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

第65节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第65节

小说: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 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 起,到那边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栏干,那变形的纹的栏干;我 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栏干哩。我在桥上逗 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 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 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 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 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 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缮缮缮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 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 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 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 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我碰着丐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 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 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 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 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 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 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 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 晖登了十五日(我在宁波四中兼课),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 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 了。从前我到别处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对于“生客”的猜 疑,本是原始社会的遗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这在现社会,也不能免的。但在这里,因为 没有层迭的历史,又结合比较的单纯,故没有这种习染。这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 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 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 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 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 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 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 ——也有太随便的地方,如有几个人上课时喜欢谈闲天,有几个人喜欢吐痰在地板上,但这 些总容易矫正的。——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学生的修养上 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 是一个问题。此地所说适应,只指两种意思:一是抵抗诱惑,二是应付环境——明白些说, 就是应付人,应付物。乡村诱惑少,不能养成定力;在乡村是好人的,将来一入城市做事, 或者竟抵挡不住。从前某禅师在山中修道,道行甚高;一旦入闹市,“看见粉白黛绿,心便 动了”。这话看来有理,但我以为其实无妨。就一般人而论,抵抗诱惑的力量大抵和性格、 年龄、学识、经济力等有“相当”的关系。除经济力与年龄外,性格、学识,都可用教育的 力量提高它,这样增加抵抗诱惑的力量。提高的意思,说得明白些,便是以高等的趣味替代 低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用了这种方法,学生达到高中毕 业的年龄,也总该有相当的抵抗力了;入城市生活又何妨?(不及初中毕业时者,因初中毕 业,仍须续入高中,不必自己挣扎,故不成问题。)有了这种抵抗力,虽还有经济力可以作 祟,但也不能有大效。前面那禅师所以不行,一因他过的是孤独的生活,故反动力甚大,一 因他只知克制,不知替代;故外力一强,便“虎兕出于神”了!这岂可与现在这里学生的乡 村生活相提并论呢?至于应付环境,我以为应付物是小问题,可以随时指导;而且这与乡 村,城市无大关系。我是城市的人,但初到上海,也曾因不会乘电车而跌了一交,跌得皮破 血流;这与乡下诸公又差得几何呢?若说应付人,无非是机心!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未 可全抛一片心”,便是代表的教训。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这种机心,有无养成的必要, 是一个问题。姑不论这个,要养成这种机心,也非到上海这种地方去不成;普通城市正和乡 村一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凡以上所说,无非要使大家相信,这里的乡村生活的修养,并 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况且我们还可以举行旅行,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 修养,虽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诱惑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转易 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练定力,反早早的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 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
  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 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 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者有人说,赞美多而劝勉 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 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故。
  1924年4月12日夜作。
  (原载1924年4月16日《春晖》第27期)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执政府大屠杀记
  三月十八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个日子!
  这一日,执政府的卫队,大举屠杀北京市民——十分之九是学生!死者四十余人,伤者 约二百人!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杀!
  这一次的屠杀,我也在场,幸而直到出场时不曾遭着一颗弹子;请我的远方的朋友们安 心!第二天看报,觉得除一两家报纸外,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究竟是访闻失实, 还是安着别的心眼儿,我可不得而知,也不愿细论。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 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十九日《京报》所载几位 当场逃出的人的报告,颇是翔实,可以参看。
  我先说游行队。我自天安门出发后,曾将游行队从头至尾看了一回。全数约二千人;工 人有两队,至多五十人;广东外交代表团一队,约十余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一队,约 二三十人;留日归国学生团一队,约二十人,其余便多是北京的学生了,内有女学生三队。 拿木棍的并不多,而且都是学生,不过十余人;工人拿木棍的,我不曾见。木棍约三尺长, 一端削尖了,上贴书有口号的纸,做成旗帜的样子。至于“有铁钉的木棍”我却不曾见!
  我后来和清华学校的队伍同行,在大队的最后。我们到执政府前空场上时,大队已散开 在满场了。这时府门前站着约莫两百个卫队,分两边排着;领章一律是红地,上面“府卫” 两个黄铜字,确是执政府的卫队。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而且枪上 不曾上刺刀,更不显出什么威武。这时有一个人爬在石狮子头上照相。那边府里正面楼上, 栏干上伏满了人,而且拥挤着,大约是看热闹的。在这一点上,执政府颇像寻常的人家,而 不像堂堂的“执政府”了。照相的下了石狮子,南边有了报告的声音:“他们说是一个人没 有,我们怎么样?”这大约已是五代表被拒以后了;我们因走进来晚,故未知前事——但在 这时以前,群众的嚷声是决没有的。到这时才有一两处的嚷声了:“回去是不行的!”“吉 兆胡同!”“… ”忽然队势散动了,许多人纷纷往外退走;有人连声大呼:“大家不要 走,没有什么事!”一面还扬起了手,我们清华队的指挥也扬起手叫道:“清华的同学不要 走,没有事!”这其间,人众稍稍聚拢,但立刻即又散开;清华的指挥第二次叫声刚完,我 看见众人纷纷逃避时,一个卫队已装完子弹了!我赶忙向前跑了几步,向一堆人旁边睡下; 但没等我睡下,我的上面和后面各来了一个人,紧紧地挨着我。我不能动了,只好蜷曲着。
  这时已听到劈排拍拍的枪声了;我生平是第一次听枪声,起初还以为是空枪呢(这时已 忘记了看见装子弹的事)。但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的手背上,马褂上 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在进行!这时并不害怕,只静静的注意自己的运命,其余什么都忘 记。全场除排拍的枪声外,也是一片大静默,绝无一些人声;什么“哭声震天”,只是记者 先生们的“想当然耳”罢了。我上面流血的那一位,虽滴滴地流着血,直到第一次枪声稍 歇,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这正是死的袭来,沉默便是死的消息。事后想 起,实在有些悚然。在我上面的不知是谁?我因为不能动转,不能看见他;而且也想不到看 他——我真是个自私的人!后来逃跑的时候,才又知道掉在地下的我的帽子和我的头上,也 滴了许多血,全是他的!他足流了两分钟以上的血,都流在我身上,我想他总吃了大亏,愿 神保佑他平安!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司令的是用警笛;警笛一鸣, 便是一排枪,警笛一声接着一声,枪声就跟着密了,那警笛声甚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 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后来听别的目睹者说,司令者那时还用指挥刀指示方向,总是向人 多的地方射击!又有目睹者说,那时执政府楼上还有人手舞足蹈的大乐呢!
  我现在缓叙第一次枪声稍歇后的故事,且追述些开枪时的情形。我们进场距开枪时,至 多四分钟;这其间有照相有报告,有一两处的嚷声,我都已说过了。我记得,我确实记得, 最后的嚷声距开枪只有一分余钟;这时候,群众散而稍聚,稍聚而复纷散,枪声便开始了。 这也是我说过的。但“稍聚”的时候,阵势已散,而且大家存了观望的心,颇多趑趄不前 的,所谓“进攻”的事是决没有的!至于第一次纷散之故,我想是大家看见卫队从背上取下 枪来装子弹而惊骇了;因为第二次纷散时,我已看见一个卫队(其余自然也是如此,他们是 依命令动作的)装完子弹了。在第一次纷散之前,群众与卫队有何冲突,我没有看见,不得 而知。但后来据一个受伤的说,他看见有一部分人——有些是拿木棍的——想要冲进府去。 这事我想来也是有的;不过这决不是卫队开枪的缘由,至多只是他们的借口。他们的荷枪挟 弹与不上刺刀(故示镇静)与放群众自由入辕门内(便于射击),都是表示他们“聚而歼 旃”的决心,冲进去不冲进去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证以后来东门口的拦门射击,更是显明! 原来先逃出的人,出东门时,以为总可得着生路;那知迎头还有一支兵,——据某一种报上 说,是从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