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10节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10节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只以外伤是其所长,而内伤非所知也。此减不知公之论也。何今世之医不识元气之 
旨!惟见王纶《杂着》戒用人参之谬说,执泥不移,乐用苦寒攻泄病之标,以至误苍生,死 
于非命,抑何限耶? 
间有病家,疑信相半,两弗之从,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气自尽,终莫之救而 
毙者,可谓知乎?况斯世斯时,人物剧繁,禀气益薄,兼之劳役名利之场,甚至蹈水火而不知 
恤,耽酒色以竭其真。不谓内伤元气,吾弗信也。观其杂病,稍用攻击而脾胃遂伤,甚则绝谷 
而死者,可以类推矣。 

卷之二十三脾胃门
病机
属性: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 
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 
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 
即食 也。叔和云∶多食亦饥者虚,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 
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 
故亦从而病焉。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 
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 
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 
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 
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 
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若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 
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落,从黄 建中汤。脉虚 
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药中。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如 
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 
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 
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 
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急缩 
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甘草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 
酸,酸者甲也。甲己 
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痛觉寒,加桂。怠惰嗜卧有湿,胃 
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 
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如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者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 
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 
赤散。中满而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 
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痛者,或里急者, 
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即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 
皆加当归身。头痛者加川芎。若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 
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立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 
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 
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 
胃也。脾胃肺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盖心主火, 
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 
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 
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烦渴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经 
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 
以酸味为之臣佐。 
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 
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 
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 
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 
满闭转筋,皆肝木太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怒,或作肾痿, 
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 
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邪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 
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至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 
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 
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 
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 
之使,引苦甘寒药 
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阳分奇,阴分偶。) 
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按其 
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道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毛皮,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 
通利也。 
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 
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 
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太盛,其 
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 
亦可作明辨矣。 

卷之二十三脾胃门
病机
属性: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易位, 
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 
则身热不得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故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从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 
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 
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 
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 
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 
阴阳应象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 
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玉机真藏论曰∶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又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又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 ,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又云∶岁土不及,风 
乃大行,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 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复则收政严峻,胸 
胁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民食少失味。 
五常政大论曰∶有太过不及,太过者,薄所不胜乘所胜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为不 
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 
荣散,卫消,神无所根据。又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 
卫不可不和。血温卫和,得尽天年矣。 

卷之二十三脾胃门
脉侯
属性:《内经》曰∶脾胃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 
水之流,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 
人九窍不通。 
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上部有脉,下部无 
脉,为食塞胸中,宜吐之。寸口洪大,按之反涩,尺脉亦微而涩,或寸口紧如转索,左 
右无常,或滑而数者下之。或浮而滑,凡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酒,宜下。短疾而滑,酒病。 
浮细而滑,伤饮。气口紧盛,或浮细而滑疾,皆伤饮食。 
关沉而滑为食不消。上关沉迟为脾胃虚寒。右手脉紧盛者伤食。两关弦大者,主脾胃饱 
胀。腹饱胀而脉细者危,浮大者可治。 
上关脾胃所主,其脉缓大为土气冲和,百病不生。但有浮沉洪细长短滑涩,则各司其病, 
宜按脉对证而调治之。如脾胃脉弦而紧者,则是木邪刑土,脾胃有积,或痛或胀。(宜保和丸 
中加柴胡、川芎、骨皮之类,制肝木也。)洪大者则胃中有火。(治宜泻黄散承气汤之类。) 
滑大者则是痰饮。(宜二陈橘半枳术丸之类,气不利上急者可吐。)涩者则是气血两虚。 
(宜八珍汤或异功散加当归、生地黄之类。)短涩之脉,若在前短为外,以候胃,主胃弱 
病;(不思食,恶心呕吐,或恶闻食气者皆是也。)在后短为内,以候脾,主脾病。(胸膈 
作胀,食下不化反泄泻之类皆是也。) 

卷之二十三脾胃门
治法
属性:百凡治病,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恒易愈;胃气虚者攻之不去。盖为本虚,攻之而胃 
气益弱,反不能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