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00-金匮要略心典 >

第16节

500-金匮要略心典-第16节

小说: 500-金匮要略心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脉不还。其手足亦必不温。则死之事也。 
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不 
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有 
甘、芍。则兼固 
里于散邪之内。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x四逆汤方x(见上) 
x桂枝汤方x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热粥一升。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有里虚脏脱者。亦有里实腑闭者。昔人所谓利者不利是也。按之心下坚。其证的矣。脉虽不 
实大。而亦未见微弱。自宜急下。使实去则利止。通因通用之法也。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 
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行之机也。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已。故宜急下。病已 
瘥而至其时复发者。陈积在脾也。脾主信。故按期复发。是当下之。令陈积去。则病本拔而愈。 
x大承气汤方x(见痉)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谵语者。胃实之征。为有燥屎也。与心下坚脉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气者。以因实而致利。去之 
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气者。以病成而适实。攻之恐伤及其正也。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浓朴(三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治湿寒内淫。脏气不固。脓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胃驱寒。粳米安中益气。崔 
氏去粳米加黄连、当归。用治热利。乃桃花汤之变法也。 
x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治湿热下注。及伤寒热邪入里作利者之法。白头翁汤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x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者。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也。按之心下濡。则中无阻滞可知。故曰虚烦。香豉、 
栀子。能撤热而除烦。得吐则热从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x栀子豉汤方x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 
则愈。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 
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中寒清谷者。甚则并伤肾阳。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有阴内盛而阳 
外亡之象。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谓进而求阳。以收散亡之气也。 
x通脉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赵氏曰。大肠与肺合。大抵肠中积聚。则肺气不行。肺有所积。大肠亦不固。二害互为病。大肠 
病而气塞 
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参通九窍。利大小肠。气通则痛愈。积去则利自止。喻氏曰。 
后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讵知肠胃有病。其所关全在肺气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 
腹积聚。寒热邪气。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x诃黎勒散方x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x附方x 
x千金翼小承气汤x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x外台黄芩汤x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则温里益气之意 
居多。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其小承气汤。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 

卷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属性: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 
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营气者也。而营过 
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营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痈肿之候。脓不成。则毒不化。而 
毒不聚。则脓必不成。故以手掩其肿上。热者毒已聚。则有脓。不热者毒不聚。则无脓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 
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 
非肠内有痈。营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 
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x薏苡附子败酱散方x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 
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肿痈。疑即肠痈之在下者。盖前之痈在小肠。而此之痈在大肠也。大肠居小肠之下。逼处膀胱。 
致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实非膀胱为害。故仍小便自调也。小肠为心之合。而气通于血脉。大 
肠为肺之合。而气通于皮毛。故彼脉数身无热。而此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也。脉迟紧者。邪暴 
遏而营未变。云可下者。谓可下之令其消散也。脉洪数者。毒已聚而营气腐。云不可下者。谓虽下之 
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x大黄牡丹汤方x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 
也。 
血与汗皆阴也。阴亡。则血流不行。而气亦无辅。故脉浮微而涩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 
无血。兹不汗出而身有疮。则知其被刀斧所伤而亡其血。与汗出不止者。迹虽异而理则同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疮。金刃所伤而成疮者。经脉斩绝。营卫沮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王不 
留行散。则行气血和阴阳之良剂也。 
x王不留行散方x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 浓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 
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前三物阴干百日。 
x排脓散方x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 
之本也。 
x排脓汤方x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此亦行气血和营卫之剂。 
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浸淫疮。义如脏腑经络篇中。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 
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卷下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属性: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人身经络。阳明行身之前。太阳行身之后。太阳伤。故不能却也。太阳之脉。下贯 内。刺之所以 
和利其经脉也。 、足肚也。 
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湿痰凝滞关节则肿。风邪袭伤经络则动。手指臂肿动。身体 者。风痰在膈。攻走肢体。陈无 
择所谓痰涎留在胸膈上下。变生诸病。手足项背。牵引钓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芦吐上膈风痰。甘 
草亦能取吐。方虽未见。然大略是涌剂耳。(李氏)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肝主筋。上应风气。肝病生风。则为转筋。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经云。诸暴强直。皆属 
于风也。转筋入腹者。脾土虚而肝木乘之也。鸡为木畜。其屎反利脾气。故取治是病。且以类相求。 
则尤易入也。 
x鸡屎白散方x 
鸡屎白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阴狐疝气者。寒湿袭阴。而睾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没无时。故名狐疝。 
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温入阴。而逐其寒湿之气也。 
x蜘蛛散方x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蜜丸亦可。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腹痛脉多伏。阳气内闭也。或弦者。邪气入中也。若反洪大。则非正气与外邪为病。乃蛔动而气 
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证。如下条所云。乃无疑耳。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甘草粉蜜汤主之。 
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啮。时时上下是也。发作有时者。蛔饱而静。则痛立止。蛔饥 
求食。则痛复发也。毒药。即锡粉、雷丸等杀虫之药。毒药者。折之以其所恶也。甘草粉蜜汤者。诱 
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 
而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 
x甘草粉蜜汤方x 
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 白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 
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蛔厥。蛔动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动而上逆。则当吐蛔。蛔 安而复动。则病亦静而复 
时烦也。然蛔之所以时安而时上者何也。虫性喜温。脏寒则虫不安而上膈。虫喜得食。脏虚则蛔复上 
而求食。故以人参、姜、附之属。益虚温胃为主。而以乌梅、椒、连之属。苦酸辛气味。以折其上入 
之势也。 
x乌梅丸方x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 川椒(各四两) 
附子(炮) 桂枝 人参 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 
得。内曰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属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