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鲁迅卷6 >

第34节

鲁迅卷6-第34节

小说: 鲁迅卷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 俞平伯 浙江德清人。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花匠》发表于《新潮》第一卷第四号(一九一九年四月)。
  〔12〕 罗家伦(1897—1969) 浙江绍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后来成为国民党政客。这里指的是他的短篇小说《是爱情还是苦痛?》,发表于《新潮》第一卷第三号(一九一九年三月)。
  〔13〕 易卜生 参看本卷第69页注〔10〕。他在《娜拉》和《群鬼》中提出了婚姻和家庭的改革问题;在《国民之敌》和《社会柱石》中提出了社会的改革问题。《娜拉》和《国民之敌》曾译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易卜生号”(一九一八年六月)。
  〔14〕 杨振声(1890—1956) 山东蓬莱人,小说家。曾任北京大学、武昌大学教授。他的短篇小说《渔家》发表于《新潮》第一卷第三号,描写在渔霸剥削和警察勒索下的渔民的悲惨遭遇。
  〔15〕 汪敬熙(1897—1968) 浙江杭县人,小说家。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这里所说“好学生的秘密”,指短篇小说《一个勤学的学生》,发表于《新潮》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一九年二月):“苦人的灾难”指短篇小说《雪夜》,发表于《新潮》第一卷第一号。后来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号(一九二五年五月)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瘸子王二的驴》等。他的短篇小说集《雪夜》收作品九篇,一九二五年十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16〕 欧阳予倩(1889—1962) 湖南浏阳人,戏剧家。《新潮》第一卷第二号曾发表他的短篇小说《断手》。
  〔17〕 叶绍钧 字圣陶,江苏吴县人,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著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和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8〕 《现代评论》 综合性周刊,胡适、陈源、王世杰、徐志摩等人主办的同人杂志。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出版,一九二八年底出至第八卷第二○九期停刊。这个杂志的主要成员被称为“现代评论派”,他们原依附北洋政府,后来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19〕 《玉君》 一九二五年二月出版,现代社发行,《现代丛书》之一。作者在该书《自序》的末尾说:“先谢谢邓叔存先生,为了他的批评,我改了第一遍。再谢谢陈通伯先生,为了他的批评,我改了第二遍。最后再谢谢胡适之先生,为了他的批评,我改了第三遍。”
  按邓叔存即邓以蛰,陈通伯即陈源,胡适之即胡适。
  〔20〕 《新青年》月刊于第八卷第一号(一九二○年九月)起,设编辑部于上海,由新青年社出版(以前该刊系由上海群益书社印行)。
  〔21〕 《新潮》最末一期第三卷第二号是《一九二○年名著介绍特号》,于一九二二年三月间出版。
  〔22〕 《孑民先生言行录》 新潮社编,共收杂文八十四篇及附录三篇,一九二○年十月出版。蔡孑民,即蔡元培。
  〔23〕 《点滴》 周作人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一九二○年八月出版。
  〔24〕 为人生的文学的一群 指文学研究会;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指创造社等。
  〔25〕 弥洒社 文学团体,胡山源、钱江春等组成,一九二三年三月在上海创办《弥洒》月刊,共出六期。弥洒,通译缪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
  〔26〕 胡山源 江苏江阴人,曾任世界书局编辑。他的短篇小说《睡》和《碧桃花下》(文中误作《樱桃花下》)分别发表于《弥洒》第一期和第三期(文中误作第一期)。
  〔27〕 Inspiration 英语:灵感。
  〔28〕 陈德征 浙江浦江人。一九二七年以后依附国民党右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政府上海市教育局长等职。
  〔29〕 “垄断文坛” 创造社为《创造》季刊出版刊登的广告中有这样的话:“自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时事新报》)
  〔30〕 唐鸣时 浙江嘉善人,翻译工作者。赵景酥(?—1929),浙江平湖人。他的短篇小说《阿美》发表于《弥洒》月刊第一期。方企留,应为张企留,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曹贵新(1894—1966后),江苏常熟人。
  〔31〕 钱江春(1900—1927) 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弥洒社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方时旭,笔名云郎,浙江绍兴人。
  〔32〕 浅草社 一九二二年在上海成立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一九二三年三月创办《浅草》季刊,一九二五年二月出至第四期停刊。
  〔33〕 冯至 河北涿县人,诗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浅草》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蝉与晚祷》。
  〔34〕 《沉钟》周刊 文艺刊物,沉钟社编,一九二五年十月在北京创刊,共出十期。一九二六年八月改出半月刊,中经停刊复刊,至一九三四年二月出至第三十四期停刊。
  主要作者除原浅草社同人外还有杨晦等。
  〔35〕 吉辛(1857—1903)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著有《文苑外史》(
  NewGrubStreet)、《四季随笔》(PrivatePaperso
  f Henry Ryecroft)等。
  〔36〕 “径一周三”即直径与圆周的比。语出《周髀算经》卷上汉代赵君卿注:“圆径一而周三。”
  〔37〕 “世纪末” 原指十九世纪末叶。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在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呈现颓废现象,在此时期出现的具有这种倾向的文学作品,被称为“世纪末”文学。
  〔38〕 王尔德(1856—1900) 英国唯美派作家。著有剧本《莎乐美》、《温德米夫人的扇子》等。
  〔39〕 波特莱尔(1821—1867) 法国颓废派诗人。著有诗集《恶之华》等。
  〔40〕 “沉自己的船” 是《浅草》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所载高世华短篇小说的题目。小说写水手们因不堪船上北洋政府士兵的凶暴,把船撞沉,同归于尽。
  这里所说绝处求生,是指小说结尾沉船时,水手们唱着歌:“不若就地齐下灰(水)……齐向死里去求活……”
  〔41〕 “春非我春,秋非我秋” 语见《汉书。礼乐志》中《郊祀歌》之九:“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42〕 莎子 原名韩德章,天津人。这里说的托辞小草,是指他在《沉钟》周刊第九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发表的短篇小说《白头翁底故事》,写一种名叫白头翁的小草,开花后经风雨摧残,花冠雕零,只留下白色绒毛,自以为还是青春少年,却被同伴们讥为“白发老人”,因而感到悲伤。按沉钟社中有一些四川作家,但冯至和莎子都不是。
  〔43〕 陈炜谟(1903—1955) 四川泸县人,小说家。《炉边》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收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所作小说七篇,卷首有Proem(英语,序言或小引的意思)一篇。一九二七年北新书局出版。
  〔44〕 这是德国剧作家霍普特曼的剧本《沉钟》里面的故事。
  〔45〕 冯文炳(1901—1967) 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小说家。
  《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收作品十四篇,一九二五年十月新潮社出版;他在《自序》中说:“我开始做小说,在一九二二年秋天……
  都可以说是现在的产物,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
  〔46〕 冯沅君(1900—1974) 河南唐河人,小说家、文学史家。
  《卷劝》,《乌合丛书》之一,一九二七年一月北新书局出版。书中所收小说四篇,都先在《创造周报》和《创造》季刊发表过。
  〔47〕 陆侃如(1903—1979) 江苏海门人,文学史家。冯沅君的丈夫,曾与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
  〔48〕 《春痕》 中篇小说,冯沅君著。内容是“假定为一女子寄给她的情人的五十封信”,一九二八年十月北新书局出版。
  〔49〕 彼兑菲(1823—1849) 通译裴多菲,匈牙利诗人。著有《民族之歌》、《勇敢的约翰》等。
  〔50〕 《晨报副刊》 北京《晨报》的副刊,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创刊,一九二八年六月五日停刊。《晨报》是研究系的机关报,在政治上拥护北洋军阀政府,但其副刊在孙伏园编辑期间(一九二四年十月以前),在进步力量的推动下,是赞助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之一。一九二五年十月以后,改由新月派的徐志摩编辑。
  〔51〕 《京报副刊》 《京报》是邵飘萍创办的具有进步色彩的报纸。《京报副刊》,孙伏园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封闭《京报》时停刊。
  〔52〕 蹇先艾 贵州遵义人,小说家。《朝雾》收《水葬》等短篇小说十一篇,一九二七年八月北新书局出版。《水葬》写贵州乡间一个穷人因偷窃被人抛入水中淹死(水葬),而他的老母天黑后还在倚门等候着他回家的故事。
  〔53〕 裴文中 河北丰润人,考古学家。他的短篇小说《戎马声中》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晨报副刊》。
  〔54〕 李健吾 山西安邑人,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的《晨报副刊》。
  〔55〕 勃兰兑斯(1842—1927) 丹麦文学批评家。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卷题为《侨民文学》(Emigrant Literature),是关于几位流寓国外的法国作家的评论。
  〔56〕 许钦文 浙江绍兴人,小说家。《故乡》,《乌合丛书》之一,收《父亲的花园》等小说二十七篇,一九二六年四月北新书局出版。他的短篇小说《石宕》是《故乡》之后的作品,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三期(一九二六年七月十日),写几个石匠在山石崩裂下丧生的惨剧。
  〔57〕 “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语出《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
  〔58〕 王鲁彦(1902—1944) 浙江镇海人,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柚子》,收《秋雨的诉苦》、《灯》、《柚子》、《华丽的头发》等十一篇,一九二四年北新书局出版。
  〔59〕 爱罗先珂(bDlDmGnJjLG,1889—1952) 俄国诗人和童话作家。
  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所作童话剧《桃色的云》曾由鲁迅译成中文,其中的主角是一只地下的土拨鼠。
  〔60〕 这里的一些话都见于王鲁彦的小说,如在《灯》中说:“罢了,罢了,母亲。我还你这颗心……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又在《柚子》中说:“托尔斯小先生说过:”自由之代价者,血与泪也。‘“又在《华丽的头发》中说:”她很有学问。她接着说了许多达我文的进化论的原理,又举了许多牛克司,克鲁屁特金等等的欧西名人的话来引证。“(按”托尔斯小“、”达我文“、”牛克司“、”克鲁屁特金“系对托尔斯泰、达尔文、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谑称。)
 〔61〕指黎锦明在他的短篇小说《社交问题》(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晨报副
  刊》)中的话:“《小说月报》之《橘子》一篇作品,只觉得满目的油滑调,而且不曾感得一丝毫忠实的兴味……湖南人底头,橘子!杀人的事描作滑稽派小说,真是玩世!”(按这里说的《橘子》,即指王鲁彦的《柚子》,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十期。)
  〔62〕 黎锦明 湖南湘潭人,小说家。他的短篇集《烈火》收《轻微的印象》等小说十篇,一九二五年开明书店出版;又《破垒集》收小说八篇,一九二七年开明书店出版。
  〔63〕 斯忒林培黎(1849—1912) 一译斯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