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

第29节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第29节

小说: 朱自清散文全集 107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去只一间,这倒不足为奇的。所奇者,他的文 笔,竟和平伯一样;别是他的私淑弟子罢?其实不但“一样”,他那洞达名理,委曲述怀的 地方,有时竟是出蓝胜蓝呢。最奇者,他那些经历,有多少也和平伯雷同!这的的括括可以 说是天地间的“无独有偶”了。
  呜呼!我们怎能起赵君于九原而细细地问他呢?
  1928年7月31日晚,北平清华园。
  (原载1928年9月3日《语丝》第4卷第36期)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圣陶谈到他作小说的态度,常喜欢说:我只是如实地写。这是作者的自白,我们应该相 信。但他初期的创作,在“如实地”取材与描写之外,确还有些别的,我们称为理想,这种 理想有相当的一致,不能逃过细心的读者的眼目。后来经历渐渐多了,思想渐渐结实了,手 法也渐渐老练了,这才有真个“如实地写”的作品。仿佛有人说过,法国的写实主义到俄国 就变了味,这就是加进了理想的色彩。假使这句话不错,圣陶初期的作风可以说是近于俄国 的,而后期可以说是近于法国的。
  圣陶的身世和对于文艺的见解,顾颉刚先生在《隔膜》序里说得极详。我所见他的生 活,也已具于另一文。这里只须指出他是生长在一个古风的城市——苏州——中的人,后来 又在一个乡镇——甪直——里住了四五年,一径是做着小学教师;最后才到中国工商业中心 的上海市,做商务印书馆的编辑,直至现在。这二十年来时代的大变动,自然也给他不少的 影响;辛亥革命,他在苏州;五四运动,他在甪直;五卅运动与国民革命,却是他在上海亲 见亲闻的。这几行简短的历史,暗示着他思想变迁的轨迹,他小说里所表现的思想变迁的轨 迹。
  因为是“如实地写”,所以是客观的。他的小说取材于自己及家庭的极少,又不大用第 一身,笔锋也不常带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对话及作者关于人物或事件的解释 里,往往出现,特别在初期的作品中。《不快之感》或《啼声》是两个极端的例子。这是理 智的表现。圣陶的静默,是我们朋友里所仅有;他的“爱智”,不是偶然的。
  爱与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说的两块基石。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的思潮;但他能用 艺术表现,便较一般人为深入。他从母爱性爱一直写到儿童送一个小蚬回家,真算得博大周 详。母爱的力量在牺牲自己;顾颉刚先生最爱读的《潜隐的爱》(见顾先生《火灾》序), 是一篇极好的代表。一个孤独的蠢笨的乡下妇人用她全部的心与力,偷偷摸摸去爱一个邻家 的孩子。这是透过一层的表现。性爱的理想似乎是夫妇一体,《隔膜》与《未厌集》中两篇 《小病》,可以算相当的实例。但这个理想是不容易达到的;有时不免来点儿“说谎的艺 术”(看《火灾》中《云翳》篇),有时母爱分了性爱的力量,不免觉得“两样”;夫妇不 能一体时,有时更免不了离婚。离婚是近年常有的现象。但圣陶在《双影》里所写的是女的 和男的离了婚,另嫁了一个气味相投的人;后来却又舍不得那男的。这是一个怪思想,是对 夫妇一体论的嘲笑。圣陶在这问题上,也许终于是个“怀疑派”罢?至于广泛地爱人爱动 物,圣陶以为只有孩子们行;成人是只有隔膜与冷酷罢了。《隔膜》,《游泳》(《线下》 中),《晨》便写的这一类情形。他又写了些没有爱的人的苦闷,如《归宿》里的青年, 《春光不是她的了》里被离弃的妇人,《孤独》里的“老先生”都是的。而《被忘却的》 (《火灾》中)里田女士与童女士的同性爱,也正是这种苦闷的另一样写法。
  自由的一面是解放,还有一面是尊重个性。圣陶特别着眼在妇女与儿童身上。他写出被 压迫的妇女,如农妇,童养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写一个 农妇的。对于中等家庭的主妇的服从与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游》(《隔膜》中)里 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两封回信》里说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笼子里的画眉,花盆 里的蕙兰”,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类平等的一个‘人’”。他后来在《未厌 集》里还有两篇小说(《遗腹子》,《小妹妹》),写重男轻女的传统对于女子压迫的力 量。圣陶做过多年小学教师,他最懂得儿童,也最关心儿童。他以为儿童不是供我们游戏和 消遣的,也不是给我们防老的,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有他们的权利与生活,我们 不应嫌恶他们,也不应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具体而微看。《啼声》(《火灾》中)是用了一个 女婴口吻的激烈的抗议;在圣陶的作品中,这是一篇仅见的激昂的文字。但写得好的是《低 能儿》,《一课》,《义儿》,《风潮》等篇;前两篇写儿童的爱好自然,后两篇写教师以 成人看待儿童,以致有种种的不幸。其中《低能儿》是早经著名的。此外,他还写了些被榨 取着的农人,那些都是被田租的重负压得不能喘气的。他憧憬着“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 活是自由的,发展个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都被揿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圣陶极 厌恶这些模型或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下,他“只觉一个虚幻的自己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 (见《隔膜》中《不快之感》)。
  圣陶小说的另一面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假如上文所举各例大体上可说是理想的正面或 负面的单纯表现,这种便是复杂的纠纷的表现。如《祖母的心》(《火灾》中)写亲子之爱 与礼教的冲突,结果那一对新人物妥协了;这是现代一个极普遍极葛藤的现象。《平常的故 事》里,理想被现实所蚕食,几至一些无余;这正是理想主义者烦闷的表白。《前途》与此 篇调子相类,但写的是另一面。《城中》写腐败社会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疑忌与阴谋;而 他是还在准备抗争。《校长》与《搭班子》里两个校长正在高高兴兴地计划他们的新事业, 却来了旧势力的侵蚀;一个妥协了,一个却似乎准备抗争一下。但《城中》与《搭班子》只 说到“准备”而止,以后怎样呢?是成功?失败?还是终于妥协呢?据作品里的空气推测, 成功是不会的;《城中》的主人公大概要失败,《搭班子》里的大概会妥协吧?圣陶在这里 只指出这种冲突的存在与自然的进展,并没有暗示解决的方法或者出路。到写《桥上》与 《抗争》,他似乎才进一步地追求了。《桥上》还不免是个人的“浪漫”的行动,作者没有 告诉我们全部的故事;《抗争》却有“集团”的意义,但结果是失败了,那领导者做了祭坛 前的牺牲。圣陶所显示给我们的,至此而止。还有《在民间》是冲突的别一式。
  圣陶后期作品(大概可以说从《线下》后半部起)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写实主义手 法的完成。别人论这些作品,总侧重在题材方面;他们称赞他的“对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描 写”。这是并不错的。圣陶的生活与时代都在变动着,他的眼从村镇转到城市,从儿童与女 人转到战争与革命的侧面的一些事件了。他写城市中失业的知识工人(《城中》里的《病 夫》)和教师的苦闷;他写战争时“城市的小资产阶级”与一部分村镇人物的利己主义,提 心吊胆,琐屑等(如茅盾先生最爱的《潘先生在难中》,及《外国旗》)。他又写战争时兵 士的生活(《金耳环》);又写“白色的恐怖。”(如《夜》,《冥世别》— 《大江月 刊》三期)和“目前政治的黑暗”(如《某城纪事》)。他还有一篇写“工人阶级的生活” 的《夏夜》(《未厌集》)(看钱杏邨先生《叶绍钧的创作的考察》,见《现代中国文学作 家》第二卷)。他这样“描写了广阔的世间”;茅盾先生说他作《倪焕之》时才“第一次描 写了广阔的世间”,似乎是不对的(看《读〈倪焕之〉》,附录在《倪焕之》后面)。他诚 然“长于表现城市小资产阶级”(钱语),但他并不是只长于这一种表现,更不是专表现这 一种人物,或侧重于表现这一种人物,即使在他后期的作品里。这时期圣陶的一贯的态度, 似乎只是“如实地写”一点;他的取材只是选择他所熟悉的,与一般写实主义者一样,并没 有显明的“有意的”目的。他的长篇作品《倪焕之》,茅盾先生论为“有意为之的小说”, 我也有同感;但他在《作者自记》里还说:“每一个人物,我都用严正的态度如实地写”, 这可见他所信守的是什么了。这时期中的作品,大抵都有着充分的客观的冷静(初期作品如 《饭》也如此,但不多),文字也越发精炼,写实主义的手法至此才成熟了;《晨》这一篇 最可代表,是我所最爱的。— 只有《冥世别》是个例外;但正如鲁迅先生写不好《不周 山》一样,圣陶是不适于那种表现法的。日本藏原惟人《到新写实主义之路》(林伯脩译) 里说写实主义有三种。圣陶的应属于第二种,所谓“小布尔乔亚写实主义”;在这一点上说 他是小资产阶级的作家,我可以承认。
  我们的短篇小说,“即兴”而成的最多,注意结构的实在没有几个人;鲁迅先生与圣陶 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他们的作品都很多,但大部分都有谨严而不单调的布局。圣陶的后期作 品更胜于初期的。初期里有些别体,《隔膜》自颇紧凑,但《不快之感》及《啼声》,就没 有多少精彩;又《晓行》,《旅路的伴侣》两篇(《火灾》中),虽穿插颇费苦心,究竟嫌 破碎些(《悲哀的重载》却较好)。这些时候,圣陶爱用抽象观念的比喻,如“失望之 渊”,“烦闷之渊”等,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陈旧或浮浅了。他又爱用骈句,有时使文字 失去自然的风味。而各篇中作者出面解释的地方,往往太正经,又太多。如《苦菜》(《隔 膜》中)固是第一身的叙述,但后面那一个公式与其说明,也太煞风景了。圣陶写对话似不 顶擅长。各篇中对话往往嫌平板,有时说教气太重;这便在后期作品中也不免。圣陶写作最 快,但决非不经心;他在《倪焕之》的《自记》里说:“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我们 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态度。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的结尾,几乎没有一篇不波俏的。他 自己曾戏以此自诩;钱杏邨先生也说他的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 感。”
  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威尼斯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 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 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 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 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 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 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 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 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 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 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 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 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 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 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 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