的一百二十五艘帆桨大船上的数百门大炮同时鸣礼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据当时目击者说:“一切都被火焰笼罩,令人真以为是天崩地裂了。”

  11月,首都居民的高兴心情由于一场自然灾害——特大洪水而浇冷了。根据当时的记载,“无数的船只,有的空无一物,有的满载灾民;在汹涌的水中顺流急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飓风刮掉了屋瓦,掀倒了大树,毁坏了房屋。”

  大路刚一能跑雪橇,彼得就到莫斯科去了。随行的有各宫廷人员,达官显宦和将军。此行是为了庆祝和约缔结。这次,沙皇坐的是一辆皮篷大雪橇,两面有窗子,内部装饰极为考究。有毯子挡风,还有熊皮和装满热水的铜汤婆子保暖,使双脚暖和。雪橇里有许多口袋装着旅行用品,床头放着一只小药箱和劳动工具。

  故都的庆祝活动持续了几个星期。莫斯科城内铺满白雪的大街,宛如一条条运河,拖着军舰模型的马拉雪橇,就沿着这些“运河”前进。顺风时,“军舰”上扬起了风帆,上面的人作出各种演习示范动作。枢密官、高级军官、外国使节和宫廷贵妇们,戴着面具,穿着化装跳舞的服装坐在甲板上。按照组织者——沙皇的想法,这个大型化装舞会,应该象征着海上强国俄罗斯正畅通无阻地走向海洋。

  尼什塔特和约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个条约在俄国历史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仅就占有波罗的海沿岸地方这一壮举,就足以使彼得流芳百世。彼得在位期间,俄国解决了它两个世纪中都未能解决的一项最主要的外交任务。条约确认了俄国的“通向欧洲的窗户”,它获得了与大陆各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正常条件。彼得堡、里加、雷维尔和维堡成了俄国的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把俄罗斯国家称为帝国,把彼得称为全俄皇帝,这反映了俄国的国内状况和国际地位较之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前在国际关系方面仅限于同东欧和东南欧各邻国交往的国家,现在正稳步踏人欧洲列强之林。俄国的强大为这些国家所瞩目,他们争相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并取得它的支持。简言之,从此以后,欧洲任何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如果没有俄国的参加就得不到解决。










彼得大帝传略第十三章 “法大于天”






第十三章 “法大于天”

  同北方战争相比,远征里海只不过是俄国历史上和彼得本人一生中的一个短暂插曲。缔结尼什塔特和约之后,沙皇就埋头致力于整顿内政。

  这个事实可以发人深省。它说明了许多问题:彼得亲自参加革新所起的作用,彼得为使一些创举不致胎死腹中而发出的推动力所具有的意义等等。但上述事实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在彼得周围有一批他十分赏识的杰出人材,但是,和圣上本人相比,在高瞻远瞩,在洞察现象的深度,以及在抓住主要问题并使一项事业善始善终等能力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一个天赋非凡的人,他决不听从人们向伊万雷帝献出过的计谋:不可使用聪明才智超过自己的谋士。相反,他到处访贤,然而使他感到痛心的是,人才太少了。彼得认为,在他的下属中,能够实现他的宏图的人,几乎找不出一个来。这批人才疏识短,也不善于考虑俄国社会的传统和特点。彼得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小学生一样,提醒他们不要盲目照搬瑞典的规章制度,告诫他们要把瑞典的规章制度中那些不妥之处,或不适合俄国国情之处,要斟酌处理。他要求他们学习十七世纪一位著名法学家萨穆伊尔·普芬道夫的著作。当年需要花“三倍时间才能念完的那所学校”,首先要求掌握陆海军知识。现在该轮到掌握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了。

  下属们见识不广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于沙皇的性格——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这样一来,他左右的人就不敢随便作主张了。诗人普希金曾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彼得领导工作的特点:“臣下莫不战战兢兢,三缄其口,唯命是听。”

  1718年,彼得声称他要认真抓一下内政事务。在由他起草的一道诏令中写道,尽管他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已经力不从心,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来教人们学习军事和制定《军事条令》。部队已“走上正轨”,其结果有目共睹——俄军击溃了欧洲最精锐的军队之一。圣上认为,在管理部队的同时,不应忽视行政事务的管理,这项工作也应该象军事工作一样走上正轨。

  要达到“走上正轨”这个日的,手段之一就是合理地建立国家机关。早在1712年初彼得就在这方面采取过一些初步的实际措施,颁布了建立商务院的诏令,以便改善贸易状况。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向沙皇提示“经验充分说明,只有通过建立各种工作效能良好的‘院’,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因为正象钟表里的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一样,在国家这部大机器里,一个‘院’也应该推动另一个‘院’前进,如果一切机件都配合得准确、协调,那末,生活的指针就一定会给国家指出幸福的时刻。”

  在彼得着手设计这架新的“钟表”之前,从研究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开始,他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1712年 6月30日,沙皇命令枢密院组织人力翻译“其他国家的各种法典”。1715年沙皇的记事簿里,有一则关于六个“院”名称的记事。同年,沙皇曾下令在国外招聘“学者和精通法律的人士,以便在各院工作”。沙皇诏谕正在哥本哈根的帕维尔·伊万诺维奇·亚古任斯基将军“为每个院物色一个人”,同时命令应优先选聘年轻人,“以便他们能学俄语”。沙皇还委托他收集有关丹麦中央机关结构方面的资料:院、州的数目、编制,理由是彼得听说,瑞典人也是仿效他们的。可是由于瑞典与俄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暂时没有可能用合法手段去研究瑞典的制度。沙皇于是命令驻丹麦大使多尔戈鲁基为此目的向瑞典派一名问谍,以便给他搞到一纸丹麦宫廷的护照。驻奥地利大使维谢洛夫斯基接受的一项任务是从“懂斯洛文尼亚语的人”当中挑选一些法学家。在签署给大使的诏令时,彼得亲笔做了补充:“由于特别需要,此事务需办成。”

  彼得认为新的中央体制的优点在于,各院院长“不能象旧法官那样滥用权力”。沙皇认为,在各个院里“非经僚属一致同意,院长不得擅专”。

  彼得对各个院寄予很大希望。认为这些院的建立有助于管理国家事务,改进司法制度和警察制度,改善陆海军的补给,增加和发展贸易、采矿业和手工业。沙皇深信,新的机构将开辟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在彼得看来,新机构的主要优点在于院长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实际上,建立院所产生的主要积极成果,还在于设院的体制允许职权范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实行高度集中。与臃肿的衙门机构相比,“院”的主要优点也就在于此。

  起初共没有九个院。其中有三个被称为“首要的”,这是因为政府三个要害部门,即外务院、陆军院和海军院属它们分管。

  随着俄国在国际舞台的出现,外交工作也进行了改革。如果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俄国同外国的联系,全靠通过定期向国外派遣使团这个方式的话,那末,如今在西欧的一些最重要的国家里也业已建立了常设外交机构,而在某些国家则建立了领事馆,以保护俄国商人的利益。同样,西欧国家也在俄国派驻了大使和公使。代替过去外交衙门的外务院负责接待外交使节,领导本国驻外代表的工作。俄国采用了西欧的外交礼仪。在许多情况下,俄国外交官坚持有关所谓“国家荣誉”的陈腐概念,费尽心思予以保持。甚至连最不拘礼仪的彼得也未能免俗。比如,他总是免冠站着接见外国使节,为的是在提到外国皇帝的尊号时,他不必再脱帽起立。为了不让外国使节靠近自己,他总是站在华盖下的木板台的边沿上。

  外务院由有经验的外交官、总理大臣戈洛夫金领导,彼得任命莎菲罗夫为副院长。

  陆军院负责军队的编制、武器、装备和训练。各卫戍团也归它管辖。到彼得在位末期,陆军正规部队已达二十一万余人。此外,非正规部队(乌克兰和哥萨克各团)有十万九千人。彼得任命缅希科夫元帅为陆军院院长。

  新机构海军院是十七世纪时所没有的。这个机构的设立,同俄国已一跃成为海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