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10节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0节

小说: (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净宗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一位祖师。我们在《文钞》里面看过,他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是孔老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他常常提到的,第三个是清朝初年叶状元。为什么佩服这三个人?这三个人有大福德自己不享,跟一切众生分享。三个人出身都很清寒,不是富贵出身,都是生在贫寒之家。以后发达了,做了大官、发了大财,自己还能够过贫穷清苦的生活,难!不容易。范仲淹做过元帅、做过宰相,生活那么样的节俭。我们从前在学校念书,国文里头念的「义田记」,那是记载他做的慈善事业。他把他的俸禄,国家给他的俸禄,养三百多家。他的后代一直到今天,代代家里头还出人才,家教好,代代相传。存心厚道,舍己为人。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做过宰相,有一个做过御史大夫。他死的时候葬礼都很薄,一切都节省下来,帮助一些贫穷苦难的人。他是苏州人,印祖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寺,对这个家族无数次的赞叹,常常用他来勉励我们。范仲淹先生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应当要学习他的为人。
  出家人实在讲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对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舍得干干净净,为众生服务真的是做到圆圆满满。他的事业是教学,是义务的教学,没有收取学生的学费;没有接受过学生的供养,那个供养就是四桩事情,四事供养,佛统统做到了。在僧团里,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接受这一钵饭;衣服,衣服破旧不能穿了,接受信徒供养一件衣服;生病的时候医药,晚上睡觉的时候卧具,就这四种东西,物质生活最低的条件,他就接受这个。我们细心想想,应当要向他学习,学不到要生惭愧心。我们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怎样接近佛陀的标准?我们达不到,但是接近,总得有这个心、总得有这种愿望,做真佛弟子!
  
  法喜菩萨最后这首偈: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
  清凉大师注解,「无尽相言,兼真身故」,也是我们常讲的法身、报身、应化身;第一「应用无尽,若镜对万形」,像一面镜子一样,能照到外面所有的境界;第二「真体无尽,此复二种:一、十莲华藏之色相故,二、一一色相体无穷尽,湛然不变故」。这个意思说得很好,但是不是我们的境界。大乘经典里面常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跟此地所讲的境界相同,这是自性性德圆满的流露。自性的德用我们常常说三大类,第一个是般若智慧,第二个是能力,就是无量无边的德能,第三个是无量无边的相好。说一个必定兼其余两个,为什么?它是一体,它分不开的,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我们就自己现前境界,我们怎么作法?对於年纪老的,我们跟他接触,我们自己要现作儿女相对老人,把这些老人看作我们的父母,我们尽孝养之道。看到儿童,我们现的相就是父母相,要教育他、教导他;遇到年轻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我们示现的是兄弟姊妹之相,要关怀、要照顾,要帮助他们。我这举这几个例子,诸位就知道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人,把自己想成是什么样的身分,我应该为他做什么样的服务。通权达变,时时刻刻在变化。千万不要以为出家了,出家就第一大了。
  有同学来问我,我们出家了,可不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对自己母亲送一点礼物?他来问我。实实在在说这么多年佛法讲堂里面的教学,他没有听懂。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出家人就不孝父母了吗?没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还要上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尽他的孝道,以佛法供养他的母亲。我们在这里学的是什么?学得连父母都不孝、都不顾,错了,完全错了!又何况我们在讲席里头不晓得说过多少次,我们这个出家是名字出家,不是真实,不要以为你真出家,你是名字出家。为什么?出家人的事情没有做到。出家人什么事情?一进佛门,沙弥律仪,出家人的事。沙弥律仪没有做到,你不是出家人。天台大师讲你是名字即中,有名无实,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自己的身分。你看看蕅益大师,那是佛菩萨再来的,为我们做示现,现身说法教我们。蕅益大师自己不敢称比丘,他称菩萨戒沙弥。换句话说,他沙弥律仪做到了,他自己敢称自己是沙弥,菩萨戒做到了,所以他是菩萨戒沙弥,比丘没有做到。
  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传人成时法师,蕅益大师的《全集》是成时替他整理刻版流通的。成时自称出家优婆塞,弘一大师也是自称出家优婆塞,名实相副;优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居士。古人懂得,现在人不懂,现在人不通,所以我们要学。从前章嘉大师教我们,我们不是沙弥学沙弥,不是比丘学比丘。所以出家的形式要有,还要受一个三坛大戒,为什么?你好学,不是你真的得戒,受了之后认真努力去学。学到一条,这条戒你就得到。这条戒你做不到,你没有得到;真正做到,你才算得到。在家优婆塞学什么?五戒十善。换句话说,出家优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当然沙弥律仪他也很认真的学,不是不做,他是做了,做得不够圆满。自己谦虚,不敢称沙弥,称出家优婆塞,都是示现给我们看。我们真的看清楚了,自然生惭愧心,我们比他们都比不上。
  今天好好的做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伦理。现在世间人都把孝道忘掉,出家人做出这个样子,诸佛如来、天龙善神都欢喜,都尊敬你。现在人不知道师长的恩德,我们要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佛法不是讲过多少次,活的不是死的,其目的是在教导现前社会大众,现前社会大众犯的是什么毛病?我们如何帮助他改进?这就是佛法,这个佛法契机契理。如果你讲的东西、教的东西,现在人听了之后不得受用,跟生活完全脱节,你这个佛法叫白讲,所学非所用,你浪费人家时间、浪费人家的精神,这是罪过。所以你要观察,现在的众生他迷在哪里,他错在哪里?我们的表现、我们的教学就是纠正他的错误、破除他的疑惑,让他觉悟过来,教学的目的达到了。所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为人,是为世间,我们要做个表率、要做个模范。所以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想一想,能不能为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如果不能,赶快改。《弟子规》确确实实是社会大众的好样子,《沙弥律仪》确确实实是一切出家人的好样子,不学怎么行?
  清凉大师引用的这是经上讲的「十莲华藏之色相」,这讲多,也就是常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一一色相体无穷尽」,体是自性,当然没有穷尽。「湛然不变」,告诉你这是真身,这不是应化身。应化身不离开真身,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看到应化身有变化了,怎么会不变?你观到极微细处,你才晓得它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真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生灭现象粗心大意,看错了,妄想分别执著习气太重,见不到一切法的真实相。后面引经上一首偈子,这首偈子好,我们要记住,为什么?提供我们学习的参考资料。「如来妙色常安隐」,特别注意「安隐」这两个字,为什么?我们的心不安,我们的行为不稳重,这是我们的大病。佛菩萨,他就示相教导我们。唐朝时候,慧可心不安找达摩,达摩替他安心。人家想安心,我们现在这个没有想到,心里头妄念纷飞,已经习惯成自然,完全不觉,不知道这是病,所以也没有意思想对治,我们的言行举止不稳重。这些事情《弟子规》里都有。古人从小就训练,就养成习惯,正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安隐两个字重要。
  「不为时节劫数迁」,时节劫数是时间,就是指不为外面境界干扰,他才会安,他才会稳;换句话说,安是定慧,稳是戒行。人守规矩、持戒就显得端庄稳重,有定、有慧当然就安,外面境界不管怎样的变化,决定不受诱惑。不受诱惑这才能得心安,得稳重。「大圣旷劫行慈悲,获得金刚不坏体」,旷劫是长时无量劫,修什么?修慈悲心,慈是与乐,悲是拔苦,看到众生有苦难,菩萨无条件的去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行慈悲。不要忘记了,世间苦人多,我们虽然苦,比我们更苦的人还不少。如果我们真的发心想帮助他,那你就不能不发愤修学,为什么?我德行不够,凭什么帮助别人?我身心不安稳,我怎么能帮助别人?我能力不具足,我拿什么帮助别人?不能不学,样样都学,样样都懂,我帮助别人的面就扩大了。我好好的修养自己,身心清净、健康长寿,我帮助别人的时间就长了。养生之道,养这个身体,为什么?为帮助别人时间长一点。不是享福,是为众生造福,为众生培福。
  诸佛菩萨我们要想到,他们到世间来示现是为众生的,换句话说,他来到世间是为别人活的,不是为自己,他自己已经到不生不死。他来这个世间是为众生的,不是为自己。多活一天,多照顾众生一天,多为众生服务一天,这么一回事情。我们如果把这个念头、把这个心理转过来,我常讲就是乘愿再来。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的时候不是菩萨,道道地地的凡夫,迷而不觉,业力来投胎的。但是由於过去生中学了不少的佛法,佛法的善根种子相当深厚,这一生一遇到佛法就能够信解,就想学习,这是前世的善根。前世没有能修成功,这一生遇到了,机会抓住,好好的接著修,这是好事情。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不再错过这个因缘,认真努力这一生决定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
  我们净宗学院也得有个院训,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修学的目标。我们是净土宗,我们的院训以印光法师的法语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这一生修学的目标,也是我们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总的方向、总的纲领,不能够疏忽。这十六个字,每一个人把它的意思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他老人家这十六个字包括了一切佛法,也包括儒家世间法,确确实实这十六个字能救世尊末法时期九千年的众生,这是真实的教诲。你能够依教奉行,行大慈悲;你没有大慈悲,这十六个字你做不到,你做出样子来给别人看,你就是行大慈悲。「获得金刚不坏体」,这是果报。《胜鬘经》上有两句话,「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这两句话都是讲『色相终不尽』,都讲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读了,知道应当怎样学习,这个经才算是没有白念。现在请看底下这一段,第三段西方: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香焰光普明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西方香焰光菩萨,他的赞颂也有十首,这十首是赞佛身,包括佛的弟子学生大众。说偈仪,我们把菩萨的名号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香焰菩萨,前面列名「月光香焰普庄严」。这个地方的光,『香焰光』,「光」就是前面月光的意思,「明慧」就是智慧庄严的意思,所以名称小有不同,意思很圆满。我们从名号上看,「香」是表德行,「焰」是表智慧,火焰。「香焰光」,我们就知道他是以德智影响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底下的光是身光跟放光,放的是智慧光,放的是德行的光。『普明慧』,「普」是普遍,周遍虚空法界,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智慧德能。这里面当然包含相好,这就是前面讲的行大慈悲。
  『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这个意思跟前面讲的一样,对老师尊重。我们今天尤其要懂得,我们在凡夫地,他在等觉地,我们求佛菩萨加持、求佛菩萨保佑,关键就在此地。没有真诚心,哪来的感应?至诚感通,真诚的尊敬。尊敬佛菩萨,还要尊敬一切众生,「观察十方」,对一切众生致敬。我们在早晚课的时候,都做三皈依,三皈依拜完了佛法僧,最后和南圣众。和南圣众就是此地讲的观察十方,对所有一切的圣众致敬。对凡夫众我们也把他看作一切圣众,扩充我们的德行。佛眼睛里面看九法界众生都是未来佛,如果从体性上讲,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说的「一切皆成佛」,你想想那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懂。所以不可以轻视众生,对众生不可以有傲慢心,不可以狂妄自大。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永远是谦下,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你看看孔老夫子,待人接物谦卑有礼,没有丝毫傲慢的习气。我们现在麻烦就是傲慢习气改不掉,自自然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